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7 02: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倩慧
研究生(外文):Chien-Hui Wang
論文名稱:實踐愛生哲學──阿澍與他的農場
論文名稱(外文):Practicing the Philosophy of Life-Loving - Ah Shu and His Farm
指導教授:翁聖峰翁聖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eng-Feng Weng
口試委員:陳龍廷陳允元
口試委員(外文):Long-Ting ChenYun-Yuan Chen
口試日期:2022-06-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代替論文:作品連同書面報告(藝術類)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1
中文關鍵詞:葉斯澍物種愛生哲學環境保護
外文關鍵詞:Ye Sishuspeciesphilosophy of loving lif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8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實踐愛生哲學--阿澍與他的農場》是一本自然寫作,共有十七個篇章,介紹葉斯澍的農場(桃園市楊梅區),培育三百多種生物中,其中十數種水生植物的特性。敘述在桃園出生、成長,自小立志做農夫,由青年念電機系後,年長至五十歲開始從事他熱愛的農事工作,租用農地、非營利式的經營理念、復育台灣原生物種、有效控制外來物種、提供實驗及自然教育場所、實踐愛生哲學。他善加利用水生植物的功能及生活習性,使用自然方法維護水資源及維護土地。從農場經營理念,進而體會人與生態之間要能夠和平共存、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珍惜環境,珍惜人與自然的關係。本文是經過兩年的田野調查真實紀錄整理成自然寫作。
 "Practicing the Philosophy of Life-Loving - Ah Shu and His Farm" is natural writing with seventeen chapters, introduc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re than ten aquatic plants among the more than 300 kinds of creatures cultivated on Ye Sishu's farm (Yangmei District, Taoyuan City). He was born and grew up in Taoyuan. He wanted to be a farmer since he was a child. After study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s a young man, he began to engage in the agricultural work he loved when he was 50 years old, renting farmland, non-profit business philosophy, restoring Taiwan's native species.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alien species, providing places for experiments and natur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the philosophy of loving life. He makes good use of the functions and living habits of aquatic plants and uses natural methods to maintain water resources and maintain the land. From the concept of farm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peaceful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the ecology, cherish life, cherish daily life, cherish the environment, and cher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in nature after two years of fieldwork.
目 錄

   研究導言 A-1
1.  實踐愛生哲學 1
2.  我們 7
3.  農夫阿澍 17
4.  一群「阿澍」 24
5.  我們一起走過的路 29
6.  農場的土地、水、空氣 36
7.  水撲滿 44
8.  月亮生態池 54
9.  我喜歡你所喜歡的獨處 65
10. 福壽螺之死 77
11. 蝴蝶常來玩 86
12. 水中仙--浮葉植物 97
13. 立體化栽培與輪種 107
14. 共生 114
15. 澇陂捉魚兒 118
16. 小兵立大功的黑水虻 126
17. 外來物種的去留 131
   後記 139
   附錄一、田野調查紀錄 140
   參考文獻 145



圖片目錄

圖A-1 手繪農場配置圖 A-8
圖A-2 農場活動導覽地圖 A-9
圖A-3 農場位置google地圖 A-9
圖A-4 農場空照圖 A-10
圖1-1 農場位置圖 5
圖1-2 農場平面圖 6
圖1-3 大鱸鰻 6
圖2-1 葉芳題老屋正廳凹壽上方 15
圖2-2 葉曾孟 15
圖2-3 葉斯桂 16
圖2-4 葉玉珍 16
圖3-1 葉斯澍 23
圖4-1 開鏡典禮 28
圖4-2 錄影 28
圖5-1 葉氏家族萬人祭祖 34
圖5-2 藻礁一隅 34
圖5-3 柴山多杯孔珊瑚礁 35
圖5-4 草漯沙丘 35
圖6-1 農場的水源 40
圖6-2 水源攔截口 41
圖6-3 農場的土地 41
圖6-4 農場的生態過濾池 42
圖6-5 厚皮香樹 42
圖6-6 狐尾藻 43
圖7-1 桃園臺地空照圖 49
圖7-2 三坑里石門大圳 49
圖7-3 水池與水道 52
圖7-4 水撲滿 52
圖7-5 水撲滿的貯水 51
圖7-6 水撲滿外觀 51
圖7-7 重新建造水撲滿 52
圖7-8 在水撲滿加水泥涵管 52
圖7-9 風雨教室 講師:溫雨涵 53
圖7-10 風雨教室 講師:葉斯澍 53
圖8-1 採紅菱 59
