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丁思與(2018)。十二年國教課程發展的知與行:一所前導學校的教師。教育研究月刊,289,107-124。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16版)。五南。
王令宜、吳清山(2018)。教師的聲音:十二年國教新課程教師的準備度與意見反應,載於張芬芬、謝金枝(主編),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實施與問題因應(31-58頁)。五南。
王姿尹(2013)。國民中學教師有效教學表現之觀察研究—以兩位國文科教師為例(系統編號:101NKNU5332022)〔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王惠英、黃啟菱(2017年6月1日)。看見未來教育f21種教室新樣貌。未來Family。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7804
王穎珍(2020)。十二年國教課綱轉化與實踐歷程之個案研究:以一所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家政群為例(系統編號:108NTNU5037043)〔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王韻齡(2020)。新課綱上路半年教學現場改革進行式。親子天下,112,18-23。
方世欽(2004)。國民小學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感受與專業成長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系統編號:092NPTTC576006)〔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田孟心(2019)。新課綱上路,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天下雜誌,685,52-59。
白郁瑜(2015)。高雄市國中數學教師十二年國教政策認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系統編號:103NKNU5332027)〔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任慶儀(2013)。教學設計:理論與實務。五南。
任慶儀(2019)。教案設計:從教學法出發。五南。
朱秀珍(2014)。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覺知國中小學生學習銜接之現況調查(系統編號:102NHCT5212029)〔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易習。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
吳盈麗(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音樂教師對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音樂教學評量之觀點調查(系統編號:099NTCTC248018)〔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師大書苑。
吳璧純(2017)。素養導向教學之學習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30-34。
吳華馨(2012)。國民小學教師因應九年一貫國語文課程革新之研究(系統編號:100NDHU5331051)〔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呂玟怡(2011)。九年一貫彈性學習節數的個案研究以基隆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系統編號:100NTOU5331007)〔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呂坤岳(2010)。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教學信念與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系統編號:098CCU05420010)〔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呂國禎(2019)。老師先組讀書會學習,比學生更早改變。天下雜誌,685,118-119。
李重嶢(2011)。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書法教學認知、教學表現及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系統編號:099NTCTC461034)〔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李婉玲(2000)。教師發展-理論與實踐。五南。
巫明華(2011)。國小教師自我效能、訓練遷移動機及教學表現關係之研究:訓練遷移的觀點(系統編號:099CCU00142024)〔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何永彬(2017)。樂齡學員對休閒運動教師教學表現滿意度及其學習效益之關係(系統編號:105NKNU0142036)〔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沈連魁(2007)。幼兒體能教師教學信念及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系統編號:095NCPE5567071)〔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沈連魁、劉從國(2007)。教師教學信念意涵之探討。中正體育學刊,1,1-11。
余舒蓉(2018)。十二年國教課綱轉化與實踐之個案研究:以前導學校為例。雙溪教育論壇,7,113-133。
邱皓政(201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
邱錦屏(2018)。論中小學教師落實十二年國教「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實踐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7),39-46。
邱韻如(2014)。臺北市國中國文科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認知與教學實踐之研究(系統編號:102NTNU5332042)〔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邱馨儀(2002)。國民中學語文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系統編號:090NTNU0331053)〔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周淑卿(2017)。課程發展的知行思-看見學校的生命力。國家教育研究院。
周新富(2018)。教育研究法。五南。
林政逸(2017)。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核心素養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28-29
林香河、林進材(2020)。教師教學方法與效能的第一本書。五南。
林信志(2016)。十二年國教優質學校發展計畫之整合研究(Ⅰ):國家課程轉化學校發展指標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AER-105-09-C-1-03-00-1-13)。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郡雯(2018)。幾個關於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程轉化問題。中等教育,69(2),40-56。
林進材、林香河(2012)。從教師教學轉化析論實施十二年國教後的教育挑戰與因應策略,載於黃政傑(主編),十二年國教課程教學改革—理念與方向的期許(237-252頁)。五南。
林進材(2015)。精進教師課堂教學的藝術與想像教學與學習的寧靜革命。五南。
林進材(2019)。核心素養下的教師教學設計與實踐。五南。
林慈芳(2018)。從雙因子理論促進中高齡教師創意教學表現之策略。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6(1),17-28。
