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匕朮一・莫耐(2008)。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權的理論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花蓮縣。
山胞身分認定標準(1991年10月14日)。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1997年07月21日)。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2020)。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原住民族教育。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14
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部分班級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辦法(2020年2月21日)。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第十三版)。臺北市:五南。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市:允晨文化。
王前龍(2017a)。原住民身分認定法規沿革與25年兩性原住民人口增加之構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10(1),107-146。
王前龍(2017b)。原住民兩性人口增加趨勢及極值估計。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1,105-134。
王前龍(2018a)。原住民族人口、教育自決與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王前龍(2018b,11月)。龍虎年出生效應下總體與原住民幼齡期人口時間序列的關聯性。論文發表於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舉辦之「2018年第四屆全國原住民教育及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桃園市。
王泰升(2015)。台灣法律史上的原住民族:作為特殊的人群、地域與法文化。臺大法學論叢,44(4),1639-1704。
王雅萍(2010)。原住民的幼兒教育。原教界,31,12-17。
內政部(2020)。現住原住民人口按五歲年齡組分。取自
https://www.moi.gov.tw/files/site_stuff/321/1/month/month.html
民法(2007年5月23日)。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8年6月27日)。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施行細則(2020年6月28日)。
司慧珊(2012)。原住民就業議題與教育優惠政策之探討:原住民校長的角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台中市。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市:揚智文化。
吳孚佑(2014)。族群通婚與族群文化認同相關性之初探-以原住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所,臺北市。余清祥、藍銘偉(2003)。台灣地區生育率模型之研究。人口學刊,27,105-131。
李瑛(1999,6月)。原住民民族教育內涵與實施之規劃。載於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舉辦之「原住民族教育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59-180),臺北市。
李憲榮(2010)。加拿大梅蒂族群(Métis)的法律地位。載於施正鋒(編),加拿大Métis原住民族(頁11-39)。花蓮縣: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杜曉梅(2015)。原住民身分與文化認同-以原漢雙族裔為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7,147-168。
何光明(2017)。原住民升學優惠政策與高等教育現況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4),49-56。
周惠民、施正鋒(2011)。我國原住民族教育之回顧與展望。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編),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頁237-25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周惠民(2012)。從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省思原住民族教育。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3),1-18。
周惠民(2019)。臺灣原住民族教育發展。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卓勤怡(2018)。原住民身分認定改制下原漢通婚家庭第三代就學子女認同與身分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碩士班,臺東縣。林幸君、李慧琳、許聖民、林國榮、李篤華、張靜貞、徐世勳(2015)。少子化與高齡化下的臺灣人口預測與經濟分析。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6(1),113-156。
林修澈(1999)。原住民身分認定的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3)。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思麒、陳盛賢(2018)。清寒原住民學生助學金之政策評估-基於貧窮文化論與社會流動論視角。台灣原住民族研究,11(1),83-105。
孟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臺北市:揚智文化。
邱莉雯(2004)。東部原漢雙族裔成人認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花蓮縣。波宏明(2018)。評析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的推動與展望。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82,10-11。
社區互助式及部落互助式教保服務實施辦法(2019年6月12日)。
施正鋒(2005)。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
施正鋒(2008)。原住民族的文化權。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1-29。
施正鋒(2012)。加拿大Métis原住民的認同與身份。臺灣國際法季刊,9(3),7-46。
原住民身分法(2001年1月17日)。
原住民族教育法(2021年1月20日)。
原住民族教育法施行細則(2019年12月31日)。
原住民族基本法(2018年6月20日)。
原住民族委員會辦理原住民幼兒就讀幼兒園補助作業要點(2014年4月9日)。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原住民族語言振興第2期六年計畫(103-108年)。新北市:作者。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原住民身分法解釋彙編。新北市:作者。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原住民族服務手冊。新北市:作者。
原住民族教育經費編列及支用辦法(2019年12月31日)。
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2019年12月18日)。
原住民學生就讀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減免辦法(2019年12月24日)。
高元杰(2009)。原漢通婚家庭之文化認同與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原住民學生助學金補助辦法(2019年12月26日)。
高雄市市立國民中小學經濟弱勢學生免費營養午餐供應辦法(2016年1月28日)。
高雄市公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優先招收需要協助幼兒辦法(2018年12月20日)。
高雄市政府原住民學生獎助學金設置要點(2011年9月21日)。
涂予尹(2012)。我國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措施的評析-從Kymlicka的自由多元文化主義觀點出發。中研院法學期刊,10,301-354。
海樹兒・犮剌拉菲(2014)。布農語對人名的叫法。原教界,59,78-80。
教育部(1997)。中華民國原住民教育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2020)。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計畫(110年至114年)。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2021)。109學年度原住民學生概況統計。取自 https://stats.moe.gov.tw/files/ebook/native/109/109native.pdf
教育部補助大學原住民專班實施要點(2018年4月11日)。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住民學生助學金及住宿伙食費原則(2019年11月4日)。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住民優秀學生獎學金要點(2018年5月11日)。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住民族社團要點(2018年6月6日)。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學校設置原住民族藝能班要點(2019年8月9日)。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推動本土語言及在地文化融入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作業原則(2018年5月10日)。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2017年12月6日)。
