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淑俐(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市:三民。
王冠倫(2014)。數位休閒娛樂涉入程度與現實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 —以屏東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王冠倫(2014)。數位休閒娛樂涉入程度與現實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 —以屏東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王瀞磁(2015)。桃園地區國中生之偶像崇拜、人際關係、流行涉入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王怡嫻(2020)。國小六年級學童網路遊戲使用行為、網路遊戲成癮傾向與體適能表現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林口區公立小學為例。國立體育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桃園縣。王介佑(2020)。寶可夢遊戲涉入程度對親子關係、同儕關係之相關性研究-以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甘子美(2013)。國中學生臉書使用與班級及網路人際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縣。江佩縈(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沉迷現象對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和課業學習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江佩珊(2012)。國中生學業表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關聯:以休閒滿意度、神經質人格為調節變項。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竹市。李鴻傑(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涉入線上遊戲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李建興(2011)。國中生學業表現與人際關係對休閒活動參與影響之研究以中部某私立學校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李淑芬(2019)。網路遊戲使用動機與使用行為對國中生的人際關係、學習成就的實際行為之探討。長榮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宋靜玫(2014)。國小學童線上遊戲涉入狀況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吳淑任(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和體適能表現對其自尊的影響。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吳泰儒(2015)。線上遊戲從眾行為、新線上遊戲體驗 與轉換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吳育惠(2016)。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線上遊戲涉入程度、專注力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兒童福利聯盟(2019):2019 兒少使用社群軟體狀況調查報告。2019 年 7 月,取自 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726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20):2020 年台灣網路報告。2020 年 10 月,取自 https://www.twnic.tw/doc/twrp/202012e.pdf
金車文教基金會(2017):九成四青少年手機能上網,兩成小學生上網吃到飽。2017 年 9 月,取自 https://kingcar.org.tw/survey/500280
金車文教基金會(2019):《青少年未來觀》未來職業調查!青少年最想成為職業電競選手。2019 年 12 月,取自 https://kingcar.org.tw/survey/500969
林宗鴻(譯)(1997)。人格心理學(原作者:Burger, J. M.)。臺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86)
林美聆(2010)。手機、電玩遊戲與國中生學業表現之相關性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林靜婷(2014)。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睡眠品質干擾體適能對學業表現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林佳縈(2014)。網路遊戲使用動機、遊戲涉入程度對人際關係之影響探討-以大學生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所碩士論文,屏東縣。林佑儒(2018)。青少年網路遊戲動機與其真實與網路人際關係探討。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林慧汝(2018)。國中生線上遊戲成癮傾向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林秀玲(2018)。國中生休閒涉入、休閒態度、學業成就與幸福感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南市。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
邱鈺珺(2019)。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文康活動參與、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對人際關係之影響。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周思綺(2020)。學童網路依賴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中、高年級為例。高苑科技大學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洪嘉賢(2015)。台中市國小教師參與教師休閒社團的動機、涉入程度及休閒效益之探討。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郝若伶(2021)。睡眠健康及壓力程度對餐旅管理相關科系學生學業表現與工作表現之影響。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2019)。民國 108 年 6 月 28 日修正。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19。
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台(2021):十二年國教基本綱要。2021 年 2月,取自 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12502
孫春在(1998)線上多人互動遊戲 MUD 與虛擬學習社群之現況與發展。交大友聲。
許庭嘉(2021)。PaGamO 融入國民小學閱讀測驗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0)。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嘉恩(2016)。長期規律運動對國中學生體適能及課業表現之觀察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張心怡(2017)。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參與動機、涉入程度、家長教養態度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張家榕(2020)。利用桌上遊戲提升國小學童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社子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莊耀嘉(1982)。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台北市:允晨。
梁馨予(2012)。國中生線上遊戲涉入程度與健康相關研究-以高雄市左營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陳慶峰(2001)。《從心流(flow)理論探討線上遊戲參與者之網路使用行為》。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陳怡安(2003)。《線上遊戲的魅力:以重度玩家為例》。南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淑莞(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遊戲涉入程度與攻擊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陳昱憲(2015)。大學生現實人際關係、網路人際關係、現實人際滿意度、網路人際滿意度與寂寞感、自尊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彰化縣。陳青眉(2015)。國中生休閒參與對課業壓力與學業成就影響之探討─以台中市國中生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市。陳翠如(2016)。電子運動遊戲之參與動機、運動涉入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國中生為例。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陳志益(2020)。國小高年級生手機遊戲涉入程度對遊戲犯罪動機之影響:自我學習效能與家庭支持感知的中介效果。建國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暨媒體與遊戲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陳作成(2021)。雲林縣國中學生智慧型手機使用、依賴傾向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富邦文教基金會(2009)。2009 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12 月 21 日,取自 https://reurl.cc/xE0b4E
