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藝術家相關文獻
伊誕˙巴瓦瓦隆,《土地與太陽的孩子》,臺北:三民,2009年。
伊誕˙巴瓦瓦隆,《靈鳥又風吹:伊誕的畫與詩/伊誕˙巴瓦瓦隆》,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0年。
伊誕˙巴瓦瓦隆 ,《百合花的祝福‧sini papuluqem nua kavaluan》,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0年。
伊誕˙巴瓦瓦隆 ,《傳唱愛戀的兄弟》,屏東縣: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1年。
伊誕˙巴瓦瓦隆(繪)、王清龍(文),《山豬伕如》,臺北:立言,2013年。
伊誕˙巴瓦瓦隆 ,《山上的風很香:遇見伊誕的紋砌刻畫》,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14年。
伊誕˙巴瓦瓦隆 /許坤仲,《戀戀石板屋外的笛音──記許坤仲先生的愛戀笛音》,屏東縣:伊誕創藝視界企業社,2015年。
伊誕˙巴瓦瓦隆 ,《相遇在那端森林》,臺中市:靜宜大學藝術中心,2017年。
伊誕˙巴瓦瓦隆(繪)、王清龍(文),《黃魚鴞的那條河》,臺北:立言,2017年。
伊誕˙巴瓦瓦隆 等,《2015斜坡上的藝術祭》,屏東市:屏東縣政府原民處,2016年。
伊誕˙巴瓦瓦隆,《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版圖──淺談大山地門斜坡子民的藝術實踐》,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2019年。
伊誕˙巴瓦瓦隆,伊誕的生態哲學創作原畫展-創作訪談,屏東科技大學,2021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pNW63DX_M
伊誕˙巴瓦瓦隆〈策展論述--pakialalang裝飾的路--巴瓦瓦隆家族展〉,2018年,未出版。
伊誕˙巴瓦瓦隆等,「斜坡上的藝術:歷史、哲學」國際論壇,〈斜坡上的哲學對話〉講座逐字稿,2019年6月5日,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中心主辦,伊誕創藝視界協辦,未出版。
二、專書
Ardenne Paul,《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Un art écologique: Création plasticienne et anthropocène)》詹育杰譯,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21年。
Gombrich E.H.,《偏愛原始性──西方藝術和文學中的趣味史(The Preference for the Primitive)》,楊小京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6年。
Takemi Kuresawa,《當代藝術關鍵詞100》,蔡青雯譯,臺北市:麥田,2011年。
王秀雄,《臺灣美術發展史論》,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
王嵩山,《藝術原境-臺灣原住民族創意人類學》,臺北縣:遠足文化,2014年。
王嵩山,《當代臺灣原住民的藝術》,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1年。
王嵩山,《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聯經,2001年。
王力之等,《島嶼跫音:臺灣南島當代藝術側記》,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2018年。
尤哈尼˙依斯卡卡夫特,《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臺北市:前衛,2002年。
白適銘(主編),《臺灣美術通史(中英文版)》 ,臺北市: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2021年。
白適銘(策畫)、蔡昭儀(主編),《機制˙移行˙內外: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年。
石瑞仁(總編輯),《Pulima藝術獎第二屆》,臺北市:臺北當代藝術館,2015年。
丘昌泰,《文化行政與政策》,臺北市:巨流圖書,2020年。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曾珮貞、Antoanetta Ivanova、周玉玲(主編)《原原不斷-第四屆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成果專輯》,屏東縣: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2013年。
李壬癸,《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臺北市:前衛,2011年。
李欽賢,《臺灣美術之旅》,臺北市:雄獅圖書,2007年。
李招瑩等著,《原藝論:原住民藝術論文集》,花蓮市 : 東華大學,2010年。
邱琳婷,《臺灣美術史》,臺北市:五南,2015年。
邱琳婷,《圖象臺灣:多元文化視野下的臺灣》,臺北市:藝術家,2011年。
徐文琴,《臺灣美術史》,臺北市:南天,2007年。
亞磊絲˙泰吉華坦編,《認識臺灣原住民族》,臺北市: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2006年。
林建成,《臺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臺北市:藝術家,2002年。
林建成,《臺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原始‧樸素》,臺北市:藝術家,2003年。
林明賢(策畫)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主編),《共再生的記憶──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8年。