洪毓章(2018)。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十二年國教政策認知度與認同度之研究(系統編號:108MCU01331057)〔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洪潔萍(2011)。幼兒體能教師專業能力與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系統編號:099TPEC0571030)〔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施俊名(2011)。國小教師內隱知識、教學效能信念與教學表現關聯性之研究:模式建構與驗證(系統編號:099NKNU5332068)〔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施琇瑩(2019)。從前導學校經驗看新課綱的試行與推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8(8),1-4。
柯汝穎、張德銳(2007)。國小教師自我評鑑歷程及其對教學省思影響之質性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評鑑與專業成長(128-158頁)。心理。
徐永鴻(2019)。課綱在你我之間。萬卷樓。
時容華(1996)。社會心理學。東華。
翁玲巧(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資優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表現之研究(系統編號:103FCU05055026)〔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翁國元(2010)。國小教師海洋教育課程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系統編號:098TMTC5212016)〔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高夏雯(2010)。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心理資本與教學表現關係之研究(系統編號:098FJU00717008)〔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高強華(1992)。樂在學習、樂在工作--談教師的終生學習與專業發展。教師天地,57,33-36。
高新建(2001)。基本能力的課程與教學轉化。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237-254。
郭盈師(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認知與態度及執行情形之調查研究(系統編號:092NTCTC629019)〔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孫良誠(2014)。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壓力與教學表現因素結構及其影響研究。 健康科技期刊,2(1),38-59。
莊宏文(2011)。國民中學教師有效教學表現之觀察研究─以二位數學教師為例(系統編號:099NKNU5332040)〔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莊淇銘(2013)。十二年國教的危機與因應。沙鷗國際多媒體。
莊越翔(2013)。台北市國小特教教師樂樂棒球之領導行為與有效教學因素研究(系統編號:101NTNU5051056)〔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陳玟瑛(2012)。國小低年級教師數學科有效教學表現之觀察研究—以二位教師為例(系統編號:100NKNU5332076)〔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陳茹玲、柯華葳、蔡佩真(2020)。從教師認知、教學資源與教學實踐論國語文教育政策之困境與契機。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1),47-91。
陳雅玲(2004)。高雄地區國小國語文教師教學創新及其研習需求之調查研究(系統編號:092NKNU0332050)〔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陳雅慧(2019)。不只學知識更要學素養。親子天下,105,66-71。
陳麗娥(2008)。九年一貫課程國小國語教科書中環境教育議題之研究(系統編號:097NHCT5045001)〔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核心素養工作圈(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21)。國民小學校別資料。2021年1月29日。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5A930C32CC6C3818&sms=91B3AAE8C6388B96&s=B7F6EA80CA2F63EE
張如慧、田詩瑩(2012)。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課程與教學實施之理解與想像,載於黃政傑(主編),十二年國教課程教學改革:理念與方向的期許(287-302頁)。五南。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東華。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簡明版)。東華。
張偉志(2014)。臺中市公立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認知、認同與政策評估之研究(系統編號:102FCU05055070)〔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張健逸(2018)。高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認知、因應及其影響之研究(系統編號:106DYU00576036)〔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張瑞菊(2019)。認知與實能:國民小學職前教師教學表現之探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43,51-82。
張賢坤(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系統編號:092NTPTC576047)〔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張壽松(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策略聯盟學校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系統編號:092NTPTC576074)〔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張瀞文(2013)。一次看懂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爭議。親子天下,57,118-121。
麥清維(2003)。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議題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系統編號:092NHCT5480041)〔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梁鳳珠(2012)。台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系統編號:100NTNT5212014)〔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黃佩涵(2014)。新光、鎮西堡部落觀光業者對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和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之探討(系統編號:102NTNU5587017)〔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黃師孔(2018)。高雄市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海洋教育認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系統編號:106NPTU0204015)〔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黃琬婷(2009)。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數學課程實施調查研究-以台北縣新莊市為例(系統編號:098NHCT5480002)〔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黃儒傑(2002)。