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文獻
1.檔案: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2018。取自〈吳明孝106年10月24日使用之投影片〉: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cipas-production/news/2018/05/45d5613d27914e80b380b59be305747e.pdf。檢閱日期:2022/06/13。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2018。取自〈吳叡人106年10月24日發言稿〉: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cipas-production/news/2018/05/a7cc1c1fe64d789c6b4a4e5339e1d1c8.pdf。頁:4。檢閱日期:2022/06/13。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2018。取自〈林桓106年10月24日使用之投影片〉: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cipas-production/news/2018/05/0d6a51504195a7bc401944fa44987790.pdf。檢閱日期:2022/06/13。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2018。取自〈倪仲俊106年10月24日使用之投影片〉: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cipas-production/news/2018/05/3d31f5102f2cc6fafe7a83225abed277.pdf。頁:2 。檢閱日期:2022/06/13。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2018。取自〈救國團106年10月24日最後陳述使用之投影片〉: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cipas-production/news/2018/05/21b96d00d35f96d9756ca83a7c3ed8dc.pdf。檢閱日期:2022/06/13。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2018。取自〈救國團106年10月24日開頭陳述使用之投影片〉: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cipas-production/news/2018/05/08e6c7210563319d0c7c1c940a7cef11.pdf。頁:3,5。檢閱日期:2022/06/13。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2018。取自〈陳淳文106年10月24日使用之投影片〉: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cipas-production/news/2018/05/d12c3888acf410930fec3c95574c5b25.pdf。頁:6。檢閱日期:2022/06/13。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2018。取自〈黃俊杰106年10月24日使用之投影片〉: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cipas-production/news/2018/05/bab291458f5e210cbf267d8789812300.pdf。頁:6。檢閱日期:2022/06/13。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2018。取自〈劉傳暘106年10月24日使用之投影片〉: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cipas-production/news/2018/05/0458ce309cc402ab49fabc9f9a91ac12.pdf。檢閱日期:2022/06/13。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2018。取自〈盧聯生106年10月24日使用之投影片〉: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cipas-production/news/2018/05/0d18ba91e38e6e1223796c7778d4c248.pdf。檢閱日期:2022/06/13。
司法院。2020。取自〈司法院釋字第793號解釋摘要〉:https://www.judicial.gov.tw/FYDownload/FYDownload.asp?fileguid=001568-VEVOF。檢閱日期:2022/06/13。
司法院。2020。取自〈吳大法官陳鐶提出之部分不同意見書〉:https://www.judicial.gov.tw/FYDownload/FYDownload.asp?fileguid=001575-6V6IJ。檢閱日期:2022/06/13。
司法院。2020。取自〈張大法官瓊文提出,林大法官俊益加入三、部分之部分不同意見書。〉: https://www.judicial.gov.tw/FYDownload/FYDownload.asp?fileguid=001576-CR83C。檢閱日期:2022/06/13。
司法院。2020。取自〈許大法官志雄提出之協同意見書。〉: https://www.judicial.gov.tw/FYDownload/FYDownload.asp?fileguid=001572-S3BMH。檢閱日期:2022/06/13。
陳君愷。2008。《從轉型正義觀點看國民黨黨產問題》:1-18。http://old.cipas.gov.tw/igpa.nat.gov.tw/public/Attachment/782810262471.pdf。檢閱日期:2022/06/13。
司法院。2020。取自〈黃大法官虹霞提出,謝大法官銘洋加入貳、部分之協同意見書。〉: https://www.judicial.gov.tw/FYDownload/FYDownload.asp?fileguid=001568-VEVOF。檢閱日期:2022/06/13。
司法院。2020。取自〈黃大法官虹霞提出,謝大法官銘洋加入貳、部分之協同意見書附件第1部分。〉: https://www.judicial.gov.tw/FYDownload/FYDownload.asp?fileguid=001568-VEVOF。檢閱日期:2022/06/13。
司法院。2020。取自〈黃大法官虹霞提出,謝大法官銘洋加入貳、部分之協同意見書附件第2部分。〉: https://www.judicial.gov.tw/FYDownload/FYDownload.asp?fileguid=001570-C62K3。檢閱日期:2022/06/13。
司法院。2020。取自〈黃大法官虹霞提出,謝大法官銘洋加入貳、部分之協同意見書附件第3部分。〉: https://www.judicial.gov.tw/FYDownload/FYDownload.asp?fileguid=001571-DSXWE。檢閱日期:2022/06/13。
司法院。2020。取自〈黃大法官瑞明提出之協同意見書。〉: https://www.judicial.gov.tw/FYDownload/FYDownload.asp?fileguid=001573-MIEL4。檢閱日期:2022/06/13。
司法院。2020。取自〈楊大法官惠欽提出之協同意見書。〉: https://www.judicial.gov.tw/FYDownload/FYDownload.asp?fileguid=001574-YD55T。檢閱日期:2022/06/13。
司法院。2020。取自〈詹大法官森林提出,林大法官俊益加入壹、部分之部分不同意見書 。〉: https://www.judicial.gov.tw/FYDownload/FYDownload.asp?fileguid=001577-G0SPY。檢閱日期:2022/06/13。
司法院。2020。取自〈蔡大法官明誠提出之部分協同意見書。〉: https://www.judicial.gov.tw/FYDownload/FYDownload.asp?fileguid=001566-BZCJY。檢閱日期:2022/06/13。
