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仙慧(2013)。離婚後親權酌定之研究-以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為探討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王舒芸(2008)。從「兒童權利公約」到「適合兒童生長的世界及後五年宣言」。社區發展季刊。第123期,頁26。
王慧琦、郭世豐(2021)。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兒童及少年監護權訪視調查工作手冊(期末審查版)。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臺中市。
吳陵微(2016)。論未成年子女陳述意見權-以家事事件法親權酌定事件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呂季芳、郭俊巖(2017)。兒少保督導功能與新進社工員專業知能養成之研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7卷第1期,頁 69-112。
宋宥賢(2017)。臺灣國中中輟輔導復學資源運用之困境與相關挑戰:以生態系統論整合國中輔導教師觀點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 第48 卷,第2期,頁53-84
李佩珊(2019)。Bronfenbrenner生態系統理論的近期發展與應用。輔導季刊,第55卷,第3期,頁14-24 。
李幸蓉(2010)。華人社會中社會工作督導關係的界限議題。社區發展季刊。第129期,頁356。
李明洳(2017)。監調社工與家事調查官分工下的子女最佳利益-以親權酌定事件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Catherine Marshall、Gretchen B. Rossman)。臺北市:五南。
沈慶鴻、賴乃榕(2013)。從「社工」到「督導」:新手社工督導角色轉換之研究-以婚暴防治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26卷第2期,頁237。
周玉慧(2015)。婚姻家庭觀與夫妻互動。2015年民族學研究所60週年所慶「跨・文化」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周秀如(2011)。督導行為取向、督導關係與受督導者職務勝任感相關性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林月英(2017)。社福機構運用外聘督導之角色期望、督導關係與督導功能相關性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林昀嫺(2020)。法務部「增訂子女親權行使規劃作為民法離婚要件之研究」委託研究案成果報告書。法務研究計畫與成果。
林欣怡(2021)。資深社工抗拒升任督導職原因之探究。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兩岸與犯罪防治碩士論文。桃園市。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第3卷,第2期,頁122-136。
林彥宇(2020)。未成年子女監護權訪視調查訪視評估服務之研究。玄奘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施慧玲(2011)。從《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到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兼談法律資訊之應用與台日比較研究方法。台灣國際法季刊,第 8卷,第2期 ,頁95-150。
施慧玲、紀冠伶(2018)。離婚訴訟「先搶先贏」的實務經驗敘事分析-兼論幼年子女最佳利益的司法裁量基準。法令月刊,第69卷,第8期,頁75-102。
施麗紅(2017)。社會工作督導關係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59期,頁369-384。
涂妙如(2007)。以生態系統論評析國內近二十年來「父職角色」之研究脈絡,弘光學報,第50期,頁199-219。
張旭政(2002)。論國家介入親權行使之法理基礎與界線。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張朝琴(2013)。贏得孩子美好的未來-以監護權歸屬之「兒童最佳利益」為例探討。通識論叢,第15期,頁103-130。
許素彬(2006)。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保育機構於融合教育實施過程之困境,特殊教育學報,第23期,頁85-104。
許雅惠、張英陣(2016)。風險管理下的社會工作督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20卷,第2期,頁1-41。
陳竹上(2017)。離婚後未成年子女親權行使之探討:法制沿革、社會困境及兒童權利公約之檢視。社區發展季刊,157期,頁125-140。
陳怡杏(2019)。政府委託服務下的社工督導實施 ─以婦女中心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陳柏全(2021)。子女最佳利益之研究-夫妻離婚後未成年子女親權之酌定與會面交往權。軍法專刊,第67卷,第3期。
陳秋山譯(2008)。社會工作督導:脈絡與概念(原作者:Ming-sum Tsui、張淑英。臺北市:心理。
陳致堯(2017)。社工與家事調查官制度對離婚後「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評估之影響。社區發展季刊,第159期,頁401-413。
陳筆、吳淑妍(2012)。我國離婚率發展之趨勢、影響及因應作法之研究。中華經濟研究院委託研究報告(編號:PG10103-0127)。
彭淑華(2011)。台灣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與法令制度之發展。2011年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主辦,頁1-16。
曾華源(1982)。對督導工作的基本概念和運用。社區發展季刊,第19期,頁94-99。
曾孆瑾、高緻真、蔡明芳(2009)。從「兒童少年最佳利益」探討社會工作者在監護訪視的多樣性評估指標與困境。臺灣社會工作學刊,第7期,頁129-162。
黃翠紋、溫翎佑(2017)。親權酌定事件中未成年人最佳利益維護之實務困境-從社工員的觀點。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第13卷第1期,頁1-26。
楊秀玲(2011)。社會工作受督導者知覺督導關係、督導者權力表現與專業服務自主性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楊期屏(2016)。我國離婚後親權改定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雷文玫(1999)。以子女最佳利益之名: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與負擔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3期。
劉玉鈴(2014)。正向觀點的社工督導關係-以保護性業務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第13期,頁 101-126。
劉宏恩(2014)。離婚後子女監護案件「子女最佳利益原則」的再檢視-試評析2013年12月修正之民法1055條之1規定。月旦法學,第234 期,頁193-20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鄭麗珍(2005)。有關監護權調查評估的指標。社區發展季刊。第112期,頁141-151。
