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
(漢)班固,《漢書》,收入於陶宗翰編,《漢書》,臺北:新陸書局,1964。(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五代十國)劉昫,《舊唐書》,收入楊家駱主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85。
(魏)王肅,《孔子家語》,收入於羊春秋注、周鳳五校,《新譯孔子家語》,臺北:三民書局,2011)。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18。
(唐)唐臨,收入於慧淨法師編,《冥報記、冥報記輯書》,臺北:淨土宗文教基金會,2004。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臺北:臺灣商務,1966。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09,臺北:務印刷館,1986,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四十七年文淵閣本影印。
(宋)范曄,《後漢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53,臺北:臺灣商務印刷館,1986,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四十七年文淵閣本影印。
(宋)聶崇義集注,《新定三禮圖》,據清康熙12年通志堂刊。
(宋)《宣和畫譜》,收入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一)》,臺北:文史哲,1974。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六,收入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宋)鄧椿,《畫繼》,收入於于安瀾所編,《畫史叢書》,第一冊,頁484。(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宋),《續資治通鑑長編(新定本)》,臺北:世界書局,1974。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收入於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書》卷二,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元)李京,《雲南志略》,收入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元)李京撰,《雲南志略》,收入於雲南省民族研究所編,《大理行記校注、雲南志略輯校》,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明)倪輅編輯,《南詔野史》,收錄於木芹,《南詔野史會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明)楊士雲,《蒼洱圖說》,收入於楊世鈺、趙寅松主編,《大理叢書‧方志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清)胡敬,《南薰殿圖像考》,收錄於《胡氏書畫彙考三種》,臺北:漢華文化公司,1971。
(清)胡敬,《崇雅堂文鈔》,據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本印。
(清)胡蔚增訂,《南詔野史》,收錄於木芹,《南詔野史會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清)馮甦,《滇考》,收入於《滇考、行邊紀聞、雷波瑣記(合訂本)》,新竹:臺灣華文書局,1968。
(清)倪蛻,《滇雲歷年傳》,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大理州文聯編,《大理古佚書鈔》包括李浩《三迤隨筆》、張繼白《葉榆稗史》、玉笛山人 《淮城夜語》,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
佚名,南詔野史,收入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專書
(美)倪雅梅著,陳朝陽譯,《龍門石窟供養人:中古中國佛教造像中的信仰、政治與贊助》,北京:中華書局,2020。
大理州文聯,《大理古佚書鈔》,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木芹,《南詔野史會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王明蓀,《中國中古史研究》,臺北:蘭台出版社,2005。
王衛明,《大聖慈寺書史叢致-唐、五代、宋時期西蜀佛教美術發展探源》,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石守謙、廖肇亨編,《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第十一至十七世紀間中日韓三地的藝文互動》,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李大山編輯,《法界源流圖》,臺北:臺灣商務印刷館,1992。
李大龍,《唐朝和邊疆民族使者往來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2001。
李家瑞,《大理叢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李家瑞,《西南石窟文獻》十卷,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李霖燦,《中國名畫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李霖燦,《南詔大理國新資料的綜合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谷躍娟,《南詔史概要》,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7。
松本榮一著,林保堯、趙聲良、李梅譯,《敦煌畫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
林莉娜、許文美主編,《南薰殿歷代帝后圖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21。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編,《鞏縣石窟石刻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編,《鞏縣石窟石刻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邵獻書著、史筠主編,《南詔和大理國》,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金維諾,《古代帝王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侯沖,《大理叢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侯沖,《白族心史《白古通記》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2。