司法院。2020。取自〈蔡大法官烱燉提出之協同意見書。〉: https://www.judicial.gov.tw/FYDownload/FYDownload.asp?fileguid=001567-VHDZZ。檢閱日期:2022/06/13。
濟州4.3和平財團。2014。取自〈濟州4.3和平財團 簡介〉: 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ved=2ahUKEwjryeicjZvtAhWRBogKHScdAzYQFjAFegQICBAC&url=http%3A%2F%2Fwww.43archives.or.kr%2FviewPdf%2FBBS_201710120332314710.pdf.do%3FuploadFileSeq%3D49652&usg=AOvVaw1tBxNIvcD-6TRlTfWgVN3R。檢閱日期:2020/11/24。
黨產處理委員會。2018。取自〈黨產處理委員會處分書: 黨產處字第107005號,頁28-29。〉: 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cipas-production/news/2018/08/a608c2fedc521cf72734d909d23ffc46.pdf。檢閱日期:2022/06/13。
2.期刊、論文、報紙、雜誌:
大衛斯(Davis)。2000。〈第三章 現實主義之代價〉。呂亞力、吳乃德編《民主理論選讀》。 臺北市 : 風雲論壇。
不當黨產委員會。2018。〈從德國經驗看轉型正義會議記錄〉。《黨產研究》2,149-164。
中國青年反共救團總團部。1963。《團務十年》。台北市:中國青年反共救團總團部印行。
中國青年反共救團總團部。1982。《綠旗飄揚三十年》。台北市:中國青年反共救團總團部印行。
中國青年反共救團總團部。1992。《飛躍青春四十年》。台北市:中國青年反共救團總團部印行。
中國青年救團總團部。2002。《薪火相傳超越精進 : 中國青年救國團成立五十週年團慶特刊》。台北市:中國青年救國團總團部編印。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1951。〈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綱領〉。《改造》37,2-7。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1952a。〈籌組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原則〉。《改造》46,34-35。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1952b。〈反共抗俄的基本論〉。《改造》50,35-37。
巴克(Earnest Barker)。2000。〈第五章 民主為一項活動〉。呂亞力、吳乃德編《民主理論選讀》。 臺北市 : 風雲論壇。
王甫昌。2008。〈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台灣民主季刊》5,2:89-140。
王良卿。2003。〈動盪中的改革:中國國民黨從「革新」走向「改造」,1945-1950〉。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王振寰、錢永祥。1995。〈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17-55。
王紹光。2017。〈中國的代表型民主(上)〉。《遠望期刊》3,12: 13-19。
王紹光。2018。〈中國的代表型民主(下)〉。《遠望期刊》4,352:28-31。
王傳睿。2018。〈政黨競爭下的二二八事件:以解嚴後的國民黨立場變遷與延續〉。國立台北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實華。1950。〈中共的「土地改革」〉。《民主評論》2,5:22-24。
王曉波。2004。《國民黨與二二八事件》。臺北市 : 海峽學術出版社。
包宗和。1994。〈善用國家資源,開拓外交空間〉。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編《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建黨一百周年紀念文集》:115-117。臺北 : 中央文物供應社。
史塔克(Christian Starck)。2021b。〈附錄 德國哥廷根大學 史塔克教授(Christian Starck)鑑定書〉。台灣行政法學會編《黨產條例釋字793號解釋之評析》(初版)。臺北市 : 元照出版。
瓦克爾(Jack L.Walker)。2000。〈第一章 菁英民主理論之批判〉。呂亞力、吳乃德編《民主理論選讀》。 臺北市 : 風雲論壇。
石愚山。1990。〈對「五四」時期濟南學生運動的回憶〉。鴻鳴編《學潮憶舊》。香港 : 中原出版社。
共青團廣州市委員會。2007。〈論共青團工作的創新〉。《中國青年研究》2007,5:13-17。
曲靈鈞。1959。〈論國民黨「以黨領軍政策」〉。《自由中國》21,8:233-235。
朱立熙。2011。〈南韓的民主轉型—以光州事件為分水嶺 〉。《台灣國際研究季刊》7,2: 1-33。
朱雲漢。2004。〈臺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臺灣民主季刊》1,1:143-162。
江子揚。2010。〈俄羅斯與台灣轉型正義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江宜樺。2007。〈台灣的轉型正義及其省思〉。《思想》5,64-81。
牟力非。1958。〈我對於知識分子大結合的看法和寄望〉。《自由中國》19,3:72-75。
自由中國【社論】。1955。〈(一)我們要貫徹「五四」精神〉。《自由中國》12,9:283。
自由中國【社論】。1958a。〈(一) 我們的教育〉。《自由中國》18,1:47-48。
自由中國【社論】。1958b。〈(一) 青年反共救國團問題〉。《自由中國》18,1:5-7。
自由中國【社論】。1958c。〈(一) 再論青年反共救國團撤銷問題〉。《自由中國》。18,11:335-337。
自由中國【社論】。1959a。〈(一) 取消一黨專政!—從黨有、黨治、黨享走向民有、民治、民享〉。《自由中國》20,2:47-49。
自由中國【社論】。1959b。〈(一)當前台灣警政問題的嚴重性!〉。《自由中國》20,11:335-336。
自由中國【社論】。1960a。〈(一)「五四」是我們的燈塔!〉。《自由中國》22,9:271-273。
自由中國【社論】。1960b。〈(一)三論青年反共救國團撤銷問題〉。《自由中國》23,5:131-132。
自由中國【社論】。1960c。〈(四) 政府不應縱容中廣公司違法!〉。《自由中國》22,9:277。
自由中國【讀者投書】。1958。〈(三) 青年團破壞法制與浪費國帑〉。《自由中國》18,2:75。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 二二八事件檔案導引》。臺北市 :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何明修。2004。〈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7,33-80。
余佳珊。2006。〈政黨內部權力衝突影響政黨轉型之研究─以中國國民黨為例(1993~2006)〉。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吳乃德。2006。〈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思想》2,1-34。
吳乃德。2009。〈服從權威是邪惡的根源嗎?〉。《思與言》3,1-25。
吳乃德。2014。〈台灣民主化的特徵〉。《文化研究》18,227-234。
吳乃德。2015。〈第一章 民主時代的威權遺產〉。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編《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 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115-117。新北市:衛城出版。
吳玉山。2017。〈第一章 導論 亞洲優勢政黨的研究議程〉。孫采薇、 吳玉山編。優勢政黨與民主 : 亞洲經驗的省思。高雄市 : 巨流圖書。
吳明孝。2017。〈「附隨組織」之解釋與適用初探–黨國體制與轉型正義〉。《黨產研究》1,83-101。
吳宥霖。2017。〈臺灣轉型正義經驗之探討─以政治案件為例〉。《慈濟通識教育學刊》11,140-164。
吳叡人。2015。〈作為政治的轉型正義〉。《台灣人權學刊》3,1:93-102。
吳學謙。1990。〈一九四七年上海學生的「五月運動」〉。鴻鳴編《學潮憶舊》。香港 : 中原出版社。
