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9 20: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萬淑民
研究生(外文):WAN, SHU-MING
論文名稱:吸毒更生人社會復歸的轉化學習歷程—以參加晨曦會戒毒中心者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 Process of Drug-addicted Rehabilitators in Social Integration - A Case Study of Those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Operation Dawn
指導教授:陳黛芬陳黛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TAI-FEN
口試委員:楊國德陳鶴元
口試委員(外文):YANG, KUO-TECHEN, HO-YUAN
口試日期:2022-07-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7
中文關鍵詞:吸毒更生人轉化學習社會復歸晨曦會戒毒中心
外文關鍵詞:Drug-addicted rehabilitator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Social RehabilitationOperation DawnDrug Rehabilitation Cent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探討吸毒更生人在社會復歸後,加入晨曦會的轉化學習歷程,並以立意取樣八位吸毒更生人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二個月的深度訪談後,編列成逐字稿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1) 吸毒更生人心理層面缺乏正確的自我概念;(2)吸毒更生人家庭因素,造成無法從家人中獲得親情與依附而轉向毒品;(3)吸毒更生人在朋友與次文化誘惑下染上毒癮;(4)吸毒更生人容易在社會工作、社交環境下復吸;(5)吸毒更生人復歸過程常受到身癮、心癮戒不了的無力感;(6)吸毒更生人遇到支持系統瓦解而有復歸困境;(7)吸毒更生人渴望藉由參加晨曦會而有所改變;(8)晨曦會如救命一把鑰匙;(9)吸毒更生人戒毒成功關鍵乃在於戒罪;(10)晨曦會的轉化學習歷程經歷自我省察與反思階段、建構形成階段、實踐階段;(11)靈情帶來性情、親情、愛情、友情提昇、關係的改變;(12)轉化學習中重要他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13) 晨曦會的轉化學習使依附對象從毒品轉移到神;(14) 宗教信仰幫助吸毒更生人帶出終極關懷、終極意義、終極承諾;(15)苦難與經歷原來是神的命定與呼召;(16)願意成為他山之石,成為正在毒海沉浮者的重要他人。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對個人、家庭、晨曦會、政府建議,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以期對未來的戒毒復歸、政府政策之參考。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 of drug-addicted rehabilitators who ever joined projects of the Operation Dawn. Eight interviewees of drug-addicted rehabilitator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rules of purposive sampling. The in-depth interview wa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1)Drug-addicted rehabilitators lack proper self-concepts at their psychological levels;(2)Lack of familys’ affection and attachment turns drug-addicted rehabilitators into drugs;(3)Drug-addicted rehabilitators are tempted by friends and sub-cultures to become addicted to drugs;(4)Drug-addicted rehabilitators are prone to relapse into drugs in social work and social settings;(5)Drug-addicted rehabilitators often suffer from a sense of incapability to quit thei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ddictions during the recovery process;(6)Drug-addicted rehabilitators face reintegration difficulties when their support system collapses;(7)Drug-addicted rehabilitators desire to change by attending the Operation Dawn;(8)The Operation Dawn is like a life-saving key;(9)The key of the successful detoxification to Drug-addicted rehabilitators is to abstain from crime;(10)The transformation learning processes of the Operation Dawn go through the self-reflection stage, the constructive stage and the practical stage; (11)Spirituality brings an enhancement of character, affection, love and friendship, and a change in relationships;(12)Other significant person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13)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 in the Operation Dawn turns drug-addicted rehabilitators’ drugs attachment into God;(14)Religious faith helps drug-addicted rehabilitators bring out their ultimate care, meaning and commitment;(15)Suffering and experience turns into God's destiny and calling;(16)The suc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 in the Operation Dawn will also help those who are suffering from drugs addiction.