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系統編號:090NKNU0332002)〔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黃靜美(2015)。高雄市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政策認知與自我效能、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系統編號:103NKNU5332005)〔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彭明萱(2013)。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系統編號:101NHCT5097003)〔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楊怡婷(2019)。十二年國教校定課程實施之挑戰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201-204。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著)(1978)。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法。東華。
葉天喜(2004)。落實綜合活動課程本質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為例(系統編號:093NTCTC576022)〔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葉彥慈(2012)。創意個人認定對創意教學表現的影響:專業認同與組織認同的調節效果(系統編號:100CCU00142021)〔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葉瑞珠(2003)。新竹縣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現況與實施成效之研究(系統編號:091NHCT1626007)〔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葉蕙蕾(2020)。花蓮縣國小教師面對新課綱認知、工作滿意度與因應方式之研究(系統編號:108DYU00576015)〔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鄒裕泰(2002)。國民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看法及因應行為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系統編號:090NHCT1611009)〔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甄曉蘭、周立勳(1999)。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課程與教學,2(1),49-68。
劉世雄(2017)。教學實務研究與教研論文寫作。五南。
劉芳萁(2009)。臺北市幼稚園教師的教學效能、創意教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系統編號:097NTNU5808006)〔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蔡清田(2003)。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五南。
蔡清田(2011)。十二年核心素養之理念及其課程設計,載於張芬芬、謝金枝(主編),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實施與問題因應(9-30頁)。五南。
蔡清田(2014)。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核心素養。師友月刊,566,17-22。
蔡清田(2021)。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與教育行動研究。五南。
蔡清田、陳延興(2013)。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6(3),59-78。
盧台華、黃彥融、洪瑞成(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特色及其在特殊教育之應用建議。特殊教育季刊,139,1-7。
蕭秋祺(2009)。國中體育教師教學信念及其有效教學表現。體育學報,42(2),49-66。
戴茹鵑(2016)。國小特教班教師在體育課教學信念與教學表現之研究(系統編號:104UT005567004)〔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鍾昌宏(2019)。以教師專業發展縮小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課程轉化落差。台灣教育評論月刊,8(8),13-21。
鍾聖校(1999)。認知心理學。心理。
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五南。
藍偉瑩(2016年1月22日)。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成功的10個關鍵。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9787
藍偉瑩(2020)。差異化引導自主學習避免成果導向迷失。親子天下,114,110-113。
顏佩如(2019)。十二年國教課綱課程實施問題與解決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8(8),57-61。
羅建忠(2004)。國民小學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滿意度與教學效能之研究(系統編號:093NHCT5480024)〔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羅媛琦(2012)。台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認知之研究(系統編號:100THU00331006)〔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羅樹華、李洪珍(1999)。教師能力學。山東教育。
蘇岱崙(2020)。自主學習如何不再只有立意甚佳。親子天下,114,12-13。
外文文獻
Ahmed, I & Shah, M.H. (2019). Effect of trainee teachers' video recorded teach and teach demonstrations on their performance. Pakistan Journal of Distance and Online Learning, 5 (1), 59-70.
Alison. Cook-Sather (2006). Education is translation: A metaphor for change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Arends & Kilcher (2010). Teaching for student learning becoming an accomplished teacher. Routledge.
Barotuttaqiyah (2020). Teacher’s pedagogy competence and challenges in implementing inclusive in slow learner. Cakrawala Pendidikan, 39(1), 217-229.
Bishop, J. P., Lamb, L. L., Philipp, R. A., Whitacre, I., Schappelle, B. P., & Lewis, M. L. (2014). Obstacles and affordances for integer reasoning: An analysis of children’ s thinking and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45(1), 19-61.
Brame, J. K. (2004). Veteran teacher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growth through guided self-evaluation using digital video.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East Car olina University, CA.
Borg, S. (2006). Teacher cogn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Continuum.