侯沖,《雲南與巴蜀佛教研究論稿》,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 ‧石渠寶笈續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段文杰,《敦煌石窟藝術研究》,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段文杰主編,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敦煌壁畫全集7:敦煌中唐》,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段文杰主編,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敦煌壁畫全集9:敦煌五代、宋》,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段玉明,《大理國史》,昆明:雲南人民族出版社,2003。
段玉明,《大理國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
夏泉生,《20世紀大理考古文集》,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
翁連溪、李洪波主編,《中國佛教版畫全集》卷五,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4。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編,《故宮書畫錄》(卷四),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出版,1956。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續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張福三、張楠編,《南詔文化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
張樹芳主編,《大理叢書‧金石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童恩正,《南方文明》,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
楊延福,《劍川石寶山考釋》,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
楊斌,《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新北市:八旗文化,2021。
溫玉成等著,《龍門石窟》,東京:平凡社,1988。
寧強,《敦煌石窟寺研究》,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
趙鴻昌輯著、袁任遠審,《南詔編年史搞》,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劉芳如、鄭淑芳主編,《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9。
鄭岩,《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賴永海主編,賴永海、高永旺譯注,《維摩詰經》,北京:中華書局,2010。
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龍門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1989。
專書文章
金維諾,〈《古帝王圖》的時代與作者〉,收入於《中國美術史論集》,北京:人民美術,1981,頁141-148。
金維諾,《〈職貢圖〉的時代與作者》,《中國美術史論集》,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4年,114-118頁。
陳韻如,〈大理國梵像圖卷の山水表現ー兼ねて大德寺五百羅漢圖と「兩宋之際」の山水畫風を論ず〉,《徹底探討大德寺伝来五百羅漢図の作品誌ー地域社会からグローバル世界へー》,福岡:九州大學人文學際融合リサーチハブ形成型研究報告書,2019,頁61-92。
童恩正,〈試談古代四川與東南亞文明的關係〉,收入於《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的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頁10-29。
賀世哲,〈敦煌壁畫中的維摩詰經變〉,收入於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經變篇》,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頁8-67。
期刊
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絡〉,《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 》,5期,1998年3月,頁77-122。王正華,〈傳統中國繪畫與政治權力-一個研究角度的思考〉,《新史學》,8卷3期,1997年9月,頁161-216。王耀庭,〈宋馬遠乘龍圖〉,《故宮文物月刊》,200期,1999年,頁28-29。王耀庭,〈從〈芳春雨霽〉到〈靜聽松風〉-試說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馬麟繪畫的宮廷背景〉,《故宮學術季刊》,14卷1期,1996年,頁39-86。王耀庭,〈蒙元王朝帝后圖像〉,《故宮文物月刊》,262期,2005年,頁58-71。石守謙,〈有關地獄十王圖與其東傳日本的幾個問題〉,《中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六本地三分,1985年9月,頁565-618。
石松日奈子,〈中國古代石雕論-石獸、石人與石佛〉,《國華》,第1352號,2008年,頁5-9。
石松日奈子著,牛源譯,〈中國佛教造像中的供養人像-佛教美術史研究的新觀點〉,《中原文物研究》,2009年05期,頁74-85+112。
石松日奈子著,篠原典生譯,〈龍門石窟和鞏縣石窟的漢服貴族供養人像-主從形式供養人圖像的成立〉,《石窟寺研究》,2010年00期,頁82-99。
石釗釗,〈利貞皇帝的冠服-讀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故宮文物月刊》,421期,2018年4月,頁52-61。安琪,〈圖像的歷史敘事-以《南詔圖傳》中的圖文關係為例〉,《美術研究》,2012年04期,頁94-120。
