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23: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錦源
研究生(外文):LAI, CHIN-YUAN
論文名稱:漢磚文字藝術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Han Brick Character Art
指導教授:林進忠林進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IN-CHUNG
口試委員:蔡介騰程代勒
口試委員(外文):TSAI, CHIEH-TENGCHENG, DAI-LE
口試日期:2022-06-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藝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10
中文關鍵詞:漢磚文字書法篆刻造型藝術章法
外文關鍵詞:Han brick characterscalligraphyseal cuttingstyle artconstitution
Facebook:賴錦源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從漢代遺留下來的簡牘、帛書等墨蹟書法或碑銘刻石的書法資料,這些資料書寫文字的人多為文書官吏,不論筆法用筆、字形結構及章法安排,都是上乘之作,但在漢代流行厚葬之下,陵墓中的漢磚文字也同時與當時文字同步接軌,近來大量漢磚出土,在漢代文字演變過程,漢磚文字在整個漢代的書法史中多了一份佐證。

漢磚文字是在民間大量使用的自由字體,工匠們的思維自由,不受規矩所約束,書寫者大部分是下層勞動人民,只有少數具有人文素養的人,自然書寫出來的字形與安排,理所當然不夠嚴謹,容易發生寫反字、落筆畫、章法上不順暢的情形,這種古樸拙趣且又天真多變的章法,恰給現代書法篆刻的創作提供了寶貴資料。

本文以漢代所生產的文字磚為主,進一步了解漢代厚葬的風氣,產生大量漢磚的製作方法,再將漢磚文字內容分類,可清楚知道其用途及漢磚文字編排章法,再加以分析模印磚文字造型藝術、刻劃磚文字造型藝術,以及漢磚文字的書法風格,並與漢代篆、隸、草、行、楷各書法字體作比對,了解各字體如何運用在漢磚中,並探討漢磚文字對後世書法篆刻藝術創作的影響。

The calligraphy materials, such as bamboo slips, silk books and the stone inscriptions on tablets which hand down from the Han Dynasty, are mostly written by clerical officials. All the works are well-done regardless of the brushwork(skills), the structure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ssay.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ick burials in the Han Dynasty, the Han brick characters in the mausoleum became more commonly used at that time. Since a large number of Han bricks have been unearthed recently, the Han brick characters have additional evidence in the calligraphy history of the entire Han Dynasty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Han Dynasty characters.
The Chinese brick script is a free font widely used in the folk. The craftsmen thought freely and were not bound by the rules, and thus most of the writers were the lower-class working people, and few of them were with humanistic literacy. Obviously, it is not rigorous enough since the characters all wrote and arranged naturally, therefore, it was easily writing reverse characters, falling strokes, or not composing smoothly as well. This kind of the constitution were simple but interesting, yet innocent and changeable, providing valuable material for the creation of calligraphy and seal cutting nowaday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 bricks produced in the Han Dynasty, and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atmosphere of thick burial in the Han Dynasty as well as the production method of how to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Han bricks, and then categorizes the content of the Han brick characters, so that we can clearly know their uses and the art of the Chinese brick characters. By analyzing the style art of modeling brick characters and carving brick characters, and also the calligraphy style of Chinese brick characters, we further compare with the calligraphy fonts of the Han Dynasty, including seal, clerical, cursive, line, and regular characters, and thus we can realize how each font is used in Han bricks and also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Chinese brick characters on the creation of calligraphy and seal cutting for later genera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三、學界研究現況 3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限制 1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4
一、圖例資料圖檔數位化 14
二、工具書的運用 14
三、文獻分析整理及引用 14
四、比較分析 14
第四節 主要引用資料分析 15
一、主要圖版資料 15
二、研究專書 16
三、期刊與學位論文 18

第二章 漢磚文字背景與出土概述 20
第一節 兩漢的厚葬風氣 20
第二節 漢磚出土現況 23
第三節 漢磚文字內容分類 26
一、記名磚文 27
二、紀年磚文 34
三、吉語磚文 38
四、記事磚文 41
五、標記磚文 43
六、墓誌磚文 44
七、買地券 48
八、雜言 50
第四節 漢磚文字製作方法 52
一、模印 52
二、刻劃 55
三、書寫於磚上 59

