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7 01: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忠昀
研究生(外文):Chen, Jong-Yun
論文名稱:「自我」的迷惘與回歸: 試論徐浩峰小說《柳白猿別傳》與電影《箭士柳白猿》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fusion and Return of "Self": The Research on Xu Hao-feng's Fiction "Supplementary biography of Assassin Liu Bai Yuan" and Movie "The Judge Archer"
指導教授:彭明偉彭明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eng, Ming-Wei
口試委員:蘇敏逸蔡華臻
口試委員(外文):Su, Min-YiTsai, Hua-J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4
中文關鍵詞:徐浩峰武俠小說與電影現實關懷尋根民初武術
外文關鍵詞:Xu Hao-fengMartial fiction and FilmsRealistic CareRoot-SeekingMartial Art history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篇論文主要透過徐浩峰的小說《柳白猿別傳》與翻拍電影《箭士柳白猿》做為案例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展現徐浩峰不同的作品有個別的特殊性。本篇論文主要透過小說與電影的「劇情走向與主要人物」、「小說到電影的轉變與繼承」以及「作品的現實意義」三個部分中,分析徐皓峰在小說《柳白猿別傳》與電影《箭士柳白猿》中的劇情編排、人物和畫面設計、象徵,甚至作者本人從小說到翻拍電影的思想轉變等方面,以探討徐浩峰如何將對於現實關懷。在徐浩峰對於現實的關懷中,不論是對「國族」的思考,或者常態生活問題的思索與參考建議,透過前述這些元素進行展現。單就小說《柳白猿別傳》與電影《箭士柳白猿》本身而言,徐浩峰透過故事人物的「崩潰」、「迷惘」與「回歸」,為讀者與觀眾展現了他對於當今中國在現代化與當代潮流中迷失的焦慮;也為觀眾和讀者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為眼前與外在事物所擾,透過面相自我地反思,以釐清自身或遭遇事物的本質,從而更好地面對現況。小說《柳白猿別傳》與電影《箭士柳白猿》中這任何劇情編排、人物和畫面設計、象徵,以及徐浩峰本人的思考,都是為了服務於徐浩峰在這部作品中的主題與思索。而透過編排、設計、象徵以及作者自身的思索服務於作品主題的這一個創作理念,可以說幾乎貫徹到徐浩峰的多數武俠作品中,而「每部作品的主題並不相同,不論主題或細節也都有其獨特性」是筆者希望透過本篇論文進行呈現的。另外,我們也可以從小說《柳白猿別傳》與電影《箭士柳白猿》的分析與整理中發現:除了先行研究時常提到徐浩峰對於武俠小說的「寫實化」、「純文學化」或「藝術電影化」等等貢獻之外,另一個重要的貢獻在於「寓言化」。「寓言化」所指的就是將包含前面所談到的主題在內的一些議題融入到作品當中,以期望讀者或觀眾能在娛樂之餘能有所啟發。換言之,徐浩峰正試圖在「武俠」類型的小說和電影中,試著加入「娛樂」之外的元素與價值,如果能發展得更加成熟,這也將會是對於當今「武俠」類型的小說和電影瓶頸的一種突破。
This paper analyzes Xu Hao-feng's fiction "Supplementary biography of Assassin Liu Bai Yuan" and the remake of the film "The Judge Archer" as case studies, hoping to show the specificity of Xu Hao-feng's different works. This paper analyzes Xu Hao-feng's arrange of plot, design of character and screen, symbols, and the author's ideological changes from fiction to film through three sections: "Plot direction and main characters", "Transformation and inheritance from fiction to film", and "Realistic meaning of his works", In Xu Hofeng's concern for reality, whether his thoughts on "nationality" , or his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normal life are all presenting through the previous elements. In the fiction "Supplementary biography of Assassin Liu Bai Yuan" and the film " The Judge Archer ", Xu Hao-feng shows his anxiety about the loss of the modern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trend in China through the "collapse", "confusion" and "return" of the characters. It also provides the spectator and reader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reflect