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朱家賢(2021)。《高中生校外教學之學習認知、體驗學習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南開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木崑(2005)。《國小二年級綜合活動實施體驗學習知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錦虹、邱浩彰、林明德(2017)。〈以體驗學習進行醫病溝通訓練的成效與現象分析〉,《台灣醫學》,21(1):1-10。
尚憶薇、周婉茹(2012)。〈體驗式團隊建立活動方案融入體育課程提升青少年自我概念之發展〉,《中華體育季刊》,26(3):371~378。
林俊昇、林政佑、周恩頤(2016)。〈服務體驗管理:亞洲文獻回顧與未來研究方向〉,《臺大管理論叢》,2,303-352。
林衍伶(2007)。《消費者自我概念與產品屬性重要性及效用之相關研究-以香水為例》。佛光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家米(2018)。《「小田園教育」體驗學習融入生命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林晁緯(2020)。《體驗教育方案對輔導員培訓人際溝通之成效研究—以新北市某旅行社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林裕欽譯(2015)。《人際溝通與技巧》,台北市:雙葉。(原書Teri Kwal Gamble & Michael W. Gamble[2014].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uilding Connection Together. London, UK: Sage.)
施秀卿(2017)。《自我概念的改變-一位特殊幼兒家長運用阿德勒鼓勵原則後自我概念的改變》。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洪世民譯(2017)。《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台北市:時報。(原書Sherry Turkle [2012]. 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New York, USA: Basic Books.)
高聖凱(2017)。《體驗教育方案對安置機構之青少年情緒智能研究》。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梁景堯(2017)。《以經驗學習探討高齡者益智遊戲設計要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論文。許雅淳(2021)。《體驗教育方案對大學運動社團領導者溝通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連建皓(2016)。《運用探索教育課程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挫折容忍力之行動研究》。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生玉(199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市:師苑。
郭託有、陳伃柔、鄭伊庭、游廷煒(2017)。《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華都。
陳曉萍(2013)。《體驗教育在企業教育訓練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游梓翔、溫偉群、劉文英譯(202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雙葉書廊。(原書Julia T. Wood [2020].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veryday Encounters (9th ed.). Boston, USA: Wadsworth.)
游梓翔、劉文英、廖婉如譯(2003)。《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雙葉書廊。(原書Julia T. Wood [1999].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veryday Encounters (2nd ed.). Boston, USA: Cengage Learning.)
黃采瑛(2020)。《警專學生自我角色認知、形象建構及其與民眾的溝通技巧:體驗式教學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黃鈴媚、江中信、葉蓉慧譯(2007)。《人際關係與溝通》,新北市:前程文化。(原書Kathleen S. Verderber, Rudolph F. Verderber, & Cynthia Berryman- Fink [2006].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ncepts, Skills, and Contexts. London,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黃靖茹(2016)。《體驗教育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童軍與非童軍之比較》。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碩士論文。詹其穎(2021)。《體驗教育課程對國中籃球隊學生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活動領導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趙偉順、張玉山(2011)。〈經驗學習理論在生活科技課程的教學應用—以「扭轉乾坤」曲柄玩具單元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4(6):1-15。
劉士誠(2020)。《體驗學習融入品格籃球營對弱勢青少年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歐子甄(2017)。《體驗學習結合靜思語團體方案對國中弱勢學生自我概念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歐陽鳳譯(2014)。《再也沒有難談的事:哈佛法學院教你如何開口,解決切身的大小事》,台北市:遠流。(原書 Douglas Stone, Bruce Patton, & Sheila Heen [2010].Difficult Conversations: How to Discuss What Matters Most. New York, USA: Penguin Books.)
蔡進雄(2010)。〈國民中小學學校行政人員研究所在職進修成效評估之研究: Kirkpatrick評估模式之應用〉,《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0:1-26。
戴雅姿(2018)。《臺北市幼兒園推動小田園教育體驗學習計畫之執行研究》。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3。
藍元杉(2009)。《冒險式體驗學習團體對提升社會工作者自我強度效能之研 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魏芳瑜(2014)。《體驗學習團體對高關懷學生挫折容忍力影響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羅亦燿(2009)。《完全培訓手冊》。新北市:麥巨卡索。
羅訓哲譯(2018)。《遊戲的療癒力量:20個核心的改變機制》,新北市:心理(原書Chares. E. Schaefer & Athena A. Drewes [2013]. The Therapeutic Powers of Play: 20 Core Agents of Change. New York, USA: Wiley.)
AAEE亞洲體驗教育學會(2019)〈引導員認證辦法〉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10月18日。取自: https://www.asiaaee.org/index.php/aaee-certificate/certificate-course/assistant-guide-course
二、英文部分
Kirkpatrick, D. L. (1994).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 The Four Levels.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