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刁新或(2016)。敘事與互動的交替:MMORPG類遊戲與電影的融合模式研究。(碩士 設計學類)重慶大學。
2.王蒙(2017)。《新媒體語境下花語劇情微電影的敘事特徵研究一一以2012—2016年微電影為例》。(碩士 電影學院)上海大學。
3.王巖明(2016)。試論VR電影還音制式的未來發展趨勢一一從電影聲音的空間定位方式談起。現代電影技術,2016年五期29-35。
4.亞龍•拉尼爾、弗蘭克•拜爾卡(1992)。對於虛擬實境未來的內行觀點[J]。傳播期刊。
5.石田、高薇華(2018)。敘事類VR短片的敘事策略研究。當代電影,12,頁115-119。
6.布拉斯科維奇(2015)。虛擬實境-從阿凡達到永生。(辛江譯)。科學出版社。
7. 安•拉斯科-哈維爾(1992)。(陳建譯)虛擬實境中的身份與面具話語。科學出版社。
8.安德烈·巴贊、崔君衍(譯)(1987)。電影是什麼。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9.江逐浪(2016)。探析VR作品對電影中隱含作者的影響。當代電影。12期,13-16。
10.【DV ASIA 觀點】(2017)。從NAB看VR產業的現況與未來。
11.李金輝(2016)。隱蔽在現實中的虛擬一一虛擬實境VR視覺影像創作談《北京電影學報》,3期22-27。
12.何志鈞(2016)。當代電影與電子遊戲共舞。電影評介,3。
13.宋培英(2016)。擬真與沉浸?一一對電影中VR技術大量運用的反思。當代電影,136-137。
14.宋亦奇(2010)。虛擬實境藝術與視覺欲望的釋放。(碩士,廣播電視編導)哈爾濱工業大學。
15.餘慧瑩(2018)。虛擬現實與桌上遊戲對小學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碩士 綜合教育學類),國立清華大學。
16.吳守智(2018)。以情感設計探討虛擬現實Facebook Spaces 於心流、溝通效果、科技接受度之研究。(碩士 企業管理學類),大同大學。17.吳瓊(2011)。視覺機器——一個批判的機器理論。文藝研究,5期5-13。
18.於水(2012)。從非線性電影到互動敘事電影。當代電影,2期101-102。
19.於麗,徐兆吉(2016)。從Felix & Paul Studio作品看虛擬實境電影創作的可能性及瓶頸。電影藝術,5期13。
20.胡超峰(2016)。試論VR電影語系新特徵。現代傳播,12期,163-164。
21.徐興標(2014)。數字媒體技術互動性對電影敘事機制影響及觀眾身份轉變研究。(碩士,設計學類)重慶大學。
22.郝巍東(2016)。VR與影像記錄的融合研究。當代電影,82-85。
23.薑荷(2016)。VR虛擬實境技術下影像表現形式的可行性分析及對電影產業格局的衝擊與挑戰。當代電影,134-136。
24.孫志軍,薛磊,許陽明,王正(2012)。深度學習研究綜述。電腦應用研究,203-206。
25.孫略(2016)。VR、AR與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3-14。
26.秦蘭捃(2016)。互動和故事;VR的敘事生態學。文藝研究,101-111。
27.許詩浩(2018)。VR電影的互動敘事研究——以近五年國際電影電視節獲獎VR影片為例,上海大學電影研究所碩士論文,上海市。
28.崔蘊鵬,吳陶(2016)。巨幕、立體到VR:影像「距離」空間的補全。當代電影,220-230。
29.陳劍青(2016)。VR眼鏡4後媒體時代的視覺裝置。電影藝術,8
30.陳相丞(2018)。吉蔔力風格虛擬現實動畫-非線性敘事動畫創作。(碩士 應用藝術學類),國立成功大學。31.陳犀禾(2014)。虛擬實境主義和後電影理論一一數字時代的電影製作和電影觀念。當代電影,88-100。
32.黃石(2016)。虛擬實境電影的鏡頭與視覺引導。當代電影,121-123。
33.胡超峰(2016)。〈試論VR電影語系新特徵〉。現代傳播,22-31。
34.黃石(2019)。傳統電影語言在VR電影中的新運用。當代電影,30-33。
35.黃琳,徐興標(2013)。多選擇多視角下的遊牧敘事一一數字時代互動電影的敘事模式及其特徵。民族藝術研究,97-105。
36.張洪生(2021)。虛擬實境技術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傳媒,4-5。
37.馮宗澤(2016)。虛與實的光影嘗試一一淺談虛擬實境電影的觀賞特性。當代電影,88-95。
38.馮軼(2021)。〈視野變化、互動敘事與現實題材——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R單元研究〉,影視製作。
39.楊孟穎(2021)。360虛擬現實影片敘事分析。無線互聯網科技99。
40.劉書亮,劉昕宇(2016)。虛擬實境語境下電影與數字遊戲的美學變革。當代電影,134-138。
41.詹米•珀斯特(經雷譯)(2009)。電腦遊戲中的觀看與行動一一影像的「玩耍」與新媒體互動。(經雷譯)世界電影,4-8。
42.謝依樵(2018)。建立虛擬現實概念圖即時回饋情境學習引導模式之學習成效影響分析-以天文課程為例。(碩士 電算機一般學類),東吳大學。43. 瑪麗-勞瑞•瑞恩(徐婭萍譯)(2016)。作為敘事的虛擬實境。北京電影學院學報,5-10。
44.Andrew Rollings & Dave Morris.(2000). Game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45.Buja, M. (2019). Musiciansand. Artists:Schoenberg and Kandinsky.
46.Burdea, G. & Coiffet, P. (2003).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2nd ed.), John Wiley, New York.
47.Caihua Limited Lab & Hanyuling (2016). VR Comes. Sonler Culture, Taipei.
48.Cavazza M, Charles F, & Mead, S. (2001). Agent’s interaction in virtual storytell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tual Storytelling.
49.Charlton, J. M. & Magunus, M. (2018). VR and the dramatic theater: are they fellow crea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formance Arts and Digital Media. 14(2), 187-198.
50.Devendra, M. (2016). Vitual Reality. Vol. V, Issus I, January.
51.Donghee Shin(2018).Empathy and embodied experience in virtual environment: To what extent can virtual reality stimulate empathy and embodied experience.
52.Evans, J. (2016). VR is terrible for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Retrieved from https://techcrunch.com/2016/05/07/steamboat-willie-days/
53.Grigore Burdea&Philippe Coiffet(2003).Virual Reality Technology.
54.Kovner, K. (2003). Books or Bytes? How the Net may Change the Way we read. Newsweek, 8th Septermber.
55.Manovich, L. (2001).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MIT press.
56.Mel Slater&Martin Usoh(1994). Depth of Presence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57.Pengxiang (2017). The First Chinese VR Movie: Cai Ming Liang, Home in Lanruo Temple and Cinema Revolution.
58.Prince, Stephen. (1996). True Lies: Perceptual Realism, Digital Images, and Film Theory. Film Quarterly, 49.
59.R.Aylett&S.Louchart(2003). Towards a narrative theory of virtual reality.
60.Ryan, M.-L. (2008). Peeling the Onion: Layers of Interactivity in Digital Narrative Texts. Semantic Scholar.
61.Sung Ho Choi,Minsseok Kim,jae Yeol Lee (2018). Situation-dependent remote AR collabortions:image-based collaboration using a 3Dperspeccive map and live video-based collaborrtion with a synchronize VR made .Computer in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