朱鳳玉,〈從儀式教化論敦煌十王經與十王圖之運用〉,《敦煌學》,30輯(2013.10),頁1-19。衣若芬,〈北宋題人像畫詩析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3期,1998年9月,頁121-174。吳羽,〈傳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圖》主神組合考釋-兼論其與唐宋道觀殿堂壁畫的關聯〉,《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1期,頁80-92。
李玉珉,〈〈梵像卷〉作者與年代考〉,《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第1期,2005年秋季,頁333-366+637。李玉珉,〈大理國張勝溫〈梵像卷〉羅漢畫的研究〉,《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9期,2010年,頁113-140。
李玉珉,〈利貞皇帝禮佛圖〉,《故宮文物月刊》,262期,2005年1月,頁50-56。李玉珉,〈阿嵯耶觀音菩薩考〉,《故宮學術季刊》,第27卷,2009年秋,頁1-72。李玉珉,〈南詔大理大黑天圖像之研究〉, 《故宮學術季刊》,13卷2期,1995年冬季,頁21-48。李玉珉,〈張勝溫〈梵像卷〉藥師琉璃光佛會與十二大願初探〉,《故宮文物月刊》,80期,1989年,頁44-51。李玉珉,〈梵像卷中幾尊密教觀音之我見〉,《故宮文物月刊》,42期,1986年,頁125-132。李玉珍,〈巡戈失樂園-大理觀音佛國的政治建構〉,《台灣宗教研究》,第10卷第2期(2011.12),頁3-34。
李偉卿,〈張勝溫畫卷選刊〉,《雲南民族文物》,1991年1期。
李偉卿,〈關於張勝溫畫卷的幾個問題〉,《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1期,頁34-42。
李國安,〈明末肖像畫製作的兩個社會性特徵〉,《藝術學》,1991年卷6,頁 119-157。李淑卿,〈默寫在肖像畫史上的論述與創作〉,《故宮學術季刊》,第19卷第 3 期,2002年,頁 9-58。李霖燦,〈大理國梵像卷的新資料-法界源流圖的發現〉,《故宮季刊》,第17卷第2期,1982年,頁41-52。李霖燦,〈大理梵像卷和法界源流─文殊問疾圖的比較研究〉,《故宮文物月刊》,15期,1984年,頁63-69。李霖燦,〈國際展覽和研究視野的展拓-大理國梵像卷的有趣故事〉,《故宮文物月刊》,第103卷,1991年,頁108-113。李霖燦,〈黎明的法界源流圖〉,《故宮文物月刊》,38期,1986年,頁58-67。沙武田,〈敦煌寫真邈真畫稿研究——兼論敦煌畫之寫真肖像藝術〉,《敦煌學輯刊》,2006年1期,頁43-62。
林聖智,〈北魏寧懋石室的圖像與功能〉,《美術史研究集刊》,18期,2005年3月,頁1-74+233。
邵強軍、瞿萍,〈敦煌莫高窟第98窟供養人畫像探析〉,《考古與考察》,2017年04期,頁26-27。
侯冲,〈張勝溫畫《梵像卷》復原前的三點檢討〉,《佛學研究》,1997年6期,頁85-91
侯沖,〈南詔大理漢傳佛教繪畫藝術-張勝溫繪《梵像卷》研究〉,《民族藝術研究》,1995年2期,頁64-73。
段文杰,〈供養人畫像與石窟〉,《敦煌研究》,1995年3期,頁113-116。
郝春文,〈隋唐五代宋初佛社與寺院的關係〉,《敦煌研究》,1990年01期,頁16-23+50。
崔岩楚艷,〈敦煌石窟回鶻公主供養像服飾圖案研究〉,《藝術設計研究》,2019年春,頁49-53。
張小剛,〈再論敦煌石窟中的于闐國王與皇后及公主畫像-從莫高窟第4窟于闐國王供養人像談起〉,《敦煌研究》,2008年01期,頁48-61。
張中奎,〈三皇和五帝:華夏譜系之由來〉,《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5期,頁20-25。
張先堂,〈莫高窟供養人畫像的發展演變-以佛教史考察為中心〉,《敦煌學輯刊》,2008年4期,頁93-103。
張雪紅,〈論宋代國子監教育傳播的新特徵和傳播職能的轉變〉,《河南大學學報》,2006年4期,頁20-21。
梁曉強,〈《南詔歷代國王禮佛圖》圖釋〉,《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02期,頁62-67。
陳元,〈臺北故宮藏宋元明帝王畫像與其隱喻的王朝正統性〉,《中國文化》,2016年44期,頁137-153。
陳耔伶,〈《南詔圖傳》與《白國因由》之演繹關係初探〉,《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5期(2007.12),頁85-104。陳凱源,〈莫高窟初唐維摩詰經變帝王問疾圖出現原因探析-以莫高窟第220窟為例〉,《法音》,2019年12期,頁47-52。
陳葆真,〈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6期,2004年3月,頁1-48+340。單國強,〈肖像畫歷史概述〉,《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年2期,頁59-72。
單國強,〈試論古代肖像畫性質〉,《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4期,頁50-60。
黃正良、張錫祿,〈20世紀以來大理國張勝溫畫《梵像卷》研究綜述〉,《大理學院學報》,2012年01期,頁1-5。
黃誠,〈以《張勝溫畫梵像卷》論大理國與宋朝關係〉,《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年01期,頁17-19。
黃誠,〈南詔大理國繪畫比較研究-以《南詔圖傳》與《張勝溫畫梵像》為例〉,《西昌學院學報》,2016年3期,頁55-58。
楊銘,〈敦煌藏文文獻所建的南詔及其與吐蕃的關係〉,《敦煌研究》,2008年2期,頁71-75。
楊曉東,〈張勝溫《梵像卷》述考〉,《美術研究》,1990年2期,頁63-68。
葛婉章,〈無緣大悲觀達自在—院藏「普門品」觀音畫探究〉,《故宮文物月刊》,第112期,1992年7月,頁37-39。鈴木敬著,魏美月譯,〈中國繪畫史-大理國梵像卷〉,《故宮文物月刊》,第104卷,1991年,頁130-135。劉人銘,〈莫高窟第409窟回鶻可汗可敦供養畫像闡釋-以漢文化因素探析為中心〉,《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8年4期,頁142-146。
劉紅生,〈敦煌莫高窟唐宋供養人像圖形略考〉,《藝術百家》,2010年1期,頁44-45。
劉淑芬,〈宋代的羅漢信仰及其儀式──從大德寺宋本「五百羅漢圖」說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6本4分,2015年12月,頁679-775。鄭阿財,〈經典、文學與圖像-十王信仰中「五道轉輪王」來源與形象之考察〉,《敦煌學》,30輯(2013.10),頁183-200。鄭國,〈丁觀鵬和他所摹宋張勝溫《法界源流圖》卷〉,《文物》,1983年5期,頁80-87。
鄭淑方,〈畫史圖形備遠賓-職貢圖的風格形制與涉外意識〉,《故宮文物月刊》,443期(2020.02),頁4-21。蕭宇恒,〈從《道統十三贊》到《靜聽松風》政治宣傳:南宋理宗的以畫傳意〉,《藝術論壇》,第9期,2015年4月,頁55-80。賴毓芝,〈文化遺產的再造:乾隆皇帝對於南薰殿圖像的整理〉,《故宮學術季刊》,26卷4期,2009年夏季,頁75-110。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期,2012年3月,頁1-76。
