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及期刊論文
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2009)。民事訴訟法新論。臺北市:三民。
中華民國立法院秘書處(1991)。立法院公報。80卷92期:頁124-154。
中華民國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2000)。行政機關介入私權爭議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臺北市。
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編(2015)。行政稽查業務委外之檢討與評估。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
中華民國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1999)。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作業手冊。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中華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編(1991)。重大公害糾紛處理事件彙編。臺北巿: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中華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編(2008)。97年版環境保護白皮書。臺北巿: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中華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編(2020)。109年版環境保護白皮書。臺北巿: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中華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研究報告(2020),使用中機車污染管制及機車排氣檢驗站品質管理專案工作計畫。臺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中華民國國民大會秘書處(1998)。第三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實錄(上冊)。台北市:國民大會秘書處。
丘昌泰(1995)。臺灣環境管制政策。臺北:淑馨。
朱景鵬(2012)。政府組織改造回顧與展望。檔案季刊,11卷1期,頁4-17。
吳定(2013)。公共政策辭典(四版)。臺北:五南。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治理論的基礎。公共行政學報,第7期,頁173-220。
江明修(1998)。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服務:公民社會協助政府改造之道。人事行政,123,頁18-23。
辛年豐(2006)。人民參與環境行政程序之研究-以開發行為之環境評估為核心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宜蓉(2017)。臺灣公害侵權民事求償的現狀與未來。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李佳達(2009)。我國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制度之實証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第12期,頁41-77。
李建良(2004)。環境行政程序的法制與實務-以「環境影響評估法」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04期,頁45-67。
李震山(2010)。行政法導論(修訂八版)。臺北市:三民。
余致力(2000)。論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過程中的正當角色:黑堡宣言的內涵、定位與啟示。公共行政學報,第4期,頁1-29。
洪家殷(2010)。論行政調查中職權調查之概念及範圍-以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21卷第3期,頁1-42。
林子倫(2008)。從抗議到審議-臺灣環境治理的變遷與挑戰。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臺灣社會,臺北:群學,頁239-260。
林子儀、蔡茂寅(1997)。行政檢查業務委託務委託民間辦理法制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林冠宇(2013)。我國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之檢討─以美國環境影響評估法制為觀察及比較之對象。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林亞駿(2016)。事業廢水污染防治管制之分析:以電子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芬(2015)。環境治理與公害糾紛:以2010年六輕大火事件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淑馨(2011)。非營利組織概論。臺北:巨流出版社。
姜世明(2015)。調解(調處)制度之研究──兼談調解人之法律風險。月旦法學雜誌,246,頁84-95。
城仲模(1999)。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一)。台北:三民。
徐世榮(2001)。土地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地政學術之補充論述。臺北市:正揚。
徐世榮、許紹峰(2001)。以民眾觀點探討環境影響評估制度。臺灣土地研究,2,頁101-130。
孫本初(2005)。公共管理四版。臺北市:智勝文化。
傅玲靜(2009)。由行政程序之適用論我國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之法制。中原財經法學,23期,頁37-105。
曾裕淇、徐進鈺(2016)。永續發展:一個都市政治生態學的批判性視角。地理學報,第82卷,頁1-25。
許宗力(2002)。論行政任務的民營化。載於:當代新法公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臺北市:元照出版,頁581-610。
張其祿(2007)。管制行政:理論與經驗分析。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張怡茹(2020)。臺灣環境資源部組織再造的政經分析,1945-2019。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茂桂等(1992)。民國七十年代臺灣地區「自力救濟」事件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英磊(2009)。多元移植與民主轉型過程中我國環評司法審查之發展一個以回應本土發展脈絡為目的之比較法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芬芬譯(2005)。Miles, Matthew B. and A. Michael Huberman著。質性研究資料分析(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n Expanded Sourcebook,2nd ed.)。台北: 雙葉書廊(原書於1994年出版)。
張筵儀(1999)。當事人與代理人理論初探。競爭力評論,1999年,頁9-21。
邱聰智(1984)。公害法原理。自版。
邱聰智(1991)。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執行成果探討。輔仁法學,第10期,1991年,頁1-10。
陳秀賢(1986)。波瀾是怎樣洶湧起來的! 杜邦事件大事曆。人間。第10期,頁34-48。
