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川喜田二郎(1953)。品質管制與量測技術實驗室。瀏覽日期:2022年2月,取自:http://qc.iem.yzu.edu.tw/leran15.html
2.王宏名(2019)。中老年人藥物與健康保健之認知、態度與行為暨自我效能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3.王瀅婷、成之約、廖文志(2016)。銀髮族適任工作類別之探討。商學學報,第24期,頁1-38。
4.世界衛生組織(2014)。2014 年全球非傳染性疾病現況報告中文摘要。取自https://www.who.int/nmh/publications/ncd-status-report-2014/zh/
5.臺灣失智症協會(2021)。瀏覽日期:2022年2月,取自網址: 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About/23
6.行政院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2019)。國情統計通報。第133號,2019 年7月17日。
7.吳嘉真,黃國珍(2018)。年齡因素與刺激色彩及刺激數量對高齡者短期記憶之影響。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6(2),2018年。
8.吳錦文、張語涵(2013)。前銀髮族因應退休對理財認知與理財規劃之研究—以南投地區為例。朝陽商管評論,第十二卷第二期,頁53-92。
9.李偲詩(2021)。高齡者桌上遊戲設計重點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10.李傳房(2006)。高齡使用者產品設計之探討。設計學報,11(3),頁65-79。
11.李新民、李宜蓁、鄭博真(2017)。桌上遊戲代間方案對老人正向老化與代間溝通的影響。華醫學報,46,頁164-187。
12.沙依仁(1996)。高齡學,臺北:五南。
13.卓春英、鄭淑琪(2010)。高雄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老人參與服務現況-以社會品質觀點。社會發展研究學刊,7,頁29-58。
14.周玟琪(2006)高齡社會時代下我國高齡者就業對策。就業安全(半年刊—電子報月刊),第2期,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15.林紹璾(2014)。老年人乳製品攝取知識、態度與行為之探討─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16.林耀盛、吳英璋(1999)。慢性疾病的個人控制觀:自主與依賴之間。應用心理研究,3,頁105-128。
17.洪彰岑、葉清華、蔡國權、莊瑞平、謝錦城、甘能斌(2012)。運動介入對銀髮族代謝症候群的健康促進成效。大專體育學刊,第14卷第1期,頁125-133。
18.胡月娟(1994)。慢性疾病患者所承受的衝擊與因應行爲。護理研究,2(2), 頁140-152。
19.胡月娟、林豐裕(2005)。慢性疾病患之疾病衝擊、健康行為與因應結果之模式檢定。實證護理,1(2),頁140-148。
20.孫智辰(2017)。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轉型設置巷弄長照站的可能與限制-以臺南市資源不足區為例。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7(2),頁97-147。
21.高雄市政府衛生局(2022)。高雄茄萣區2020十大死亡原因。瀏覽日期:2022年2月,取自:https://publichealth.kchb.gov.tw/Main.aspx?sn=688
22.國民健康署(2015)。「臺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臺灣老人研究叢刊系列十三,2018年6月,頁1-258。
23.國民健康署(2019)。國名健康署2019年報。頁80。
24.國家發展委員會(2012)。淺談日本活躍老化之再就業。瀏覽日期:2021年12月,取自網址:http://www.ndc.gov.tw/m1.aspx?sNo=0017795#.VF2M9aiSy-k
25.張瑜容(2010)。前銀髮族生活型態與國外旅遊行為及動機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26.梁曉帆、孫天龍(2016)高齡者互動保健遊戲之使用者經驗設計與評估,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 ,4(1),2016年。
27.許皆清(1999)。老人生活需求之研究—以臺南市松柏育樂中心松柏學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28.陳勁甫(2005)。銀髮族外旅遊動機與市場區隔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第5卷第1期,頁1-16。
29.陳建雄、蕭文信、陳詩捷、黃御彰、王思馨(2013)。應用Persona方法於創新產品開發之研究。工業設計,128期,2013年06月01日,頁55 – 60。
30.陳建雄譯(2013).《互動設計:跨越人—電腦互動》。臺北:全華科技,(原書:Preece, J., Rogers, Y., & Sharp, H. [2007]. Interaction design: Beyond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Chichester: Wiley.)