胡台麗,《排灣文化的詮釋》,臺北市:聯經,2011年。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市:聯合文學,2010年。
孫大川,《山海世界:臺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臺北市:聯合文學,2020年。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等(主編)《2019斜坡上的話 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屏東縣: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2019年。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伊誕˙巴瓦瓦隆(主編)《我們與未來的距離: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屏東縣: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2020年。
浦忠成,《思考原住民》,臺北市:前衛出版,2002年。
浦忠成,《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臺北市:五南,2007年。
徐雨村,《臺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東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6年。
陳奇祿,《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臺北市:南天,1961年。
陳奇祿,《臺灣土著文化研究》,臺北市:聯經,1992年。
陳瓊花,《藝術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1995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如果出版社,2008年。
梁永斐(策畫)、簡伯如(主編),《展覽與時代:藝術展覽研究與臺灣藝術史》,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年。
梁永斐(策畫)、黃蘭翔(主編),《世界、東亞及多重的現代視野:臺灣藝術史進路》,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年。
許功明,《博物館與原住民》,臺北市:南天書局,民國1998年。
許功明,《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臺北縣:稻鄉,2001年。
許功明,《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臺北市:南天,2004年。
黃應貴,《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市:聯經,1986年。
黃冬富,《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屏東卷》,臺中市:國家美術館,2003年。
黃鈺琴,《當代原住民藝術的美術館收藏與展示想像》,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1年。
黃樹民、章英華(主編),《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臺北市: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2010。
曾媚珍,《蒲伏靈境-山海子民的追尋之路》,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2010年。
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主編),《同心圓:大學臺灣藝術史教師實訪錄》,臺北市:藝術家,2018年。
臺北市立美術館(主編),《臺灣東洋畫探源》,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0年,頁25-36。
舞賽˙古拉斯(總編輯),《Pulima藝術獎第一屆》,臺北市: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2012年。
廖瑾瑗,《背離的視線──臺灣美術史的展望》,臺北市:藝術家,2005年。
廖仁義、胡永芬(策劃),《千濤拍岸:臺灣美術一百年》,臺北市:藝術家,2000年。
廖新田、王瓊麗、王昱心、瓦歷斯˙拉拜、林育世、盧梅芬、王應棠、李招瑩等,《再現原始-臺灣「原民/原始」藝術再現系統的探討論文集》,臺北市:師大美術系,2013年。
廖新田等,《臺灣藝術史的書寫: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演講系列實錄》,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年。
廖新田等(總策畫),《臺灣美術史辭典1.0》,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年。
廖新田,《臺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臺北市:雄獅圖書,2008年。
劉其偉,《原始藝術探究》,臺北市:玉豐,1977年。
劉其偉,《臺灣原住民文化藝術》,臺北市:雄獅圖書,1995年。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臺灣美術史綱》,臺北市:藝術家,2009年。
劉碧旭,《觀看的歷史轉型:歐洲藝術展覽的起源與演變》,臺北市:藝術家,2020年。
撒古流˙巴瓦瓦隆,《祖靈的居所》,屏東縣瑪家鄉:原民會文化園區,2012年。
蔡昭儀(主編),《危觀風景-原住民族文化與空間部署》,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7年。