Finall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proposed to make suggesions for individuals, families, the Operation Dawn, government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in drug rehabilitation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目 次
目 次 i
表 次 iii
圖 次 iv
附錄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更生人的定義、人格特質及犯罪相關理論 19
第二節 更生人的心理發展歷程、戒毒中心及相關研究 30
第三節 社會復歸的意涵、相關理論、相關研究 47
第四節 轉化學習的定義與內涵、理論、相關研究 58
第五節 社會復歸與轉化學習相關研究 7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7
第一節 研究取向 7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1
第四節 資料蒐集 84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88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9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3
第一節 受訪者基本資料分析 93
第二節 吸毒更生人社會復歸後的困境 118
第三節 吸毒更生人社會復歸的轉化學習歷程 124
第四節 吸毒更生人轉化學習歷程中自我成長 137
第五節 對社會復歸者的建言 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5
第一節 結論 155
第二節 建議 162
參考文獻 175
一、中文部分 175
二、外文部分 186




一、中文部分
Cranton, P(1996)。瞭解與促進轉化學習:成人教育者指南(李素卿譯:初版)。五南。(原著出版於 2016 年)
丁道源(2007)。犯罪學(五版)。三民。
丁榮轟(2006)。我國犯罪矯正機構實施空中大學矯正教育對出獄人生活適應之研究(系統編號:093CCU05102024)〔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王文姬(2004)。女性志工意識覺醒與增能:以土城國小故事媽媽為例(系統編號:093NTNU5205036)〔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白鎮福(2014)。治療性社區海洛英施用者復歸社會歷程之研究-以修復式正義為觀點(系統編號:102NTPU0102002)〔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任全鈞(2006)。台灣地區受刑人監獄化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系統編號:094CCU05102012)〔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安辰赫(2003)。治療社區中成年男性藥癮者戒癮復原歷程之改變因子研究(系統編號:092NTNU0328004)〔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江振亨(2000)。抽絲剝繭—談藥物濫用者認知自我表露下的內言。犯罪矯正雜誌,14。
江振亨(2005)。認知取向戒治策略對安非他命濫用者之戒治成效研究(系統編號:093CCU05102018)〔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江振亨(2009)。從復原力探討矯治社會工作在犯罪矯治之運用與發展。社區發展期刊,125,424-439。
江振亨、林瑞欽(2000)。認知行為團體療法對濫用藥物者輔導成效之研究。犯罪學期刊,5,277-309。
江惠民(2007)。我國之毒品之問題防制及對策。研考雙月刊,31(6),14-24。
行政院(2011)。全國法規資料庫-中華民國刑法。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C0000001
吳春蓉(2016)。返轉歸真,熱情再起──教師自我的建構與學習轉化歷程(系統編號:104NTHU5395009)〔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吳麗珍(2010)。我國戒毒成效之後設分析(系統編號:098CPU05102021)〔碩士論文,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呂宗翰(2019)。基督教信仰對於犯罪人矯正之研究(系統編號:107CCU00102001)〔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自強(2001)。觸法少年安置輔導執行現況及其影響因素(系統編號:089NCNU0210001)〔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自強(2009)。安置輔導少年重返家庭與資源連結之探討。社區發展期刊,126,381-394。
李志恒、施春兆、游雯淨(2003)。各國藥癮治療模式簡介。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
李孟真(2000)。「理情U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國中家長教養態度親子關係及其子女自尊之影響研究(系統編號:088NTNU0328006)〔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瑛(2000)。臺灣原住民轉化學習歷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卑南族傑出人士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卓官孟(2016)。易服社會勞動對社會復歸的影響—以士林地檢署社會勞動人為例(系統編號:104CIT00823017)〔碩士論文,致理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周子敬(2006)。民間戒毒機構戒治成效之研究-以台灣晨曦會為例(系統編號:095CCU05102002)〔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周愫嫻(1992)。犯罪學理論。桂冠。
周愫嫻(2011)。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嗎?論學校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1,93—115。
周愫嫻(2011)。聲聲慢–台灣女性主義犯罪學之冷清。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4,77-92。
林佩縈(2007)。重新感受自己的心,從心看見對方的新—研究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多元文化觀點轉換歷程(系統編號:097NTNU5732009)〔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杰樑(1997)。臨床毒品藥物濫用學。合記。
林宛亭、蔡佩真(2011)。治療性社區戒癮者再犯因子之探討-以晨曦會戒毒村為例。100年度國科會大專生參與專題計畫(100-2815-C-040-017-H)。台北:行政院科技部。
林盈慧(2001)。戒毒經驗之社會建構(系統編號:089CCU00071006)〔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健陽(1999)。監獄矯治-問題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181-198。
林雅慧(2007)。世界宗教博物館志工之生命意義觀點轉化學習研究(系統編號:095NCNU0142003)〔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曉君、蕭大正(2009)。領導者轉化學習歷程初探-非營利組織個案研究。經營管理學刊,1,1-23。
林儹紘(2008)。從社會復歸觀點論長刑期之受刑人處遇(系統編號:096CCU05194032)〔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法務部司法官學院(2020)。2019犯罪趨勢關鍵報告。
洪嘉璣(2003)。藥物濫用者之渴想心理歷程:以強制戒治者為例(系統編號:091NTU00071023)〔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胡萃玲(1996)。藥癮復元者的藥癮歷程及相關要素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伯宏(2007)。我國毒品戒治政策與成效之研究(系統編號:095CCU05102020)〔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家麟(2005)。宗教團體人力資源的社會心理基礎〔博士論文,真理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淑中(2007)。假釋制度之運作檢討與改革方向。犯罪學期刊,10(1),89-114。