31.陳美芬、鍾全勝、蔡必焜(2012)。銀髮族的養生認知與旅遊需求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第55輯,臺灣農業推廣學會。
32.傅安弘、簡嘉靜(2009)。臺灣地區大學生屬性對營養知識、飲食態度與飲食行為之影響。臺灣營養學會雜誌,34卷4期,2009年12月01日,頁142 – 154。
33.曾桂蘭(2011)。臺中市高齡學習者終身學習關鍵能力與活躍老化關係之研究。 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34.游素錦、陳漢瑛(2007)。臺灣閩南語諺語中飲食文化與健康觀之研究。學校衛生,51,53-72。
35.湯馥君(2010)。樂齡長者之健康飲食。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48期,頁8-13。
36.黃昭琪(2006)。教育界入對社區老年人營養知識與飲食行為影響之探討。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37.黃森芳、陳聰毅、何采容、黃國欽(2013)。身體活動對預防老年失智症之成效及其可能機制。臺灣體育論壇,6,頁39-48。
38.楊仁和譯 (2016)。UX 從新手開始 | 使用者體驗的100堂必修課。台北:碁峰。
39.詹慧玲(2012)。雲端運算服務應用程式主選單位置之互動體驗設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40.鄒怡真(2010)。探討老年榮民病患合併罹病症指數與日常生活功能及活動表現的相關性。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41.熊昭、王英偉(2015)。2013 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報告。苗栗縣竹南鎮:國家衛生研究院。
42.蔡宗達、廖麗娜、李佳霙、李采娟、王英偉、黃惠煐、林正介(2017)。臺灣高齡者人口學及食物可獲性影響因素與飲食行為的相關。臺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12卷4期,2017年11月01日,頁257 – 273。
43.蔡昕璋(2019)。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青銀共學藝術實踐方案「回家的記憶—微型音樂劇」的敘說探究。服務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2,2019年4月,頁1-34。
44.蔡婉甄(2017)。桌上遊戲對機構高齡者正向情緒、休閒參與及人際互動之研究。實踐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45.衛生福利部(2017)。公共服務據點整備-整建長照衛福據點計畫。頒布日期2017年7月25日,頁6。
46.衛生福利部(2018)。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計畫行政作業須知。頒布日期2018年3月12日,修正日期2019年6月12日,頁1-21。
47.衛生福利部(2020)。109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頁4-5。
48.鄭勵君、郭哲餘、陳淑麗(2014)。規律性運動對慢性疾病患者健康生活型態與體適能之影響。休閒產業管理學刊,7:2 2014.09,頁19-45。
49.魯英屏、周明岳、梁志光、周上琳、薛光傑、林育德、王棋、杜明勳(2011)。南部長期照護機構老年住民之認知功能障礙探討。臺灣老誌,6(1),頁43-51。
50.戰臨茜(2000)。老人營養狀況與醫療服務利用之關係。國防醫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51.駱菲莉(2009)。銀髮族飲食營養問題與保健策略源遠護理。3卷1期,2009年05月01日,頁17 – 23。
52.謝天傑、謝菘斐、張小美(2009)。高屏地區客家族群健康飲食探討。輔英醫訊,61,頁10-11。
53.羅中岳(2006)。以社交生活型態為基礎之中高齡者部落格介面設計研究。大同大學設計工業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54.蘇倚萱、劉玟杏、江潤華、許定洋、梁又文(2019)。單身獨居女性對於綠色生活產品之使用者經驗設計研究。明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未出版,新北。
英文文獻
1.Erickson K.I. Miller D.L. Roecklein, K.A, “The aging hippocampus: interactions ... exercise, depression, and BDNF”, Neuroscientist, 18(1). 82-97. Feb 2012.
2.Honkanen & Frewer(2008). Russian consumers’ motives for food choice. December 2008,Appetite 52(2):363-71.
3.Iizuka,A.,Suzuki,H.,Ogawa,S.,Kobayashi-Cuya,K.E.,Kobayashi,M.,Takebayashi,T.,F & Y.(2019)Can cognitive leisure activity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r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vention studies.Geriatrics &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19(6),469-482.
4.Marc Hassenzahl. (2008). User Experience (UX): Towards an experiential. IHM 2008 – Conférenciers invites.
5.Millen, B. E., Quatromoni, P. A., Pencina, M., Kimokoti, R., Nam, B. H., Sonia, C., et al. (2005). Unique Dietary Patterns and Chronic Disease Risk Profiles of Adult Men: The Framingham Nutrition Stud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105, 1723-1734.
6.Miller, J. F.(1992). Coping with chronic illness:Overcoming powerlessness, Philadelphia: F. A. Davis Company, 19-49.
7.Noda, S.,Shirotsuki, K., & Nakao, M. (2019).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with board games: a systematic review. BioPsychoSocial Medicine.
8.Noice,T.,Noice, & H.,Kramer,A.F. (2014). Participatory Arts for Older Adults: A Review of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The Gerontologist, 54 (5). 741-741.
9.Pine II,B.J.& Gilmore,J.H.(2003).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 is the theater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76(4),Jul/Aug,97-105.
10.Planinc,R., Nake,I., & Kampel,M.(2013).Exergame design guidelines for enhancing elderly’s physical anf social activities. In AMBIENT 2013,The Thi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mbient Computing, APPlications,Services and Technologies(pp.58-63).
11.Rhea,D.(1992).A New Perspective on Design: Focusing on Customer Experience, 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Fall,p.40.
12.Rolland, Y., van Kan, G. A., & Vellas, B. (2008). Physical activity and Alzheimer's disease: from prevention to therapeutic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9(6), 390-405.
13.Weimer, J. P. (1999). Factors Affecting Nutrient Intake of the Elderly. Family Economics and Nutrition Review, 12(3/4), 101-103.
14.Whitford,Andrew.(1998). Presidential Policy Signals and Executive Governance: Presidential Rhetoric in the War on Drugs. Journal of Politics 65,995-1012.
1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 Reducing risks, promoting healthy life. B. Campanini. Gene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