呂亞力、吳乃德。2000。〈第二十二節 另一種民主理論〉。呂亞力、吳乃德編《民主理論選讀》。 臺北市 : 風雲論壇。
呂亞力。1991。〈民主政體的建立與維護〉。《政治科學論叢》2:47-70。
宋時選。1978。〈中國青年第三次大結合的意義與影響〉。《中央月刊》10,5:51-55。
宋興洲。2018。〈背離三民主義的台灣民主發展〉。《宗教哲學季刊》84,53-68。
李念祖。2018。〈法治是一種品行,轉型正義立法呢?〉。《人權會訊》130,26-27。
李怡俐。2016。《當代轉型正義的制度與規範:兼論南韓與台灣的經驗比較》。台北市:元照出版社。
李冠和。2013。〈選舉式威權政體:選舉競爭度、穩定性與民主化〉。《政治科學論叢》57,69-114。
李國雄。1994。〈中國國民黨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編《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建黨一百周年紀念文集》:40-42。臺北 :中央文物供應社。
李雲漢。1995。《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 : 中央常務委員會黨務報告》。臺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李憲榮。2011。〈南韓總統的選舉制度〉。施正鋒著《瞭解當代韓國民主政治》:91-116。臺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
杜 威(John Dewey)。2000。〈第四章 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呂亞力、吳乃德編《民主理論選讀》。 臺北市 : 風雲論壇。
沈有忠。2017。〈第四章 優勢政黨與民主:台灣經驗〉。孫采薇、 吳玉山編。優勢政黨與民主 : 亞洲經驗的省思。高雄市 : 巨流圖書。
周陽山。1994。〈中國國民黨的變與不變〉。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編《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建黨一百周年紀念文集》: 20-22。臺北 :中央文物供應社。
岳杰勇。2004。〈共青團協助政府管理 青少年事務的基本經驗〉。《中國青年研究》2011,10:50-53。
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993。〈第三章 舊菁英的衰弱〉。帕累托(Vilfredo Pareto)著《菁英的興衰》: 115。臺北市 : 桂冠出版。
拉斯韋爾、勒納、羅斯韋爾(Harold D.Lasswell ,Daniel Lerner & C.Easton Rothwell)。1993。〈第二章 政治菁英〉。帕累托(Vilfredo Pareto)著《菁英的興衰》:161。臺北市 : 桂冠出版。
林秀慧。2017。〈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的違憲性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佳龍。1989。〈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 117 – 143。
林佳龍。1999。〈解釋臺灣的民主化:政體類型與精英的策略選擇〉,林佳龍、邱澤奇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87-152。台北:月旦出版社。
林俊杰。2015。〈國民黨政府與黨外運動之拉鋸─以美麗島事件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柏州。2003。〈國民黨政權的台灣化 國家體系轉換的內涵與起源之分析〉。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聰吉。2007。〈政治支持與民主鞏固〉。《政治科學論叢》34,71-104。
金達凱。1964。〈五四運動的社會背景〉。《民主評論》15,9:10-13。
思想史研究之一〉。《臺灣史研究》2,1:127-159。
施正鋒。2007。〈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台灣民主季刊》4,4:1-26。
施正鋒。2016。〈捷克的轉型正義〉。《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2,4:113-154。
施正鋒。2017。〈轉型正義中的時空責任〉。《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7,4: 1-31。
施正鋒著《瞭解當代韓國民主政治》。臺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
洪飛騰。2003。〈學習型組織建立之研究—以中國國民黨地方鄉鎮黨部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胡聲平。2008。〈論經國先生對台灣民主轉型的貢獻〉。葛永光編《蔣經國先生與台灣民主發展 : 紀念經國先生逝世二十週年學術研討論文集》: 39。
唐 勃。1988。《中共共青團之研究》。臺北市:幼獅。
唐君毅。1955。〈科學對中國文化之價值—科學與中國文化下篇—〉。《民主評論》6,14: 369-372。
夏皮羅(Schapiro)。1960。郭榮趙譯〈自由主義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的演進〉。《民主評論》11,21:21-24。
徐 凌。2010。〈新型的共青團與青年社團關係之探索〉。《青年探索》2010,3: 53-58。
袁 始。1957。〈大學教育的悲哀〉。《自由中國》16,5:162-164。
袁公瑜。2003。〈國民黨文工會職能轉變-1951年至2002年〉。私立佛光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馬起華。1957。〈民主政治的道德基礎〉。《民主評論》8,11: 269-270。
高俊宏。2018。〈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碩士論文。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1952a。〈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辭〉。《中央半月刊》1,1-10。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1952b。〈黨的行動指導原則〉。《中央半月刊》1,3-10。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1957。〈青年夏令講習會研討青年運動〉。《中央半月刊》111,27-29。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1961a。〈陽明山第二次會談結論〉。《中央半月刊》209、210,35-46。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1961b。〈如何消滅地方派系〉。《中央半月刊》213、214,49-52。
密爾勃拉斯(Milbrath)。2000。〈第五章 政治參與和民主憲政〉。呂亞力、吳乃德編《民主理論選讀》。 臺北市 : 風雲論壇。
寇健文。2001。〈共青團與中共政治精英的甄補:團中央常委仕途發展調查〉。《中國大陸研究》44,9:1-26。
崔載陽。1972。〈三民主義學術體系〉。《中央月刊》4,4-6:19-28。
張志銘。2016。〈習近平時期共軍共青團組織運作研究〉。《海軍學術雙月刊》50,5:87-96。
張載宇。1977。〈三民主義教育的中心思想〉。《中央月刊》。第9卷 第9-12期,頁:39-43。臺北市 : 中央文物供應社。
張麗雲。2017。〈轉型正義下黨產追討與法責追究-台灣與捷克個案探討〉。科技部輔助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
張鐵志。2008。〈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政治邏輯:黨國資本主義的轉型與新政商聯盟1980-2000〉。《台灣政治學刊》12,1:101-145。
救國團秘書處。2019。〈本團108年1月份 重要事件說明新聞稿〉。《團務通訊》846,20-21。
救國團秘書處。2020。〈轉型正義的支柱〉。《團務通訊》858,25-26。