on the nature of themselves and the things they encounter in their daily lives, so that they can fa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better. The whole arrange of plot, character and screen design, symbols, and Xu Hao-feng's own thoughts in the fiction " Supplementary biography of Assassin Liu Bai Yuan" and the film "The Judge Archer" are all designed to serve Xu Hao-feng's theme and thoughts in this work, and the creative concept of serving the theme of the work through arrangement, design, symbolism, and the author's own thinking can be said to be consistent in most of Xu's martial arts works." Also, each work has a different theme, and both the theme and the details are unique" is the viewpoint I want to present in this paper. In addition, we can also find from the analysis and collation of the fiction " Supplementary biography of Assassin Liu Bai Yuan" and the remake of the film” and the film "The Judge Archer" that, except Xu Hao-feng's contribution to the "realization", "pure literary", or "artistic cinematography" of martial arts fiction, another important contribution is the "allegorization"."Allegorization" refers to the integration of some issues including the aforementioned themes into the works, in the hope that readers or spectator can be enlightened while being entertained. In other words, Xu Hao-feng is trying to add elements and values more than "entertainment" to the genre of "martial fiction and movies”. If it can be developed more maturely, it will be a breakthrough for the bottleneck of "martial arts" genre fiction and movies today.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第一章前言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徐浩峰簡介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5
第三節問題意識與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 崩潰、迷惘與回歸:《柳白猿》系列的劇情走向與主要人物 12
第一節清末以來中國的縮影:柳白猿 13
第二節近代習武人的尷尬:匡一民 16
第三節嘗試突破的失敗者:過德誠 21
第四節小結 23
第三章 作者的「回歸」:《柳白猿》系列小說到電影的轉變與繼承 25
第一節從刺客到俠士,從俠士到話事人:主要人物設計的增添與轉向 26
第二節緊扣「歷史」的人物「虛化」描寫 29
第三節女性角色的補充與象徵 33
第四節從小說到電影在人物設計上的繼承 35
第五節小結 38
第四章 「文以載道」:《柳白猿》系列的現實意義 40
第一節主要象徵物與中西對立元素 40
第二節主題性與對於現實關懷:從《柳白猿》系列分析徐浩峰對「武俠」類型的貢獻 48
第三節小結 51
第五章 結語 53
參考書目 55
附錄一:徐浩峰生平與文學和電影作品對照年表(1973-2020) 60
附錄二:徐浩峰生平與發表論述和研究對照年表(1973-2019) 63
一、書籍

金恩忠,《實用大刀術》,天津:天津書局,1933。
林伯原,《中國武術史》,新北市:五洲出版社,1997。
姜容樵,《寫真太師虎尾鞭‧自序》,太原市: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李瑞林,《形意拳俠》,香港: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8。
唐豪,《清代射藝叢書、王五公太極連環刀法、中國古佚劍法》,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徐皓峰,《大成若缺:八十年代習武紀》,北京市:作家出版社,2011。
楊祥全,《津門武術》,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徐皓峰,《刀背藏身──徐皓峰武俠短篇集》,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徐皓峰,《逝去的武林》,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徐皓峰、徐駿峰,《武人琴音》,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2015。
