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04: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蕙孺
研究生(外文):YANG, HUI-LU
論文名稱:灰澀烏托邦—楊蕙孺彩墨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Bitter and Colorful Fantasy World-Research on Ink Color Painting Creation by Yang, Hui-Lu
指導教授:陳炳宏陳炳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PING-HUNG
口試委員:劉素真何堯智
口試委員(外文):LIU, SU-CHENHO, YAO-CHIH
口試日期:2022-05-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藝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4
中文關鍵詞:灰澀美感烏托邦彩墨治癒
外文關鍵詞:Bitter AestheticsUtopiaColor InkHeal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以「灰澀烏托邦」作為創作命題,以對死亡的恐懼、負面情緒的轉換作為起點,進而展開對自我的療癒之旅。將筆者的內心世界透過繪畫創作,以不同的形式、符號、色彩等方式,將本來不可觀的內心透過象徵的手法可觀的呈現出來,並去探討繪畫中的視覺語彙,所具備的象徵意義為何?在揭示個人內在世界進行療癒的同時,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繪畫語彙。
本論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以研究動機、內容方法以及研究範圍,概括說明研究的方向和創作的方向。第二章為學理探討,以情緒的昇華與烏托邦式的療癒形塑灰澀美感和中西方的死亡哲學、美學的比較分析以及色彩的視覺心理及象徵表現,作為本研究主題的立論基礎。第三章則是學理基礎的延伸與自我創作的實踐分析,說明「灰澀烏托邦」的創作思維與視覺語境,並針對「簡化」的畫面、空間、構圖等所建構出的個人繪畫語彙進行分析說明。第四章將個人的作品分為三個系列,並透過圖像與創作思維及流程的文字敘述相呼參照,傳達出不同系列所欲表達的情感與思維。第五章為整個創作研究結束之後,所獲得的結果、省思和對未來創作的展望與省思。
This thesis was based on the creative theme of “Bitter and Colorful Fantasy World,” which started with the fear of death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gative emotions, and then began a journey of self-healing. The author's inner world is presented in different forms, symbols, colors, etc.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paintings, and the originally imperceptible inner mind is presented in a symbolic way. The author also explored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visual vocabulary in the paintings. In revealing the inner world of self-healing, the author created her own painting vocabular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outlines the objectiv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direction of creation in terms of motivation, content, and scope of research.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cademic theory is explored to shape bitter aesthetics with emotional sublimation and utopian healing, and to compare the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of death 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as well as the visual psychology and symbolic expression of color, which are used as the basis of this research topic. The third chapter is an extension of the theological foundation and an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of self-creation. It describes the creative thinking and visual context of the “Bitter and Colorful Fantasy World” and also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personal painting vocabulary that is created by the "simplified" picture, space, and composition. Individual work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series in the fourth chapter, and through the images and creative thinking and the textual narrative of the process echoing each other, the emotions and thoughts that the different series want to express are presented. The final chapt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e entire creative research, a review, and a vision and reflection for future creation.
摘要................................................................................................................................I
ABSTRACT...................................................................................................................II
目次..............................................................................................................................III
圖目次...........................................................................................................................V
表目次..........................................................................................................................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灰澀烏托邦學理基礎 11
第一節 灰澀美感的形塑 11
第二節 死亡美學 17
第三節 色彩與意象的象徵表現 29
第三章 灰澀烏托邦創作思維與建構 41
第一節 灰澀烏托邦創作思維之形成 41
第二節 視覺語彙與構成特色 49
第三節 創作媒材與過程 55
第四章 灰澀烏托邦系列作品解析 59
第一節 仙遊系列 59
第二節 靈魂系列 76
第三節 烏托邦系列 88
第五章 結論 109
第一節 創作研究心得 109
第二節 研究成果及未來展望 110
參考書目 112


一、專書
小林順重,《カラ-イメ-ジスケ-ル》,東京:講談社,1993年。
小林順重著,羅文坤、萬憲璋譯,《行銷色彩戰略》,臺北市:資源發展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尹鴻,《悲劇意識與悲劇藝術》,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丹尼爾・高曼著,張美惠譯,《EQ》,臺北市:時報文化,2005年。
尼采著,劉崎譯,《悲劇的誕生》,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年。
朱伯雄,《拉斐爾前派與象徵主義美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李翔生,《色彩心理學:用色彩打造你的人際優勢!》,新北市:讀品文化,2020年。
何政廣,《塞根迪尼Giovanni Segantini》,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12年。
呂政達,《走出生命的幽谷:認識心理防衛機轉》,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李美蓉,《揮不走的美—文藝復興到象徵主義名畫欣賞》,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林書堯,《色彩認識論》,臺北市:三民書局,2002年。
柏拉圖著,侯健譯,《柏拉圖理想國》,臺北市:聯經出版,2014年。
科林伍德著,王至元、陳華中譯,《藝術原理》,臺北市:五洲出版社,1987年。
約瑟夫・洛斯奈著,鄭泰安譯,《精神分析入門》,臺北市:志文出版社,再版1977年。
徐輝富著,《現象學研究方法與步驟》,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
許爾文・努蘭著,楊慕華譯,《死亡的臉:一位外科醫生的生死現場》,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2020年。
康丁斯基著,吳瑪俐譯,《藝術的精神性》,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15年。
陳岸瑛、陸盯著,《新烏托邦主義》,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
陸揚,《中西死亡美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萬生彩,《色彩心理學:破譯色彩與性格的秘密》,長春市:吉林出版集團公司,2013年。
鄭曉江,《生死學》,臺北市:揚智文化,2006年。
劉振源,《野獸派繪畫》,臺北市:藝術圖書,1999年。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Anna Moszynska著,黃麗娟譯,《抽象藝術》,臺北市:遠流出版,1999年。

二、圖鑑相關資料
李美蓉,《揮不走的美—文藝復興到象徵主義名畫欣賞》,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松井冬子,《松井冬子展—世界中の子と友達になれる》,東京:株式會社エディシオン‧トレヴィル,2012年。
奈良美智,《奈良美智:SELF-SELECTED WORKS—PAINTINGS》,京都:青幻舍,2015年。
劉振源,《野獸派繪畫》,臺北市:藝術圖書1999年。

三、網路資源
帕洛克〈藍柱〉圖片來源:館藏官網https://nga.gov.au/events/cimf-2022-blue-poles/
彼得・布魯格爾〈死亡的勝利〉圖片來源:館藏官網https://www.museodelprado.es/coleccion/obra-de-arte/el-triunfo-de-la-muerte/d3d82b0b-9bf2-4082-ab04-66ed53196ccc
莫內〈英國國會大夏〉圖片來源:館藏官網https://www.musee-orsay.fr/fr/oeuvres/londres-le-parlement-trouee-de-soleil-dans-le-brouillard-1177
畢卡索〈格爾尼卡〉圖片來源:館藏官網https://www.museoreinasofia.es/coleccion/obra/guernica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5096
蒙德里安〈Tableau I〉圖片來源:館藏官網https://www.museum-ludwig.de/de/museum/sammlung/best-of.html
霍爾拜因《死亡之舞》。取自https://publicdomainreview.org/collection/hans-holbeins-dance-of-death-1523-5
BTS-Spring Day official MV。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EeFrLSkMm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