救國團編輯室。2017a。〈加速返還國有地 救國團總部八月底搬離志清大樓〉。《團務通訊》828,27-28。
救國團編輯室。2017b。〈本團是否為國民黨附隨組織聽證會事件簿 行政院「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召開〉。《團務通訊》824,20-47。
救國團編輯室。2017c。〈救國團新聞稿-6月9日新北市議會總質詢/議員質疑本團金山青年活動中心建物使用〉。《團務通訊》826,35-38。
救國團編輯室。2018。〈心在哪裡,愛就在哪裡〉。《團務通訊》845,4。
救國團編輯室。2019。〈請黨產會面對自己違憲的問題〉。《團務通訊》85,18。
救國團編輯室。2020。〈本團各縣市團委會 扶弱送愛 傳愛台灣 全國工藝連線活動〉。《團務通訊》858,16-22。
梁叔文。1958。〈論政黨政治〉。《自由中國》18,4:122-125。
莫斯卡(Gaetano Mosca)。1993。〈第一章 統治階級〉、〈第二章 統治階級和社會類型〉。帕累托(Vilfredo Pareto)著《菁英的興衰》:4-5,35-37。臺北市 : 桂冠出版。
連 戰。1978。〈青年工作的方向〉。《中央月刊》10,5:48-50。
郭正亮。1988。〈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俊宏。2009。〈國民黨黨產之發展與變革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威年。2004。〈政黨輪替後國民黨轉型之研究 〉。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惠。2013。〈阿拉伯之春:威權政體之轉型?〉。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陳淳文。2018a。〈如何對待特殊性立法?以救國團案為例〉。《人權會訊》128,41-59。
陳淳文。2018b。〈憲政民主體制之政黨規制:國際準則與中華民國政黨法治比較〉。《政治科學論叢》75,103-154。
陳淳文。2021b。〈司法無權界定歷史—釋字第793號解釋簡評〉。台灣行政法學會編《黨產條例釋字793號解釋之評析》(初版)。臺北市 : 元照出版。
陳清秀。2021b。〈黨產條例關於財產推定不當取得規定之探討—釋字793號解釋尚未解決之爭議〉。台灣行政法學會編《黨產條例釋字793號解釋之評析》(初版)。臺北市 : 元照出版。
彭懷恩。1986。〈中華民國的政治精英-行政院會議成員的分析(1950-1985)〉。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湯德宗。2021b。〈再審黨產條例—兼論大法官釋字第793號解釋〉。台灣行政法學會編《黨產條例釋字793號解釋之評析》(初版)。臺北市 : 元照出版。
費 偉。1993。〈東德共黨政權崩潰之原因〉。《問題與研究》32,12:45-62。
辜振甫。1994。〈對台灣實施土地改革政策的幾項見證〉。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編《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建黨一百周年紀念文集》:112-114 。
黃仁俊。2017。〈政黨附隨組織的法律解釋-德國法的視野〉。《黨產研究》1,103-134。
黃世鑫。2000。〈兩德統一後之前東德SED黨產的處理經驗:他山之石〉。《新世紀智庫論壇》9,79-88。
黃帝穎。2016。〈轉型正義與2016黨產處理課題〉。《新社會政策》47,45-48。
黃錦堂。2017。〈轉型正義與不當黨產處理-德國的法制及我國的省思〉。《台灣法學雜誌》313:111-140。
黃錦堂。2021b。〈法治國的危機—釋字第793號解釋評論〉。台灣行政法學會編《黨產條例釋字793號解釋之評析》(初版)。臺北市 : 元照出版。
楊永明。2004。〈台灣民主化與台灣安全保障〉。《臺灣民主季刊》1,3:1-23。
楊泰順。2018。〈我國轉型正義措施與憲政學理間的悖離〉。《人權會訊》128,19-23。
葉 浩。2019。〈轉型正義的歷史脈絡〉。《校園》61,3:16-19。
葛永光。2008a。〈蔣經國的轉化型領導〉。葛永光編《蔣經國先生與台灣民主發展 : 紀念經國先生逝世二十週年學術研討論文集》:7~23。臺北 : 幼獅文化。
葛永光。2008b。《蔣經國先生與臺灣民主發展 : 紀念經國先生逝世二十週年學術研討論文集》。臺北 :幼獅出版社。
董保城。2017。〈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附隨組織」之研究-以救國團為例〉。《台灣法學雜誌》322:92-132。
董保城。2019。《轉型正義/黨產條例/法治國原則》。臺北市 : 元照出版。
董保城。2021a。《轉型正義/黨產條例/法治國原則—大法官釋憲後之評析》。臺北市 : 元照出版。
董保城。2021b。〈黨產條例釋字第793號解釋對我國民主法治是建構或解構之探討〉。台灣行政法學會編《黨產條例釋字793號解釋之評析》(初版)。臺北市 : 元照出版。
道 爾、林勃隆(Robert A.Dahl & Charles E.Lindblom)。2000。〈第二章 多元政體〉。呂亞力、吳乃德編《民主理論選讀》。 臺北市 : 風雲論壇。
廖元豪。2007。〈司法與台灣民主政治-促進、制衡,或背道而馳?〉。《臺灣民主季刊》4,3:161-172。
廖風德。1991。〈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廖風德。1994。《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臺北市 : 東大圖書出版。
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2000。〈第一章 菁英競爭的民主理論〉。呂亞力、吳乃德編《民主理論選讀》。 臺北市 : 風雲論壇。
劉明宗。2010。〈中國青年救國團南部職工對組織目標與績效衡量認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義周。2001。〈解嚴後台灣政黨體系的發展〉,中央研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 《威權體制的變 遷解嚴後的臺灣》。臺北 :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劉義周。2004。〈政黨民主與台灣民主化〉。《台灣民主季刊》1,1:41-63。
劍 南。1987。〈以一九三五年「一二九」運動為例: 學生運動的變奏曲〉。《南方》11,10-25。
蔡志方。2021b。〈釋字793號解釋之合憲性〉。台灣行政法學會編《黨產條例釋字793號解釋之評析》(初版)。臺北市 : 元照出版。
蔣邦文。2015。〈以第一次政黨輪替為例:析論臺灣轉型正義之實踐〉。《發展與前瞻學報》9,13-41。
蔣邦文。2016。〈以第二次政黨輪替為例,析論台灣轉型正義的實踐〉。《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7,2:90-115。
蔣邦文。2016。〈以第二次政黨輪替為例,析論臺灣轉型正義的實踐〉。《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 》7,2:90-115。
鄭任汶。2018。〈從《自由中國》談1950年代的救國團〉。《黨產研究》2:61-86。
鄭得興。2014。〈中東歐國家之歷史遺緒與轉型正義—以捷克及斯洛伐克為例〉。《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0,2:1-12。
鄭得興。2015a。〈1前言〉。《中東歐民主深化與挑戰》:11-28。臺北市 : 松慧出版。
鄭得興。2015b。〈2 中東歐國家之歷史遺緒與轉型正義〉。《中東歐民主深化與挑戰》:29-48。臺北市 : 松慧出版。
鄭得興。2015c。〈7 地方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中東歐民主深化與挑戰》: 201-244。臺北市 : 松慧出版。
鄭得興。2015d。〈3 年輕世代與歷史記憶的社會框架〉。《中東歐民主深化與挑戰》: 49-75。臺北市 : 松慧出版。
鄭得興。2017。〈捷克及斯洛伐克的分合與國族主義〉。洪泉湖編《當代歐洲民族運動》。台北:聯經出版。
薛 琦。1994。〈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經濟政策〉。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編《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建黨一百周年紀念文集》:96-98 。臺北 :中央文物供應。
