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20: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月琴
研究生(外文):LI, YUEH-CHIN
論文名稱:國小六年級節制品德課程實施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mperance Moral Character Curriculum in the Sixth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陳碧祥陳碧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BEA-SHIANG
口試委員:張國保陳錫琦
口試委員(外文):CHUANG, KUO-PAOCHEN, SI-CHI
口試日期:2021-12-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3
中文關鍵詞:節制品德寬恕謙虛謹慎自我調節準實驗研究設計
外文關鍵詞:Temperance Moral Characterforgivenesshumilityprudenceself-regulation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依據正向心理學取向節制美德之觀點,設計「節制品德」課程,探討其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節制品德課程實施影響之研究,提升學生節制品德認知與行為表現學習成效。同時研究者在教學歷程中透過省思獲得成長。
本研究採取準實驗研究法,根據節制美德中「寬恕」、「謙虛」、「謹慎」、「自我調節」四大面向品格優勢進行課程設計。以新北市優勢國小(化名)之六年級學童為實驗的研究對象,實驗組(26名)與控制組(27名),實驗組接受十五節「節制品德」課程實驗介入課程,課程每次為四十分鐘,於實驗期間控制組不做實驗課程的活動,僅作前後測及資料統計,用與實驗組對照比較。
研究者以自編之「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進行教學前測驗,並教學觀察、學習單、和學生回饋單等質性資料進一步綜合分析。
研究結論如下: 「節制品德教育」課程設計在實施能顯著提升兒童節制品德的「寬恕」、「謙虛」、「謹慎」、「自我調節」認知與行為的表現。研究者也在課程設計與教學、學生學習與節制品德議題等專業知能皆有長足的成長。
對於未來研究的建議包括﹕節制品德課程可作為「品德教育」、「家庭教育」、「生命教育」教學設計之參考。強化身教言教的影響力,以提供學生良好的節制品德學習典範。注重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多元課程與教學安排,培養學生學習動機。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oriented temperance virtues. This research designed a "Temperance Moral Character" curriculum, explored its impac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ix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nd improved students' cognition of ethics and behavioral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t the same time, researchers have grown through reflec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is research adopts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 and the curriculum design is based on the four aspects of temperance virtues: "forgiveness", "humility", "prudence" and "self-regulation".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superior elementary school (pseudonym) in New Taipei City are the subjects of the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6 stude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27 studen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mpleted 15 times of the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course of the " Temperance Moral Character " curriculum by researcher and The course is forty minutes each time.
During the experiment period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do the activities of the experiment curriculum and only before and after testing and data statistics for compare wit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researcher uses the "Children's Temperance Moral Character and Behavior Scale" to conduct pre-teaching tests and further comprehensively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such as teaching observations, study sheets, and student feedback sheet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sign of "Temperance Moral Character" curriculu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erformance of "forgiveness", "humility", "prudence", and "self-regulation" of children's ethics. The researcher have also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such as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student learning, and moral issu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clude: "Temperance Moral Character" curriculum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desig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by example,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good model of "Temperance Moral Character" learning. Focus on core literacy-oriented diversified courses and teaching arrangements to cul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品德教育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節制美德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9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7
