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專書:
1.心岱,《大地反撲》(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5年,2版1刷)。
2.心岱,《回首大地》(台北市: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989年)。
3.王家祥,《自然禱告者》,(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8年,4刷)。
4.王家祥,《四季的聲音》,(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2年)。
5.王鑫,《地景保育》(台北市:國立編輯館,1997年)。
6.王力平、王派鋒、林治宏、莊春菊、謝健山,《山水秀才:鄉土生物環境教育解說訓練手冊》,(桃園縣楊梅市秀木里辦公處,2013)。
7.王派鋒、湯谷明,《今昔‧陂塘》--桃園市陂塘環境教育解說訓練手冊(上)》,(桃園市:桃園市環境資源教育推廣學會,2017)。
8.王派鋒、湯谷明,《產業‧陂塘》--桃園市陂塘環境教育解說訓練手冊(中)》,(桃園市:桃園市環境資源教育推廣學會,2018)。
9.王派鋒、湯谷明,《生活‧陂塘》--桃園市陂塘環境教育解說訓練手冊(下)》,(桃園市:桃園市環境資源教育推廣學會,2019)。
10.田啟文,《台灣環保散文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4年08月)。
11.向高世、李鵬翔、楊懿如,《台灣兩棲爬行類圖鑑》,(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12)。
12.亨利.大衛.梭羅/著,許崇信、林本椿/譯,《湖濱散記》(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Global Group Holdings, Ltd.,2013年)。
13.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台北市:大安出版社,2004)。再版:《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 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1》(台北市:夏日出版社,2011年)。
14.吳明益,《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3》(台北市:夏日出版社,2011年)。
15.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台北市:二魚文化,2014年09月)。
16.吳明益,《臺灣自然書寫的作家論 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2》(台北市:夏日出版社,2011年)。
17.吳明益,《臺灣自然書寫選》(台北市:二魚文化,2003年)。
18.吳永華,《群鳥飛躍在蘭陽》(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3年)。
19.吳永華,《守著蘭陽守著鳥》(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4年)。
20.李亦園,《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21.孟東籬,《愛生哲學》(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85.0610四版)。
22.孟東籬,《以生命為心--愛生哲學與理想村》(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1992.11)。
23.周錦宏,《客家采風錄--陂塘的故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8.7.10第81期)。
24.林春吉,《台灣水生與濕地植物生態大圖鑑(上)(中)(下)》,(台北市:天下遠見出公司,2009)。
25.林春吉,《台灣淡水魚蝦生態大圖鑑(上)(下)》,(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7)。
26.林少雯,《大地之愛》,(台北市:業強出版社,1992年)。
27.林少雯,《種棵樹,圓綠色的夢》,(台北市:中華民國環境綠化協會,1993年)。
28.林少雯,《綠滿人間》,(台北市:中華民國環境綠化協會,1988年)。
29.林少雯,《親山親水親大地》,(台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7年)。
30.林意楨編,《台灣的永續發展》,(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3年)。
31.金恆鑣,《讓地球活下去》,(台北市:天培文化有公司,2000年)。
32.施正鋒編,《生態環保》,(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2004年)。
33.洪素麗,《海、風、雨》,(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34.洪素麗,《守望的魚》(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86年)。
35.洪瓊君,《大自然嬉遊記》,(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9年)。
36.范欽慧,《台灣生物曆》(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37.茶腹鴴,《消失的濕地》(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38.馬以工,《自然保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增訂1版)。
39.章裕民,《慶棄物處理》,(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03月)。
40.陳玉峰,《人文與生態》(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0年,3刷)。
41.陳玉峰,《台灣生態悲歌》,(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0年,3刷)。
42.陳玉峰,《闊葉林(二上冊)》,(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7年2月)。
43.陳冠學,《田園之秋》(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18年)。
44.陳偉、石濤合著,《環境與生態》(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45.陳煌,《人鳥之間》(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7年)。
46.陳煌,《大自然的憂鬱》,(台北市: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47.曾四恭等合著,《環境污染及防治》,(台北市: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48.游乾桂,《拜訪大自然》,(台北市: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49.程仁宏,《環保與生活》,(台北市:正中書局,2000年)。
50.愛亞,《安靜的煙火--我的臺灣花.樹》,(台北市,群星文化,2014年03月)。
51.楊南郡,《尋訪月亮的腳印》(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6年)。
52.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縣:稻田出版社限公司,2001年)。
53.楊憲宏,《受傷的土地》,(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87年,再版)。
54.瑞秋.卡森/著,李文昭/譯,《寂靜的春天》(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6年)。
55.葉俊榮,《全球環境議題》,(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56.廖鴻基,《鯨生鯨世》,(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21年7月30日二版六刷)。
57.劉克襄,《快樂綠背包》,(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8年)。