薛化元。1995。〈「自由中國」雜誌自由民主理念的考察--一九五0年代台灣思想史研究〉。《臺灣史研究》:127-159。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謝政諭。2020a。〈貳、民族認同與公民社會—以兩岸發展為例〉。謝政諭著《古今文化與兩岸政治的流變與轉型》:177-214。臺北 :前衛出版。
謝政諭。2020b。〈參、中國正統思想的本義、爭論與轉型〉。謝政諭著《古今文化與兩岸政治的流變與轉型》:55-90 。臺北 :前衛出版。
謝政諭。2020c。〈伍、中西憲政主義的「思想」潛因—並反思中山先生憲法的「後設哲學」〉。謝政諭著《東西文明與政治體系的交涉與會通 若干學說與個案的探討》: 173-186。臺北 :時英出版。
謝政諭。2020d。〈柒、百年來中華民國國會體制及其後設理念之探討〉。謝政諭著《東西文明與政治體系的交涉與會通 若干學說與個案的探討》:235-282。臺北 :時英出版。
顏宇謙。2015。〈台灣與南韓在威權體制下的經濟發展:以兩國石化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經濟學系國際經濟學碩士論文。羅明忠 。2009。〈共青團組織推進青年創業與就業的策略思考〉。《青年探索》2009,6:3-7。
蘇永欽。2016。〈夏蟲語冰錄(105)—轉型正義〉。《法令月刊》:67,10:160-171。
顧毓琇。1972。〈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之結合〉。《中央月刊》4,10-12:19-22。
3.專書:
丁楚源。1971。《認識敵人 :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教育部文化局合辦六十年冬青年育樂活動大陸問題研究會總結報告》。台北:教育部文化局。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1952。《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30-42。台北:幼獅出版。
巴拉達特(Leon P.Baradat)。2010。張慧芝、張露璐譯《意識形態:起和影響》(第10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王文宇。2008。《公司法論》(六版):82-86。臺北:元照出版社。
王文宇。2018。《公司與企業法則》:76-78。臺北:元照出版社。
布倫南(Jason Brennan)。2018。劉維人譯《反民主》(Against Democracy)(初版)。新北市:聯經出版。
任育德。2008。《向下紮根 : 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板橋:臺灣文化系列。
伊斯頓(David Easton)。1992。王浦劬譯《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初版)。臺北市 : 桂冠出版。
朱雲漢、黃德福。1989。《建立台灣的政治經濟新秩序 : 政治民主與社會福祉》(初版)。臺北市 : 政研中心。
艾麗絲•馬里昂•楊(Iris Marison Young)。2018。陳雅馨譯《正義與差異政治》(Justice And The Politcs Of Difference) (初版)。台北市:商周出版。
何 洛。1996。《李登輝全紀錄1923-1996 : 李登輝先生與臺灣的政治發展軌跡》(初版)。基隆市 :生活智庫。
余英時。1979。《民主革命論》。臺北市 : 九思出版。
余英時。1984。《西方民主制度與近代文明》。臺中縣 : 漢新出版。
余英時。1993。《民主與兩岸動向》(初版)。臺北市 : 三民書局出版。
呂亞力。1995。《政治發展》(初版)。臺北市 : 黎明出版。
李登輝。1999。《臺灣的主張》(初版)。臺北市 : 遠流出版。
李登輝。2013。《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初版)。臺北市 : 遠流出版。
李雲漢。2020。《中國近代史》(六版)。臺北市 : 三民書局出版。
周玉蔻。1994。《李登輝•一九九三》。臺北市 : 吳氏圖書出版。
周 言。2021。《余英時傳》(初版)。新北市 : 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1994。劉軍寧譯《第三波 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ruy)(四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育立。2017。《歐洲的心臟 : 德國如何改變自己》(初版)。新北市:衛城出版。
林蔭庭。1998。《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初版)。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
法治斌、董保城著。2010。《憲法新論》(四版)。臺北市:元照出版社。
法蘭西斯‧福山。2018。《歷史大講堂 從歷史終結到民主的崩壞:法蘭西斯•福山講座》(初版)。新北市:聯經出版。
花亦芬。2016。《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 : 德國人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初版)。臺北: 先覺。
金耀基。1984。《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臺北 : 時報文化。
施正鋒。2011。《瞭解當代韓國民主政治》(初版)。臺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
洪丁福。1994。《德國的分裂與統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紀亞安。1971。《認識敵人 :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教育部文化局合辦六十年冬青年育樂活動大陸問題研究會總結報告》。台北:教育部文化局。
胡 佛。1998。《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初版)。臺北市 : 三民出版。
若林正丈。1988。廖兆陽譯《中日會診臺灣 : 轉型期的政治》(初版)。 臺北市 :故鄉出版。
若林正丈。1994。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 : 分裂國家與民主化》(一版)。臺北市:月旦出版。
若林正丈。1998。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初版)。臺北市 : 遠流出版。
若林正丈。2014。李承機譯《戰後臺灣政治史 : 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olitics of Taiwanization: The Changing Identity of Taiwan in Postwar East Asia)(初版)。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
泰特爾(Ruti G. Teitel)。2017。鄭純宜譯《轉型正義 : 邁向民主時代的法律典範轉移》(Transitional justice)(初版)。臺北市 :商周出版。
崔書琴。2013。《三民主義新論》(上海三版)。北京 :瀚文典藏文化出版。
許 仟。1993。《德國政府與政治 :分裂與統一》。臺北縣新店市:志一出版。
許 漢。1993。《李登輝的七十年 : 李登輝評傳》(初版)。臺北市 : 開今文化出版。
許福明。1986。《中國國民黨的改造》。臺北市 : 正中書局出版。
郭淑敏。2007。《治國 : 臺灣贏的新策略 :馬英九,蕭萬長對談》。臺北市 :商周出版
陳世宏。2004。《李登輝先生與台灣民主化》。臺北市 : 玉山社出版。
彭懷恩。2004。《比較政治與各國政府Q&A》(初版)。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曾繁蓉、俞壽成。2010。《真善美的追尋:李鍾桂與救國團的半世情》(初版)。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黃金麟。2009。《戰爭.身體.現代性 : 近代台灣軍事治理與身體(1895-2005)》(初版)。台北市:聯經。
葛永光。2006。《鑑往知來 : 陳水扁執政六年檢討》(初版)。臺北市 : 幼獅文化。
董保城。2006。《法治與權利救濟》(初版)。台北:元照出版。