第四節 實驗課程設計 6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6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節制品德課程對學童「寬恕」的影響 69
第二節 節制品德課程對學童「謙虛」的影響 78
第三節 節制品德課程對學童「謹慎」的影響 88
第四節 節制品德課程對學童「自我調節」的影響 98
第五節 實驗組個別學生前後測改變與觀察紀錄 108
第六節 整體教學省思 11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29
附錄 137
附錄一:兒童節制量表 137
附錄二:節制與放縱課程設計 140
附錄三:寬恕課程教案設計 142
附錄四:謙虛課程設計 146
附錄五:謹慎課程設計 151
附錄六:自我調整課程設計 154
附錄七:寬恕學習單 159
附錄八:謙虛學習單 160
附錄九:謹慎學習單 161
附錄十:自我調節學習單 162
附錄十一:節制品德課程實驗後學生的回饋單 163

表次
表2-1-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核心素養中有關品德教育具體展現 24
表2-1-2 生命教育核心素養內涵架構表 29
表2-2-1 美德與優勢分類表 35
表2-2-2 國小寬恕教育相關研究表 43
表3-1-1 實施節制品德課程之準實驗設計模式表 50
表3-1-2 實驗設計內容表 50
表3-2-1 實驗組/控制組人數表 56
表3-3-1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 59
表3-3-2 評量計分表 60
表3-3-3 檢核表修正之專家學者的資料表 61
表3-4-1 「節制品德課程」規劃表 65
表3-5-1 資料代號及意義說明表 67
表4-1-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寬恕」前測結果表 69
表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行為「寬恕」前後測結果表 70
表4-1-3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寬恕」後測結果表 70
表4-1-4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寬恕」第一題「過去不愉快的事,我都會讓它過去」的答題分析表 71
表4-1-5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寬恕」第二題「有仇不報非君子,總要報了仇我才會甘心」的答題分析表 72
表4-1-6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寬恕」第三題「如果朋友道歉了,我仍然可以繼續與他們成為好朋友」的答題分析 72
表4-1-7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寬恕」第四題「當我聽到朋友生病或家庭有困難時,我會擔心他們」的答題分析表 73
表4-1-8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寬恕」第五題「即使有人對我不好,我仍然會公平對待他們」的答題分析表 73
表4-1-9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寬恕」第六題「當朋友傷害了我,我並不會想去報仇或是去傷害他們」的答題分析表 74
表4-1-10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寬恕」第七題「我很容易原諒別人」的答題分析表 74
表4-1-11 學生在節制品德行為「寬恕」學習成效之回饋內容整理表 75
表4-2-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行為量表-謙虛」前測結果表 78
表4-2-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行為「謙虛」前後測結果表 79
表4-2-3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行為量表-謙虛」後測結果表 79
表4-2-4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謙虛」第一題「當朋友稱讚我時,我會害羞的轉移話題」的答題分析表 80
表4-2-5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謙虛」第二題「即使我真的擅長某事,我也不會炫耀它」的答題分析表 81
表4-2-6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謙虛」第三題「我的表現不像別人想像中的那麼好」的答題分析表 81
表4-2-7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謙虛」第四題「即使我幫助了他人,我也不會到處宣揚」的答題分析表 82
表4-2-8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謙虛」第五題「我對生命中擁有的一切,感到很珍惜」的答題分析表 83
表4-2-9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謙虛」第六題「我常常吹噓自己的成就」的答題分析表 83
表4-2-10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謙虛」第七題「我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許多值得感恩的事情」的答題分析表 84
表4-2-11 學生在節制品德行為「謙虛」學習成效之回饋內容整理表 85
表4-3-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行為量表-謹慎」前測結果表 88
表4-3-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行為「謹慎」前後測結果表 89
表4-3-3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行為量表-謹慎」後測結果表 89
表4-3-4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謹慎」第一題「我避免參與有身體危險的活動」的答題分析表 90
表4-3-5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謹慎」第二題「我做任何決定之前,總是會多聽取不同人的的意見和想法」答題分析表 91
表4-3-6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謹慎」第三題「我通常不會連續兩次犯同樣的錯誤」的答題分析表 91
表4-3-7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謹慎」第四題「在大多數社交場合,我都會以正確的方式說話和行事」的答題分析表 92
表4-3-8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謹慎」第五題「在我做事之前,我總是考慮後果」的謹慎答題分析表 92
表4-3-9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謹慎」第六題「我會避免結交會帶給我麻煩的朋友」的答題分析表 93
表4-3-10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謹慎」第七題「我通常會在沒有計劃的情況下衝動的花錢」答題分析表 94
表4-3-11 學生在節制品德行為「謙虛」學習成效之回饋內容整理表 94
表4-4-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行為量表-自我調節」前測結果表 98
表4-4-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行為「自我調節」前後測結果表 99
表4-4-3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行為量表-自我調節」後測結果表 99
表4-4-4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自我調節」第一題「即使我真的生氣,我也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的答題分析表 100
表4-4-5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自我調節」第二題「我的讀書計畫總是無法堅持到底,半途而廢」的答題分析表 101
