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7 13: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怡君
研究生(外文):Yi-Chun Lin
論文名稱:離職後競業禁止之研究-以雇主應受保護之正當利益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Non-competition: Focus on Protectable Legitimate Business Interests for Employers
指導教授:林更盛林更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Geng-Schenq
口試委員:高得潤魏伶娟林更盛
口試委員(外文):Kao, Deh-RueenWEI,Ling-ChuanLin,Geng-Schenq
口試日期:2022-07-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3
中文關鍵詞: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雇主正當營業利益營業秘密客戶關係
外文關鍵詞:Non-compete clauselegetimate business interesttrade secretcustomer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近來年智慧財產意識興起,企業多著墨於產品的創新研發以提升產業競爭能力,又近年來科技產業研發人員或高階經理人跳槽事件頻傳,都體現出如何保衛雇主之營業秘密以及避免因人力間的流動造成機密資訊外流,係雇主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勞動基準法於2015年增訂了第9條之1 ,關於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以及其有效性審查有了明文的依據。惟各項判斷標準的具體內涵為何﹑應如何妥適地適用於個案之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實務與學說皆嘗試建構一套完整的審查體系,以期能調和雇主財產權利與勞工工作權利之基本權衝突。
本文旨在探討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之有效性,尤其是雇主之正當利益,蓋此一標準之欠缺將直接導致雇主根本喪失保護必要性,且此一判斷標準與限制是否逾越合理範疇﹑代償措施是否合理等其他生效要件有相互關聯,有釐清之必要。又,本文透過介紹美國法上離職後競業禁止制度,以及介紹有關營業秘密之保護﹑客戶資訊與客戶關係之認定等,從比較法上分析雇主應受保護之正當利益的認定方式,用以審視與輔助我國實務案例的適用,以期減少適用上之爭議,完善實務之個案審查。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rise in the awarene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mpanies have been focusing on product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Recently , job-hopping by R&D staff or executives in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is a common occurrence.Therefore, how to protect the employer's trade secrets and avoid the leakage of trade secrets due to the movement of manpower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employers.
On December 16, 2015, Article 9-1 of the Labor Standards Law was added, which provides a clear basis for reviewing the validity of the post-employment prohibition clause. However, both practice and doctrine have attempted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review of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various standards and how they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applied to post-employment prohibition clauses in order to reconcile the fundamental right conflict between the employer's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worker's right to work.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validity of the post-employment prohibition, especially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the employer, because the lack of this standard will directly lead to the loss of the necessity of the employer's protection, and this standard is interrelated with other elements of validity, such as whether the restriction exceeds the reasonable scope and whether the compensatory measures are reasonable.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U.S. law post-employment prohibi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protection of trade secret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customer information and customer relationships, and analyzes the recognition of legitimate interests that employers should be protected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review and assist the application of practical cases in China, with a view to reducing disputes over the appli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review of practical cases.


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離職後競業禁止之意義與目的 5
第一節 我國法 5
第二節 美國法 7
第三節 小結 9
第三章 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之有效性審查 10
第一節 我國法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之有效性審查 10
第一項 概述 10
第二項 勞動基準法第9條之1 增訂前 11
