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期刊論文
王本壯(2005)。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畫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17期,頁1-35。
王本壯(2016a)。從地區發展歷程探討文化生活圈組構之研究-以苗栗大西村為例。建築學報,第96期增刊,頁109-124。
王淳熙、傅朝卿(2014)。台灣文化景觀保存區研擬與實施策略之研究。建築學報,第88期,頁119-140。
古宜靈、辛晚教(1997)。文化生活圈與文化設施發展之研究。都市與計畫期刊。第一期,第二十四卷,頁43-68。
伍雪萍(2011)。三峽、鶯歌及北大特區的地方認同,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呂玉琪(1995)。方向和距離與認知地圖的關係,中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辛晚教(1996)。文化生活圈與文化展演設施規劃理念。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a16-a48。
沈育綺(2013)。地圖呈現方式對於空間認知的影響,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李佳佳(2013)。城市色彩建構對居民地方自明性之影響-以南方澳、澳門地區為例,國立宜蘭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宜蘭。周宛瑜(2012)。客家生活環境空間語彙之研究-以苗栗市及周邊鄉鎮為例,國立聯合大學碩士論文,苗栗。林佩君(2018)。桃園市低碳社區民眾之社會資本、社區意識對行為意圖之影響-以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侯錦雄、宋念謙(1998)。臺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建築學報,第二十四期,頁51-65。
洪宗瑞(2006)。以場所精神探討台灣農村聚落的空間歷史-以日南地區為例,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
留方萍(2006)。一個聚落的生與死-三重市『後埔仔』的聚落發展與地方感形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高雄。高淑玲(2011),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研究—以北投七虎新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陳漢初(1991)。石圍牆越蹟通鑑。苗栗文獻,第六期,頁156-180。
陳燕茹(2017)。開發站下的農村發展結構歷程和地方特質塑造-以灣寶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第十六屆地理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陳品竹,王本壯(2018)。以行動研究法探討鄉鎮文化生活循環之組成與永續運作。建築學報,第106期,頁71-88。
康靜華(2013)。台灣農村再生機制之研究-以農村發展模式為核心,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黃富順(1994)。加強社區意識-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社會發展學刊,第一期,頁23-33。
黃勝雄、古宜靈(199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展演設施規劃之初步研究,台北:第八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中華民國建築學會,頁87-92。
黃韻宇(2005)。運用認知地圖探討居民與社區空間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六龜鄉中興村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黃源協、劉素珍(2009)。社區意識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索性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十一期,第二卷,頁1-33。
黃仁志(2010)。1970年代後的臺灣農村發展體制,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劉小蘭(2003)。從世界體系觀點看戰後臺灣農業勞動力問題,社會文化學報,第十七期,頁124,中壢: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劉懿瑾(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七期,頁123-150。
歐陽鍾玲(1982)。心智圖在地理學上的應用,地理教育,第八期。
蔡柏儀(2013)。認知地圖中的記憶空間與地方意象-以南投縣竹山鎮林圮埔老街為例,國立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David M Smith(ed).(1990).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4th editions.p361-364,Malden,MA:Blackwell Publishers.
Kitchin, R.M. (1994).Cognitive maps: What are they and why study the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4(1),1-19.
Murakoshi, S., & Kawai.M(2000). Use of knowledge and Behavior, 32(6),756-774.
Passini,R.(1984).Wayfinding in architecture(Vol.4):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Rovine,M. J., & Weisman,G. D.(1989).Sketch-map variables as predictors of way-finding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9(3),217-232.
Rose,Gillian(1996).Place and identity:a sense of place.In Doreen Massey and Pat Jess(eds.)A place in the world? Places, cultures and globalization.p.87-132,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egel,A.,W.,&White,S.H.(1975).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of large-scale environments.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10,9-55.
Tuan,Yi-fu(1974).Space and place:Humanistic perspectiv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6:211-252.