表4-4-6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自我調節」第三題「假如必要,我隨時可以停止不玩電動玩具遊戲或是不看電視」的答題分析表 101
表4-4-7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自我調節」第四題「我擅長和不同性格的同學和睦相處」的答題分析表 102
表4-4-8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自我調節」第五題「我不會為了得到我想要的東西,而去說謊」的答題分析表 103
表4-4-9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自我調節」第六題「我總是遲到或是遲交作業」的答題分析 103
表4-4-10 兒童節制品德行為量表「自我調節」第七題 「即使我不同意,我也尊重團隊中其他人的意見」的答題分析表 104
表4-4-11 學生在節制品德行為「自我調節」學習成效之回饋內容整理表 105
表4-5-1 實驗組前後測得分一覽表 108
表4-5-2 進步最多三位學生觀察紀錄及分析表 109
表4-5-3 進步較少三位學生觀察紀錄及分析表 112
表4-6-1 實驗課程有否增加學童負擔統計表 116
表4-6-2 實驗組在實驗課程結束後節制的認知與行為各分項影響的狀態表 116

圖次
圖 3-1-1 實驗設計架構圖 51
圖 3-1-2 研究流程圖 54
圖 3-4-1 「節制品德課程」架構圖 64



一、 中文部分
丁亞雯(2004)。高中品格教育的反思與行動。學生輔導,92,79-95。
王曉朝(譯)(2007)。柏拉圖會飲篇(原作者:Plato)。臺北市:左岸文化。
文茜的世界周報(2015)。所有成長的秘訣都在於自我克制如果你學會了駕馭自己你就有了一位最好的老師-瑪格麗特柴契爾【臉書社群: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SisyWorldNews/photos/所有成長的秘訣都在於自我克制如果你學會了駕馭自己你就有了一位最好的老師-瑪格麗特柴契爾/920974327980246/
台灣聖經公會(1992)。聖經新標點和合板。
台灣聖經公會(2008)。聖經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古娪茜(2013)。寬恕團體方案對國小學童寬恕態度、利社會行為與快樂感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石瑛(2013)。班級閱讀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寬恕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寶珍(2003)。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清山、林天祐(2005)。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50。
吳佩珊(2008)。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樂觀、寬恕情緒教育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51,153-174。
李奉儒(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道德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92,38-55。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120,53-68。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51,153-174。
李琪明(2004a)。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雙月刊,92,8-23。
李醒塵(2005)。西方美學史教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李國銘(2010)。寬恕團體方案對國小關係性攻擊/受害兒童關係性攻擊/受害行為、寬恕態度、希望感與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高財(2010)。從學習觀點評析品德教育的實施。中等教育,61(2),68-93。
李新民(2010a)。正向心理學教學活動設計。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新民(2010b)。正向心理學在學校教育的應用。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佳恩(2011)。基隆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面臨衝突情境時之寬恕態度與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邱琳肜(2017)。感恩與寬恕對國小中年級學童人際關係之影響—以助人行為與快樂感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周慧菁(2003)。品格要怎麼教,天下雜誌,287,47-48。
周慧菁(2004)。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載於何琦瑜、鄭一菁(等著),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臺北市:天下雜誌。
林火旺(2004)。倫理學。臺北市: 五南圖書。
林火旺(2006)。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臺北市:寶瓶文化。
林火旺(2009)。基本倫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林火旺(2015 年 9 月 1 日)。〈品德:幸福的關鍵〉。台灣創價學會電子新聞。https://www.twsgi.org.tw/member-news-detail.php?n_id=4922
林玉体(2011)。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市:三民書局。
兒童福利聯盟(2016)。2016年台灣兒少網路霸凌經驗調查報告。取自 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538
兒童福利聯盟(2019)。2019台灣兒少人際關係調查報告。取自 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0/1491
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原作者:Martin E. P., Seligman)。臺北市: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2)。
洪淑君(2007)。落實校園之品格教育─由教師做起。師說,198,41-44。
洪佳慧(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寬恕與心理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高思謙(1979)。亞里士多德之宜高邁倫理學。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高思謙(譯)(2009)。尼各馬科倫理學(原作者:Aristotle)。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孫效智(2014)。生命教育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02-8-1)。臺北市: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
陳雅惠(2012)。共有體驗生命教育介入對國小學生愛、寬恕與反霸凌之影響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張雄俊(譯)(1970)。柏拉圖理想國(原作者:Plato)。臺北市:正文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秀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訓育學報,11,39-52。