蕭莊全、李芳玲、邱靖惠(2020)。現行收出養制度與兒童權利公約兒童最佳利益的差距—從法院裁判未參考社工訪視報告出發。台灣國際法學刊,第17卷,第1期。
韓麗年、游美貴(2019)。尋找消權與充權的距離:醫務社會工作者於督導過程充權經驗之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23卷,第2期,頁91-136。
簡春安、鄒平儀(2016)。社會工作研究法。高雄市:巨流。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原作者:Jane Ritchie & Jane Lewis)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顏鸝靚(2019)。家事法中未成年子女利益保護之理論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羅維安(1990)。督導在社會工作專業化過程中的意義。社區發展季刊,第52期,頁46-48。
蘇妍如(2003)。社工員執行監護權訪視之現況與決策。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黨奕安(2018)。從國際兒童權利公約論兒童最佳利益之概念與實踐。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貳、英文部分
Bronfenbrenner, U. (1975). Reality and research in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439-469.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7.
Denne, E., Stevenson, M., & Petty, T. (2019). Understanding how social worker compassion fatigue and years of experience shape custodial decisions. Child Abuse & Neglect, 95, 1-14.
Dill, K. (2007). Impact of stressors on front-line child welfare supervisors. The Clinical Supervisor, 26(1-2), 177-193.
Enosh, G., Nouman, H., & Sharon, O. (2017). Between professionalism and traditional social norms: Social workers’ parental custody recommend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7(7), 2032-2048.
Mnookin, R. H. (1975). Child-custody adjudication: Judicial functions in the face of indeterminacy.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39(3), 226-293.
Nouman, H., Enosh, G., & Niselbaum-Atzur, P. (2016). The role of parental communication, child's wishes and child's gender in social workers' custody recommendation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70, 302-308.
Saini, M., Van Wert, M., & Gofman, J. (2012). Parent-child supervised visitation within child welfare and custody dispute contexts: An exploratory comparison of two distinct models of practice.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34(1), 163-168.
Tobin, J., & Cashmore, J. (2020). Thirty years of the CRC: Child protection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hild Abuse & Neglect, 110(1), 1-8.
參、網路資源
內政部戶政司(2022)。人口資料庫。歷年全國人口統計資料。結婚及離婚:01結婚對數及粗結婚率(按登記)。檢索日期:2022/06/18。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內政部戶政司(2022)。人口資料庫。歷年全國人口統計資料。結婚及離婚:07離婚對數及粗離婚率(按登記)。檢索日期:2022/06/18。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內政部戶政司(2022)。人口資料庫。歷年全國人口統計資料。結婚及離婚:10離婚對數按離婚方式(按發生)。檢索日期:2022/06/18。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司法院(2021)。業務綜覽。家事。你不可不知的家事事件。我要看孩子!!聲請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檢索日期:2021/12/06。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00-1821-27936-1.html
司法院(2021)。業務綜覽。家事。婚姻與子女。檢索日期:2021/12/06。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05-58171-a547b-1.html
法源法律網(2014)。函釋新訊-《法務》。法院依民法第 1055 條酌定或改定未成年子女之親權人之參考原則。檢索日期:2021/12/04。https://www.lawbank.com.tw/news/NewsContent.aspx?NID=117494.00
建律法律事務所(2013)民法,民法第972~1058條(婚姻),民法第1049~1058條(離婚),【民法/第1055-1條】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於裁判上應注意事項(102.11.22修正、102.12.11公布)。檢索日期:2021/08/09。https://sites.google.com/site/jianluefalue/min-shi-shi-ti-fa/min-fa-di972-1058tiao-hun-yin/min-fa-di1049-1058-li-hun/%E3%80%90minfadi1055-1tiao%E3%80%91weichengnianzinuequanliyiwuzhixingshihuofudanyucaipanshangyingzhuyishixiang1021122xiuzheng%E3%80%811021211gongbu
臺灣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協會(2011)。社工法規/工具。社會工作研究倫理守則。檢索日期:2021/09/09。https://www.tasw.org.tw/tw/page/87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0)。兒少最佳利益案例彙編。下載日期:2020/12/29。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596&pid=10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