陳佩君(1999)。公私部門協力理論及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敏(2019)。行政法總論。臺北市: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敦源(2000)。誰掌控官僚體系?從代理人理論談台灣官僚體系的政治控制。公共行政學報,第4期,頁99-129。
陳瀅羽(2017)。探討臺灣都市計畫委員會的功能與課責。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彭國能(1994)。法治國之基本理念。行政法之-般法律原則。臺北市:三民書局,。
黃偉茹、陳瀅羽(2019)。從課責觀點探討臺灣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制度設計。行政暨政策學報,第68期,頁81-126。
黃源協(2010)。政府與第三部門的夥伴關係。研習論壇月刊,116,頁1-10。
黃錦堂(1998)。臺灣地區環境法之檢討。臺灣地區環境法之研究。臺北市: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黃鳳盈(2008)。我國環境侵權訴訟中鑑定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葉俊榮、劉錦添、李玲玲、駱尚廉、黃書禮、王俊秀、孫志鴻、蔡慧敏、施文真(2003)。永續臺灣向前指。臺北市:詹氏書局。
葉俊榮(2010)。大量環境立法。收錄於氏著環境政策與法律,頁73-133。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10月。
郭佳穎(2012)。議題導向的社區運動發展與轉型-以反五輕為例。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郭耀昌(1998)。組織分析之經濟途徑初探。行政學報。第29期,頁251-277。
詹筱勻(2008)。環境付費中的國家角色:以臺灣空氣污染防制費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詹鎮榮(2005)。國家任務。收錄於氏著民營化與管制革新,頁268-270。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謝宏緯(2012)。我國環境影響評估程序之研究-以環評二階段程序與否決權制度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力仁(2017)。我國環境爭議公共參與機制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劉宗德(2013)。臺灣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現狀與發展。月旦法學雜誌,213期,頁5-38。
鄭永志(2013)。公害糾紛處理程序之法制分析。世新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鄭永志(2019)。政府於環境污染事件之多元角色評析。國會季刊,第47卷第3期,頁99-130。
駱尚廉、顏秀慧(2002)。環境資源主管機關之定位及職權探討。國家政策季刊,1(1),頁183-194。
羅清俊(2015)。公共政策—現象觀察與實務操作。臺北:揚智。
蕭全政(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之回顧。研考雙月刊,36(2),頁11-22。
(二) 網際網路資料
中央通訊社(2018/5/3):政院通過組改草案 環保署將升格環資部。2022年05月06日,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05030173-1.aspx。
中時電子報(2022/5/5):政院拍板!六部門組織調整:環保署、農委會升格為「部」。2022年05月06日,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505002693-260407?chdtv。
中時電子報(2014/01/13):中央社:公害糾紛調處 高市依程序受理。2019年06月17日,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113005278-260402?chdtv。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43號解釋。2022年03月01日,取自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id=310624&rn=32505。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17號解釋。2022年02月25日,取自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id=310698。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技師與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管理系統。2021年10月22日,取自https://pe2sys.pcc.gov.tw/Public/index.aspx。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介紹。2021年09月29日,取自https://nsdn.epa.gov.tw/about/introduction。
行政院勞動部:基本工資之制訂與調整經過。2021年8月29日,取自https://www.mol.gov.tw/topic/3067/5990/13171/1915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害糾紛處理資訊系統。2019年03月20日,取自https://sedr.epa.gov.tw/zh-tw/publicpage/Pub_business6.aspx。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工程技師簽證服務資訊網。2022年01月25日,取自https://eric.epa.gov.tw/Peeportal/。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證照訓練。2021年11月20日,取自https://record.epa.gov.tw/eptiweb/Library/Home.aspx。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檢驗所:環境檢驗測定機構查詢。2021年11月06日,取自https://www.epa.gov.tw/niea/A048BA729D1F7D58。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8年07月05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74/。
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政策網路平台,機車定檢費用檢討。2021年12月03日,取自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f83c0d1c-49dc-4aaa-90af-044b58d33205。
雲林縣政府新聞參考資料(2012/2/2)。2019年6月17日,取自https://www.yunlin.gov.tw/newskm/index-1.asp?m1=6&m2=45&id=201202020001。
維基百科:2013年日月光廢水污染事件。2019年6月17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13年日月光廢水污染事件。
賴紹恩(2019)。<猜猜看:台灣民眾最相信哪些人?最不信任哪些人?「2019臺灣社會信任」調查結果出爐>,《遠見》。2022年2月1日,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61091。
二、英文部分
Aligica, P.D., and P. Boettke. (2009). Challenging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The Bloomington School. New York: Routledge.