道 爾(Robert A. Dahl)。1999。李柏光、林猛譯《論民主》(On Democracy)(再版)。台北:聯經出版。
道 爾(Robert A. Dahl)。2006。李培元譯《民主及其批判》(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初版)。臺北: 韋伯出版社。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2009。林驤華譯《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初版)。新店市 : 左岸文化出版。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2021a。林宏濤譯《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臺北市 : 商周出版。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2021b。李雨鍾等人譯《過去與未來之間》(Between Past and Future: Eight Exercises In Political Thought)。台北市 : 商周出版。
張世瑛。2004。《潘振球先生 訪談錄》。台北市:國史館出版。
蕭旭岑。2018。《八年執政回憶錄》(初版)。 臺北市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薩托里(Giovanni Sartori)。2003。雷飛龍譯《最新政黨與政黨制度》(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初版)。永和 : 韋伯出版社。
二、英文文獻
Almon, G., &B. Powell. 1966. Comparative Politics: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Almond & Powell. 1978. Comparative politics : system, process, and policy (2nd ed. ). Boston : Little, Brown.
Breuilly, John. 1994. 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 (2nd ed. ).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rinks, J.H.1997. “Political Anti-Fascism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Apr, Vol.32, No.2, pp. 207-217.
Caplan, G.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ew York :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David, R. 2004. Transitional justice? Criteria for conformity of lustration to the right to political expression. Europe-Asia Studies, 56(6), 789-812.
Diamond, Larry Jay. 2002. “Thinking About Hybrid Regimes.”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ume 13 , pp. 21-35.
Easton, David. 1975. “A Re-Assessment of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Support.”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5, No.4, pp.435-457.
Geddes, Barbara. 1999. “Authoritarian Breakdown: Empirical Test of a Game Theoretic Argu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September 2-5, Athanta, Georgia.
Gunther, Richard., Diamandouros., Nikiforos ,P., & Puhle, Hans-Jürgen. 1996. “Debate: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O'Donnell’s Illusions :A Rejoinder.”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ume 7, Number 4, pp.151-168.
Han, Sung-Joo. 1988. "South Korea: Politics in Transition" Ed. by Linz, Juan J.Democra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267-304. Boulder :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House, J.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 Co.
Huntington, Samuel P. 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1997.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 Touchstone.
Landman, Todd. 2008. Issues and Method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Levitsky, Steven & Way, Lucan A. 2002. “Elections Without Democracy The Rise Of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ume 13 , pp. 51-65.
Levitsky, Steven & Way, Lucan A. 2010.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 The Origins and Dynamics of Hybrid Regim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jphart, Arend. 1975. The Comparabile-Cases Strategy In Comparative Research.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8 No.2 University of Leiden.
Lindberg, Staffan I. 2010. “What Accountability Pressures Do MPs in Africa Face and How Do They Respond? Evidence from Ghana.”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Vol. 48, No. 1 (Mar., 2010), pp. 117-142.
Ling-Yu Hsiao. 2018. Contesting the Past in the PresentA critique of transitional justice scheme in Taiwa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inz, Juan J. 1978. The breakdown of democratic regimes : crisis, breakdown, and reequilibration.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Linz, Juan J., & Stepan, Alfred. 1996. “Democracy and Its Arenas.”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South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 JHU Press, pp.3-15.
