壹、中文部份
于曉秋(2018)。勞工自主學習者參訓動機與訓練成效關係之研究-以產業人才投資方案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王子平(2010)。資訊管理系統的新思考。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5(5),89-91。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韋翔(2020)。以科技接受模型與理性行為理論 探討行動支付之行為意圖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雄市。王鐘賢(2015)。創業楷模海外創立新事業意圖之研究:應用計畫性行為理論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皮友華(2004)。優秀運動選手使用運動禁藥之行為意圖及影響變項─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朱碧靜(2012)。科技接受模型。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江志卿、黃興進、嚴紀中(2005)。中小企業採用網路科技之比較:創新擴散通用模式的整合觀點。資訊管理學報,12(2),103-139。
吳忠宏(2001)。大學生參與生態旅遊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東海大學學生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吳明哲、黃世陽、何嘉益、張志成、曹祖聖、吳志忠(1998)。Visual Basic 6.0 中文版學習範本。臺北市:松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二版一刷)。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0)。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東憲、黃士銘、黃劭彥、曾惠瑛(2016)。以創新擴散理論探討導入持續性稽核技術影響因素。中華會計學刊,12(2),315-358。
吳建清(201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生使用Google Classroom之行為意向研究-以公民科學習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李浚瑋(2020)。企業電子商務訂單資訊管理系統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雄市。李國山譯(2021)。維根斯坦與《哲學研究》二版 (原作者:Marie McGinn)。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7)
李國瑋(2016)。科技接受或轉換?科技轉換模式的初探與驗證。電子商務學報,18(2),183-224。
李雅筑(2019)。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雲端IOT智慧藥盒之使用意圖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市。李嘉哲(2016)。合金製造廠勞工重金屬暴露評估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杜宏億(2021)。應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員工對公司科技福利政策的接受度-以人工智慧販賣機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沈慶龍、盧沛宜(2018)。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從計畫性行為理論的觀點及其延伸。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8(2),31-68。
沈顥瓏、鄭瀛川、 洪雅鳳(2019)。以理性行為理論探討員工使用員工協助方案的意願與行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2(2),193-234。
周廷斌(2005)。以科技接受模式、創新擴散理論與網路外部性來探討「網路通訊服務」的使用—以即時通訊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周延斌(2006)。以科技接受模式、創新擴散理論與網路外部性來探討「網路通訊服務」的使用—以即時通訊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周俊(2018)。問卷資料分析:破解SPSS的六類分析思路。新北市:博碩。
林世鋒(2016)。客戶資料及交易紀錄之資訊管理系統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林本盛(2014)。組織內資訊人員專業倫理影響之因素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林振雄、曾壁光(2021)。企業技術士政策接受模式之研究-論技術性人力資本、敬業態度及職能發展潛力對技術士政策接受度之影響。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8(3),21-43。
林雅珮、林坤誼(2016)。企業員工行動教育訓練行為意向的可能影響因素。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3(2),1-13。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洪淑珍、楊東謀(2019)。公文資訊管理系統成功之影響因素探討:以行政院所屬二級機關為例。圖資與檔案學刊,11(1),35-60。
洪新原(2013)。資訊管理理論 第七章 科技接受模式。SlideServe。2020年11月4日,取自https://www.slideserve.com/deacon-bean/6491453
洪新原、張碩毅、許凱筑、張益誠(2010)。從創新擴散觀點探討影響企業採用協同商務技術之因素。臺大管理論叢,20(S1),29-68。
洪新原、梁定澎、張嘉銘(2005)。科技接受模式之彙總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2(4),211-234。
紀詩瑩(2002)。企業員工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其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胡秀蓮(2020)。從環境友善與擴充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消費者對環保商品購買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方設計大學,高雄市。唐錦超譯(2006)。創新的擴散 (原作者:Rogers, Everett M.)。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3)
徐新勝(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徐慧娟(2009)。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之意願實證研究—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馬振來、陳慧真、洪春來、張勝立、蔡彩真、鍾孟齡、陳穎從(2014)。手術室動態管理及無線通訊整合之資訊管理系統。醫療品質,8(2),64-72。
張子超(2000)。控制變項。國家教育研究院。2021年9月15日,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9710/
張育瑋、許秉瑜、楊清淼、洪吟芳(2020)。影響雲端ERP系統轉換意願之因素:社會影響和創新擴散之觀點。電子商務學報,22(1),29-60。
