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04: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玉慧
研究生(外文):CHEN, YU-HUI
論文名稱:經驗學習介入職場自我溝通能力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tervention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on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the Workplace
指導教授:黃鈴媚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LIN-MEI
口試委員:胡全威羅亦耀
口試日期:2022-01-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代替論文:專業實務報告(專業實務類)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7
中文關鍵詞:經驗學習圈體驗教育人際衝突管理自我溝通
外文關鍵詞:experiential learning circle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experiential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目的在於透過體驗教育的教學模式,以提升D公司第一線服務人員自我溝通能力。本研究將自我溝通中的多元性自我、互動性自我、批判性自我、表達性自我的四大元素融入開場、主軸與結束活動設計,並對參與上述三個經驗學習活動的D公司第一線服務人員進行 Kirkpatrick 訓練評估模式中反應與學習之成效評估。研究結果發現,學員對於經驗學習方式抱持正面的反應,課程滿意度平均分數為4.9分(滿分5分)。簡言之,本研究認為,經驗學習模式有助於提升D公司第一線服務人員自我溝通能力。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examine whether the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of Company D’s service staffs have been improved when they have participated three on-the-job training activities which are based on four key elements of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multiple self, interactive self, critical self, and expressive self)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of Company D’s service staffs have been improved on two levels in the Kirkpatrick Model including Level 1 Reaction and Level 2 Learning. In sum, experiential learning is an effective on-the-job training method regarding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目錄
謝誌 i
摘要 ii
圖目錄 v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體驗教育與經驗學習圈 7
第二節 人際衝突管理與自我溝通 14
第三節 自我溝通與體驗教育應用研究 23
第三章 解決方案 28
第一節 體驗教育課程需求評估與規劃 29
第二節 體驗教育活動帶領 31
第三節 體驗教育活動成效檢討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36
第一節 滿意度結果分析 36
第二節 知識問卷結果分析 3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50
第一節 研究結果討論 50
第二節 服務業實施體驗教育課程之建議 52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53
參考文獻 55
附錄一:開場、主軸、結束活動設計表 59
附錄二:溝通知識問卷、課程回饋問卷 67
附錄三:課程滿意調查表 69
附錄四:錄音錄影同意書 70


一、中文部分
朱家賢(2021)。《高中生校外教學之學習認知、體驗學習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南開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木崑(2005)。《國小二年級綜合活動實施體驗學習知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錦虹、邱浩彰、林明德(2017)。〈以體驗學習進行醫病溝通訓練的成效與現象分析〉,《台灣醫學》,21(1):1-10。
尚憶薇、周婉茹(2012)。〈體驗式團隊建立活動方案融入體育課程提升青少年自我概念之發展〉,《中華體育季刊》,26(3):371~378。
林俊昇、林政佑、周恩頤(2016)。〈服務體驗管理:亞洲文獻回顧與未來研究方向〉,《臺大管理論叢》,2,303-352。
林衍伶(2007)。《消費者自我概念與產品屬性重要性及效用之相關研究-以香水為例》。佛光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米(2018)。《「小田園教育」體驗學習融入生命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晁緯(2020)。《體驗教育方案對輔導員培訓人際溝通之成效研究—以新北市某旅行社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裕欽譯(2015)。《人際溝通與技巧》,台北市:雙葉。(原書Teri Kwal Gamble & Michael W. Gamble[2014].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uilding Connection Together. London, UK: Sage.)
施秀卿(2017)。《自我概念的改變-一位特殊幼兒家長運用阿德勒鼓勵原則後自我概念的改變》。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洪世民譯(2017)。《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台北市:時報。(原書Sherry Turkle [2012]. 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New York, USA: Basic Books.)
高聖凱(2017)。《體驗教育方案對安置機構之青少年情緒智能研究》。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梁景堯(2017)。《以經驗學習探討高齡者益智遊戲設計要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論文。
許雅淳(2021)。《體驗教育方案對大學運動社團領導者溝通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建皓(2016)。《運用探索教育課程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挫折容忍力之行動研究》。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199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市:師苑。
郭託有、陳伃柔、鄭伊庭、游廷煒(2017)。《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華都。
陳曉萍(2013)。《體驗教育在企業教育訓練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梓翔、溫偉群、劉文英譯(202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雙葉書廊。(原書Julia T. Wood [2020].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veryday Encounters (9th ed.). Boston, USA: Wadsworth.)
游梓翔、劉文英、廖婉如譯(2003)。《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雙葉書廊。(原書Julia T. Wood [1999].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veryday Encounters (2nd ed.). Boston, USA: Cengage Learning.)
黃采瑛(2020)。《警專學生自我角色認知、形象建構及其與民眾的溝通技巧:體驗式教學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鈴媚、江中信、葉蓉慧譯(2007)。《人際關係與溝通》,新北市:前程文化。(原書Kathleen S. Verderber, Rudolph F. Verderber, & Cynthia Berryman- Fink [2006].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ncepts, Skills, and Contexts. London,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黃靖茹(2016)。《體驗教育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童軍與非童軍之比較》。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碩士論文。
詹其穎(2021)。《體驗教育課程對國中籃球隊學生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活動領導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趙偉順、張玉山(2011)。〈經驗學習理論在生活科技課程的教學應用—以「扭轉乾坤」曲柄玩具單元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4(6):1-15。
劉士誠(2020)。《體驗學習融入品格籃球營對弱勢青少年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歐子甄(2017)。《體驗學習結合靜思語團體方案對國中弱勢學生自我概念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鳳譯(2014)。《再也沒有難談的事:哈佛法學院教你如何開口,解決切身的大小事》,台北市:遠流。(原書 Douglas Stone, Bruce Patton, & Sheila Heen [2010].Difficult Conversations: How to Discuss What Matters Most. New York, USA: Penguin Books.)
蔡進雄(2010)。〈國民中小學學校行政人員研究所在職進修成效評估之研究: Kirkpatrick評估模式之應用〉,《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0:1-26。
戴雅姿(2018)。《臺北市幼兒園推動小田園教育體驗學習計畫之執行研究》。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3。
藍元杉(2009)。《冒險式體驗學習團體對提升社會工作者自我強度效能之研 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魏芳瑜(2014)。《體驗學習團體對高關懷學生挫折容忍力影響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羅亦燿(2009)。《完全培訓手冊》。新北市:麥巨卡索。
羅訓哲譯(2018)。《遊戲的療癒力量:20個核心的改變機制》,新北市:心理(原書Chares. E. Schaefer & Athena A. Drewes [2013]. The Therapeutic Powers of Play: 20 Core Agents of Change. New York, USA: Wiley.)
AAEE亞洲體驗教育學會(2019)〈引導員認證辦法〉線上檢索日期: 2020年10月18日。取自: https://www.asiaaee.org/index.php/aaee-certificate/certificate-course/assistant-guide-course
二、英文部分
Kirkpatrick, D. L. (1994).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 The Four Levels.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