圖8-2 採菱樂 59
圖8-3 現採現煮的菱角 59
圖8-4 滿月池 60
圖8-5 黃花水龍 60
圖8-6 弦月池 61
圖8-7 眉月池 61
圖8-8 白花水龍 62
圖8-9 水生含羞草 62
圖8-10 凸月池 63
圖8-11 水鱉 63
圖8-12 水鱉正反面 64
圖9-1 蓋斑鬥魚 74
圖9-2 鯽魚 74
圖9-3 條紋小鲃 75
圖9-4 青鱂魚 75
圖9-5 水族缸中的青鱂魚 76
圖10-1 福壽螺卵的變化 83
圖10-2 福壽螺卵囊 83
圖10-3 福壽螺卵殼 84
圖10-4 一歲的福壽螺 84
圖10-5 母福壽螺 85
圖10-6 公福壽螺 85
圖11-1 山茶花含苞待放 93
圖11-2 盛開的山茶花 93
圖11-3 青龍鳶尾花 94
圖11-4 飛燕鳶尾花 94
圖11-5 灰姑娘鳶尾花 95
圖11-6 黑美人鳶尾 95
圖11-7 紅寶石鳶尾 96
圖11-8 鳶尾花迎賓步道 96
圖12-1 台灣萍蓬草 103
圖12-2 歐洲萍蓬草花瓣多 103
圖12-3 歐洲萍蓬草花心淡紅 103
圖12-4 後端的蓮花池 104
圖12-5 蓮花池一隅 104
圖12-6 睡蓮盛開 104
圖12-7 蓮蓬、蓮子 104
圖12-8 大王蓮 105
圖12-9 芡實 105
圖12-10 芡實花 106
圖12-11 芡實花與葉 106
圖13-1 黃花莕菜和茭白筍共生 111
圖13-2 田螺 112
圖13-3 採菊樂 112
圖13-4 烘乾杭菊 113
圖14-1 田蚌 117
圖14-2 牛屎鯽 117
圖15-1 清掃布袋蓮 122
圖15-2 澇陂 123
圖15-3 澇陂捉土虱 123
圖15-4 滿月池澇陂 124
圖15-5 童年澇陂 124
圖15-6 澇陂趣 125
圖16-1 自製黑水虻集卵器 128
圖16-2 黑水虻卵 129
圖16-3 黑水虻成蟲 129
圖16-4 伊莎蛋雞舍 130
圖16-5 守衛鵝 130
圖17-1 小花蔓澤蘭 133
圖17-2 螯蝦 134
圖17-3 300顆螯蝦卵 135
圖17-4 螯蝦卵與母體分離 136
圖17-5 螯蝦卵與母體聚合 136
圖17-6 釣蝦樂 137
圖17-7 布袋蓮花 137

參考文獻
(一)專書:
1.心岱,《大地反撲》(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5年,2版1刷)。
2.心岱,《回首大地》(台北市: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989年)。
3.王家祥,《自然禱告者》,(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8年,4刷)。
4.王家祥,《四季的聲音》,(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2年)。
5.王鑫,《地景保育》(台北市:國立編輯館,1997年)。
6.王力平、王派鋒、林治宏、莊春菊、謝健山,《山水秀才:鄉土生物環境教育解說訓練手冊》,(桃園縣楊梅市秀木里辦公處,2013)。
7.王派鋒、湯谷明,《今昔‧陂塘》--桃園市陂塘環境教育解說訓練手冊(上)》,(桃園市:桃園市環境資源教育推廣學會,2017)。
8.王派鋒、湯谷明,《產業‧陂塘》--桃園市陂塘環境教育解說訓練手冊(中)》,(桃園市:桃園市環境資源教育推廣學會,2018)。
9.王派鋒、湯谷明,《生活‧陂塘》--桃園市陂塘環境教育解說訓練手冊(下)》,(桃園市:桃園市環境資源教育推廣學會,2019)。
10.田啟文,《台灣環保散文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4年08月)。
11.向高世、李鵬翔、楊懿如,《台灣兩棲爬行類圖鑑》,(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12)。
12.亨利.大衛.梭羅/著,許崇信、林本椿/譯,《湖濱散記》(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Global Group Holdings, Ltd.,2013年)。
13.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台北市:大安出版社,2004)。再版:《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 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1》(台北市:夏日出版社,2011年)。
14.吳明益,《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3》(台北市:夏日出版社,2011年)。
15.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台北市:二魚文化,2014年09月)。
16.吳明益,《臺灣自然書寫的作家論 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2》(台北市:夏日出版社,2011年)。
17.吳明益,《臺灣自然書寫選》(台北市:二魚文化,2003年)。
18.吳永華,《群鳥飛躍在蘭陽》(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3年)。
19.吳永華,《守著蘭陽守著鳥》(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4年)。
20.李亦園,《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21.孟東籬,《愛生哲學》(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85.0610四版)。
22.孟東籬,《以生命為心--愛生哲學與理想村》(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1992.11)。
23.周錦宏,《客家采風錄--陂塘的故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8.7.10第81期)。
24.林春吉,《台灣水生與濕地植物生態大圖鑑(上)(中)(下)》,(台北市:天下遠見出公司,2009)。
25.林春吉,《台灣淡水魚蝦生態大圖鑑(上)(下)》,(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7)。
26.林少雯,《大地之愛》,(台北市:業強出版社,1992年)。
27.林少雯,《種棵樹,圓綠色的夢》,(台北市:中華民國環境綠化協會,1993年)。
28.林少雯,《綠滿人間》,(台北市:中華民國環境綠化協會,1988年)。
