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文獻: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价–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市:史博物館出版。
王雄飛(2014)。現代言彩畫材料與表現。中國: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巴東(1996)。張大千研究。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司空圖(1987)。二十四品詩。纖穠,導讀陳國球。台北市:金楓出版。
朱光潛(2000)。文藝心理學。台北縣:頂淵文化。
朱光潛(2004)。詩論。台北縣:頂淵文化。
呂自揚(2006)。歷代詩詞名句析賞探源。高雄市:河畔出版社。
何懷碩(1995)。給未來的藝術家。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何懷碩(1998)。苦澀的美感。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何志明.潘運告(2006)。唐五代畫論。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
李可染,輯者王琢(1988)。李可染畫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李既鳴(1993)。台北現代美術十年(二)。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
宗白華(2019)。美學漫步。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林章湖(2016)。後現代與台灣當代水墨。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洪惠鎮(1997)。朵雲 第48期〈中國畫筆墨傳統及其現代化〉。上海。
姜一涵(1987)。石濤話語錄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徐秀榮(1980)。白居易集三。台北市:里仁書局。
郭繼生(1990)。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詹前裕(2005)。彩繪山水。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詹前裕(2006)。彩繪花鳥。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婁瑋(2012)。石田秋色。台北市:石頭出版有限公司。
徐蘊康(2009)。以藝術之名。台北市:傅亞書屋。
彭吉象(1996)。藝術學概論。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張文彬(1992)。新學友國語辭典。台北市:新學友書局。
張清志(1991)。道之美–中國的美感世界。台北:允晨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傅抱石(1998)。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潘運告編(2003)。清人論畫。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
潘運浩編(2005)。清人畫論。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
潘運浩編(2010)。宋人畫評。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
潘運告編(2010)。宣和畫譜。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
潘運告編(2010)。宋人畫論。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
潘運告編(2011)。明代畫論。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
潘運告編(2011)。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
劉振強(1985)。大辭典。台北市:三民書局。
藝術家雜誌(1998)。典藏大師系列 張大千。台北市:藝術家雜誌社。
論文集
冼宜泉(2020)。「素、靈、雅、逸」白翎鷥繪畫創作論述。東方設計大學美術工藝藝系碩士論文。高雄市。桂香木(2018)。柔境化岩—桂香木彩墨創作論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水墨創作組碩士論文。台北市。林清鏡(2004)境隨心游—生活意象繪畫創作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中國書畫組碩士論文。新北市。黃榮德 (2012)憶象•意象-時空交錯的情境構成-水墨畫創作研究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網路資源:
名人金句http://www.master60.com.tw2021年9月1日瀏覽。
學術名詞https://terms.nare.edu.tw,2020.3.5。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http://i2.kknews.cc/DzqbGidTbHYZsDTlOT3wUjEH4go_-_rp_zJ-V6I/0.jpg。
維基百科https//zh.m.wikipedia.org,2021,8月18,14:35瀏覽。
中國文化院https://chiculture.org.hk/tc/china-2021.9.20瀏覽。
水干-非池忠藝術網ttps;//artemperor.tw/knowledge2022年6月21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