Margalit, Avishai . 2002. The ethics of memory.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David.2007.Nat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global justice.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now , Martha. 1998. Between vengeance and forgiveness : facing history after genocide and mass violence. Boston : Beacon Press
O’Donnel, G.,P.Schmitter & C.Phillip. 1986.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Baltimore, M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O'Donnell , Guillermo. 1997. “Illusions About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7, pp.40-57.
Padgett, D. K.1998. 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rewar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opplewell, Richard. 1992. The Stasi and the East German Revolution of 1989. Contemporary European History, Vol. 1, No. 1, pp. 37-63.
Przeworski, Adam. 1979. Some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h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Latin American Program, Wilson Center,pp.47-63.
Schattschneider, Elmer Eric. 1964. Political parties and democracy.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chattschneider, Elmer. E.1942. Party government.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Schedler, Andreas. 1998. “What Is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ume 9, Number 2, pp.91-107.
Schedler, Andreas. 2002. The Nested Game of Democratization by Elections. Sage Publication,Ltd.
Schmitter, Philippe C. 1974.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 Review of Politics.
Schumpeter, Joseph. 1976 .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5th ed.). London:Allen and Unwin.
Smith, Anthony D. 1986 . “State-Making and Nation-Building,” in John Hall,ed., State in History, 228-263. Oxford:Basil Blackwell.
Teitel, Ruti G. 2000. Transitional justic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illy, Charles. 1975.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tate-making,” in Charles Tilly, ed.,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 in Western Europe, 3-83.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eitzer, Ronald John. 1990. Transforming Settler States: Communal Conflict andInternal Security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Zimbabw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inckler, Edwin A. 1984.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The China Quarterly, No.99, pp. 481-499.
三、其他外文文獻:韓文、日文、義大利文
(一) 韓文期刊、論文:
김광수(Kim Kwangsu).2018.〈남아프리카공화국의 인종 갈등과 화해 그리고 공존을 향한 "평화 개념" 맥락화에 대한 역사적 고찰 : 우분투(Ubuntu)와 진실과화해위원회(TRC)를 중심으로〉(A Historical Review on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Peace Concept" for the Ethnic Conflict, Reconciliation and Coexistence of South Africa : Focusing on Ubuntu and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TRC)).국회도서관 vol.53,no.1, pp.16-17.(cited by Bongmba, E. K. 2004.Reflections on Thabo Mbeki’s African Renaissance.” 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 , pp.293)
김광수(Kim Kwangsu).2018.〈남아프리카공화국의 인종 갈등과 화해 그리고 공존을 향한 "평화 개념" 맥락화에 대한 역사적 고찰 : 우분투(Ubuntu)와 진실과화해위원회(TRC)를 중심으로〉(A Historical Review on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Peace Concept" for the Ethnic Conflict, Reconciliation and Coexistence of South Africa : Focusing on Ubuntu and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TRC)).국회도서관 vol.53,no.1, pp.18.(cited by Akinola, Adeoye O. and Uzodike, Ufo O. 2018. “Ubuntu and the Quest for Conflict Resolution in Africa.”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49(2):91-113)
김광수(Kim Kwangsu).2018.〈남아프리카공화국의 인종 갈등과 화해 그리고 공존을 향한 "평화 개념" 맥락화에 대한 역사적 고찰 : 우분투(Ubuntu)와 진실과화해위원회(TRC)를 중심으로〉(A Historical Review on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Peace Concept" for the Ethnic Conflict, Reconciliation and Coexistence of South Africa : Focusing on Ubuntu and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TRC)).국회도서관 vol.53,no.1, pp.19.(cited by Graybill, L. 2004. “Pardon, Punishment, and Amnesia: Three African Post-Conflict Methods.“ Third World Quarterly pp. 1117-1130. )
김광수(Kim Kwangsu).2018.〈남아프리카공화국의 인종 갈등과 화해 그리고 공존을 향한 "평화 개념" 맥락화에 대한 역사적 고찰 : 우분투(Ubuntu)와 진실과화해위원회(TRC)를 중심으로〉(A Historical Review on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Peace Concept" for the Ethnic Conflict, Reconciliation and Coexistence of South Africa : Focusing on Ubuntu and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TRC)).국회도서관 vol.53, no.1, pp.22.(cited by Madondo, T. 1996. "Harmonising Cultural Diversity in South Africa: The Role of Museums." Southern African Museums Association Bulletin 22(2): 17-18)
김광수(Kim Kwangsu).2018.〈남아프리카공화국의 인종 갈등과 화해 그리고 공존을 향한 "평화 개념" 맥락화에 대한 역사적 고찰 : 우분투(Ubuntu)와 진실과화해위원회(TRC)를 중심으로〉(A Historical Review on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Peace Concept" for the Ethnic Conflict, Reconciliation and Coexistence of South Africa : Focusing on Ubuntu and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TRC)).국회도서관 vol.53,no.1, pp.23.(cited by Mooney, K. et. al. 1999. "The TRC: Commissioning the Past." African Studies 58(2): 209-218)
박수현(Park Soo-hyun). 2011.한국 민주화와 친일청산 문제 (Korea's Democratization and Punishing Pro-Japanese). 기억과 전망, vol.24(24), pp. 130-166.
박진완(Park Jin-wan).2013. 〈독일의 기억, 책임 그리고 미래 재단의 설립에 관한 법률을 통한 국가사회주의 시대의 강제노동자에 대한 배상에 대한 검토〉(Compensation to Former Forced Laborers in the National Socialist Period through the Law on the Creation of a Foundation “Remembrance, Responsibility and Future”). 세계헌법학회한국학회 vol.19, no.1, pp. 147-177.
박진완(Park Jin-wan).2014. 〈독일통일과정에서의 재산반환문제에 대한 검토〉(Studies on Problems of Return of Property in the German Reunification Process).vol., no.16, 통권 16호 pp. 129-175.
이영재(Lee Youngjae). 2012. 〈이행기 정의의 본질과 형태에 관한 연구 : 공감적 정의 원리를 중심으로〉 (The Study on the Nature and Form in the Transitional Justice: Focusing on the Justice of Sympathy). Journal of Demorcry and Human Rights, vol. 12, no.1, pp. 121-151.