徐皓峰,《坐看重圍:電影《師父》武打設計》,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二、期刊

孫曉鷗,〈軍統「行動魔王」趙理君〉,《貴州文史天地》,1,貴陽市:2000.1,頁31。
沈以淡,〈楊杏佛與孫中山葬事籌備處〉,《江蘇地方志》,5,南京市:2006.10,頁43-45。
鴻敏,〈楊杏佛遇刺真相〉,《文史博覽》,5,長沙市:2008.5,頁26。
高明、陳美齡,〈楊杏佛與中國共產黨關係研究〉,《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2:4,太原市,2010.4,頁49-62。
許嘉,〈徐浩峰:以武載道〉,《大眾電影》,19,北京市:2011.10,頁30-31。
楊振宇,〈徐浩峰 告訴觀眾,何謂真正的武俠〉,《電影》,9,北京市:2012.9,頁44-45。
電影貓,〈走出象牙塔的學者導演〉,《電影》,9,北京市:2012.9,頁32-34。
劉大先,〈俠與武的死亡與復活〉,《藝術廣角》,5,瀋陽市:2012.9,頁79-83。
王嘉然,〈廟堂江湖──徐皓峰作品研究〉,《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北京市:2013.2,頁71-76。
吳冠平,〈武之美學,器之精神:徐皓峰訪談〉,《電影藝術》,2,北京市:2013.3,頁44-50。
賽人,〈《箭士柳白猿》:類型之武俠電影的不射止射〉,《電影藝術》,2,北京市:2013.3,頁26-28。
武晨雨,〈平實敘述中的反轉魅力〉,《當代小說》,3,濟南市:2013.3,頁78-80。
謝丁、小熊,〈半生不熟徐皓峰〉,《人物》,3,北京市:2013.3,頁114-117。
徐皓峰、闕政,〈徐皓峰:書生出關〉,《新民週刊》,23,上海市:2014.6,頁78-80。
陳大為,〈刀背藏身──論徐浩峰對民初武術世界的還原與重構〉,《國文學報》,55,台北市:2014.6,頁235-258。
紅魚,〈《箭士柳白猿》:「文戲武唱」的江湖畫卷〉,《電影世界》,9,北京市:2014.9,頁16-17。
韓松落,〈功夫的黃昏〉,《企業觀察家》,9,鄭州市:2014.9,頁122-123。
周超,〈徐皓峰:武師在民國是很高貴的〉,《電影》,10,北京市:2014.10,頁40。
趙大偉,〈徐皓峰:他們寫武俠,我寫武行〉,《中國企業家》,24,北京市:2014.12,頁114-117。
吳鈺潔,〈從《箭士柳白猿》《師父》看徐皓峰的民國武林世界〉,《大眾文藝》,5,石家莊市:2015.3,頁171-172。
龍會、周志雄,〈以純文學的態度寫武俠小說──以徐浩峰小說創作為例〉,《名作欣賞》,13,太原市:2015.5,頁61-67。
張曉璐,〈淺論徐浩峰電影作品中的「哲學思考」〉,《藝術品鑑》,5,西安市:2015.5,頁114-117。
龍會、周志雄,〈探索武俠小說的新形式——論徐皓峰小說的創作藝術〉,《北嘉評論》,3,濟南市:2015.6,111-117。
陳珂,〈徐皓峰 他不在江湖〉,《時尚北京》,7,北京市:2015.7,頁24-27。
張竟豔,〈徐皓峰:「刀背後」看真武林〉,《出版人》,8,北京市:2015.8,頁54、56。
賈磊磊,〈中國武俠電影的探尋者〉,《當代電影》,8,北京市:2015.8,頁75-80。
毛尖,〈到了電影「救市」的時辰〉,《上海采風》,9,上海市:2015.9,頁72。
張亦霆,〈為徐浩峰畫像〉,《商週刊》,26,青島市:2015.12,頁70-73。
李彬,〈挾刀揉手,以形破力:徐浩峰訪談〉,《電影藝術》,1,北京市:2016.1,頁41-46。
荊棘,〈徐浩峰:「結交落寞的英雄,追求遲暮的美人」〉,《齊魯週刊》,11,濟南市:2016.3,頁60-61。
陳克、王強,〈武俠電影的新高度──淺析徐浩峰的武俠電影〉,《參花(下)》,4,長春市:2016.4,頁141。
李振禮、王永收,〈論徐浩峰武俠電影的美學特質與精神意蘊〉,《吉林藝術學院學報》,3,(長春市:2016.6),頁58-61。
任丘,〈冷兵器時代的挽歌〉,《中國企業家》,12,北京市:2016.6,頁142-143。
張建安,〈楊小佛先生訪談陸(上)〉,《江淮文史》,4,(合肥市:2016.7),頁73-85。
謝圓,〈實與禮——武俠類型片的救贖——徐皓峰電影研究〉,《大眾文藝》,15,石家莊市:2016.8,頁199-200。
張建安,〈楊小佛先生訪談陸(下)〉,《江淮文史》,5,合肥市:2016.9,頁76-90。
秦秀宇,〈徐皓峰:不在江湖的大陸新武俠〉,《視聽》,10,南寧市:2016.10,頁44-45。
董蕾,〈徐浩峰武俠電影的美學風格與敘事策略〉,《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12,曲阜市:2016.12,頁88-89。
何映宇,〈振奮人心的作品,不盡的回味〉,《新民週刊》,1,上海市:2017.1,頁70-73。
相明,〈「武士會」與徐浩峰電影中的民國武林敘事〉,《德州學院學報》,1,德州市:2017.2,頁5-9。
王春,〈一個人的突圍── 徐浩峰的武俠小說及電影〉,《天涯》,2,海口市:2017.3,頁188-198。
石潔,〈徐浩峰電影的審美表現〉,《電影文學》,8,長春市:2017.4,頁64-66。
陳大為,〈徐皓峰論:「武行」或逝去的民國武林〉,《東吳學術》,3,常熟市:2017.5,頁45-58。
楊帆,〈論作者化語境下的江湖返真:徐浩峰電影的吸引力元素研究〉,《中國報業》,14,北京市:2017.7,頁44-45。
李一男,〈中國的羅貝爾‧布萊松──徐浩峰武術電影的美學原則〉,《德州學院學報》,5,德州市:2017.9,54-59。
高金利,〈徐浩峰電影的作者化敘述〉,《電影新作》,5,上海市:2017.10,頁97-103。
蘇妮娜,〈意在醒世——徐皓峰電影中的文化自覺〉,《文藝評論》,11,哈爾濱市:2017.11,頁72-93。
燁,〈氣韻獨步的武人導演──徐浩丰電影中的象徵與平衡〉,《電影評介》,23,貴陽市:2017.12,頁20-22。