第三章 漢磚文字造型藝術 60
第一節 漢磚文字編排章法 60
一、疏密 61
二、輕重 65
三、增損 66
四、屈伸 68
五、承應 70
六、挪讓 72
七、盤錯 74
八、變化 76
九、離合 78
十、巧拙 79
十一、界格 81
十二、邊緣 90
第二節 模印磚文字造型藝術 93
一、豎線的造型 94
二、橫線的造型 95
三、九疊文作屈疊的造型 96
四、鳥蟲文的造型 97
五、反文形式的表現 98
六、文字與圖騰組合的造型 99
七、奇字裝飾的造型 106
第三節 刻劃磚文字造型藝術 108
一、橫畫斜線的造型 109
二、橫平豎直的造型 113
三、圓轉的造型 115
四、筆畫拉長的造型 117

第四章 漢磚文字之書法演變 120
第一節 漢磚文字的書法風格 120
一、古樸厚實的風格 121
二、清秀工整的風格 124
三、率性自然的風格 125
第二節 漢磚文字與漢代字體比對 127
一、漢磚文字與篆書類的比對 128
二、漢磚文字與隸書類的比對 136
三、漢磚文字與草書類的比對 146
四、漢磚文字與行書類的比對 151
五、漢磚文字與楷書類的比對 154

第五章 漢磚文字對後世藝術創作之影響 157
第一節 書法類 157
一、釋達受 158
二、趙福 161
三、許槤 163
四、吳廷康 166
第二節 篆刻類 168
一、趙之謙 169
二、黃牧甫 170
三、吳昌碩 171
四、齊白石 173
五、來楚生 174
六、王壯為 175

第六章 結論 176

參考書目 185
漢磚專書 185
一般書目 186
學位論文 187
期刊論文 188
工具書 190

附錄一:漢磚圖錄 191
附錄二:創作論述 278


漢磚專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魏洛陽故城南郊東漢刑徒墓地》,北京:燕泰美術製版印刷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8月。
王琳,《金伯興題記經典磚拓二百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王鏞、李淼,《中國古代磚文》,知識出版社,1990年12月。
李國新、楊絮飛,《中國民間畫像磚品鑑》,大象出版社,2015年12月。
李國新、楊絮飛,《浙江畫像磚品鑑》,鄭州:大象出版社,2015年12月。
胡海帆、湯燕,《中國古代磚刻銘文集》,北京:文物出版,2008年8月。
孫星衍、邢澍,《寰宇訪碑錄》,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
殷蓀,《中國甎銘》,南京:江蘇美術社,1998年10月。
梅松,《道在瓦甓》,北京:生活‧讀書‧心知三聯書店,2017年4月。
清.孫詒讓,《溫州古甓記》(古書)。
陸心源,《千甓亭古磚圖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
童衍方,《寶甓齋集磚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7月。
馮雲鵬,《金石索》,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3月。
鄧秋枚,《神州國光集》,上海:神州國光社,1908年8月。
黎旭、吳坤龍,《江西經眼錄》,北京:中國書店,2012年1月。

一般書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魏洛陽故城南郊東漢刑徒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8月。
王北岳,《篆刻藝術》,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6月
王壯為,《跌宕文史.筆鐵交輝:王壯為書篆展及其傳承》,中華文化總會,2016年12月
王靖憲,《中國美術全集》,人民美術出版社
王輝,《中國古代磚雕》,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5年11月。
朱艷萍,《中國歷代篆刻集粹》,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
宋‧范曄,《後漢書》,(史學出版社,1974年5月)。
汪文娟,《歷代名人楹聯墨跡》,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1月
周冰,《色彩構成》,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周建姣,《東漢磚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4年10月。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6月。
貢布里希,《 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3月。
高宴華,《中國當代經典美術全集》,(北京:線裝書店,2010年11月)。
清.呂佺孫,《百塼考》,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
清.孫詒讓,《東甌金石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4年8月。
許慎,《說文解字•序》,中華書局 ,1963年12月。
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8月。
黃惇,《中國歷代印風系列》,重慶出版社,2011年5月
黃簡編輯,《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年12月。
葉林心,《韓天衡鳥蟲篆印集萃》,(鄭州:大象出版社,2019年10月)。
趙力光,《中國古代瓦當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1月
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北京:新華書店,1993年3月。
鄧散木,《篆刻學》,人民美術社,2012年4月。
蘇友泉,《吳昌碩生平及書法篆刻藝術之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1996年3月