張培倫(2007)。原住民族教育優惠待遇探討。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47-64。
張源泉(2003)。原住民族教育及其法規範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臺北市。張鐸嚴(2005)。台灣教育發展史。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陳玉賢(2011)。原住民學生教育補助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叔倬(2018)。認同的威名:漢父原母子女取得原住民身分的人口研究。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3,1-28。
陳貞宜(2015)。原漢雙族裔大學生的我族族群意象與族群認同的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陳枝烈、歐秀梅(2010)。屏東縣原住民中學生對現行升學優待政策支持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4,283-318。
陳麗華、劉美慧(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177-226。
曾大千、陳炫任(2013)。論多元文化教育之憲法基礎及其於我國原住民族法制之體現。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9,71-104。
曾郁凡、許恆瑜、張國楨、周學政(2020)。少子化下,全臺學齡人口時空分布差異與影響因素研究。地理研究,72,1-33。
湯愛玉(2015)。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的復振。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2),159-170。
彭尉榕(2006)。原客通婚的族群邊界與位階:地域、世代的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縣。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市:文鶴。
黃美金(2014)。台灣原住民族語復振工作之回顧與展望。臺灣語文研究,9(2),67-88。
黃瑞琴(1995)。思想起:幼兒多元文化課程。新幼教,6,24-26。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葉重新(2017)。教育研究法。新北市:心理。
楊荏棉(2011)。新制升學優待政策與都市原住民族群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靳菱菱(2013)。認同的路徑:撒奇萊雅族與太魯閣族的比較研究。高雄市:麗文文化。
廖維達(2005)。美國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兼論我國原住民升學優惠制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臺北市。臺灣省山胞身分認定標準(1980年4月8日)。
鄭川如(2015)。誰有權決定誰是原住民?—從兩人權公約及相關國際文件檢視原住民身分認定問題。法學論著,66(9),81-108。
鄭袁建中(2015)。原漢通婚第二代之族群身分抉擇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花蓮縣。劉千嘉、章英華(2004)。原漢通婚家庭子女的族群認同與身分從屬。臺灣社會學刊,54,131-180。
蔣朱美姬(2015)。「情境」與「認知」形塑的自我:原漢雙族裔的族群認同試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南投縣。潘佩璇(2020)。升學保障改制下原漢通婚戶子女原住民身分與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東縣。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2007年9月13日)。
謝若蘭(2003)。原住民/族與認同政治-美國原住民族群識別與身分認定之歷史沿革初探。載於潘朝成、劉益昌、施正鋒(合編),台灣平埔族(頁213-254)。臺北市:前衛。
謝若蘭(2006)。國/族認同與建構-平埔西拉雅族裔觀點。載於施正鋒(主編),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頁745-774)。臺北市: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謝若蘭、彭尉榕(2007)。族群通婚的身份認定與認同問題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原客通婚為例。思與言,45(1),157-196。
鍾佳玲(2007)。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桃園市。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臺北市:臺灣東華。
譚光鼎(2012)。族群關係與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三版)(頁113-160)。臺北市:高等教育。
二、外文部分
Akarowhe, K. (2018). Effects and remedies to cultural shock on the adolescent
students. Soc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2(4), 306-309.
Berry, J. W., Trimble, J., & Olmedo, E.(1986). Assessment of acculturation. In W.
Lonner & J. Berry(Eds.), Field methods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pp.291-3
24). Newbury Park, CA:Sage.
Berry, J. W.(1997).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Applied Psychology,
46(1), 5-34.
Berry, J. W.(1999). Aboriginal curtural identity. The Canadian Joumal of Native
Studies, 19(1), 1-36.
Berry, J. W.(2005). Acculturation:Living successfully in two cul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9, 697-712.
Breger, R., & Hill, R.(Eds.).(1998). Cross-cultural marriage: Identity and choice.
New York, NY: Oxford.
Fletcher, M. L. M.(2011). Race and American indian tribal nationhood. Wyoming
Law Review, 11(2), 295-327.
Guimond, E., Kerr, D,. & Beaujot, R.(2003, May). Charting the growth of Canada’s
aboriginal populations: Problems, options and implcations. Population studies
centre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Retrieved from http://ir.lib.uwo.ca/pscpapers/vo
l17/iss5/1
Hall, S.(1996). Who needs ‘identity’? In S. Hall & P. Du Gay(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pp.1-17). Thousand Oaks, CA: Sage.
Hutnik, N.(1991). Ethnic minority identity: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ukutai, T.(2011). Māori demography in Aotearoa New Zealand: Fifty years on.
New Zealand Population review, 37, 45-64.
McHugh, P.G.(2004). Aboriginal societies and the common law: A history of
sovereignty, status, and self-determination.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rriam, S. B.(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2020, March). Federal and state
recognized trib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sl.org/research/state-tribal-
institute/list-of-federal-and-state-recognized-tribes.aspx.
Yin, R. K.(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3th ed.).Thousand
Oaks, CA: Sage.
Yin, R. K.(200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4th ed.).Thousand
Oaks,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