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6 15: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國郡
研究生(外文):HUANG,GUO JYUN
論文名稱:論精神障礙者之罪責及其處遇—以監護處分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On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Treatment of the Mentally Disabled—Focus on the Criminal Custodial Protection
指導教授:蕭宏宜蕭宏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IAO,HONG-YI
口試委員:樓一琳黃鼎軒
口試委員(外文):LOU,YI-LINHUANG,DING-SYUAN
口試日期:2022-06-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刑法第19條第1項精神障礙者罪責責任能力監護處分
外文關鍵詞:Article 19 Paragraph 1 of the Criminal LawPersons With Mental DisordersCulpabilityCapacity for responsibilityCriminal law guardianshi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近年隨著媒體大肆報導精神障礙犯罪者犯罪議題,舉國蔓延對於精神障礙者的恐懼,深怕在社會上活動時遭受無差別式的攻擊,也因為這種刻板印象,造成精神障礙者受到社會大眾嚴重歧視及偏見。美國作家霍華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曾說:「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便是對未知的恐懼。」,這段話或多或少表達出現今對於精神障礙者恐慌的社會現象。

2019年臺灣推出的社會寫實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演員林哲熹飾演患有思覺失調症的青年導演應思聰,劇中有兩段應思聰在發病後口出「為什麼是我」,深刻表達出精神障礙者內心的聲音,得病從來都不是當事人願意。因此,刑法對於受病情影響無法自制,因而從事犯罪行為之精神障礙者,認為欠缺罪責而不具有可非難性。

本文從刑事責任能力判斷核心「罪責」開始探討,藉以判斷行為人是否有遵守法規範能力。「罪責」是以人的判斷能力為基礎,即其處於自由狀態下,具有正確判斷並辨別合法與不法的能力,有此自由意志才有罪責的可非難行性。而刑法第19條審查行為人之能力後,可能會因為行為人身心自由受限制,而不具備選擇迴避法益侵害行為的個人能力,即「無罪責,即無刑罰」。

而我國受社會防衛之刑罰思想影響,對於精神障礙犯罪者大多採取監護治療處分,立法院更於2022年1月27日三讀通過監護處分無定期修正草案,學者間有不同意見,本文認為基於精神疾病治療之成效更因人而異,非短時間或特定期間可以治癒或矯正,為維護公共安全及社會防衛之義務,此次修法能延長監護期間實有必要性,但聲請延長應具備嚴格條件及充分理由。

最後,本文評析3則著名精神障礙者犯罪案例,嘗試從案例中探討目前法規範與實務適用上之爭議,發現法院通常相當倚賴專業精神醫療機構的鑑定結論,甚至當庭向鑑定人明問對於被告「能力」之認定,但對於鑑定人認定的障礙程度越重,裁判結果出現不一致的機率越高,顯現出法院心證與精神鑑定結論不一致時,法院傾向於加重被告的責任能力,因而對精神障礙者判處較重的刑罰。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media reporting on the crime of mentally ill offenders, the fear of mentally ill people has spread across the country, and they are deeply afraid of indiscriminate attacks when they are active in society. Because of this stereotype, people with mental disorders are severely discriminated against and prejudiced by the public. American writer 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 once said: "The oldest and strongest emotion of mankind is fear, and the oldest and strongest kind of fear is fear of the unknown." Or at least express the current social phenomenon of panic for the mentally handicapped.

The social realistic TV series "The World Between Us" launched in Taiwan in 2019. Actor Lin,Jhe-Si plays Ying,Sih-Cong, a young director suffering from schizophrenia. In the play, Ying Sicong said "Why me" twice after the onset, deeply expressing the inner voice of the mentally handicapped, it is never the person's will to get sick. Therefore, the criminal law considers that the mentally disabled person who is unable to control himself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isease and thus engages in criminal behavior lacks culpability and is not reprehensible.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core "Culpability"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bility judgment, so as to judge whether the perpetrator has the ability to abide by the law. "Culpability" is based on a person's ability to judge, that is, when he is in a state of freedom, he has the ability to correctly judge and distinguish between legality and illegality. Article 19 of the Criminal Law examines the perpetrator's ability, and may not have the personal ability to choose to avoid the violation of legal interests because the perpetrator's physical and mental freedom is restricted, that is, "no culpability, that is, no punishment".

In my count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defense penal ideology, most criminals with mental disorders are subject to guardianship and treatment. On January 27, 2022, the Legislative Yuan passed the third reading of the draft amendment on the indefinite extension of criminal guardianship.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effects of psychiatric treatment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and can be cured or corrected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or over a specific period of time. In order to maintain public safety and social defense obliga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extend the guardianship period this time. There are strict conditions and good reasons.