29.林少雯,《親山親水親大地》,(台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7年)。
30.林意楨編,《台灣的永續發展》,(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3年)。
31.金恆鑣,《讓地球活下去》,(台北市:天培文化有公司,2000年)。
32.施正鋒編,《生態環保》,(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2004年)。
33.洪素麗,《海、風、雨》,(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34.洪素麗,《守望的魚》(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86年)。
35.洪瓊君,《大自然嬉遊記》,(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9年)。
36.范欽慧,《台灣生物曆》(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37.茶腹鴴,《消失的濕地》(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38.馬以工,《自然保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增訂1版)。
39.章裕民,《慶棄物處理》,(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03月)。
40.陳玉峰,《人文與生態》(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0年,3刷)。
41.陳玉峰,《台灣生態悲歌》,(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0年,3刷)。
42.陳玉峰,《闊葉林(二上冊)》,(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7年2月)。
43.陳冠學,《田園之秋》(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18年)。
44.陳偉、石濤合著,《環境與生態》(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45.陳煌,《人鳥之間》(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7年)。
46.陳煌,《大自然的憂鬱》,(台北市: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47.曾四恭等合著,《環境污染及防治》,(台北市: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48.游乾桂,《拜訪大自然》,(台北市: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49.程仁宏,《環保與生活》,(台北市:正中書局,2000年)。
50.愛亞,《安靜的煙火--我的臺灣花.樹》,(台北市,群星文化,2014年03月)。
51.楊南郡,《尋訪月亮的腳印》(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6年)。
52.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縣:稻田出版社限公司,2001年)。
53.楊憲宏,《受傷的土地》,(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87年,再版)。
54.瑞秋.卡森/著,李文昭/譯,《寂靜的春天》(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6年)。
55.葉俊榮,《全球環境議題》,(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56.廖鴻基,《鯨生鯨世》,(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21年7月30日二版六刷)。
57.劉克襄,《快樂綠背包》,(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8年)。
58.劉克襄,《隨鳥走天涯》,(台北市:洪範出版社,1985年01月01日)。
59.劉克襄,《永遠的信天翁》電子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8年06月13日)。
60.劉還月,《田野工作實務手冊》,(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61.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2000年,3版3刷)。
62.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0年,2版4刷)。
63.蕭新煌等合著,《永續台灣2011》,(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64.韓韓、馬以工合著,《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65.簡義明,《寂靜之聲--當代台灣自然書寫的形成與發展(1979-2013):台灣文學史長編26》,(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10月)。
66.杜甫原作,王柏鐺選注,《杜甫的田園詩》,(雲林縣虎尾鎮,神農廣播雜誌,2015年12月)。
67.方泰祥編註,《田園詩篇》,(台北市:常春樹書坊,1984年06月)。
68.吳濁流,《濁流詩草》(台北市,臺灣文藝叢書,1973年)。
69.呂自揚編著,《中國詩詞名家名句名句分類辭典》,(高雄市,河畔出版社,2016年12月)。
70.皇甫修文,《古代田園詩文的美學價值》,(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08月)。
71.張永鑫、劉桂秋譯注,《中國名著選譯叢書:陸游詩詞》,(台北市,錦繡出版社,1993年02月)。
72.莫渝,《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06月)。
73.琹涵,《慢享山水田園詩:偷得浮生半日閒》,(新北市, 夏日出版社, 2012年04月)。
74.鄧安生、劉暢、楊永明譯注,《中國名著選譯叢書:王維詩》,(台北市,錦繡出版社,1993年02月)。