盧梅芬,《天還未亮: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臺北市:藝術家,2007年。
盧梅芬,《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發展脈絡研究——以木雕為例》,臺北市/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年。
謝世忠,《認同的汚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羣變遷》,臺北市:玉山社,2017年。
謝東山,《藝術概論》,臺北市:偉華書局,2001年。
簡扶育,《搖滾祖靈-臺灣原住民藝術家群像》,臺北市:藝術家,1998年。
簡瑞榮,《文化政策》,臺北市:五南,2019年。
謝東山,《臺灣當代藝術1980-2000》,臺北市:藝術家,2002年。
顏娟英、黃琪惠、廖新田,《臺灣的美術》,臺北市: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6年。
顏娟英、蔡家丘(總策畫),《臺灣美術兩百年》,臺北市:春山出版 ,2022年。
蕭瓊瑞《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臺北市:三民 ,1997年。
蕭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I,山海傳奇(史前‧原住民篇)》 ,臺北市:藝術家,2003年。
蕭瓊瑞,《戰後臺灣美術史(1945-2012)》,臺北市:藝術家,2013年。
蕭瓊瑞,《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臺北市:藝術家,2014年。
蕭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III:深耕戀曲(日治˙戰後篇)》,臺北市:藝術家,2015年。
三、期刊
王福東,〈與獵人共枕-原住民美術採訪七日記〉,《雄獅美術》第243期,1991年5月,頁106-110。
王昱心,〈文化圖紋、符號與密碼的轉化、形成與行銷-以原住民族為例〉,《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4卷第1期,2014年,頁113-125。
瓦歷斯•尤幹,〈與祖先共舞——撒古流印象記〉,《雄獅美術》第243期,1991年5月,頁118-120。
白適銘,〈作為文化主體的地方──林玉山繪事歷程、土地認同及文化志業開展問題探析〉,程代勒、白適銘編,《繪寫自然神韻──林玉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頁77-94。
安力.給怒,〈臺灣原住民藝術--「傳統與現代」的課題〉,《文化生活》,1998年5月,頁9-13。
朱貽安,〈我的故事我的歌:臺澳藝術家駐村交流計畫〉,《今藝術&投資》第327期,2019年12月,頁114-117。
李俊賢,〈透過藝術的聯結─作為《南島當代藝術》系列之啟動者(上)〉,《藝術認證》第15期,2007年8月,頁62-65。
李俊賢,〈透過藝術的聯結─作為《南島當代藝術》系列之啟動者(下)〉,《藝術認證》第16期,2007年10月,頁66-69。
李俊賢,〈本事…李俊賢談原住民當代藝術進入市場的發展〉,《藝術認證》第53期,2013年12月,頁42-46。
李昭瑩,〈當代原住民藝術的非物質性特質-從族群文化的象徵符號談起〉,《再現原始-臺灣「原民/原始」藝術再現系統的探討論文集》,臺北市:師大美術系,2013年,頁259-288。
林育世,〈歷史與藝術邊界的新書寫─獨立策展與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藝術認證》第28期,2009年10月,頁46-49。
林育世,〈歷史的身分到當代的身體─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史書寫的開端〉,《今藝術&投資》第327期,2019年12月,頁100-103。
林育世,〈一場如真似幻的未竟之功──臺灣原住民現代藝術中心〉,《藝術觀點ACT》第85期,2021年4月,頁10-17。
許功明,〈從蒐藏角度談排灣族群的藝術與社會〉,《Collection and Research》第3期,1992年5月,頁297-305。
許功明,〈臺灣原住民藝術:當代與原始的對話〉,《現代美術學報》第6期,2003年11月,頁87-103。許功明,〈原住民藝術與現代社會:變遷社會中的排灣族群藝術〉,《文星》第118期,1988年4月,頁92-101。陳瓊花,〈藝生遨翔──林玉山藝術創作及影響〉,程代勒、白適銘編,《繪寫自然神韻──林玉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頁34-50。
陳明珠、黃瀞瑩、呂偉倫(訪談潘小雪)、《藝術觀點ACT》編輯部(整理),〈精準的浪漫:洄瀾的串連與行動方案〉,《藝術觀點ACT》第85期,2021年4月,頁18-29。
陳韋鑑,〈對於臺灣原住民藝術發展與定位的思考〉,《今藝術&投資》第327期,2019年12月,頁118-121。
陳飛豪,〈從部落出發的原住民當代藝術創作與推廣經驗〉,《今藝術&投資》第327期,2019年12月,頁110-113。
曾媚珍,〈走在原漢的稜線上—思考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問題〉,《藝術認證》第16期,2007年10月,頁56-59。
黃瀞瑩,〈續談「困惑的多元性」之「誰的當代?誰的原民?」〉,《藝術觀點ACT》第85期,2021年4月,頁6-9。
黃瀞瑩(訪談伊誕˙巴瓦瓦隆)、《藝術觀點ACT》編輯部(整理),〈聚焦「大山地門」:從達瓦蘭部落到當代藝術場域〉,《藝術觀點ACT》第85期,2021年4月,頁36-43。http://act.tnnua.edu.tw/?p=8780
黃瀞瑩、呂偉倫(訪談徐文瑞)、《藝術觀點ACT》編輯部(整理),〈聚焦「大山地門」:從「當代原住民藝術」到「當代藝術中的原民性」〉,《藝術觀點ACT》第85期,2021年4月,頁44-51。
