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1.大衛.瓦林(David J. Wallin)心理治療中的依戀(Attachment in Psychotherapy)(巴彤、李斌彬、施以德、楊希潔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07)。
2.王凡衣(2021):〈少子化現象下的親職效能如何提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2),183-189。
3.王巧雯(2014):《推展嬰幼兒親職教育方案規劃與評估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碩士,臺北市。4.王琪婷(2015):《原住民、非原住民母職效能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幼稚教育學系碩士,台東。5.出生前與出生心理學資訊網(2023):《出生前與出生心理學簡介》。
取自 https://www.ppnasia.weebly.com
6.司徒明(2022年2月21-26日)。創傷治療:創傷及其影響。2022年新加坡神學院輔導學系華文部輔導周研討會,新加坡。
7.安娜.葛梅茲(Ana Gomez, MC, LPC)EMDR 兒童治療:複雜創傷、依附和解離(EMDR Therapy and Adjunct Approaches with Children: Complex Trauma, Attachment, and Dissociation)(鄭玉英、陳慧敏、徐中緒、黃素娟、徐語珞、朱柏翰譯)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18)。
8.吳柏瑩(2020):《具有兒時逆境經驗的成年個案經受情緒焦點治療經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臺北市。9.利翠珊、陳富美(2004):〈配偶親職角色的支持與分工對華人夫妻恩情的影響〉。《本土心理學刊研究》,21,49-83。
10.奈莎•卡雷(Nessa Carey)(2021)。表觀遺傳大革命(The Epigenetics Revolution)(黎湛平譯)。臺北:。貓頭鷹出版(原著出版於2011)
11.林淑君(2021):〈隨時準備打仗的戰士~受了傷的孩子,從關係中找到療愈契機〉。《輔導季刊》57-3,71-78。
12.施宇峰、譚子文(2011):〈依附關係和自我概念之關聯性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5(1),1-27。
13.秋麗安.斯莫爾(Trillion Small)(2018)與童年創傷和解(The Caged in Heart: How your Childhood Wounds are Affecting Your Adult Life)(張鰍元譯)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原著出版於2015)。
14.紐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二版》。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15.紐文英(202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三版》。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16.娜汀.哈裡斯(Nadine Burke Harris)(2018)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The Deepest Well: Heal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hildhood Adversity)(朱崇旻譯)臺北:究竟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8)。
17.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18.許少月、王爭豔(2017):〈嬰兒期外顯問題行為的發生與表現及成因分析〉。《心理科學進展》,25(11),1910-1921
19.陳向明(2009):《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
20.張承偉(2020):《大學生「兒少不當對待觀念」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南投縣。
21.陳凱仁(2009):《父母知覺子女表現、子女親職支持行為與親職效能感之關係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新北市。
22.張閔淳(2021):〈青少年童年逆境經驗之探究及校園創傷知情實踐〉。《中等教育》,72(3),81-101。
23.陳雅萍(2021):《國小學童母親自我分化程度與親職效能感之預測關係研究—以桃園市桃園區某國小為例》。銘傳大學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碩士,臺北市。24.彭怡然(2019):《戶外冒險教育方案對助人工作者效益之研究—以「2018杜威約榮格,花蓮單車遊」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臺北市。25.黃淑卿(2013):《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慧與親職效能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台中市。26.鄧運合(2020):《ACT 親職量表與親職效能的關聯性 與量表信效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臺北市。27.黃瑽寧(2017):《預防童年創傷—讓親子的愛裡沒有恐懼》。臺北市:親子天下雜誌93期。
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4944。
28.馮燕、江東亮、田旻立(2013):〈臺灣大型調查用家長教養量表之發展〉。《幼兒教保研究期刊》2013,11,1-20。
29.楊家瑋(2021):《高危機青少年之童年逆境經驗探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系碩士,臺北市。30.蔡宗延(2012):《母親的原生依附、產後憂鬱症與母嬰連結之相關研究》。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暨臨床心理學碩士,臺北市。31.潘玉蠶(2020)《親職壓力對求助行為之影響:親職效能感之仲介效果》。銘傳大學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碩士,臺北市。32.劉百純(2009):《新手媽媽的配偶支持、親職效能與親職壓力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習碩士,新北。33.劉百純、陳若琳(2010):〈新手媽媽的配偶支持、親職效能 與親職壓力之相關研究〉。《幼稚教育》,297,22-40。
34.潘淑滿(201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35.錢玉芬(2021)《探索童年經驗共學小組初階教導員手冊上下》。臺北市:中華基督教童年經驗與全人整合協會。
36.錢玉芬(2021)《探索童年經驗共學小組學員手冊》。臺北市:中華基督教童年經驗與全人整合協會。
37.錢玉芬、方圓媛、劉欣怡(2018):《心理治療與宗教/靈性介入具負面童年經驗者的效果探討與範例簡介》。臺灣神學研究學院,第二屆基督教靈性諮商研討會論文集,12-13。
38.歐陽儀、吳麗娟(1998):〈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2),33-58。
39.蕭清撰(2019):《冒險治療親子方案對依附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臺北市。
40.蘇建文、龔美娟(1994):《母親的依附經驗、教養方式與學前兒童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習,教育心理學報,民83,27,1-33。
41.約翰•鮑比(John Bowlby)(2018)。安全基地:依戀關係的起源(Secure base)(餘萍、劉若楠譯)。北京市: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原著出版於1988)
42.約翰•鮑比(John Bowlby)(2020)。依附(Attachment and Loss,Volume1 Attachment)(王智豔、王婷婷譯)。新北市:小樹文化。(原著出版於1969)
43.Karina Margit Erdelyi(2020):〈創傷的代際傳遞:來自表觀遺傳學的證據〉。取自創傷的代際傳遞:D:\000 000 1 論文相關\表觀遺傳\創傷的代際傳遞:來自表觀遺傳學的證據 - 知乎.html
44.溫蒂•鈴木(Dr. Wendy Suzuki)(2022)。改造焦慮大腦(Good Anxiety)(呂佩憶譯)。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2021)
西文部份
1. Felitti, V.J., Anda, R. F., Nordenberg, D., Villiamson, D. F., Spitz, A. M., Edwards, B., Koss, Marks, J. S. (1998) 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abuse and household dysfunction to many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adults: Th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4(4), 245-258。
2. Nancy L. Collins, Máire B. Ford, AnaMarie C. Guichard, Lisa M. Allard (2010).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and Attribution Processe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Downloaded from http://psp.sagepub.com at UNIV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on January 25,2010.
3. Jessica A. Stern, Jason D. Jones, Jacquelyn T. Gross, Jude Cassidy, Phillip R. Shaver, R. Chris Fraley(2018)Developmental Processes Across the First Two Years of Parenthood: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Adult Attachment Styl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2018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8, Vol. 54, No. 5, 975–988.
4. Erika Kuzminskaite, Anouk W Gathier, Pim Cuijpers, Brenda W J H Penninx, Robert T Ammerman,Eva-Lotta Brakemeier(2022)Treatment efficacy and effectiveness in adul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childhood trauma histo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Psychiatry 2022, Vol9, 860–873. Published September 22, 2022 https://doi.org/10.1016/ S2215-0366(22)00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