學位論文
司維浩,《道在瓦甓一漢代文字瓦當與漢代磚銘書法藝術表現形式比較》,中國畫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16年3月。
佟艷澤,《漢代陶文研究概況及文字編》,吉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2年4月。
李永增,《東漢刑徒磚相關問題研究》,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碩士論文,2014年4月。
杜其東,《趙之謙書篆創作及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書法教學碩士論文,2010年7月。
周建蛟,《東漢磚文虛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2006年11月。
周廣文,《兩漢時期河南磚刻書法銘文藝術探析》,湖北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17年5月。
孟麗君,《秦漢篆體文字裝飾探析》,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2011年3月。
張靜,《從秦漢小篆看摹印篆的產生和發展》,河南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9年3月。
許禾惠,《漢代造型藝術及其文化精神研究》,武漢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楊笑菡,《東漢碑刻文研究》,鄭州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5月。
董睿,《河南兩漢畫像磚藝術研究》,鄭州大學.美術考古碩士論文,2005年5月。
賈廣雅,《漢磚書法藝術研究》,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16年5月。
劉明科,《漢代磚文書法研究》,河南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蔡洪勇,《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磚若干問題研究》,安徽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12年3月。



期刊論文
日本大阪,《2014秋季中國藝術品拍賣會》,關西美術競賽株式會社,2014年9月。
王鏞,〈古代磚文卷〉《書法文獻》,(青島出版社,2014年2月)。
左剑峰,〈汉代书法审美意识概观〉,《美術學刊》,20 10年5月。
吳蕊〈兩漢磚文研究綜述〉,《書畫世界》,20 10年5月,第138期。
呂金成,〈古磚硯斷代問題概說〉,《印學研究第十二輯 古磚文研究專輯》,文物出版社,2018年12月。
呂金成,〈第十三輯千甓亭同範古磚新錄〉《印學研究》,(文物出版社,2018年12月)。
李洪智,〈東漢草書辨析〉,《中國書法》,2015年,第261期。
李郁周,〈乾嘉二帝的兩套書畫收藏印〉,《中華書道》第118期。
李剛田,〈來自磚文的啟示〉,《中國書畫.學術專家論道》。
岳亞斌,〈民間書法家」 概念商榷〉,《造形藝術學刊理論前沿》,20 14 年第10期。
林進忠,〈西漢〈甘露二年御史書〉冊書文字的書法〉,《藝術學報》第七十四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1-22頁。
林進忠,〈武威漢代醫簡的行草書法〉,《藝術學報》第七十二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1-16頁。
林進忠,〈敦煌漢簡王駿幕府檔案的草書文字(1)〉,《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3,1-27頁。
炊治偉,〈天真質樸漢刑徒磚〉,《青少年書法》,2009年,第5期。
盛為人,〈國家博物館藏漢至唐磚文書法研究〉,《館藏文物研究》,(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2017年,第168期。
陳延軍,〈論先秦儒家的孝悌觀及其社會功能〉《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3期。
陳道義,〈漢代文字瓦當與磚文的裝飾意味及其文化闡釋〉,《藝術探討》,2008年8月,第22卷,第4期。
裘錫圭,〈從馬王堆一號漢墓“遺冊”談關於古隸的一些問題〉,《考古》1974年,第1期。
趙冠群〈漢晉磚銘略述〉,《書畫世界》,20 10年5月,第138期。
劉志梅,〈東漢實物銘刻文字的社會人文價值〉,《學術界月刊》,2013年7月,第182期。
蔡介騰,〈篆刻空間美感析論-篆刻創作研究〉,《書畫藝術學刊》,2006年。

工具書
赤井清美,《篆隸字典》,東京都:小宮山印刷株式會社,1996年10。
殷蓀,《中國磚銘文字徵》,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10月。
康殷、任兆鳳,《印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年5月。
陳建貢,《中國磚瓦陶文大字典》,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1年7月。
黃嘗銘,《篆刻語錄》,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
韓天衡,《古瓦當文編》,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1996年。
顏邊,《中國篆刻大字典》,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