第一目 寬鬆審查與合理審查 12
第二目 五標準說 13
第三目 後續實務見解之爭鳴 14
第三項 勞動基準法第9條之1增訂後 17
第一目 雇主有應受保護之正當營業利益 17
第二目 勞工擔任之職位或職務能接觸或使用雇主之營業秘密 17
第三目 競業禁止期間、區域、職業活動範圍及就業對象未逾合理範疇 19
第一款 競業禁止期間之限制 20
第二款 競業禁止地域範圍之限制 20
第三款 職業活動範圍與禁止對象之限制 21
第四款 不合理約款之效力 22
第四目 雇主對勞工因不從事競業行為所受損失有代償措施 24
第二節 美國法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之有效性審查 27
第一項 概述 27
第二項 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之合理性審查 32
第一目 雇主應受保護之正當營業利益 32
第二目 競業禁止期間﹑區域及職業活動未逾合理範圍 32
第一款 期間 33
第二款 地域 34
第三款 職業活動範圍 35
第三目 公共利益考量 36
第三項 不合理約款之效力 38
第三節 小結 39
第四章 雇主應受保護之正當利益 42
第一節 營業秘密 43
第一項 我國營業秘密制度 43
第一目 營業秘密之定義 43
第二目 立法沿革與立法目的 44
第三目 營業秘密之要件 45
第一款 秘密性 46
第二款 經濟性 47
第三款 合理保密措施 47
第四目 營業秘密與離職後競業禁止之關聯 48
第五目 不可避免揭露理論於我國實務之適用 50
第一款 台積電訴梁孟松案 50
第二款 後續實務與學說之反應 52
第二項 美國法 55
第一目 美國法上之營業秘密 55
第二目 不可避免揭露理論 58
第三項 小結 60
第二節 客戶資訊與客戶關係 62
第一項 我國實務 63
第一目 客戶資訊 63
第二目 客戶關係 67
第二項 美國法 70
第一目 客戶資訊 70
第二目 客戶關係 71
第一款 美國法上之判斷方式 71
第二款 運用前述標準之案例 75
第三目 小結 76
第三節 教育訓練 79
第一項 我國實務 79
第二項 美國法 82
第三項 小結 84
第四節 本章小結 84
第五章 結論 87
參考文獻 91

中文文獻
一﹑專書
1.王偉霖,營業秘密法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社,第三版,2020年5月。
2.林更盛,論契約控制:從Rawls的正義理論到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的控制,翰蘆出版社,初版,2009年12月。
3.曾勝珍,智慧財產權法專論:透視營業秘密與競業禁止,初版,五南圖書出版社,2017年3月。
4.馮震宇,了解營業秘密法-營業秘密法的理論與實務,永然文化出版社,二版,1998 年6 月。
二﹑期刊
1.王玉瓊,美國法上關於營業秘密之民事救濟-以法院判決之解析為中心,智慧財產權月刊第 214 期,2016年10月,頁1-25。
2.王佳惠,「勞動基準法增訂第 9 條之 1 競業禁止規定之探討(上)」,司法周刊第 1820 期,2016年10月,頁1-3。
3.王偉霖,論我國引進營業秘密法不可避免揭露理論之可行性與適用限制,萬國法律第203 期,2015 年 10 月,頁 20-43。
4.王偉霖,自營業秘密保護觀點觀察勞動基準法第九條之一實務問題──兼評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重勞上字第54號民事判決、106年度勞上字第38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73 期,2018 年 2 月,頁227-245。
5.林更盛,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評台北地方法院八十九年勞訴字第七六號判決,月旦法學第 81期,2000 年 2 月,頁212-220。
6.林更盛,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的審查雇方值得保護的正當利益兼評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九一年度上字第三六七號判決,月旦民商法雜誌第 1 期,2003 年 9 月,頁248-257。
7.林更盛,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的審查:民法第二四七條之一-評台北地方法院九一年勞訴字第一二九○號判決,萬國法律第131 期, 2003 年 10 月,頁 27-36。
8.林更盛,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的審查:三步驟評台南地方法院八十八年度勞簡上字第六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11期, 2004年7月,頁193-206。
9.林洲富,營業秘密及離職競業禁止條款-兼評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 1906 號判決,律師雜誌第 307 期, 2005 年 4 月,頁65-80。
10.邱駿彥,競業禁止特約有效與否之認定/新竹地院98訴438,臺灣法學雜誌第189 期,2011年12月,頁183-185。
11.徐婉寧,勞動基準法第 9 條之 1 施行前簽訂之離職後競業禁止條款效力之判斷,月旦法學雜誌第312期,2021年5月,頁169-184。
12.徐婉寧,「合理補償」作為離職後競業禁止條款之有效要件─以臺灣實務見解為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第72期,2021年6月,頁61-69。
13.許智誠,營業秘密之立法趨勢與政策課題,法令月刊第 11 期,1989 年 11 月,頁7-13。
14.郭玲惠,勞工保密義務於競業禁止約款之法律意義,萬國法律第 131 期,2013年10月,頁37-45。
15.陳秉訓,營業秘密法「不可避免揭露原則」之商榷:評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100 年度暫字第 5 號民事裁定,法令月刊第 65 卷,第 9 期2014年9月,頁1-43。
16.曾勝珍,美國離職後競業禁止條款之適用探討-兼論我國法,中正法學期刊第14期,2004年1月,頁395-443。
17焦興鎧,重要英美法系國家對受僱者競業禁止規範之研究,萬國法律第131期,2003年10月,頁7-26。
18.黃程貫,客戶資訊是否為營業秘密與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之審酌要素/台北地院九八勞訴一○五,台灣法學雜誌第 141 期,2009 年 12 月 1 日,頁235-236。
19.劉哲鯤、邱羽凡,論勞工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中正當營業利益之保護要件-以客戶關係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 297 期,2020 年 2 月,頁70-87。
20.蔡瑞麟,獨立契約說之開展(上)-離職後競業禁止契約獨立性之基本原理,台灣法學雜誌第 297 期,2016 年 6 月,頁 87-110。
21.賴文智,營業秘密法制之研究,智慧財產權月刊第 72 期,2004 年 12 月,頁 74-109。
22.謝棋楠,以美國法觀台北地院九十一年度勞訴字第一二九號競業禁止判決判雇主合法利益之內涵,全國律師第 10 卷第 3 期,2006年,頁31-42。
23.魏千峰,離職後競業禁止之研究-評釋臺灣臺灣高等法院 80 年度上字第 1499 號民事判決,勞動法判決選輯(一),中華民國勞動法學會,月旦出版社,1999 年 12 月,頁 369-371。
三﹑學位論文
1.周光輝,離職後競業禁止及其替代措施之研究-以車燈業技術勞工為例,中正法研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2.湯文章,勞工離職後競業禁止與營業秘密之保護,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6 月。
英文文獻
一﹑專書
American Law Institute ,Restatement of Employment Law(2015).