Ansell, C., & A. Gash (2008).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 (4): 543-571.
Berle, A. and Means, G. (1932).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Commerce Clearing House, New York.
Bloomfield, P. (2006). The Challenging Business of Long-term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Reflections on Local Experience. ,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3): 400-411.
Bryson, John M., Barbara C. Crosby, and Melissa Middleton Stone (2006).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s: Propositions from the literatur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 44-55.
Driessen, P.P.J., C. Dieperink, F. van Laerhoven, H.A.C. Runhaar & W.J.V. Vermeulen (2012).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shifts in modes ofenvironmental governanceeexperiences from The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overnance, vol. 22(3), pp. 143-160.
Denhardt, Janet V. and Denhardt, Robert B.(2003). The new Public Service. New York: M.E. Sharpe, Inc.
Eisenhardt, K. (1989). Agency theory: An assessment and re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1), 57-74.
Hsiao, M. Hsin-Huang (1999).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in Taiwan. Asia’s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31-54 (Yok-Shiu F. Lee and Alvin Y. So ed. 1999)
Hodge, G. A., Greve, C. (2009). P3s: The passage of time permits a sober reflection. Economic Affairs, 29, 33-39.
Hughes O. E. (1999).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 2nd ed.,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Gunningham, N. (2009). Environmental Law, Regulation and Governance: Shifting Architectur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21:2, 179-212.
Jensen, M. C. J., & Meckling, W. H.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305-360.
Kwerel E. (1977). To Tell the Tru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Optimal Pollution Controll.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44(3), 595-601
Lowi, Theodore J. (1972). Four Systems of Policy ,Politics, and Choice. ,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3(4),98-310
Malik, A. S. (1993). Self-reporting and the Design of Policies for Regulating Stochastic Pollu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4, 241-257.
Mulgan, R. (2003). Holding power to account: Accountability in modern democracy.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OECD (1997). The OECD Report on Regulatory Reform: Synthesis. Paris: OECD Publications.
O´Leary, R. and L. B. Bingham. (2009). Surprising Findings, Paradoxes, and Thought on the Future of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The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r: New Idea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ited by R. O´Leary and L. B. Bingham, 255-269.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Ostrom Elinor. (2010). Beyond markets and states: polycentric governance of complex economic system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0, 06: 641–672.
O'Toole Jr, L. J. (2015). Networks and Networking: The Public Administrative Agenda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5(3), 361-371.
Perrow, Charles. (1986). Complex Organizations: a Critical Essay. 3rd. New York: McGraw Hill Press.
Richards, Lyn(2005),Handling Qualitative Data: A Practical Guide. Thousand Oaks, London and 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
Savas, E. S. (2000). Privatization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New York: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Schedler, Andreas. 1999. Conceptualizing accountability. The Self-Restraining State: Power and Accountability in New Democracies. Edited by: Schedler, Andreas, Diamond, Larry and Plattner, Marc F. 13–28. Boulder, CO: Lynne Reinner.
Williamson, John. (1996). The crawling band as an exchange-rate regime: lessons from Chile, Colombia, and Israel.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