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建築熱環境》,葉歆,清華大學,1996。
《建築物理概論》,陳啟中,詹氏書局,2000。
《建築配置與自然通風評估模式之研究道瓊呢》,陳若華、吳國昌、陳海曙,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1。
《人居熱環境》,林憲德,詹氏書局,2009。
《風洞試驗應用與行人風場環境影響評估之研究》,郭建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9。
《模度》,Le Corbusier(著),張春彥、邵雪梅(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1。
《荷蘭建築新浪潮——『研究式設計』解析》,張為平,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建築物理》,江哲銘,三民書局,2011。
《建築生成設計:基於複雜系統的建築設計計算生成研究》,李飆,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建築概念:紅不只是一種顏色》,Bernard Tschumi(著),陳亞洲(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超越網格——建築和資訊技術、建築學數字化應用》,Ludger Hovestadt(著),李飆、華好、喬傳斌(譯),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
英文書目
《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Norbert Wiener ,Paris,(Hermann & Cie) & Camb. Mass. (MIT Press) ,1948,2nd revised ed. 1961.
《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 Development,Applications》,L.von Bertalanffy,Penguin University,1968.
《Vision: A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Human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Visual Information》,David Marr,W. H. Freeman,1982.
《Animate Form》,Greg Lynn,Therese Kelly,1999.
《The Computational Beauty of Nature》,Flake,Gary William,Bradford Books,2000.
《Aviva Stadium: A Case Study in Integrated Parametric Design》,Roly Hudson,Paul Shepherd and David Hin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Computing ,2011.
《Digital Workflows in Architecture》Scott Marble,Birkhäuser,2012.
《Between Analogue and Digital Diagrams》,Zoltan Bun,Enquiry The ARCC Journal for Architectural Research ,2012.
《Operative Design: a catalogue to spatial verbs》,Anthony Di Mari,Bis Publishers, 2012.
《Inside SmartGeometry》,Brady Peters & Terri Peters,AD Smart,2013.
《Conditional Design: an introduction to elemental architecture》,Anthony Di Mari,Bis Publishers, 2014.
《Intergrating Innovation in Architecture》,Ajla Aksamija,AD Smart,2016.
《Computing The Environment》,Brady Peters & Terri Peters,AD Smart,2018.
碩博士論文
《拓撲運算與制造:圖解導向之形態發生學》,李京翰,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2019 。《多元性(居住)空間組構與生成》,鐘奇翰,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19 。
《透空式建築與鄰棟間距關係對於都市環境影響之研究》,陳艇夫,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學系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高層建築陽臺綠化對都市微氣候影響之研究》,謝巧柔,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論文,2019 。《亞熱帶都市街道之熱舒適性與模擬 -以臺北市為例》,枋凱婷,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私立中國地政研究所,2017 。
《亞熱帶都市街道之熱舒適性與模擬 -以臺北市為例》,王柏鈞,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6 。
《建築容積集中化對都市微氣候影響之研究》,張芳瑜,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結合衛星資料與建物資訊解析台北市空間發展與都市熱島效應之鏈結》,潘豐家,國立中央大學遙測科技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4 。《模矩式集合住宅參數化之研究》,彭思齊,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13 。《都市熱島退燒策略效益分析─以台北市民族西路周邊為例》,許弘逸,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2012 。
《土地利用形態組成與都市微氣候關係之環域分析研究─以台中為例》,楊文彬,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
《結構化彈性空間之衍生設計》,陳鐿銍,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10 。《都市住區建築配置形態對熱島效應影響之模擬分析》,李彥墨,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都市住居街區土地使用形態對熱島效應之影響》,王義和,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格狀城市》,蕭吉甫,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6 。參考網站
SUN GOD CITY & MOON GODDESS — https://makoto-architect.com/movie_youtube/ALGODEX_movie_youtube/neo%20SUNGOD%20CITY%20program_m.html
Roatán Próspera Residences — https://www.architectsjournal.co.uk/news/zaha-hadid-architects-plans-modular-timber-homes-for-honduran-model-city
Bee’ah Headquarters — https://archello.com/pt/project/beeah-headquarters
Ladybug Tools — https://www.ladybug.tools/index.html
OpenFOAM — https://www.openfoam.com/documentation/user-guide/1-introduction
中央氣象局之氣象常識 — https://www.cwb.gov.tw/V8/C/K/Encyclopedia/nous/overview_list.html#overview-09
最佳化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80%E4%BC%98%E5%8C%96
Pareto Front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reto_front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 https://engineering.purdue.edu/~sudhoff/ee630/Lecture09.pdf
「擬定臺北市華光社區暨周邊地區(不含中華 電信及中華郵政部分)特定專用區細部計畫案」,臺北市政府,2017。 – https://www-ws.gov.taipei/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MzczL3JlbGZpbGUvMTg5NzAvNjQyMDg1MS9hMThhMmI0MS03NGRiLTRiNGItYTEzNy04YWFhZGRhODM0MTMucGRm&n=MTAzMDMyMeiPr%2BWFiee0sOioiOWFrOWxleioiOeVq%2BabuC5wZGY%3D&ico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