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坡作品及年譜傳記資料
宋.蘇軾撰;淸.朱祖謀編:《東坡樂府》,臺北:廣文書局,1960年。
宋.蘇軾撰;曹樹銘校編:《蘇東坡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蘇軾撰;龍榆生校箋:《東坡樂府箋》,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
宋.蘇軾撰;石聲淮、唐玲玲箋注:《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宋.蘇軾撰;薛瑞生箋證:《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宋.蘇軾撰;鄒同慶、王宗堂著:《蘇軾詞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詞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宋.蘇軾撰;宋.傅幹注;劉尚榮校證:《蘇軾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宋.蘇軾撰;淸.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蘇軾撰;孔凡禮整理:《東坡志林》,《全宋筆記 第一編 九》,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李一冰:《蘇東坡新傳》,臺北:聯經出版,1983年。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蘇東坡傳》,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二、傳統文獻
宋.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12月。
宋.歐陽修撰;歐陽明亮校箋:《歐陽修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12月。
宋.趙令畤:《侯鯖錄》,清.鮑廷博輯:《知不足齋叢書.第九册》,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80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灼:《碧雞漫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三、今人專著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4月。
鄭騫先生:《景午叢編(上編)》,臺北:中華書局,1972年1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6月。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1984年12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劉若愚著;王貴苓譯:《北宋六大詞家》,臺北:幼獅文化,1986年。
吳小如:《詩詞札叢》,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唐玲玲:《東坡樂府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2月。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1994年。
孫康宜:《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1994年。
陳慶輝:《中國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2月。
李增坡等編:《蘇軾在密州》,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臺北:三民,1996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2002年。
饒學剛:《蘇東坡在黃州》,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劉少雄先生:《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經典.東坡.詞》,臺北:麥田出版,2019年。
劉少雄先生:《東坡詞,東坡情》,臺北:遠流,2019年。
劉少雄先生:《以詩為詞——東坡詞及其相關理論新詮》,臺北:五南,2020年9月。
劉少雄先生:《一闋詞,一份情 唐宋詞的情感世界(上)(下)》,臺北:遠流出版,2020年11月。
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杜若洲譯:《人的哲學(An Essay on Man)》,臺北:審美出版社,1976年9月。
蘇珊.朗格(Susanne.K.Langer)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1991年。
四、學位論文
林玟玲:《東坡黃州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6年。
史國興:《蘇軾詩詞中夢的研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1月。林慧雅:《東坡杭州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學位班碩士論文,2002年)。周鳳珠:《東坡黃州詞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李天祥:《蘇軾的「寄寓」與「懷歸」——以時間、空間為主軸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8月。陳敬雯:《蘇軾的思鄉情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王郭皇:《蘇軾詩詞水意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6月。鄭淑玲:《兩宋聯章詞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艾佳妏:《東坡詞中的杭州書寫——北宋杭州城與詞體的互文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7月。何海瑄:《蘇軾涉夢書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12月。蔡宛庭:《東坡離別詞的情感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7月。鄭曉芳:《南宋田園詞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余芳豔:《唐五代聯章詞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李貞:《論蘇軾徐州詩文精神意韻》,江蘇:中國礦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謝敏:《兩宋聯章詞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
劉慧:《蘇軾倅杭詞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3月。
林月:《徐州地理環境對蘇軾詩文創作之影響》,江蘇:中國礦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
喬璐璐:《蘇軾密州徐州時期詩文意象比照論衡》,江蘇:中國礦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12月。
宋定坤:《蘇軾徐州時期詩、詞、文用典研究》,江蘇:中國礦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6月。
五、會議及期刊單篇論文
1. 徐州詞和徐州相關
蕭立岩:〈蘇軾徐州交游考略〉,《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84年,p56-59。
徐房明:〈沁人心脾、豁人耳目——試論蘇軾〈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期,1994年,p54-57。