California Commission on Teacher Credentialing (2013). California’s teaching performance eexpectation . Retrieved February 18, 2014. http://www.ctc.ca.gov/educator-prep/tpa-files/tpes-full-version.pdf
Corsini, R. J. (1999). The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Taylor & Francis.
Druzhinina, M., Belkova, N., Donchenko, E., Liu, F., & Morozova, O. (2018). Curriculum design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SHS Web of Conferences, 50, 1-6. https://doi.org/10.1051/shsconf/20185001046
Fullan, M. (2016).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rost, D. (2008). Teacher leadership:Values and voice.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28(4), 337-352.
Glenn, R. E. (2001). What teachers need to be. Education Digest, 67, 19-21.
Gokce, G. (2021). Evolution of Pre-service Teachers’ Perceptions about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Student Misbehavior in an Inquiry-based Classroom Management Course.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43(2). https://doi.org/10.1080/01626620.2021.1939194
Graham, J. W. (2004). Teacher self-evaluation and its effect on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teacher-principal relationship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 sity of Idaho, ID.
Heni, M (2020). Jurnal Ilmiah Pendidikan. Cakrawala Pendidikan ,39(2), 279-292.
Hett, G. G. (1989).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hort term achievement result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4, 23-25.
John, D. P. (1995). Lesson planning for teachers. Cassell Education.
Kuhl, J. (1986). Motiva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 new look at decision
making, dynamic change,andaction control.In R.M. Sorrentino & E.T. Higgins (Eds.), Handbook of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Foundation of social behavior (pp. 404-434). The Guildford Press.
Kunter, M., Kleickmann, T., Klusmann, U., & Richter, D. (2013).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 M. Kunter, J. Baumert, W. Blum, U. Klusmann, S. Krauss & M. Neubrand (Eds.), Cognitive activation i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teachers. Results from the COACTIV project (pp. 63-78). Springer. https://doi.org/10.1007/978-1-4614-5149-5
Linh (2016). Authentic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of its implementation in a lecturer’s classes in Vietna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Ho Chi Minh City, Vietnam.
Magno, C., & Sembrano, J. (2009). Integrating learner centeredness and teacher performance in a frame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1 (2), 158-170.
Manu, L., Kallau, J., Taek, P., & Kande, F. (2020). An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Kupang. Jurnal Penelitian dan Evaluasi Pendidikan, 24(1), 15-26.
McEvoy, A, & Welker, R (2000). Antisocial behavior, academic failure, and school climate: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 Disorders, 8(3), 130-140.
McCornick, W. J. (1979). Teachers can learn to teach more effectively. Education
Leadership, 37(1), 59-62.
Mumpuniarti Mumpuniarti , Rendy Roos Handoyo , Diajeng Tyas Phytanza , Dewi
Sudman, S. (1976). Applyied sampling. Academic Press.
Mulyani, H., Meirawan, D., & Rahmadani, A. (2020). Increas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through principals’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teaching performance, is it possible? Cakrawala Pendidik, 39(2), 279-292.
Poro, S. G., Yiga, A., Enom, J. C., Mwosi, F., & Eton. (2019). Teacher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in primary schools in Nwoya District, Northern Uga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Educational Research, 4(1), 3-8.
Porter, J. M, & Jelinek. (2011). Evaluating 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a national assessment model for teacher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rnal of Education Policies, 5(2), 74-87.
Staley , L. K. (2002). Where joy resides: Four teacher evaluators evaluate themselves via multiple literacy artifacts and reflect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 tion,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NH.
Suarez, E. G., & Toro, R. M. (2018). Teach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Preparation for student learning within the framework for teacher goo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2), 431-452.
https://doi.org/10.20511/pyr2018.v6n2.236
Theall, M. (1999). New directions for theory and research on teaching: A review of the past twenty years.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80, 29-52.
Utami, D. R. F., Pranoto, Y. K. S., Latiana, L., & Sunawan. (2021). Agreement levels of kindergarten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to determine teaching competencies and perform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2), 537-551.
Vasiliadou, O. (2006). Effectiven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quiries in Sport & Physical Education, 4(2),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