曾端真、曾玲岷(譯)(1996)。魏德夫(Verderber、Rudolph F.)著。人際關係與溝通(Inter-Act: 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台北:揚智。
傅鏡暉(2003)線上遊戲產業 Happy 書:帶領你深入了解 On-Line Game 產業。台北:遠流。
葉懿萱(2008)。台北市兩所國中學生同儕情感關係、學業成就與自尊關係之縱貫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程鈞蔚(2018)。網路沉迷對人際關係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臺中市某私立高中為例。嶺東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黃建翔(2017)。臺南市國中生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與健康體適能、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遠東科技大學創新設計與創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黃文鼎(2021)。青少年社群媒體使用行為影響人際關係、學業成就、從眾行為之研究。醒吾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所碩士論文,新北市。賈樂平(2012)。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楊政穎、鍾才元、陳明終、李曜安(2014)。社群網路使用者之線上社會支持與線上人際關係。國教新知,61(4),22-27。
劉家儀(2001)。以人際關係論與計畫行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劉昀欣(2021)。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及班級凝聚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體育學系探索教育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屏東縣。鄭雅真(2008)。參與線上遊戲之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親子衝突相關性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鄭渟亭(2013)。運動電玩涉入程度與運動參與意願之研究─以新竹縣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鄭竹君(2018)。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涉入程度、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鄭如憶(2018)。高職學生使用線上遊戲狀況及其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台北市。鄭如安(2007)。從網路人際特性談敘說治療在網路諮商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53,14-23
蔡秀英(2009)。澎湖縣國小學童涉入網路遊戲與其同儕關係、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薛世杰(2002)。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潘建洲(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與國中生使用線上遊戲行為、休閒滿意度與線上遊戲成癮之相關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市。蔣孟軒(2012)。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賴靜璇(2019)。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蕭伯諺(2011)。青少年線上遊戲使用動機、網路社會支持與線上遊戲成癮傾向之研究-以台中縣私立弘文高級中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謝雯玲(2015)。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鍾佳筠(2020)。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人際關係、情緒調節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韓光鼎(2021)。生活型態、參與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地區慢跑者為例。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羅素珍(2017)。國中生網路遊戲涉入程度與健康體適能、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某私立國中為例。嘉南藥理大學休閒保健管理系碩士論文,台南市。蘇政泓(2006)。以社群之觀點探討線上遊戲使用者參與線上遊戲之動機。東吳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蘇榮春(2021)。人際關係和社群媒體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的影響-以某高中學生為例。建國科技大學服務與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二、英文部分
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The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Freedman, J. L. (1964). Involvement, discrepancy, and change.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3), 290-291.
Gunter, B., & Gunter, N. (1980). Leisure styl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modern leisur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2, 361-374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0). Propositions for test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in recreational and tourism contexts. Leisure Sciences, 12(2), 179-195.
Hupfer, N. T. & Gardner, D. M. (1971). Differential involvement with products and issue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Proceedings: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262-270. College Park, MD: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Kyle, G., & Click, G. (2002). The social nature of leisure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 426-448
Maslow, Abraham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McIntyre, N. (1989). The personal meaning of participation: Endur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2), 167-179.
McIntyre, N., & Pigram, J. (1992).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 The case of vehicle- base campers. Leisure Sciences, 14, 3-15.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Obenour, W. L., & Backman, K. F. (1995). Testing the involvement profile (IP) and personal involvement inventory (PII) scales with an African-American sample
and touristic activities. In V. J. Freysinger & P. A. Stokowski (Eds.), Abstracts from the 1995 Symposium on Leisure Research (p. 116). Arlington, VA: 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
Prentice-Dunn, S & Rogers, R. W. (1982). Effect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elfawareness on deindividuation and agg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 503-513
Sherif, M. & Cantril, H. (1947). The psychology of ego-involvement - Social attitudes and identific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Research, 12, 34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