張佩娟(2003)。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雲林醫院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張春興(1989) 。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新立、沈依潔(2005)。民眾步行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臺北市民為例。運輸學刊,17(3),233-260。
張碩毅、黃迺康、陳央庭、蘇仲杰(2012)。企業個人資料保護管理機制之建構與實證。電腦稽核,25,89-111。
莊昇峰(2016)。高雄市資訊工作者網路學習對工作效能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許宇中(2008)。基隆河沿岸自行車道騎乘者參與動機、車道設施滿意度、遊憩體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許秉瑜、劉建毓、張育瑋(2011)。應用學習系統提昇企業 e 化知識:以創新擴散理論為例。前瞻科技與管理,1(1),35-46。
許珮琦(2010)。組織氣候對員工工作投入影響之研究 - 以統一超商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許銘華、洪國修、林詠璋、陳進發(2013)。大專校院健康體適能資訊管理系統之研發。興大體育學刊,12,123-131。
許聰鑫、王熙哲、王國明、林維秋(2016)。銀髮族與前銀髮族國外旅遊行為意圖之影響關係探討-三種行為模式的實證比較。觀光休閒學報,22(1),95-122。
郭靜燕、鄭舜平、 張舒婷、賴雪鈴、詹前隆(2018)。應用「結合科技接受模式與計畫行為理論」的概念架構推動電子病歷之經驗-以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醫學與健康,7(1),65-75。
陳曉龍(2020)。職業性噪音暴露對於勞工的影響-螺絲/螺帽加工廠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南藥理大學,臺南市。麥筱玉(2014)。資訊管理學系課程與資訊服務業人才技能需求適配性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勞動部(2020)。表5製造業受僱員工人數、每人每月薪資—按職類別分。製造業。統計結果表。109年職類別薪資調查。2021 年3 月1 日,取自 https://view.officeapps.live.com/op/view.aspx?src=https%3A%2F%2Fstatdb.mol.gov.tw%2Fhtml%2Fsvy09%2F0935005.ods&wdOrigin=BROWSELINK
曾琳琇(2018)。影響員工學習ERP意圖之因素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科技大學,臺北市。黃建庭(2018)。Python 程式設計:從入門到進階應用。臺北市:全華。
黃富揚(2018)。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創新擴散理論視角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黃瑄珮(2019)。醫學美容在針劑注射中消費者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楊育峯、嚴聖博(2021)。工作壓力與職場疲勞關聯性探討-以南部某化工廠為例。危機管理學刊,18(1),89-98。
楊國緯(2020)。應用IPA探討智慧物聯網安防系統設計指標-以製造業園區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楊婷雅(2020)。影響中小企業轉換雲端ERP系統意願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葉千(2018)。企業員工使用數位學習平台之行為意向研究-以中國信託金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臺南市。葉翰(2019)。應用資訊理論於開發紡織資訊管理系統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廖盈琦、王建富(2016)。企業行動商務推動之影響因素與經濟意涵。應用經濟論叢,100,183-216。
廖莉萍、楊紅玉、賴芳足(2020)。應用 IPA 模式探討教育訓練管理系統需優先改善的因素。醫務管理期刊,21(3),220-237。
趙士寬(2016)。應用計劃性行為理論探討中高齡者認知年齡與創業意圖之關係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劉永堯(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電腦稽核軟體之應用----連續性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劉至浩、孫以陶(2016)。10天學會Ruby on Rails 。新北市:博碩。
劉怡君、張怡德(2018)。塑造角色生命力Maya 動畫。表演設計講座。臺北市:旗標科技。
劉新宇(2018)。AI及機器學習的經脈 演算法新解。臺北市:佳魁資訊。
蔡文龍、何叡、張傑瑞、張力元、吳昱欣(2017)。Visuai Basic 2017基礎必修課。臺北市:基峰資訊。
蔡群儀(2017)。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廠商接受產業輔導政策之差異-以台灣中小企業為例。人文與社會,3(6),43-75。
蔡慶柱(2004)。資訊相關科系畢業之企業員工與資訊部門契合度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鄭明淵、邱永芳、吳育偉、曾文傑(2019)。臺灣港務公司工程資訊管理系統建置。營建知訊,433,40-47。
簡兆堃(2009)。科技接受模式及資訊系統成功模型在護理資訊系統之實證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市:巨流。
羅律典(2015)。石化工廠消防人員搶救風險因子及策略精進之探討-以苗栗縣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蘇文娟(2017)。組織安全氣候與工作同儕支持對虛驚事故提報的影響。工業安全衛生月刊,8,35-52。
蘇俐文(2019)。臺南市幼兒園家長使用科技接受模式進行親師溝通之調查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貳、英文部份
Agarwal, R. & Karahanna, E. (2000). Time flies when you're having fun: Cognitive absorption and beliefs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MIS Quarterly, 24(4), 665-694.
Agarwal, R. & Prasad, J. (1997). The Role of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ived Voluntariness in the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Decision Sciences, 28, 557-582.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Ajzen, I. & Madden, T. (1986).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 454-474.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 J. Beckman (Eds.),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pp.11-39). Berli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79–211.