張蕾,〈從《箭士柳白猿》管窺徐皓峰武俠電影〉,《電影文學》,24,長春市:2017.12,頁114-115。
游添燈、吳秉昇,〈Suits 的遊戲理論與《師父》〉,《台大體育學報》,34,台北市:2018.3,頁39-47。
劉大先,〈傳統位移、趣味主義與文化救贖——從王小波到徐皓峰的武俠想像〉,《小說評論》,4,西安市:2018.7,頁40-51。
陳鴻秀,〈新世紀以來中國武嚇電影「文學性」的轉變〉,《文藝評論》,4,哈爾濱市:2018.8,頁108-117。
李潤雨,〈「真實武俠」的書寫革新與思辯──徐浩峰電影藝術風格解讀〉,《華中傳播研究》,2,武漢市:2018.10,頁101-108。
黃翔宇,〈《箭士柳白猿》中類型元素的運用〉,《藝術品鑑》,32,西安市:2018.11,頁91-92、94。
王修凱,〈武之技──徐浩峰武俠電影新論〉,《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成都市:2019.3,頁163-167。
常品,〈寫實主義新武俠小說的探索和踐行──論徐浩峰的電影美學峰格〉,《電影新作》,2,上海市:2019.4,頁158-160。
耿波,〈「創世電影」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像表達〉,《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5,北京市:2019.5,頁104-106。
張亞南,〈徐浩峰武俠電影的「儀式」複現〉,《電影文學》,18,長春市:2019.9,頁91-92。
閻慧麗,〈論徐浩峰「硬派武俠」對武俠電影的類型超越〉,《文教資料》,36,南京市:2019.12,頁194-196。
孔敏,〈徐浩峰武俠電影反臉譜化人物形象及文化意蘊〉,《電影評介》,1,貴陽市:2020.1,頁45-48。
鄧霄,〈「作者性」表達:徐浩峰武俠電影敘事研究〉,《東南傳播》,1,福州市:2020.1,頁66-68。
韓曉瑄,〈論徐浩峰導演武俠片的風格與意識〉,《戲劇之家》,3,武漢市:2020.1,頁83。
杜宇菲,黃廣芳,〈硬派武俠對新派武俠小說的借鑒和革新〉,《戲劇之家》,15,武漢市:2020.5,頁196-197。
何純昕,〈從「武俠」到「文俠」:談徐皓峰的作者突圍〉,《西部廣播電視》,12,成都市:2020.6,頁45-46
孫茜蕊,〈告別民族主義敘事的「作者化」追求──新力量導演徐浩峰武俠電影研究〉,《長江文藝評論》,4,武漢市:2020.8,頁21-28。
張曉峰,〈徐浩峰武俠電影中的歷史現實感建構〉,《電影文學》,4,長春市:2021.2,頁69-72。
黃望莉、蘇芳菲,〈「武行」電影:看徐浩峰武俠電影的「破」與「立」〉,《未來傳播》,1,杭州市:2021.2,頁107-122。


三、學位論文

藍伯瑋,《民國時期「國術運動」的建構與發展(1912-1937)》,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龍會,《徐皓峰小說創作論》,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姜葉萌,《徐浩峰「硬派武俠電影」中類型元素分析》,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方世榮,《徐浩峰武俠電影研究》,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張可鑫,《文人武俠片的「作者電影式」寫作──徐浩峰武俠電影藝術特色分析》,西安市: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張雨,《顛覆與回歸──徐浩峰武俠電影研究》,石家莊市: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權倩,《「儀式化」的景觀建構──徐浩峰導演武行片研究》,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侯玉娜,《徐浩峰電影藝術特色研究》,濟南市:山東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7。
楊帆,《徐浩峰武俠電影作者性研究》,重慶市: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梁凱麗,《徐浩峰電影藝術風格研究》,保定市: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毛明靜,《時代語境中的新武俠電影研究──以徐浩峰武俠電影為例》,長春市:吉林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8。
魏夢雪,《徐浩峰武俠小說改編電影研究》,重慶市: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黃晨,《徐皓峰武俠電影下的民國武林:以《箭士柳白猿》、《一代宗師》、《師父》為例》,台北市:政治大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學位論文,2019。
楊曉蕾,《徐浩峰電影的武術文化研究》,濟南市: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四、電影

陳德森,《十月圍城》,2009。
徐皓峰,《倭寇的蹤跡》,2011。
徐皓峰,《箭士柳白猿》,2012。
王家衛,《一代宗師》,2013。
徐皓峰,《師父》,2015。
徐皓峰,《箭士柳白猿 古裝武俠 先行預告片》,2016。
徐皓峰,《挾刀揉手──電影《師父》紀實》,2017。
徐皓峰,《心思刀理──電影《刀背藏身》武術紀實》,2017。
記錄中國Documentary,《中國武術電影傳奇人物:徐浩峰專訪 Haofeng Xu《師父》《刀背藏身The Hidden Sword》導演》,2018。
徐皓峰,《槍纓潤物──電影《箭士柳白猿》紀實》,202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