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8 05: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晨
研究生(外文):CHEN,CHEN
論文名稱:何去何從-陳晨繪畫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How to Make a Choice in Life—The Artistic Discourse of Chen Chen’s Painting
指導教授:林欽賢林欽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Hsien Lin
口試委員:游守中黃嘉勝
口試委員(外文):YOU,SHOU-ZHONGHUANG,JIA-SHENG
口試日期:2022-06-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3
中文關鍵詞:盲從從眾獨立思考
外文關鍵詞:follow blindlyconformityindependent think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人是社會性動物,當我們生活於同個環境中,我們會不自覺地尋找認同與共感。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擁有自己的思考與想法,但在人群中,這種獨特卻容易被淹沒。
  本創作研究將文獻分成三個部分進行探討,企圖以更理性、更透徹的視角去觀察這個社會現象。其一,從古斯塔夫.勒龐對於群體的行為與特性分析中,了解個體在進入群體後所發生的轉變,以及群體的影響力,理解這些行為模式後,便能更加清楚的理解社會中從眾現象發生的各種特性,理解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其二,則是以網路社群所發生的從眾事件進行分析,並從現代社會資訊發達等因素來判斷這些現象背後成因的關聯性,以及這些事件帶來的結果。其三,將著重研究社會下的群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蒐集相關的藝術家繪畫作品,並進一步解析其中的思想與創作手法,希望能將從眾這項心理學的理論,以藝術的形式詮釋出來。
  本創作研究在觀察個體面對從眾時的各種面貌,探討每個人在做出從眾與否的選擇時,會呈現如何的狀態,並轉換成以具象寫實的描繪方式,將其呈現在此次的個人創作系列中。藉由創作論述,來訴說這項容易被忽略,卻影響我們至深的本能行為,並傳達筆者所想強調的意涵,即如何保持獨立的自我,傾聽自己真實的聲音。

Humans are social animals, and when living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we unconsciously seek identity and empathy. Everyone is unique, and we have our own thinking and ideas. However, this uniqueness becomes ambiguous in a crowd of people.
This creative research divides the literature into three parts for discussion, in an attempt to observe this social phenomenon from a more rational and thorough perspective. First, from Gustave Le Bon's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s,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ividuals after entering the group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group. After understanding these behavior patterns, we can more clearly understand th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enomenon of conformity in society.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groups. The second is to analyze the conformity incidents that occurred in the online community, and to judge the relevance of the causes behind these phenomena and the results of these incidents from factor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 modern society. In the last part of this research, focus will be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roups and individuals in society. Relevant artist paintings are collected to further analyze the ideas and creative methods behind them, and to interpret the abstract theory of conformity in the form of art.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 1
第二節 創作目的 2
第三節 創作研究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4
第五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從古斯塔夫.勒龐來探討從眾現象 7
第二節 網路社群中的從眾行為 11
第三節 繪畫中對於盲從的諷刺 15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 26
第一節 透視個人在從眾現象中的狀態 26
第二節 表現內心狀態的繪畫形式 30
第三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運用 38
第四章 作品分析與詮釋 49
第一節 獨立個體的自我思考 49
第二節 從眾現象的模擬 55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60
參考文獻

書目
王惟芬譯,麥金泰爾著,《後真相:真相已無關緊要,我們要如何分辨真假》,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2019。(p.106)
李祐寧譯,查爾斯.麥凱著,《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新北市:大牌出版,2015。(p.4~5、p.72)
洪夏天譯,蜜雪兒.貝德利著,《我們為何從眾,何時又不?》,台北市:商周出版,2018。(p.17)
高忠義譯,克里斯多福・布克著,《團體迷思》台北市:商周出版,2021。(p.16)
胡永芬,《農夫畫家.布勒哲爾》,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2001。(p.28~29)
許恬寧譯,約拿.博格著,《何時要從眾?何時又該特立獨行?》,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2018。(p.39)
董強譯,古斯塔夫.勒龐著,《烏合之眾:激情、非理性、領袖崇拜,盲目群體的心理陷阱》,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2020。(封面內摺頁、p.18、p.32、p.34、p.41、p.47、p.50、p.68)
盧嵐蘭著,《現代媒介文化:批判的基礎》,台北市:三民書局,2006。(p.16)

期刊
曾小融:〈淺談青少年與社群媒體上的從眾現象〉,《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年8月,p.114。
周至宏等:〈行動排隊服務對消費者排隊心理影響之研究〉,《電子商務學報》,2017年12月,p.226。
劉從蓉:〈攝影對繪畫創作的影響〉,《知識-力量》,2018年10月。
鍾偉愷等:〈台灣風景繪畫與攝影之分析〉,《圖文傳播藝術學報》,2009,p.4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