張楓明、譚子文(2002)。負向標籤、偏差行為經驗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追蹤調查資料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16,55-83。
張學鶚、楊士隆(1995)。台灣地區少年吸毒行為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199–224。
張穎華(2010)。博物館志工推廣幼兒教育活動之轉化學習研究─ 以國立臺灣博物館為例(系統編號:098NTNU5205022)〔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靜如(2016)。高齡女性志工服務之轉化學習研究(系統編號:104CCU00142015)〔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麗玉、李聲吼、施盈宜、陳宛蓁(2019)。藥癮愛滋感染者全方位社區整合模式之社會復歸培力與實踐。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9,213-236。
許恆嘉(2014)。東海大學博雅書院學生參與博雅學習歷程後的增能結果之探究:觀點轉化學習理論的應用(系統編號:102CCU00142031)〔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許春金(2006)。《人本犯罪學》。三民。
許春金、孟維德(2000)。警察與犯罪:Police and Crime。警學叢刊,30(6),119-140。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00008738
許意卿(2009)。女性海洛因成癮者之成癮歷程研究(系統編號:097THMU8743025)〔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連心瑜(2012)。毒品施用者社區復歸轉銜歷程與處遇之研究:以家庭功能與角色為例(系統編號:108MCU00102006)〔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郭文正(2011)。藥癮者社會支持、壓力知覺與戒癮改變階段之模式建構(系統編號:100NTNU5328046)〔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郭永學(2014)。觀點轉化理論在不同宗教信仰國小教師、特殊境遇因應方式、情緒調節與生活調適之應用(系統編號:102CCU00331025)〔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玉書、林健陽、鄒啟勳、楊采容、廖秀娟(2019)。女性受刑人更生復歸之研究。矯政期刊,8(3),26-55。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90320002-201907-201908050005-201908050005-26-55
陳明蕾(1999)。一個新的學習典範:觀點轉化學習理論。成人教育學刊,3,1-31。
陳玥華(2012)。男性藥物濫用者戒治前後自我概念及與家人關係之變化-以10位晨曦會戒癮者為例(系統編號:107NHU00672017)〔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家平(2017)。救援成功,然後呢?「汐止三死囚」社會復歸與刑事補償之研究(系統編號:105SCU01322002)〔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紫凰(2003)。藥物濫用女性生命歷程發展之探討(系統編號:092NHU05672003)〔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碧珍(2006)。毒癮戒治復原者重返家庭的歷程─以一位晨曦會戒治復原者為例。家庭教育雙月刊,1,38-61。
傅仲民(1995)。國家對藥物濫用防制策略之研究。復興崗學報,56,195-216。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04298063-199512-201011110006-201011110006-195-216
曾華源(2007)。更生人就業與家庭適應之社會社會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19,298-312。http://lawdata.com.tw/tw/detail.aspx?no=152187
游美惠(2016)。受監護處分的精神障礙者從監護到社會復歸家屬觀點(系統編號:104CYUT0201005)〔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春美(2010)。毒品施用者再犯危險因子分析及預測。犯罪學期刊,13(1),27-77。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a0000189-201006-201008060078-201008060078-27-77
黃淑美(2004)。臺灣毒癮男女:性別角色與生命歷程之社會建構觀點(系統編號:092SCU00208013)〔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五南。
黃富源、曹光文(1996)。成年觀護新趨勢。心理。
楊士隆(2000)。犯罪心理學。晨星。
趙星光(1997)。宗教信仰、同儕團體與毒(藥)癮戒治─晨曦會福音戒毒初探。信仰與行為治論文集,199-222。
董淑鈴(2000)。成年女性藥物濫用者復發歷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劉民和(2010)。晨曦會福音戒毒七的面向的意義與論述(二版)。晨曦。
劉民和(2014)。絕望中的守望-晨曦職場門徒訓練中心。晨曦。
劉民和、莫少珍(2018)。福音戒毒的深度與實際(修訂版)。晨曦。
劉運康(1985)。慢性精神科個案之社會復歸:談社會復歸之涵意,基本條件與類型。職能治療學會雜誌,3,9-14。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0137661-198509-3-x-9-14-a
劉鶴群(2005)。社會學,巨流圖書出版。
蔡佩真(2016)。物質濫用社會工作實務手冊。巨流圖書公司。
蔡佩真(2016)。絕望中的守望(初版)。巨流圖書公司。
蔡佩真(2019)。藥癮康復者復原評估與社會復歸之相關性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6,57-85。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0264493-201906-201907180009-201907180009-57-85
蔡富原(2001)。台灣地區青少年安非他命取得管道之研究(系統編號:089CPU00126002)〔碩士論文,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蔡德輝、楊士隆(1997)。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
蔡震邦(2006)。成年男性藥物濫用者復發預測之研究(系統編號:095NKNU0464002)〔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蔡學貞(2005)。藥物成癮者的自我概念、世界觀及心癮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鄭鈞穎(2017)。女性毒品施用再犯者生命歷程之研究(系統編號:105NTPU0102017)〔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蕭聖賢(2013)。東成技能訓練所對受刑人提供宗教教誨服務品質之研究(系統編號:101NTTU0784004)〔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賴思璇(2017)。女性藥癮者戒治康復生命歷程─以晨曦會為例(系統編號:105MCU00322001)〔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賴擁連(2000)。台灣地區毒品犯罪者戒治處遇成效之研究(系統編號:088CPU00102011)〔碩士論文,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薛煒育(2019)。法扶叢書007《時光刻印|法扶十五》。法律扶助基金會。
瞿海源(2003)。解構國會—改造國會。允晨文化。
羅卓琳(2021)。高齡者參與博物館創意老化教育活動之轉化學習經驗研究(系統編號:109FJU00581006)〔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二、外文部分
Argyris, C., & Schön, D.(1974). Theory in Practic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Adult Education, 27(1), 63-66. https://doi.org/10.1177/074171367602700109
Baumgartner, L. M.(2001). An update on 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2001(89), 15-24.
