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8 19: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雨廷
研究生(外文):Yu-Ting Hsieh
論文名稱:悲劇意識下《莊子》的「笑忘」遊戲——「忘」的美學向度與虛構能力
論文名稱(外文):The Game of Laughing and Forgetting of Chuang Tzu in a Tragic Sense: On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and Fiction of Forgetting
指導教授:賴錫三賴錫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ai,His-s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2
中文關鍵詞:莊子孟柯力量美學悲劇意識視角轉換庖丁解牛
外文關鍵詞:Chuang TsuChristoph Menkeforceaestheticstragic consciousnessshift of perspectiveCook Ding cutting up an ox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在美學力量的脈絡下,「忘」不單僅是「遺忘」、「忘卻」,更重要的是「忘」所帶來的創造性,例如:在〈大宗師〉中顏回所說的:「忘仁義,忘禮樂」到「離形去知,同於大通」的「坐忘」,除了將「忘」理解為過程中必須被階段性拋棄的工夫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多元的觀看視角,覺察出其中所隱藏著的,擺盪在他律及自律下的「不安」、「不確定性」,以及在此遊戲過程中所展現的生命力。
同樣的,在「黃帝遺珠」中,離朱、喫垢遍尋不著的黃帝遺珠,象罔(忘)卻能夠尋得。若真的「忘」,又如何能夠尋得呢?由此可見,在此,象罔所象徵的「忘」,並不全然是「遺忘」,而是一種介在遺忘與隱藏之間的力量遊戲──忘而無忘。在此過程下,「忘」也就彰顯了其自身的生命力,以及多元面向的可能性。如此也就呼應了美學力量下所強調的「自我創造」的能力。
而在悲劇意識下,美學力量的運動過程中,因著動態性的關係情境脈絡,以及雜多力量的交織辯證下,其間充滿了不可確定的力量走向。而因為自身擁有「忘」的創造能力,因此能夠暫時擱置在規範性下對目的性的追求,採取沉潛、蓄積的姿態,讓每個暫時性的面向都獲得肯定與承認,這也就是美學力量下所指的「自我愉悅」的能力。
在充滿流動性力量的關係場域下,自身才能夠展開美學化反身的契機及可能性。此時,美學視角下的「安時處順」、「安之若命」,也就不再僅是宿命論下的無奈、犧牲或順從;而是能夠自由的轉換觀看視角,理解每個面向僅為暫時性的顯現,並不具有絕對的永恆性;如此,也就開啟了「笑忘」的可能性向度。

關鍵詞:莊子、孟柯、力量、美學、悲劇意識、視角轉換、庖丁解牛
In the context of aesthetic force, “forgetting” suggests not only “forgetfulness” and “oblivion,”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 creativity brought by “forgetting.” For example, as Yan Hui said in “The Most Venerable Teacher”: from “I have forgotten the ethical codes and music” to the “sitting and forgetting” of “leaving my physical form and depriving myself of my mind to identify myself with Tao.” On the one hand, “forgetting” can be understood as an exercise to be abandoned in this process. On the other hand, one can, through the multiple viewpoints, discern the hidden “restlessness” and “uncertainty” dangling between heteronomy and autonomy, as well as the dynamic forces displaye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game.
Likewise, from the account of the Yellow Emperor who lets the pearl lie hidden in the abyss, Knowledge and Sight fail to find the Emperor’s pearl, while Nothing (or Forgetting) is successful in retrieving it. If one really forgets, how can he/she retrieve it? Thus, the “forgetting,” as symbolized by Nothing, suggests not entirely an “oblivion,” but a game of forces dangling between concealing and oblivion—to forget in order to not-forget. In this process, “forgetting” also reveals its own vitality, as well as the multiple possibilities. This echoes the emphasis on the creation of self under the aesthetic force.
Under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 the movement of aesthetic force is teeming with uncertain forces in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and situation, and those in the interweaving dialect of hybrid forces. In this phase, it is teemed with uncertain forces that go to various directions. As one has the creative capacity of forgetting, he/she can temporarily pause his/her pursuit of knowledge under the standard rubric, and adopt a concealed and accumulated gesture. Thus, each temporary dimension can be admitted and affirmed. In this sense, it suggests the capacity of “the joy of the self” under the aesthetic force.
Only in the relationship field full of fluid forces can one unfold the reflexive opportunity and aesthetic possibility. At this point, Chuang Tsu’s concepts of “being content with the time and willing to go with flow” and of “understanding what you can do nothing about and to be content with it as with fate” no longer indicate the helplessness, sacrifice or obedience in the fatalistic sense. Instead, both concepts suggest that once can freely shift his/her points of view and understand that each dimension is only a temporary appearing, not something with absolute permanence. Therefore, it opens the possible dimension of “laughing and forgetting.”