정흥모(Jung Heung-mo).2015. 〈독일 연방의회의 동독 사회주의 과거청산 : 앙케트 위원회의 활동을 중심으로〉(Study Commission for Working on the History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SED Dictatorship in Germany).한국유럽학회 vol.33, no.2, pp. 411-432.
지은주(Ji Eunju). 2010. 〈정당리더십과 권위주의 계승정당의 진화 :대만의 국민당 사례〉 (Party Leadership and the Evolution of Authoritarian-Successor Party : the KMT Case under Lee Teng-hui Party Leadership) : vol.44, no.4, pp. 213-236.
홍성태(Hong Sungtae). 2018. 〈한국 민주화운동의 전략과 프레임〉 (Strategies and Frames of the Democratization Movements in South Korea).한국사회학회. vol.52, no.4, pp.1-5.
홍원표(Hong Won-pyo). 2002. 〈한국 민주화의 좌절과 도전에 관한 '이야기하기': 정치적인 것과 사회적인 것의 제자리 찾기 〉(Story-telling of the Frustration and Challenge of Korean Democratization: Searching for the Proper Place of the Political and the Social).한국정치학회보 .vol. 36, no.2, pp. 25-46.
흥사단(Heungsadan).2004.〈남아프리카공화국 '진실과 화해위원회'〉(South Africa'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ttee').국회도서관 vol. 40, no.10, pp. 33.
(二) 日文期刊、論文:
園田格。1956。〈民法にいわゆる遡及効について〉(A Study on the "ex tunc" in the Civil Law )。金沢大学法文学部。頁:37-59。
宮原均 。2014。〈先例拘束についての一考察―アメリカにおける先例拘束理論の歴史的形成―〉(A Study on Precedent Restraint-Historical Formation of Precedent Restraint Theory in the United States)。中央ロー・ジャーナル編集委員会。第11卷,第3號。頁:85-101。
宮原均 。2014。〈先例拘束についての一考察―アメリカにおける先例拘束理論の歴史的形成―〉(A Study on Precedent Restraint-Historical Formation of Precedent Restraint Theory in the United States)。中央ロー・ジャーナル編集委員会。第11卷,第3號。頁:85-101。 (cited by Orvill C. Snyder,1940. Retrospective Operation of Overruling Decisions, 35 Illinois Law Review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p. 150-51).
宮原均 。2014。〈先例拘束についての一考察―アメリカにおける先例拘束理論の歴史的形成―〉(A Study on Precedent Restraint-Historical Formation of Precedent Restraint Theory in the United States)。中央ロー・ジャーナル編集委員会。第11卷,第3號。頁:85-101。 (cited by Robert H. Freemann, 1918.The Protection Afforded against the Retroactive Operation of an Overruling Decision, 18 Colum. L. Rev.230, pp. 232-233, 245. )
若松新。1990。〈東ドイツにおける社会主義統一党独裁の成立とその問題点〉(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Unity Party dictatorship in East Germany and its problems)。《早稲田社会科学研究》。第41號,頁37-86。
酒井亨。2010。〈台湾の民主化アクター再考-1980年代環境汚染をめぐる「自力救済」運動を中心に〉(Rethinking Taiwan's Democratic Actors-Focusing on the "Self-Help" Movement Ov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the 1980s)。国際協力論集 第19巻 第1号。
菅野敦志。2019。〈台湾の文化政策にみる蒋経国の「本土化」補論〉(Supplementary remarks on“mainlandization”of Chiang Ching-kuo in Taiwan's cultural policy)。第 38 号社会システム研究。
増田英敏。2014。〈租税法における遡及立法禁止原則の射程〉(Rethinking the Supreme Court Judge on the Retroa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2004 Tax Reform Act )。新潟大学法学会。法政理論第46卷,第3號。頁:232-261。
増田英敏。2014。〈租税法における遡及立法禁止原則の射程〉(Rethinking the Supreme Court Judge on the Retroa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2004 Tax Reform Act )。新潟大学法学会。法政理論第46卷,第3號。頁:232-261。(cited by 金子宏。2013。《租税法18版》:110。東京都:弘文堂。)
李嘉進。2014。〈台湾における民主化と国会改革〉(Democratization and parliamentary reform in Taiwan)。筑波大学博士論文。
劉宗德。2016。〈台湾における移行期正義のあり方 : 「政党及びその付随組織の不正取得財産処理法」を例として(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法学研究・教育のための国際集会(東亜法學研究・教育之國際集會)〉(An Analysis on Current Status of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Taiwan : “the Act Governing the Handling of Ill-gotten Properties by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ir Affiliate Organizations” as an Example) 。神戸大学大学院法学年報 (30), 29-52。
(三) 義大利文期刊、論文:
Petrone, Laura. 2010. Il pluralismo tra democrazia ed autoritarismo:Il caso russo. Dottorato di ricerca in scienza politica in Università di Bologna.(The pluralism between democracy and authoritarianism: The Russian case. PhD in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Bologna.)
Della Corte, Rossella Maria. 2015. Democrazia ed Efficienza Pubblica,oltre La Rappresentaza. L’accountability Dalla Teoria alle Esperienze Di Nuova Governance Nell’Amministrazione Italiana. Dottorato di ricerca in Scienze Politiche e istituzioni in Europa.(Democracy and Public Efficiency, beyond Representation. Accountability From Theory to New Governance Experiences in the Italian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doctorate in Political Sciences and institutions in Europe.)
四、網路資訊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
台灣人權促進會網。https://www.tahr.org.tw。
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
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
風傳媒網。http://www.storm.mg。
香港中文大學網。http://www.cuhk.edu.hk/chinese。
商業周刊。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
救國團全球資訊網。http://www.cyc.org.tw。
監察院全球資訊網。https://www.cy.gov.tw。
聯合國網。http://www.un.org。
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
蘋果日報網。https://tw.appledaily.com/。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青年運動網。https://www.histclo.com/youth/youth/org/pio/pioneer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