二、專書
方益萍、何曉軍譯(2012)。Kevin Lynch 著,城市意象,一版,北京:華夏出版社。
公館鄉誌編纂委員會(1994)。公館鄉誌,苗栗:公館鄉公所。
公館鄉誌續編編纂委員會(2014)。公館鄉誌續編,苗栗:公館鄉公所。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5)。國土綜合開發研討會-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國土規劃,台北。
何來美(2018)。鄉醫鄉依謝春梅回憶錄,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危芷芬(1995)。環境心理學,台灣:五南出版社。
沈茂蔭(1992)。臺灣歷史文獻叢刊苗栗縣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素卿(2001)。揭開福爾摩沙的面紗-台灣的人文地理(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原廣司(2011),聚落的100則啟示,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昭郎(2005)。休閒農業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黃國光 譯(2014)。Ranjit Kumar 著,研究方法:入門與實務,台北:雙葉書廊。
Appleyard,D.(1970).Styles and methods of structuring a city. Enviornment and behavior.
Epstein, M. J., & Yuthas, K.(2014). Measuring and improving social impacts: A guide for nonprofits, companies, and impact investors.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 Koehler.
Lynch Kevin(1984).Site Planning.MA,USA:MIT Press.
MacGillivray, A., & Walker,P.(2000),Local social capital:Making it work on the ground. In S.Baron, J. Field,& T. Schuller (Eds.),Social capital: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inwright, S.(2002). Measuring impact: A guide to resources. London: NCVO Publications.
三、計畫
王本壯(2016b)。以韌性城市理論建構文化生活圈之永續發展模式。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科技部,台北。
王本壯(2017)。以文化行為地景探討都市型文化生活循環之永續發展。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科技部,台北。
王本壯(2018)。以文化行為地景探討都市型文化生活循環之永續發展指標之研究。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科技部,台北。
石墻社區發展協會(2015)。苗栗縣公館鄉石墻社區農村再生計畫,農業委員會,苗栗。
社團法人台灣社區培力學會(2019)。公館陶國家文化記憶庫建構計劃,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補助計畫,台北。
辛晚教(1996a)。全國文化生活圈文化硬體(展演)設施發展綱要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
范以欣(2007)。建構地方產業轉型文化產業模式之研究-以公館稻草編織業為例,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成果報告書,苗栗。
四、網頁
公館鄉農會產銷班介紹,取自:https://www.kkfa.org/list.php?func=farm&id=farm_amlhdQ==_20211206154940
公館鄉農會(2015),棗紅公館-品牌故事,公館鄉農會,取自:https://www.kkfa.org/jujube.php?func=brand
李永展(2015),韌性城市的觀念與論點,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取自:http://www.yucc.org.tw/news/domestic/20150302-1
社企流(2018),【衡量你的社會影響力】懶人包:影響力教戰守則,取自:https://www.slideshare.net/seinsights/ss-123039891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2021),蠶桑志,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台灣蠶桑文化館,取自https://www.mdais.gov.tw/ws.php?id=585&print=Y
郭琇真(2015),紅棗豐收季,來趟「棗趣石墻」客庄小旅行,上下游News&Mark,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72585/
偏鄉數位應用精進計畫(2017),苗栗石圍墻開庄200年名人輩出,紀念碑見證歷史,取自https://itaiwan.moe.gov.tw/actives_info.php?id=336
韌性,城市不任性 I:規劃專業的新思維,從荷蘭經驗談起,取自:
https://www.oranjeexpress.com/2016/05/04/韌性_城市不任性-i_規劃專業的新思維從荷蘭經驗談/
褚填正(2009),進口替代,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取自: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921
黃鼎松(2014),公館石圍墻庄,客響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取自:
http://thcc2011.media-net.com.tw/m10/thcc_w1_m10_s1_c.aspx?sid=84
廖桂賢(2010),韌性理論,Xuite日誌,取自:https://blog.xuite.net/treetoad/blog/29818267-%B6%B4%A9%CA%B2%7A%BD%D7
GIS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取自: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_zh_TW.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