童春發,〈臺灣原住民創作「藝術」的概念:以排灣族為例〉,《文化驛站》第28期,2010年12月,頁33-39。楊永源,〈石川欽一郎臺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藝術學研究》,第3期,2008年5月,頁73-119。萬煜瑤,〈原住民藝術發展及場域社群分析:以「原藝幫」駐村藝術家為例〉,《現代美術學報》第20期,2010年10月,頁37-66。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成立聲明〉,《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通訊》第1期,2016年8月,頁4-5。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DVG3B8dJAPVwMEAAe0f775SvFH79JMP_/view
劉璧榛,〈文化產業、文化振興與文化公民權:原住民族文化政策的變遷與論辯〉,黃樹民、章英華(主編),《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臺北市: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2010年,頁405-459。
廖仁義,〈請嚴肅對待臺灣原住民族藝術〉,《藝術家》第567期,2022年8月,頁52。
潘小雪,〈從「達魯岸」到美術館—臺灣原住民族創作者自我完成與自我技術之研究〉,《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1卷3期,2008年,頁29-53。潘小雪,〈從「達魯岸」到美術館—原住民族當代藝術的源起與發展〉,《藝術認證》第17期,2007年12月,頁48-51。
蔣斌,〈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5期,1983年,頁1-48。
撒古流˙巴瓦瓦隆、林佳禾,〈靈魂與軀殼〉,《藝術認證》第16期,2007年,頁44-47。
盧梅芬,〈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之觀察〉,《藝術認證》第16期,2007年,頁48-51。
盧梅芬,〈在虛幻與現實之間:臺灣原住民人像雕刻中的去殖民想像〉,《現代美術學報》第14期,2007年11月,頁107-134。盧梅芬,〈從季.拉黑子的創作歷程看九Ο年代臺灣原住民創作意識的覺醒與矛盾〉,《現代美術學報》第6期,2003年11月,頁105-124。盧梅芬,〈對刻板原住民性的幾種反動:2000年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幾種可能〉,《藝術認證》第17期,2007年12月,頁56-59。
盧梅芬,〈歷史與藝術邊界的新書寫─獨立策展與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藝術認證》第28期,2009年10月,頁46-49。
盧梅芬,〈從展示文本邁向我群與他者的溝通—原住民文化再現的策展脈絡與反思〉,《博物館學季刊》第29卷3期,2015年7月。盧梅芬,〈原住民藝術「歷史化」的限制:國家博物館知識分類治理術中的時間秩序〉,《臺灣美術學刊》第115期,2019年。賴志婷,〈亞太藝術板塊的重組:臺灣原民的當代征途──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展」〉,《藝術家》第563期,2022年,頁252-257。
顔娟英,〈從林玉山「水牛」到「家園」系列作品談日治時期地方色彩與臺灣意識問題〉,《歷史月刊》第214期,2005年11月,頁25-36。
蕭瓊瑞,〈臺灣美術史中的原住民藝術〉,《藝術認證》第16期,2007年,頁30-33。
嚴瀟瀟,〈「中間人」的創造性:當代原住民藝術獨立策展中的問題意識與實踐三例〉,《今藝術&投資》第327期,2019年12月,頁104-109。
四、論文
李飛曄,《臺東當代原住民藝術的創作題材及其文化意涵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碩士班,2013年。周玉玲,《原住民文化產業化之可行性及策略評估分析:以排灣族伊誕‧巴瓦瓦隆為例》,屏東市,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在職碩士班,2014年。武玉玲,《傳承排灣族的尊貴-以「纏繞」創作為例》,屏東市,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時尚設計與管理系所碩士,2020年。林怡瑄,《Pulima藝術獎對於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場域之影響》,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2019年。
馬郁芳,《沒有去過的地方—馬郁芳創作論述》,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2019年。曾瓊慧,《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之初探:以視覺與造形藝術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碩士班,2012年。劉雪瑽,《與神聖對話——排灣族藝文創作中之宇宙觀與生命觀》,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6年。
五、官方資料
文化部,〈文化部攜手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 打造澳洲首次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 〉,2020年,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118250.html
文化部,〈文化部攜手雪梨雙年展 明年首邀臺灣原民藝術家參展〉,2021年,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138714.html
文化部,〈文化部110年施政績效報告〉,2022年,https://mocfile.moc.gov.tw/files/202203/15b8a350-0cd7-4886-88d5-f139f83eb1e4.pdf
文化部藝術銀行,典藏作品查詢,https://artbank.tfaf.org.tw/search.aspx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排灣族口鼻笛,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traditionalPerformingart/20110825000003