Anderson, D. R., Sweeney, D. J., & Williams, T. A. (2002). Statistics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 (8th ed.). Cincinnati, OH: South-Western.
Bass, F. M. (1969). A new product growth model for consumer durables. Management Science. 13(5), 215–227.
Beach, L. R., & Mitchell, T. R. (1978). A contingency model for the selection of decision strategie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3), 439-449.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 20-33.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Compeau, D. R., & Higgins, C. A. (1995). Compute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nitial test. MIS Quarterly, 19(2), 189-211.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New York: Plenum.
Deci, E. L. & 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In R. Dienstbier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Vol 38. Perspectives on motivation (pp. 237-288).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DeLone, W. H., & Mclean, E. R. (2003).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a ten-year updat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4), 9-30.
Devaraj, S., Fan, M. & Kohli, R. (2002). Antecedents of B2C channel satisfaction and preference: Validating e-commerce metric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3(3), 316-333.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Gefen, D., Karahanna, E., & Straub, D. W. (2003). In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with online stores: The importance of TAM and trust.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50(3), 307-321.
Hauser, J. R., & Simmie, P. (1981). Profit maximizing perceptual positions: A selection of product features and price. Management Science, 27(1), 33-56.
Igbaria, M., Zinatelli, N., Cragg, P., & Cavaye, A. L. M. (1997). Personal computing acceptance factors in small firm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MIS Quarterly, 21(3), 279-305.
Iso-Ahola, S. E. (1989). Motivation for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 (Eds.),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 (pp. 247-279).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Kraus, R. G.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 ed). New York,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ee, I.-C., Lin, H.-C., & Chiang, T.-L. (2003). Area deprivatio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smoking behavior among male adults in Taiwan. 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2(1), 10-16.
Likert, R. (1932). 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Archives of Psychology, 140, 1–55.
Moore, G. C., & Benbasat, I. (1991).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erceptions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3), 192-222.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Swanson, R. A. (1987). Training technology system: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nd solving training problems in industry and business.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24(4), 7-17.
Szajna, B. (1996).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42(1), 85-92.
Tornatzky, L. G., & Klein, K. J. (1982).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adoption-implementation: A meta-analysis of findings.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9(1), 28-43.
Venkatesh, V., & Davis, F. D. (2000).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2), 186-204.
Venkatesh, V., & Bala, H. (2008).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 and a research agenda on interventions. Decision sciences, 39(2), 27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