Keywords:
Chuang Tsu, Christoph Menke, force, aesthetics, tragic consciousness,
shift of perspective, Cook Ding cutting up an ox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摘 要 iii
ABSTRACT iv
第壹章 前言與章節概述 1
第貳章 當代哲學觀點回顧與開展:從心靈境界走向情境力量 18
第一節 勞思光:虛無的「情意我」境界 18
第二節 牟宗三:「主觀境界形上學」及其減法哲學 21
第三節 徐復觀:由「忘」到「美地觀照」 30
第四節 「關係情境」下力量的多元性 41
第參章 美學力量下的實踐過程──以〈養生主〉為例 51
第一節 美學過程下的力量與時間 51
第二節 「庖丁解牛」中的自由觀看距離 59
一、遊於混亂與和諧力量場域中的庖刀 61
二、美學力量下的「滯」與「澀」 68
第三節 「公文軒與右師」與「澤雉神王」中的多元視角 75
第四節 力量變動下不安的必然 81
一、自我創造中隱藏的不安感與危機感 82
二、美學化下「忘」與「藏」的創造與流動 84
三、美學視角下的安時處順 88
四、「技進於道」到「技近乎道」 95
第肆章 美學力量下「忘」、「藏」的悲劇意識 99
第一節 「忘」的精神超越、純粹意識與美學向度 99
第二節 「忘」的美學虛構能力 106
一、創造性的「忘」帶來「境界」的能動性 106
二、「忘」裂隙下的「虛而待物」與「適而不適」 112
三、「黃帝遺珠」:象罔(忘)的美學虛構幻象 119
第三節 無所遯「藏」的流動、隱蔽與虛構 123
第四節 美學力量下「忘」的悲劇意識 130
一、淺談〈齊物論〉的悲劇意識 130
二、悲劇意識下「忘」的批判遊戲向度 139
第伍章 悲劇藝術家的美學向度──「笑忘」 144
第一節 「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的自由 145
第二節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曖昧、創造之道 156
第三節 結論:周與蝶跨界相視的「安命之笑」 166
參考文獻 172
一、傳統文獻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2007年。.
〔清〕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二、近人研究
(一)中文專書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1983年。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1985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1989年。
何乏筆(Fanian Heubel)編:《若莊子說法語》,臺北市: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市:三民,2014年。
杜保瑞:《中國哲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商務,2013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1966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學生,1969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1997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2001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市:三民,2011年。

(二)外文譯著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劉森堯譯,林志明審訂:《倫蘭巴特論羅蘭巴特》,
臺北:麥田,2012年。
畢來德(Jean Francois Billeter)著,宋剛譯:《莊子四講》,臺北市:聯經,2011年。
尼采(Friedrich Wilhelme Nietzsche)著,黃明嘉譯:《快樂的科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年。
弗里德里西‧尼采著,孫周興譯:《悲劇的誕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錢穆:《莊子纂箋》,臺北市:東大,2019年。