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行政院性別統計資料庫 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Query.aspx?sn=RhlzJwe7gMjd!%249puwY2Vg%40%40&statsn=S2fh9YSaNs4RmUnkivB51A%40%40&d=&n=137713
宜蘭傳統藝術中心,〈傳藝接班人好戲台 熱力四射陪您放暑假〉2022,https://www.ncfta.gov.tw/information_45_146483.html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作品查詢,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kmfa_collectionsweb/search.aspx
高雄市立美術館,TAKAO.臺客.南方HUE:李俊賢,https://www.kmfa.gov.tw/ExhibitionDetailC001100.aspx?Cond=5e0ba530-472f-4fd7-b543-ea3c43e3d358。
高雄市立美術館,南島藝術相關歷年展覽,https://www.kmfa.gov.tw/SouthIslandArt/ExhibitionList.aspx?appname=ExhibitionC020002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作品查詢,https://ntmofa-collections.ntmofa.gov.tw/Search.aspx
國立臺灣美術館,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https://www.ntmofa.gov.tw/ntmofapublishlist_1048_4038_1.html
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藝術家紀錄片,https://www.ntmofa.gov.tw/ntmofapublishlist_1048_4039_1.html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作品查詢,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Search01.aspx?a=112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促進部落在地就業3年計畫(97~99)-99 年度執行計畫〉,2018年,https://jcshieh.tw/wp-content/uploads/2017/04/%E5%8E%9F%E4%BD%8F%E6%B0%91%E8%97%9D%E8%A1%93%E5%B7%A5%E4%BD%9C%E8%80%85%E9%A7%90%E6%9D%91%E4%BF%83%E9%80%B2%E9%83%A8%E8%90%BD%E5%9C%A8%E5%9C%B0%E5%B0%B1%E6%A5%AD%E8%A8%88%E7%95%AB.pdf
原住民族委員會,2022年3月原住民族人口數統計資料 https://www.cip.gov.tw/zh-tw/news/data-list/940F9579765AC6A0/947B1FF5351030939AF2D28D9DE13FA2-info.html
原住民族委員會,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中英文版,
https://www.cip.gov.tw/zh-tw/news/data-list/865E99765D714714/0C3331F0EBD318C2600DB1785159A3BE-info.html
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https://indigenous-justice.president.gov.tw/Page/19#
https://indigenous-justice.president.gov.tw/TW
蔡英文總統社群媒體貼文,2019年,https://www.instagram.com/p/Bz41yNxFKuN/
蔡英文總統社群媒體貼文,2019年,https://www.instagram.com/p/Bzu0AE9FtQ6/
總統府新聞稿,〈總統「自由民主永續之旅」贈禮富含永續發展及臺灣原創特色〉,2019年,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4541
六、網路文章
ARTOUCH編輯部,〈從原民會、文化部攜手,昆士蘭「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展出澳洲首次大型「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https://artouch.com/art-news/content-34529.html
Stephie Chiu,〈獨家/520 總統就職典禮設計搶先看!首次選在臺北賓館,以質感重新定義國家典禮美學〉,2020年,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5430
「一獸、一神、一線」,Para Site藝術空間,2018年,https://www.para-site.art/exhibitions/%E4%B8%80%E7%8D%B8%E3%80%81%E4%B8%80%E7%A5%9E%E3%80%81%E4%B8%80%E7%B7%9A/?lang=zh-hant
「一獸、一神、一線」,Para Site藝術空間,2020年,http://www.para-site.art/exhibitions/a-beast-a-god-and-a-line-kunsthall-trondheim/?lang=zh-hant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2019年,https://join.gov.tw/acts/detail/406139a3-22a9-49fd-b59e-2c74db5b66df。