58.劉克襄,《隨鳥走天涯》,(台北市:洪範出版社,1985年01月01日)。
59.劉克襄,《永遠的信天翁》電子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8年06月13日)。
60.劉還月,《田野工作實務手冊》,(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61.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2000年,3版3刷)。
62.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0年,2版4刷)。
63.蕭新煌等合著,《永續台灣2011》,(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64.韓韓、馬以工合著,《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65.簡義明,《寂靜之聲--當代台灣自然書寫的形成與發展(1979-2013):台灣文學史長編26》,(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10月)。
66.杜甫原作,王柏鐺選注,《杜甫的田園詩》,(雲林縣虎尾鎮,神農廣播雜誌,2015年12月)。
67.方泰祥編註,《田園詩篇》,(台北市:常春樹書坊,1984年06月)。
68.吳濁流,《濁流詩草》(台北市,臺灣文藝叢書,1973年)。
69.呂自揚編著,《中國詩詞名家名句名句分類辭典》,(高雄市,河畔出版社,2016年12月)。
70.皇甫修文,《古代田園詩文的美學價值》,(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08月)。
71.張永鑫、劉桂秋譯注,《中國名著選譯叢書:陸游詩詞》,(台北市,錦繡出版社,1993年02月)。
72.莫渝,《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06月)。
73.琹涵,《慢享山水田園詩:偷得浮生半日閒》,(新北市, 夏日出版社, 2012年04月)。
74.鄧安生、劉暢、楊永明譯注,《中國名著選譯叢書:王維詩》,(台北市,錦繡出版社,1993年02月)。
75.龔顯宗、李若鶯、林明堃編著,《台灣詩路古典詩集》,(臺南市,台南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2016年12月)。
76.Bill Freedman著,金恆鑣譯,《環境生態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年)。
77.Michael E. Soule著,趙榮台譯,《保育生物學》(台北市:國立編輯館,1997年)。
78.Terry L. Anderson、Donald R. Leal合著,蕭代基譯,《由相剋到相生:經濟與環保的共生策略》,(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
(二)期刊論文
1.王家祥,〈台灣本土自然寫作中鮮明的「土地」 〉,《中外文學》23卷12期 (1995 年 05月 01日) ,頁68 - 71。
2.王盛弘,〈遠於史而近於詩--陳冠學散文《田園之秋》〉,《明道文藝》393期(2008年12月),頁56-60。
3.申惠豐,〈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美學思想〉,《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年04月),頁81-115。
4.吳明益,〈戀土、覺醒、追尋,而後棲居:台灣生態批評與自然導向文學發展的幾點再思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年04月),頁63。
5.吳輝龍,〈自然生態工法新願景〉,《台灣水土保持季刊》第46期(2003年12月)。
6.林宗鍵等合著,〈野生動物小族群的遺傳及管理--相關案例介紹〉,《自然保育季刊》第45期(2004年3月)。
7.邱麗香,〈從「田園之秋」看陳冠學的自然關懷與人文心靈〉,《臺南師院學生學刊》第19期(1998年02月)頁175-186。
8.徐瑞鴻,〈觀看與實踐--視覺文化與吳明益小說中的觀看思維〉,《中國文學研究》37期 ( 2014年01月) ,頁155-193 。
9.張希夷,〈大地的裁縫師--專訪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委郭清江談「生態工法」〉,《大自然季刊》第83期(2004年4月)。
10.陳靖良,〈復育新技術,淨土有妙方〉,《核研季刊》第42期(2002年1月)。
11.喬東海,〈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環保人雜誌》第4期(1995年1月)。
12.蔣正興等合著,《有形的便利無形的壓力--以人文角度思考科技的發展〉,《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1993年04月)。
13.鄭明娳,〈受傷的戀土情結:評陳冠學--《訪草》〉,《聯合文學》第53期(1989 年3月),頁201-202。
14.蕭如珀,〈地球手冊--你所要知道與要做的事〉,《環保資訊》第35期(2001年3月)。
15.蕭義玲,〈一個知識論述的省察-對台灣當代「自然寫作」定義與論述的反思〉,《清華學報》37卷2期( 2007年12月),頁 491-533 。
16.謝光輝,〈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的自然寫作策略及其開展〉,《問學》(2012年06月)頁229-256。
17.謝光輝,〈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的自然寫作策略及其開展〉,《問學》16期(2012年06月),頁229-256。
18.藍建春,〈自然烏托邦中的隱形人--台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6期(2008年04月)。
(三)學位論文
1.孔淑如,〈飛鴻泥爪皆為歌--論陳煌之鳥類書寫〉(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2.田秀米,〈張曉風的生態關懷研究--意識、行動與書寫〉(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3.江日新,〈愛生、自然凝觀與道:以孟祥森的文學/哲學的環境書寫作為接點〉《應用倫理評論》(2012年,第53期,頁1-30)。
4.吳明益,〈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5.李明展,〈陳煌自然寫作研究〉(台北市: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李炫蒼,〈現當代台灣「自然寫作」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李靜華,〈台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高雄: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論文,2008年)。8.許尤美,〈台灣當代自然寫作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9.劉煌城,〈美國文學的生態意識論述〉(台南: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10.盧怡靜,〈從《田園之秋》到《夢與現實》--陳冠學的哲學思想試探〉(高雄: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10年)。11.簡義明,〈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四)電子媒體:
1. 王倩慧,《四季的故事》109年度桃園市環境教育基金補助計畫,計畫名稱:和平濕地生態農場環境教育深耕計畫,指導單位: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2.《台灣十大外來物種》電子檔(pdf):(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贊助,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印行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出版,2006.12)。
3.《全台詩》國立臺灣文學館:
https://www.nmtl.gov.tw/publicationmore_149_135.html。
4.《愛詩網》:https://ipoem.nmtl.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