This article analyzes 3 famous criminal cases of mentally handicapped persons who violated the law. Attempt to discuss current legal norm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disputes from cases. It is found that the courts usually rely heavily on the appraisal conclusions of professional psychiatric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even ask asked the appraiser in court about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efendant's "capacity". But the greater the degree of obstacle identified by the expert, the higher the probability of inconsistent judgment results. When the court's psychological evidence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psychiatric assessment conclusion, the court tends to aggravate the defendant's ability to be responsible. sentenced to a heavier penalt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一項 研究動機1
第二項 研究目的2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2
第一項 研究架構3
第二項 研究方法3
第三項 文獻探討3
第二章 精神障礙者的刑事責任能力5
第一節 刑事責任能力判斷核心–罪責5
第一項 罪責原則5
第一款 不法與罪責7
第二款 行為與罪責同時存在原則7
第三款 罪刑相當原則8
第四款 罪責非難對象9
第二項 罪責理論內涵10
第一款 心理罪責理論10
第二款 規範罪責理論10
第三款 預防罪責理論11
第三項 罪責要素11
第一款 責任能力11
第二款 不法意識12
第三款 欠缺寬恕罪責事由13
第二節 精神障礙作為無罪事由14
第一項 精神狀態有關責任能力之立法例14
第一款 生物學之立法方式15
第二款 心理學之立法方式15
第三款 混合之立法方式16
第二項 影響責任能力之「生理要素」與「心理要素」要件判斷17
第一款 生理要素17
第二款 心理要素19
第三項 欠缺「罪責原則」之基礎21
第三節 外國精神障礙責任能力之判斷23
第一項 美國模式23
第二項 德國模式26
第三章 精神障礙者之處遇27
第一節 保安處分27
第一項 保安處分與刑罰之目的27
第一款 刑罰之目的及意義27
第二款 保安處分之目的及意義31
第二項 保安處分發展沿革32
第三項 保安處分性質33
第四項 保安處分與刑罰的差異34
第二節 監護處分制度36
第一項 監護制度立法之基本原則36
第一款 憲法優位原則36
第二款 法律保留原則36
第三款 比例原則37
第四款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38
第二項 監護處分沿革及要件38
第一款 監護處分之執行40
第二款 監護處分宣告時點41
第三款 執行方式及場所42
第四款 執行期限與免除44
第三項 監護處分之空窗期47
第四項 暫行安置制度簡介48
第三節 外國精神障礙者犯罪處遇制度簡析50
第一項 英國50
第二項 德國50
第三項 荷蘭51
第四項 日本51
第五項 韓國52
第四章 案例介紹與評析53
第一節 留美博士縱火案53
第一項 犯罪事實概要53
第二項 判決要旨與評析53
第一款 第一審判決53
第二款 判決無罪後之羈押裁定57
第三款 第二審判決58
第四款 第三審判決61
第三項 小結61
第二節 內湖小燈泡案62
第一項 犯罪事實概要62
第二項 判決要旨與評析62
第一款 第一審判決62
第二款 第二審判決65
第三款 刑後監護處分68
第四款 第二審更審判決69
第三項 小結70
第三節 鐵路殺警案71
第一項 犯罪事實概要71
第二項 判決要旨與評析71
第一款 第一審判決72
第二款 判決無罪後之附條件式裁定74
第三款 第二審判決75
第四款 第三審判決78
第三項 小結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0
第一節 結論80
第二節 建議82
第一項 釐清刑法第19條中「精神障礙」與「心智缺陷」之定義82
第二項 強化法官精神醫學知識83
第三項 設置精神衛生法庭專責審理84
第四項 假釋衍生監護處分空窗期修法85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王皇玉,刑法總則,7版,新學林,2021年。
何賴傑、林鈺雄、李聖傑、潘怡宏、王士帆、王玉全、王效文、古承宗、周漾沂、
吳耀宗、徐育安、連孟琦、陳志輝、陳重言、許絲捷、許澤天、惲純良、蔡
聖偉譯,德國刑法典,2版,元照,2019年。
林山田,刑罰學,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冊),10版,元照,2008年。
林東茂,刑法綜覽,增訂8版,一品,2016年。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9版,元照,2021年。
唐心北、黃聿斐、蔡景宏,司法精神醫學手冊,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2014年。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4版,元照,2012年。
張麗卿,司法精神醫學-刑事法學與精神醫學之整合,4版,元照,2018年。
(二)專書論文
許澤天,刑法規範的基本權審查──作為刑事立法界限的比例原則,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七輯)(上冊),2010年。
蔡墩銘,精神障礙與意識障礙,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
文集,2005年。
劉秉鈞,論犯罪的法律效果-以保安處分之目的與刑罰之差異為中心,甘添貴教
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冊,2012年。
(三)期刊論文
李元簇,刑事責任能力判斷之標準,刑事法雜誌,29卷,3期,1985年,頁24-43。
呂潮澤,保安處分適用絕對從新主義之探討,法令月刊,49卷47期,頁9。