王昀燕,〈島嶼作為永恆的田野:《跟著俊賢去旅行》〉,國藝會線上誌,2021年,https://mag.ncafroc.org.tw/article_detail.html?id=8a8082857dbfbc06017dc14495530000
呂佩怡,〈以「進住/駐」為方法:張恩滿與司降的合作實驗〉,2021年,https://artouch.com/artouch-column/content-55804.html
周郁齡,〈民族對國家的協商實驗場──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觀察〉,2022年,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exhibition/content-57723.html
邱國榮,〈伊誕作品以動畫呈現在蔡英文就職總統典禮舞台背景〉,2020年,https://tcnn.org.tw/archives/70286
吳昊恩〈洄游〉專輯,風潮音樂,2015年
https://store.windmusic.com.tw/zh/CD/TCD-5335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Pulima藝術獎第一屆簡介〉,2012年,http://www.Pulima.com.tw/Pulima/History2012.aspx
原展群博-全國原住民族地方館家族,民國 97 至 102 年的大館帶小館巡迴展大館帶小館巡迴展,2013年,https://lcm.tacp.gov.tw/PhotoData/history97-102_4.pdf
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原住民視覺生活藝術與物質文化先導調查研究計畫〉,2017年。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2710592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石川欽一郎《臺灣蕃地見取圖》〉2021年,https://matters.news/@ecthelion1993/180287-%E7%9F%B3%E5%B7%9D%E6%AC%BD%E4%B8%80%E9%83%8E-%E8%87%BA%E7%81%A3%E8%95%83%E5%9C%B0%E8%A6%8B%E5%8F%96%E5%9C%96-bafyreie4mi7hgnhy6m64gsbdu5oqatoqskqcl5o5ujs7ajx4f5ywy47gaq
凌美雪,〈101位美術家傳記 文化部家庭美術館整合上線〉,2021年,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461622
唐慧宇〈後冷戰的「南方」文化生產〉,《文化研究》,2021年9月,http://routerjcs.nctu.edu.tw/router/news-info.asp?new_id=123。
郭書吟,〈思想的手紋——伊誕˙巴瓦瓦隆 〉,2017年,
https://www.mingweekly.com/culture/people/content-13052.html
陶本和,〈蔡英文訪加勒比海友邦帶8樣禮物曝光 背後意涵看這裡!〉,2019年,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709/1485706.htm https://store.windmusic.com.tw/zh/CD/TCD-5335
陳韋鑑,〈2019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上):以原住民主體性與主流文化對話〉,2019年,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6015
陳韋鑑,〈2019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下):策展人與藝術家在詮釋權上的維度〉,2019年,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6066
陳晞,〈在斜坡裡的「未來潮」,思考當代藝術策展的照料與檔案化本質〉,2020年,https://artemperor.tw/focus/3430
黃玉琴,〈遇見在風中跳舞的野百合:我思想 我悠遊 我自在——伊誕˙巴瓦瓦隆 〉,2020年,https://tcnn.org.tw/archives/69474
達卡鬧《流浪的Naluwan》專輯,2021年 https://fgmusic.com.tw/musician/dakanow/
2021年第32屆金曲獎入圍名單,2021,https://gma.tavis.tw/gm32/GMA/Nomination.asp
達卡鬧入圍2021年第32屆金曲獎於星光大道亮相,2021年,https://reurl.cc/EreoK0
樂諾斯,〈ART TAIPEI 2021「原住民藝術特區」觀察——變中求新—迎向結構變動的操作模式〉,2021年,http://www.Pulima.com.tw/Pulima/0309_21110316143929955.aspx
劉星佑,〈吹動市場的風從哪裡來?勾勒原民藝術市場風向的幾條路徑〉,2018年,http://www.Pulima.com.tw/Pulima/0308_18032714230297060.aspx
謝宜汝 ,〈【藝饗天開—原民藝術家】靈感來自純真大地 信仰是伊誕心靈深處的座標 〉,2021年,https://ct.org.tw/html/news/3-3.php?cat=74&article=1387963
嚴瀟瀟,〈如何展?如何看? 如何去談論? 當前原住民藝術展演的突破之道〉,2021年,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48247.html
龔卓軍,〈李俊賢的八個「分身」:藝術家Hue出生命變化球〉,VERSE,2021年,https://www.verse.com.tw/article/jiunshyan-lee-8-key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