簡佩琦,〈敦煌被帽地藏之文本與圖像〉,《敦煌學》,32輯(2016.08),頁261-298。顏娟英,〈唐代十一面觀音圖像與信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1期,頁93-95。藤枝晃,〈維摩變の一場面—變相と變文の關係〉,《佛教藝術》,34期(1958.5),頁87-95。
譚世保,〈扶桑國之謎的研究史及流派述評〉,《學術研究》,1985年06期,頁97-99。
關口正之,〈大理國張勝溫畫梵像について(上)〉,《國華》,第895期,1966年10月,頁9-21。
關口正之,〈大理國張勝溫畫梵像について(下)〉,《國華》,第898期,1967年1月,頁7-27。
Chapin, Helen. B, “A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Oriental Art, June and December 1936, pp. 1-24 and 1-10, June 1938. revised by Alexander C. Soper, “A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Artibus Asiae, vol. 32 (1970), pp. 5-41, 157-199, 259-306, and vol. 33, 1971. revised by Alexander C. Soper, A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Ascona, Switzerland: Artibus Asiae Publishers, 1972.
Kojiro Tomita(富田幸次郎),” Portraits of the Emperors—A Chinese Scroll Painting Attributed to Yen Li-pen”,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vol.30(1932): 2-8.
Matsumoto, Moritaka, “Chang Sheng-wen’s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A Reconstruction and Iconolog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h.D. diss., 1976.
McNair, Amy. Donors of Longmen: Faith, Politics, and Patronage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Ning Qiang, “Imperial Portraiture as Symbol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A New Study in the Portraits of Successive Emperors.” Ars Orientalis, volume 35(2008): 97-128.
Tomita, Kojiro. “Portraits of the Emperors: A Chinese Scroll-Painting, Attributed to Yen Li-Pen (Died A.D. 673).”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vol. 30, no. 177(1932): 5-6.
Murray, Julia K. Mirror of Morality: Chinese Narrative Illustration and Confucian Ideolog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7-26.
學位論文
王鍾承,〈地藏十王圖之研究:以敦煌和四川造像為例〉,臺北: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1999。
朱志學,〈兩宋寫真的社會功能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朴城軍,〈南詔大理國觀音造像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8。 吳翔宇,〈敦煌石窟維摩詰經變“藩王使臣問疾圖”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
宋艷玉,〈敦煌石窟十一面觀音經變研究〉,南京:東南大學藝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沈偉,〈波士頓藏(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西安: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周妙齡,〈乾隆朝《職貢圖》、《萬國來朝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周晉,〈寫照傳神—晉唐肖像畫研究〉,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學位論文,2008。
周穎菁,〈宋代帝后畫像之表現類型與圖像意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林浩基,〈莫高窟壁畫所見之政治圖像研究-以維摩詰經變畫為中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邵強軍,〈敦煌曹議金第98窟研究〉,蘭州:蘭州大學中國史博士學位論文,2017。
馬麗雲,〈佛王與本主:南詔國王造像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史碩士學位論文,2010。
游秋玫,〈漢代墓主畫像的圖像模式、功能與表現特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藝術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焦琳,〈帝后禮佛圖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楊郁如,〈融會與創新—敦煌隋代石窟壁畫樣式與題材研究〉,蘭州:蘭州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劉萍,〈《南詔圖傳》中的藝術形象研究〉,昆明:雲南大學人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
劉逸祈,〈劍川石鐘山石鐘寺區石窟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學位論文,2011。劉艷青,〈北魏時期龍門石窟禮佛圖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史碩士學位論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