吳建昌,從精神醫學探討精神障礙影響刑事責任能力之判準,刑事法雜誌,43
卷1期,1999年,頁86-133。
周煌智,從精神鑑定書到監護處分評估與成效追蹤,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
(24),2021年,頁197-212。
林東茂,禁止錯誤的刑法評價,東海大學法學研究,52期,2017年,頁49-81。
林政佑,韓國治療監護制度之介紹,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28期,2021
年,頁1-42。
林鈺雄,刑法總則:第十講—罪責(有責性),月旦法學教室,22期,2004年,頁
64-79。
林鈺雄、王士帆,實務法學:刑事法類,月旦裁判時報,87卷,2019年,頁106-122。
林詩韻、黃聿斐、沈伯洋,受監護處分男性精神疾病犯罪者再犯分析,刑事政策
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25期,2020年,頁183-243。
林輝煌,論刑法上「心神喪失」免責之抗辯(下)—美國法制之參酌,台灣本
土法學雜誌,85期,2006年,頁5-23。
洪福增,刑事責任之理論,刑事法雜誌,27卷1期,1983年,頁1-4。
翁國彥,瘋癲與審判:死刑案件中的精神障礙被告,台灣人權學刊,3卷2期,2015
年12月,頁183-199。
徐育安,費爾巴哈之故意理論及其影響—以德國刑法為核心,政大法學評論,109
期,2009年,頁1-57。
陳松檀,從累犯加重處罰規定評大法官釋字第七七五號解釋,科技法學論叢,16期,2020年,頁29-73。
張麗卿,新刑法第十九條之法理分析,月旦法學雜誌,136期,2006年,頁166-175。
張麗卿,刑事責任相關之最新立法修正評估,東海大學法學研究,23期,2005年
12月,頁33-82。
張麗卿,精神病犯的鑑定與監護處分—兼談殺警案與弒母案,月但法學雜誌,309期,2021年,頁57-79。
張麗卿,從精神醫學和法學角度看責任能力之鑑定,檢察新論,23期,2018年,
頁68-70。
黃國堂,保安處分之研究,刑事法雜誌,9卷6期,1965年,頁22-27。
曾淑瑜,精神障礙者犯罪處遇制度之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8),2006
年,頁67-93。
彭幸鳴、施育傑,暫行安置德解釋與適用—逐條註釋與若干法律問題探討,司法
文選,2100期,2022年,頁a1-a2+1-25。
楊廼軒、蕭宏宜,精神障礙之預防性羈押,月旦醫事法報告,46期,2020年,頁
23-32。
蔡墩銘,精神狀態之認定判斷,月旦法學雜誌,123期,2005年,頁28-33。
潘怡宏,刑法監護處分制度之修正芻議,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28期,2021
年,頁95-242。
蕭宏宜,保安處分與罪刑法定,法令月刊,57卷4期,2006年,頁4-13。
蕭宏宜,預防性羈押的實然與應然,東吳法律學報,26卷4期,2015年,頁83-122。
賴擁連、駱姿螢,美國精神疾病犯罪者司法處遇之介紹與借鏡—美國精神衛生法
庭之探究,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28期,2021年,頁243-290。
謝煜偉,罪刑相當原則與情節輕微條款,月旦法學教室,209期,2020年,頁26-31。
(四)學位論文
李文健,罪責概念之研究—非難的實質基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吳建昌,刑事責任能力之研究—法學與精神醫學之交錯,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倫文,2000年。
吳燁山,保安處分之探討—以強制工作處分、感訓處分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法
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煒倫,精神病患之刑事責任能力、精神鑑定及保安處分,玄奘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林伯樺,論精神障礙與心智缺陷不法行為責任問題—以人格疾患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林伯樺,責任與量刑關係之研究由刑法典刑罰目的之重新考察,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張淑婷,精神障礙犯罪者處遇制度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7
年。
劉崢,期待可能性於刑事立法之芻議,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
文,2018年。
鍾金錦,從精神疾病論責任能力與刑事制裁效果,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五)網路資料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網站,中華民國109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2020犯罪
趨勢關鍵報告,表2-3-6,https://www.cprc.moj.gov.tw/media/20211036/21-%E7%AC%AC%E4%BA%8C%E7%AF%87%E6%95%B8%E6%93%9A.xlsx?mediaDL=true,最後瀏覽日:2022/07/16。
監察院110司調0044號調查報告,
https://cybsbox.cy.gov.tw/CYBSBoxSSL/edoc/download/53283,最後瀏覽日:2022/07/16,頁13。
立法院公報處,立法院公報委員會紀錄,110卷32期,
https://lci.ly.gov.tw/LyLCEW/communique1/final/pdf//110/32/LCIDC01_1103201_00004.pdf,最後瀏覽日:2022/07/15,頁298。
中央研究院電子報網站,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最新報告,近20年臺灣焦慮與憂鬱症
患者比例倍增,https://newsletter.sinica.edu.tw/reviews/news/read_newse191.html,最後瀏覽日:2022/07/16。
二、英文文獻
(一)專書
E. Erickson, Patricia & K. Erickson,. Steven, CRIME, PUNISHMENT, AND MENTAL
ILLNESS: LAW AND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IN CONFLICT (200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