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家作品
張嘉驊,《淡水女巫的魔幻地圖》。(臺北市:四也,2012)。
張嘉驊,《巨靈動員令》。(臺北市:四也,2014)。
張嘉驊,《回家之路1947》。(臺北市:四也,2014)。
張嘉驊,《蝗蟲一族:趣味昆蟲童話》。(臺灣:聯經,2010)。
張嘉驊,《風島飛起來了》。(臺灣:小魯文化,1999)。
二、專書
E.M.Forster,蘇西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市:商周,2009)
Robert J. C. Young。國立編譯館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臺灣:巨流圖書,2006)
王育德,《臺灣.苦悶的歷史》。(臺北市:前衛,2018)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市:山東教育,1999)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市:海峽學術,1999年)
李壬癸,《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灣:常民文化,1997)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市:時報,1986)
李潼,《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臺北市:幼獅文化,2017)
周英雄、劉紀蕙,《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市:麥田,2000)
林文寶,《少年文學天地寬:台灣少年小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九歌,2002)
林文寶、邱各容,《台灣兒童文學史》。(臺北市:萬卷樓,2018)
武光 誠,《日本神道文化圖解》。(臺北市:商周,2008)
金子展也,陳嫺若譯,《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新北:野人文化,2020)。
施正鋒主編,《歷史記憶與國家認同》。(臺灣:翰蘆,2014)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解殖與民族主義》。(中國:牛津大學,1998)
徐錦成,《鄭清文童話現象研究──台灣文學史的思考》。(臺北市:秀威資訊,2007)
馬偕,林晚生漢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市:前衛出版,2007)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臺北市:紅螞蟻,2007)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市:麥田,1995年)
張茂桂等,《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市:業強,1993)
張清榮,《少年小說研究》。(臺北市:萬卷樓,2002)
張清榮,《兒童文學創作論》。(臺北:富春文化,2001)
張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盛寧,《新歷史主義》。(臺北市:揚智文化,1995)。
莊萬壽,《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臺北市:玉山社,2003)
陳芳明,《我的家國閱讀》。(臺北市:麥田,2017)
陳芳明,《很慢的果子.閱讀與文學批評》。(臺北市:麥田,2015)
陳翠蓮,《自治之夢:日治時期到二二八的臺灣民主運動》。(臺北市:春山,2020)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臺北市:揚智,2000)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灣:天衛文化,1998)
曾萍萍,《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臺北市:萬卷樓,2003)
游勝冠,《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臺灣解殖文學》。(臺北市:群學,2012)
黃叔璥原著、宋澤萊白話翻譯,《番俗六考:十八世紀清帝國的臺灣原住民調查紀錄》。(臺北市:前衛,2021)
愛德華.薩伊德。王志弘、王淑燕等譯,《東方主義》。(立緒文化,1999)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市:麥田,2012)。
趙麗,《歷史教我們的事──日本的帝國大夢》。(臺北:驛站文化,2011)
闞正宗,《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新北市:博揚文化,2011)
三、期刊論文
吳乃德,〈書寫民族創傷: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記憶〉,《思想》,第8期(2008):39-70。
吳佩珍,〈明治「敗者」史觀與殖民地台灣──以北白川宮征台論述為中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二十期(2015):131-157。
李壬癸,〈巴賽語的地位〉,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2(2001):155-171。
李陽春、伍施樂,〈顛覆與消解的歷史言說──新歷史主義小說創作特徵論〉,《中國文學研究》,第二期(2007):96-100。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1992):151-167。
邱貴芬,〈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臺灣身分/認同政治〉,《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1995):141-147。
張子樟,〈從閱讀到文本研究──淺述文學理論與批評的應用〉,《兒童文學學刊》。(2004):125-148。
許嘉雯。論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敘事的社會功能。語文學報第十三期。2006年12月。165-179。
陳佳宏,〈二二八事件與國民黨政府在臺權力之鞏固〉,《師大台灣史學報》,第八期(2015):27-63。
陳俊榮,〈新歷史主義的台灣文學史觀〉,《中外文學》,32卷,8期(2004):33-53。
陳翠蓮,〈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6期(2008):179-222。
黃亮清,〈從2012年回顧二二八歷史詮釋轉移〉,《洄瀾春秋》,第九期(2013):37-51。
劉亮雅,1987年以來台灣後殖民小說。(臺北市:文化實踐與社會變遷,2010):15-41
蔡仲禮。〈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灰色想像:以日治中期(一九二O到一九三七) 台灣政治社會文化反對運動為中心〉,《全球政治評論》,第58期(2017):97-164。
四、學位論文
王宥荏,《張嘉驊少年小說研究──以《月光三部曲》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王淑玲,《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中的後殖民書寫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2。李惠靜,《文學、歷史與真實──以張嘉驊「月光三部曲」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洪君儀,《文學如何介入歷史教育書寫──以《可能小學》歷史系列作品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陳俐玲,《李潼少年小說「噶瑪蘭二部曲」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8。
陳冠月,《少年小說之歷史敍事研究──以《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和《神奇樹屋》系列為例》,臺南大學國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陳淑卿,《當代少年小說女巫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陳意平,《「福爾摩沙冒險小說」系列書寫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學位碩士論文,2015。馮正吉,《少年小說中「時空穿越」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2017。黃聖閎,《葉石濤文學作品中的後殖民論述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褚蓓蓓,《林哲彰《福爾摩沙惡靈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蔡佳玲,《歷史、傷痕、二二八──李喬後殖民歷史小說《埋冤一九四七埋冤》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謝慧如,《李潼少年小說的後殖民論述》,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國語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5。顏若卉,《臺灣兒童歷史小說的社會記憶──以小魯出版兒童歷史小說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羅正晏,《壓迫與抵抗──鍾理和作品中的後殖民論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五、網路資料
非讀book臺南愛讀冊,〈本土創作奇幻文學大探險攻略《淡水女巫的魔幻地圖》(上)〉。80集(2013),https://culture.tainan.gov.tw/video/Details?Parser=31,7,253,,,,795,查找日期:2021年8月20日。
非讀book臺南愛讀冊──〈本土創作奇幻文學大探險 攻略《淡水女巫的魔幻地圖》(下)〉。81集(2013),https://culture.tainan.gov.tw/video/Details?Parser=31,7,253,,,,794
,2021年8月20日。
非讀book臺南愛讀冊──〈穿越時空的魔幻文史書寫(上)〉。173集(2015),https://culture.tainan.gov.tw/video/Details?Parser=31,7,253,,,,660,查找日期:2021年8月20日。
非讀book臺南愛讀冊──〈穿越時空的魔幻文史書寫(下)〉。174集(2015),https://culture.tainan.gov.tw/video/Details?Parser=31,7,253,,,,659,查找日期:2021年8月20日。
朱啟華,歷史意識。(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00),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4604/,查找日期:2021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