(三) 單篇論文
任博克(Brook A.Ziporyn):〈論玄知:道家的樸〉,《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5期,2015年5月。
畢來德(Jean Francois Billeter):〈莊子九札〉,收錄於何乏筆編,《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臺北市: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
何乏筆(Fabian.Heubel):〈絕望與激昂之間──阿多諾哲學的當代啟示〉,《當代》第198期,2004年2月。
何乏筆(Fabian Heubel):〈從權力技術到美學修養〉,《哲學與文化》第卅十七卷第三期,2010年3月。
何乏筆(Fabian Heubel):〈哲學生命與工夫論的批判意涵:關於晚期傅柯主體觀的反思〉,《文化研究》第十一期,2010年秋季。
何乏筆(Fabian Heubel):〈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收錄於何乏筆編,《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臺北市:臺大人數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
何乏筆(Fabian Heubel):〈養命的生命政治──由法語莊子研究談起〉,收錄於何乏筆編,《若莊子說法語》,臺北市: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
宋灝(Mathias.Obert):〈美學工夫與時間之成其為時間〉,《力量的美學與美學的力量──孟柯(Christoph Menke)美學理論工作坊》,2014年。
宋灝(Mathias Obert):〈逆轉收回與任讓狀態──從《莊子》與海德格批判當代性〉,收錄於何乏筆編,《若莊子說法語》,臺北市: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
任博克,等:〈莊子與天台的弔詭性思維:延續Wild Card的跨文化對話〉,《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34卷第7期,2018年7月。
宋灝(Mathias Obert):〈逆轉與收回:《莊子》作為一種運動試驗場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2012年9月。
沈維華:〈莊子之忘探析〉,《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六期》,2013年6月。
周策縱:〈《莊子‧養生主》篇本義復原〉,《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2期,1992年。
陳政陽:〈以知與真知的分析為核心:論莊子由「忘』達「道』的工夫〉,《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7卷第1期,2013年4月。
劉滄龍:〈自然與自由──莊子的主體與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三十五期,2016年1月。
劉滄龍:「內在他者』──論莊子思想中「生命的有限性』與「實踐的可能性』,《清華學報》第49卷第2期,2019年6月。
賴錫三:〈《孟子》與《莊子》兩種氣論類型的知識份子與權力批判〉,收錄於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3年。
賴錫三:〈《莊子》的肉身之道與隱喻之道〉,收錄於賴錫三,《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閾融合》,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1年。
賴錫三:〈道家的逍遙美學與倫理關懷〉,收錄於賴錫三,《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閾融合》,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1年。
賴錫三:〈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2012年9月。
賴錫三:〈《莊子》的生存美學與政治批判〉,收錄於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3年。
賴錫三:〈氣化流行與人文化成〉,收錄於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3年。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3年。
賴錫三:〈《莊子》的養生哲學、倫理政治與主體轉化,《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四十七期,2015年9月。
賴錫三:〈《莊子》的美學工夫、哲學修養與倫理政治的轉化──與孟柯(Christophe Menke)的跨文化對話〉,《文與哲》第二十八期,2016年6月。
賴錫三:〈《莊子》的童心遊戲、視點轉化、倫理呼喚〉,《文與哲‧第三十三期》,2018年12月。
賴錫三:〈莊子身體技藝中的天理與物性〉,《諸子學刊》第十七輯,2018年12月。
賴錫三:〈《莊子》即物而道的身體現象學解讀〉,收錄於賴錫三,《《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9年。
賴錫三:〈《莊子》的死生一條、身體隱喻與氣化永續〉,收錄於賴錫三,《《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9年。
賴錫三:〈《莊子》的自然美學、氣化體驗、原初倫理〉,收錄於賴錫三,《《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9年。
賴錫三:《《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9年。
賴錫三,等:〈關於《莊子》的一場跨文化之旅:從任博克的Wild Card出發〉,《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34卷第5期,2018年5月。
鍾振宇:〈批判的氣論〉,收錄於何乏筆編,《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臺北市: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
龔卓軍:〈庖丁手藝與生命政治──評介葛浩南《莊子的哲學虛構》〉,收錄於何乏筆編,《若莊子說法語》,臺北市: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中心,2017年。
龔卓軍:〈從經驗描述到無限親近〉,收錄於何乏筆編,《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臺北市: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

(四)西文專書
MenkeChristophe. (2013). Force : A Fundamental Concept of Aesthetic Anthropology.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ZiporynBrook. ZHUANGZI:the essential writing with selections from traditional commentaries/ translated,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