二﹑期刊
1.Harlan M. Blake , Employee Agreements not to Compete, 73 HARV. L. REV. 625, 658 (1960).
2.Kevin R. Eberle, Eroding Disfavor Of Non-Competes And The Inevitable Disclosure Doctrine In South Carolina, 20-NOV S.C. LAW. 12 (2008).
3.John Dwight Ingram, Covenants Not To Compete, 36 Akron L. Rev. 49, 572 (2002).
4.Richard E. Kaye, Cause of Action to Enforce Noncompetition Covenant in Employment Contract,36 CAUSES OF ACTION 2D 103, §18 (2008).
5.Thomas A. Muccifori, Benjamin D. Morgan, Feature: Exploring The Nooks And Crannies Of The Inevitable Disclosure Doctrine, 287-APR N.J. LAW. 84 (2014).
6.Juliet Ruth Otten, The Inevitable Disclosure Doctrine In Illinois: Is It An Inevitable Mistake 2 J. Marshall Rev. Intell. Prop. L. 379 (2003).
7.Eaton S.K. O’Neill , New Hawaii legislation bans noncompete and nonsolicit clauses in employment contracts of technology business employees, 19 HAW. B.J. 18, 19 (2015).
8.Thomas Propson, Livia Babcock, Expecting Inevitable Disclosure, 63-NOV BENCH & B. MINN. 20 (2006).
9.Kenneth R. Swift, Void Agreements, Knocked-Out Terms, And Blue Pencils: Judicial And Legislative Handling Of Unreasonable Terms In Noncompete Agreements, 24 HOFLELJ 223 ,245 (2007).
三﹑判決
1.Rebsamen Ins. v. Milton, 269 Ark. 737, 743, 600 S.W.2d 441, 443-44 (Ct. App. 1980).
2.System Concepts, Inc. v. Dixon, 669 P.2d 421, 426 (Utah 1983).
3.McRand, Inc. v. Van Beelen, 138 Ill. App. 3d 1045(Ill. App. Ct. 1985).
4.Cohen v. Lord, Day & Lord 75 N.Y.2d 95 (1989).
5.Nalle Clinic Co. v. Parker, 101 N.C. App. 341, 399 S.E.2d 363 (N.C. App. 1991).
6.Office Mates 5 v. Hazen, 234 Ill. App. 3d 557.(1992).
7.Kramer v. Robec, Inc., 824 F. Supp. 508 (E.D. Pa. 1993).
8.Borg-Warner Protective Servs. Corp. v. Guardsmark, Inc., 946 F. Supp. 495, 500 (E.D.Ky. 1996).
9.Lumex, Inc. v. Highsmith, 919 F. Supp. 624 (E.D.N.Y. 1996).
10.Evans World Travel, Inc. v. Adams, 978 S.W.2d 225 (Tex. App. 1998).
11.Midwest Television, Inc. v. Oloffson, 699 N.E.2d 230 (Ill. App. Ct. 1998).
12.Maxxim Med., Inc. v. Michelson, 51 F. Supp. 2d 773 (SD Tex . 1999)
13.Med. Educ. Assistance Corp. v. State ex rel. E. Tennessee State Univ. Quillen Coll. of Med., 19 S.W.3d 803, 821 (Tenn. Ct. App. 1999).
14.Vantage Tech., LLC v. Cross, 17 S.W.3d 637, 644-645 (Tenn. Ct. App. 1999).
15.Cereva Network, Inc. v. Lieto, 13 Mass. L. Rptr. 464, 470 (Mass. Super. 2001).
16.Cereva Network, Inc. v. Lieto, 13 Mass. L. Rptr. 464, 470 (Mass. Super. 2001).
17.Hill Medical Corp. v. Wycoff, 86 Cal. App. 4th 895, 901 (Cal. Ct. App. 2001).
18.NIKE, INC. v. McCarthy, 285 F. Supp. 2d 1242 (D. Or. 2003).
19.Cardiocall, Inc. v. Serling, 492 F. Supp. 2d 139 (E.D. N.Y. 20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