75.龔顯宗、李若鶯、林明堃編著,《台灣詩路古典詩集》,(臺南市,台南市月津文史發展協會,2016年12月)。
76.Bill Freedman著,金恆鑣譯,《環境生態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年)。
77.Michael E. Soule著,趙榮台譯,《保育生物學》(台北市:國立編輯館,1997年)。
78.Terry L. Anderson、Donald R. Leal合著,蕭代基譯,《由相剋到相生:經濟與環保的共生策略》,(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

(二)期刊論文
1.王家祥,〈台灣本土自然寫作中鮮明的「土地」 〉,《中外文學》23卷12期 (1995 年 05月 01日) ,頁68 - 71。
2.王盛弘,〈遠於史而近於詩--陳冠學散文《田園之秋》〉,《明道文藝》393期(2008年12月),頁56-60。
3.申惠豐,〈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美學思想〉,《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年04月),頁81-115。
4.吳明益,〈戀土、覺醒、追尋,而後棲居:台灣生態批評與自然導向文學發展的幾點再思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年04月),頁63。
5.吳輝龍,〈自然生態工法新願景〉,《台灣水土保持季刊》第46期(2003年12月)。
6.林宗鍵等合著,〈野生動物小族群的遺傳及管理--相關案例介紹〉,《自然保育季刊》第45期(2004年3月)。
7.邱麗香,〈從「田園之秋」看陳冠學的自然關懷與人文心靈〉,《臺南師院學生學刊》第19期(1998年02月)頁175-186。
8.徐瑞鴻,〈觀看與實踐--視覺文化與吳明益小說中的觀看思維〉,《中國文學研究》37期 ( 2014年01月) ,頁155-193 。
9.張希夷,〈大地的裁縫師--專訪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委郭清江談「生態工法」〉,《大自然季刊》第83期(2004年4月)。
10.陳靖良,〈復育新技術,淨土有妙方〉,《核研季刊》第42期(2002年1月)。
11.喬東海,〈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環保人雜誌》第4期(1995年1月)。
12.蔣正興等合著,《有形的便利無形的壓力--以人文角度思考科技的發展〉,《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1993年04月)。
13.鄭明娳,〈受傷的戀土情結:評陳冠學--《訪草》〉,《聯合文學》第53期(1989 年3月),頁201-202。
14.蕭如珀,〈地球手冊--你所要知道與要做的事〉,《環保資訊》第35期(2001年3月)。
15.蕭義玲,〈一個知識論述的省察-對台灣當代「自然寫作」定義與論述的反思〉,《清華學報》37卷2期( 2007年12月),頁 491-533 。
16.謝光輝,〈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的自然寫作策略及其開展〉,《問學》(2012年06月)頁229-256。
17.謝光輝,〈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的自然寫作策略及其開展〉,《問學》16期(2012年06月),頁229-256。
18.藍建春,〈自然烏托邦中的隱形人--台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6期(2008年04月)。

(三)學位論文
1.孔淑如,〈飛鴻泥爪皆為歌--論陳煌之鳥類書寫〉(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2.田秀米,〈張曉風的生態關懷研究--意識、行動與書寫〉(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3.江日新,〈愛生、自然凝觀與道:以孟祥森的文學/哲學的環境書寫作為接點〉《應用倫理評論》(2012年,第53期,頁1-30)。
4.吳明益,〈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5.李明展,〈陳煌自然寫作研究〉(台北市: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6.李炫蒼,〈現當代台灣「自然寫作」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7.李靜華,〈台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高雄: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論文,2008年)。
8.許尤美,〈台灣當代自然寫作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9.劉煌城,〈美國文學的生態意識論述〉(台南: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10.盧怡靜,〈從《田園之秋》到《夢與現實》--陳冠學的哲學思想試探〉(高雄: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10年)。
11.簡義明,〈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四)電子媒體:
1. 王倩慧,《四季的故事》109年度桃園市環境教育基金補助計畫,計畫名稱:和平濕地生態農場環境教育深耕計畫,指導單位: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2.《台灣十大外來物種》電子檔(pdf):(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贊助,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印行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出版,2006.12)。
3.《全台詩》國立臺灣文學館:
https://www.nmtl.gov.tw/publicationmore_149_135.html。
4.《愛詩網》:https://ipoem.nmtl.gov.tw/。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7082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