牛睿:〈論蘇軾在密州和徐州時期的詞創作〉,《社會科學輯刊》第3期,1997年8月,p149-152。
劉金:〈讀蘇軾描寫徐州的詩詞 優美的徐州田園風情畫〉,《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2000年6月,p108、111。
張崇琛:〈從密州到徐州——淺談蘇軾徐州時期的思想與創作〉,《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2003年,p1-4。
王秋文:〈蘇軾徐州詞初探〉,《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5卷第1期,2004年6月,p157-172。
邱俊鵬:〈蘇軾徐州詩作探析〉,《天府新論》第4期,2004年,p74-78。
李世忠:〈酒困路長意,蹭蹬向誰攄——重讀蘇軾徐州作〈浣溪沙〉詞〉,《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7年2月,p91-93。
李世忠:〈蘇軾徐州作〈浣溪沙〉五首考論〉,《寧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3期,2007年5月,p129-132、137。
李雯:〈試論蘇軾〈永遇樂.明月如霜〉的三重主題〉,《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第9卷第6期,2007年,p115-117。
王靖懿:〈論蘇軾〈浣溪沙.農村組詞五首〉〉,《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8年3月,p55-58。
劉健萍:〈豐收的圖景 喜悅的心情——蘇軾〈浣溪沙.徐州藏春閣園中之一〉賞析〉,《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11期,2008年,p46。
陳曉:〈「吾生如寄耳」:蘇軾在徐州的文學創作思想淺論〉,《時代文學(下半月)》第7期,2009年,p23-24。
王文龍:〈略論蘇軾的徐州詞〉,《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2卷第4期,2010年8月,p7-11。
苗瀟瀟:〈論蘇軾徐州時期的詩詞創作〉,《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1期,2010年,p36-37。
李世忠:〈牛衣古柳同情意,酒困路長寂寞心——蘇軾〈浣溪沙〉(簌簌衣襟落棗花)主旨再論〉,《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1期,2011年,p30-31。
宋薈彧:〈北宋神宗時期徐州文人活動研究——以蘇軾、秦觀、陳師道為中心〉,《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2卷第4期,2011年,p60-64。
洪婉湄:〈東坡徐州作〈浣溪沙〉五首篇章修辭探析〉,《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26期,2014年6月,p1-16。
王睿君:〈蘇軾農村詞〈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藝術手法探析〉,《哈爾濱學院學報》第37卷第1期,2016年1月,p72-74。
彭文良:〈蘇軾出守密徐湖時期的詞作內容及地位〉,《東方論壇》第5期,2016年,p121-124。
南瑛、遲志瑩:〈東坡農村組詞〈浣溪沙〉五首簡論〉,《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4卷第3期,2016年6月,p103-106。
張仲謀:〈蘇東坡與徐州〉,《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第33卷第3期,2018年5月,p59-66。
吳晉安:〈蘇軾徐州詩「黃樓」空間記憶書寫〉,《問學》第23期,2019年8月,p1-15。
朱晨:〈地方書寫視閾下的蘇軾徐州詞研究〉,《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3卷第10期,2020年10月,p158-160。
高學德:〈蘇軾、王鞏徐州詩歌與交誼述論〉,《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5期,2020年10月,p104-110。
2. 東坡詞相關
龍沐勛:〈東坡樂府綜論〉,《詞學季刊》第2卷第3期,1935年,p1-11。
朱宏達:〈蘇東坡在杭州〉,《杭州大學學報》第2期,1980年6月,p103-108。
何鳳奇:〈蘇軾農村詞賞析〉,《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2年,p42-45。
保苅佳昭:〈蘇東坡の詞に見られる「夢」の語について──特に彼のこの世に対する認識を中心にして──〉,《漢學研究》第29號,1991年。
王宗堂、鄒同慶:〈蘇詞編年考辨〉(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9月,第33卷第5期,p44-45。
林順夫:〈我思故我夢—試論晏幾道、蘇軾及吳文英詞裡的夢〉,《中外文學》第30卷第1期,2001年,p146-181。
莫礪鋒:〈從蘇詞蘇詩之異同看蘇軾「以詩為詞」〉,《中國文化研究》第2期,2002年,p1-16。
鄭園:〈東坡詞中的時間與夢〉,《北京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6期,2004年11月。
彭文良、木齋:〈蘇軾《臨江仙》(忘卻成都來十載)編年補證〉,《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13年4月。
馬蓉:〈論蘇軾詞精神家園的指向〉,《中國蘇軾研究》第1期,2016年,p83-97。
宋梁緣:〈論蘇軾詞的時空關係與悲劇意識〉,《中國蘇軾研究》第1期,2017年,p140-150。
吳宇軒:〈蘇軾詞時間憂患與悲劇意識探析〉,《中國蘇軾研究》第1期,2017年,p151-168。
沈廣斌:〈蘇軾農村詞探賾〉,《中國蘇軾研究》第1期,2017年,p182-195。
袁燦燦:〈蘇軾詞悲劇意識興起的類型〉,《中國蘇軾研究》第1期,2017年,p196-215。
宋穎:〈蘇軾詞中的時空與意境〉,《中國蘇軾研究》,第1期,2018年,p45-55。
梁博宇:〈豪放之後益思量——論蘇軾離別詞對悲感的超越〉,《中國蘇軾研究》第1期,2018年,p69-79。
梁博宇:〈蘇軾田園詞對精神家園的建構〉,《中國蘇軾研究》第1期,2019年,p21-32。
余恬:〈論蘇軾涉夢詞中的悲劇意識〉,《中國蘇軾研究》第1期,2019年,p33-46
喬婧:〈蘇軾詞中月意象與悲劇意識〉,《中國蘇軾研究》第2期,2019年,p150-163。
黃惠鈴:〈寓繁華於衰老:從「時空意識」論東坡黃州時期前後之〈滿庭芳〉詞及其思考轉向〉,《中國文學研究》第52期,2021年7月。
3. 詞學、詩學、東坡研究相關
鄭騫先生:〈成府談詞〉,《現代學苑》第6卷第1期,1969年1月,p19-25。
劉少雄先生:〈東坡黃州文散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5卷3期,1995年9月,p143-158。
劉少雄先生:〈文體的抉擇─東坡赤壁文學析論〉,《從風騷到戲曲 第一屆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2009年12月,p165-186。
顧之京:〈辛棄疾農村詞篇什探究〉,《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1987年,p33-39、p17。
韋勇:〈古代農村詞史略〉,《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p51-56、p44。
周錫䪖:〈中國田園詩之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1年,p128-136。
吳宏一先生:〈溫庭筠〈菩薩蠻〉十四首的篇章結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7期,1998年,p269-290。
劉華民:〈宋詞聯章現象探討〉,《鹽城師範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5年2月,p34-39。
曹榮:〈唐宋聯章組詞初析〉,《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7年,p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