張阿敏(2009)。品格教育之節制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張婉莉(2012)。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寬恕與幸福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國民教育法(民105年6月1日)。
畢競悅(譯)(2008)。信息烏托邦(原作者:Cass R. Sunstein)。北京:法律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8)
教育部(2016/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資訊。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1-1000-1580.php?Lang=zh-tw
教育部(2014)。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修訂版)。品德教育資源網。取自 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教育部(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09)。品德教育資源網。取自 https://ce.naer.edu.tw/getfile.php?type=compositions&pattern=Q2VVcmxeX14xMzMyXl9eMTMzMl8xNDc4MDgxMDMwLnBkZl5fXmRvd25sb2Fk
曹逢甫、余玉照、曾淵培主編(1987)。文馨當代英漢辭典。臺北市:文馨出版社。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黃政傑(2008)。品德教育的問題與展望。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黃愉文(2017)。彰化縣國小學生誠實-謙遜性、個人目標導向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傅佩榮(譯)(1986)。西洋哲學史─第一卷希臘與羅馬(原作者:Frederiek Copleston)。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46)。
傅佩榮(2003)。約、恕、儉、敬勾勒人生全景。天下雜誌,287,108-113。
彭文貞(2005)。苗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體型意識相關因素研究及其對節制飲食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臺中市。
彭蘭(2008)。「有愛友愛」團體介入方案對兒童寬恕態度、社會自尊與社交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楊鳳玲(2013)。寬恕教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级學生寬恕態度與幸福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詹雨臻(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多元智能、行動控制、自我調節、人口變項與生活問題解決能力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臺中市。
劉若韶(1998)。柏拉圖理想國導讀。臺北市:台灣書店。
劉玫君(2011)。「樂觀解釋取向」寬恕團體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寬恕態度、寬恕認知類型與樂觀解釋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蕭美齡(2010)。品德是可以教的嗎?--從《莊子》的觀點看當今品德教 育的走向和出路。通識論叢,10,113-127。
謝志偉(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數學領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戴嘉茵(2012)。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寬恕與自我概念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簡成熙(2004)。缺德的教育如何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1,94-109。
蘇永明(2015)。當代教育思潮。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 西文部分
Christopher Peterson & Martin E. P. Seligman(2004). Character strength and virtues: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New York,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imie, E. A., & Mastoras, S. M. (2015) . ADHD in schools: Adopting a strengths-based perspective. Canadian Psychology/Psychologie Canadienne, 56(3), 295-300. doi:10.1037/cap0000030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Goldstein, S., Brooks, R., & DeVries, M. (2013). Translating resilience theory for application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y parents, teachers, and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S. Prince-Embury & D. H. Saklofske (Eds.), The Springer series on human exceptionality.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practice (pp. 73-90). New York, NY: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http://dx.doi.org/10.1007/978-1-4614-4939-3_6
Lickona, T. (1991).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NY:Bantam Book.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1-3.
Masten, A. S., Herbers, J. E., & Lafavor, T. L. (2008). Promoting competence and resilience in the school context.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12, 76-85. Doi:10.5330/Psc.n2010-12.76
Rose, C. M., & Sharon, W. W. (2001). Classroom idea-sparkers. 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Ryan, K. & K. E. Bohlin.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heldon, K. M.,& King,L.(2001).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16-217. doi:10.1037//0003-066X.56.32.216
Wood, A. M., Froh, J. J., & Geraghty, A. W. (2010). Gratitude and well-being: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7), 890-905. doi: 10.1016/j.cpr.2010.03.005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6010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