Boyd. M.(1989). Family and Personal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New Agendas.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3(3), 638-670.
Chris Argyris, Donald A. Schon.(1992). Theory in practice–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Jossey-Bass Inc.,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BEHAVOR SCIENCE. 39, 254-256.
Clemmer, D. (1958). The prison community (Rev. ed.).
Denney, A. S.(2017). Prison Chaplains: Perceptions of Criminality, Effective Prison Programm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the Desistance from Crime. American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43(3), 694-723.
Dirkx, J. M. (1998).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in the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An overview. PAACE Journal of Lifelong Learning, 7, 1-14.
Dirkx, J. M., Mezirow, J., & Cranton, P. (2006). Musing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meaning, context, and process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 dialogue between John M. Dirkx and Jack Mezirow. Journal of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 4(2), 123-139.
doi: 10.1016/j.ijnss.2020.04.006
https://www.wabashcenter.wabash.edu/scholarship/learning-as-transformation-critical-perspectives-on-a-theory-in-progress/
Hallett, M.(2017). Faith at Angola Prison-After ‘Civic Death,’ a Resurrection. Commonweal. 144(7), 10-11.
Humphreys, K., & McLellan, A. T. (2010). Brief intervention, treatment, and recovery support services for Americans who have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An overview of policy i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7(4), 275–284.
Kegan, R.(1998).In over Our Heads: The Mental Demands of Modern Lif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ynne G. & Doris L. M. (1989).The American Prison: Issues in Research and Policy (Law, Society and Policy) 1st.
Mezirow, J.(1991a). Transformation theory and cultural context: A reply to Clark and Wilson.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1(3), 188-192.
Mezirow, J.(1991b).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Mezirow, J.(1997)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to practice.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74, 5-12.
Mezirow, J.(2000).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 theory in progr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ABASH CENTER.
Michael J.L. Sullivana, Wendy M. Rodgersb, Philip M. Wilsonb, Gordon J. Bellb, Terra C. Murrayb & Shawn N. Fraserb. (2002).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atastrophizing and activity intolerance. Pain, 100, 47-53.
Mikati, M.(2015). The success of prison seminary programs. https://www.des eretnews .com/ arti cle/865632319
Muisener, P. P. (1994).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National Institute Drug Abuse Publication (2009). Principles of drug addiction treatment: A research-based guide (2nded.). http://www.drugabuse.gov/PODAT/PODAT Index.html.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NIDA.(2009). THE NIH ALMANAC. https://www.nih.gov/about-nih/what-we-do/nih-almanac/national-institute-drug-abuse-nida
Neale, J., E. Finch, J. Marsden, L. Mitcheson, D. Rose, J. Strang and T. Wykes (2014). How should we measure addiction recovery? Analysis of service provider perspectivesusing online Delphi groups, Drugs: education. prevention and policy, 21(4), 310-323.
See.(1994). Effect of Distribution of Feedback in Work Group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3), 635-641.
Substance Abus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2004).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and Family Therap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2514845/
Taylor, E. W.(2008).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2008(119), 5-15.
Tisane, Downing.(2020). A model to facilitate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in nursing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 7, 269-276.
Vaughn, Deng & Lee.(2003). Imprisoned drug offenders in Taiwan: a gender-based analysis. Subst Use Misuse. 38(7), 933-64.
White, W. L. (2007). Addiction recovery: Its definition and conceptual boundaries.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33(3), 229-241.
Witbrodt, J., L. A. Kaskutas and C. E. Grella (2015). How do recovery definitions distinguish recovering individuals? Five typologies.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148, 109-11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