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4.1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7 15: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和穎
研究生(外文):YANG, HO-YING
論文名稱:走向寒瑩晚空——《愛因斯坦的夢》演員表演創作歷程
論文名稱(外文):A Stroll with Twinkles in a Limpid Night: An Actor’s Creative Process and The Application in Einstein's Dream
指導教授:林如萍林如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RU-PING
口試委員:朱宏章陳世杰
口試委員(外文):CHU, HUNG-CHANGCHEN, SHIH-CHIEH
口試日期:2022-07-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代替論文:作品連同書面報告(藝術類)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3
中文關鍵詞:演員的相信個人表演途徑減法/否定之路身體行動自得其樂清朗的表演狀態臨在當下心流
外文關鍵詞:actor's beliefthe personal performing approachesvia negativaphysical actionfind amusement in my own waya limpid state of performancepresencefl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創作報告記錄筆者參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20年秋季公演《愛因斯坦的夢》的演員工作經驗,彙整從參加甄選、進入排練,到完成演出的工作過程。
筆者進一步反思,演員在開放的集體創作環境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安全感,使自己能夠安然自適地走上舞台,達到「全然地相信」的表演狀態。並藉由回顧筆者於2018年至2022年,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期間所參與的排練與製作,梳理筆者心領神會「經由身體行動引領內在流動」的個人體悟過程。
This thesis is a record of the actor’s creative process, from audition, through rehearsal and to final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November 2020 production ‘Einstein’s Dream’, in the autumn programme of the School of Theatre Arts,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NUA).
Reflecting on how I found my own sense of security in the process, so that he or she can step on stage at ease and comfort, to reach the realm of "complete belief", Therefore,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leading inner flow through bodily action" will be untangled, reviewing personal creativity in rehearsals and productions from 2018 to 2022, during study for the MFA programme at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heatre Performance and Playwriting, TNUA.
摘要…………………………………………………………………………………… i
Abstract……………………………………………………………………………… iii
致謝辭………………………………………………………………………………… v
前言……………………………………………………………………………………vii

壹、走進《愛因斯坦的夢》………………………………………………………… 1
一、遇見:尋找畢業製作與甄選準備………………………………………… 1
(一)尋找畢業製作:恰逢其時的時機………………………………… 1
(二)《愛因斯坦的夢》甄選準備……………………………………… 2
二、源頭:《愛因斯坦的夢》原著…………………………………………… 7
三、轉化:《愛因斯坦的夢》編導理念……………………………………… 11
(一)爬梳核心理念……………………………………………………… 11
(二)製作的大框架……………………………………………………… 14
(三)編劇理念…………………………………………………………… 17
1. 個人的平行時空:芳羽童年的瀕死經驗……………………… 19
2. 群體的平行時空:2014的台灣與2019的香港……………… 19
3. 性別的平行時空:女性的身體性與社會性…………………… 20
4. 階級的平行時空:命好又怎樣………………………………… 21
5. 現在這個時空:在2020年當下的我們……………………… 21
(四)小結………………………………………………………………… 22

貳、在《愛因斯坦的夢》中………………………………………………………… 24
一、起飛:排練前期…………………………………………………………… 24
(一)共感練習…………………………………………………………… 25
1. 共感練習:鏡像………………………………………………… 25
2. 共感練習:Ensemble…………………………………………… 26
3. 共感練習:Flocking(鳥群)…………………………………… 28
(二)戲中戲:〈終曲〉動作發展……………………………………… 32
(三)小結………………………………………………………………… 35
二、亂流:排練中期…………………………………………………………… 37
(一)分組創作…………………………………………………………… 38
1.〈劇院大腸花〉…………………………………………………… 38
2.〈第24個夢〉……………………………………………………… 44
(二)舞群工作…………………………………………………………… 46
(三)小結………………………………………………………………… 47
三、定位:排練後期…………………………………………………………… 50
(一)與大道具相處:〈大時鐘〉………………………………………… 50
(二)面對詩意的文字:〈音樂秀之後〉、〈族譜〉…………………… 53
(三)打開天窗透進光:說出演員的困境……………………………… 55
1. 找不到「存在」的體感………………………………………… 55
2. 沒有原因,就給自己一個原因………………………………… 57
3. 去「做」,是因為相信………………………………………… 61
(四)小結………………………………………………………………… 63
四、自由:演出………………………………………………………………… 63
(一)進劇場、第一週…………………………………………………… 63
(二)第二週……………………………………………………………… 65
(三)觀眾回饋…………………………………………………………… 68
五、降落:反思………………………………………………………………… 70
(一)舞者的身體?演員的身體?——給自己安全感………………… 70
(二)保持好奇,喜於發現…………………………………………… 74
1. 自得其樂——演員的「玩性」………………………………… 74
2. 表演者的至高境界——「臨在當下(Presence)」…………… 78
(三)演員的相信……………………………………………………… 85
1. 藉由具體、明確、可操作的事來「相信」…………………… 85
2. 思考主體的改變——「讓」的藝術…………………………… 88
(四)再一次實證:陽光劇團工作坊的參與經驗…………………… 94
1. 陽光劇團的集體即興工作方式………………………………… 95
2. 集體即興的原則與框架………………………………………… 97
(1)彈性而開放的演員狀態………………………………… 97
(2)做具體的事,花時間經歷細節………………………… 99
(3)角色極致化——藉由身分差異創造戲劇衝突…102
(4)意義極致化——事情是「生死交關」的……………104
3. 演員在集體即興時的內在運作……………………………… 106
4. 建立導演與演員之間的共同語彙…………………………… 108
5. 導演在集體即興的視角……………………………………… 109
6. 陽光劇團工作坊經驗總結…………………………………… 111
(五)所謂的「溝通」……………………………………………………113
(六)小結……………………………………………………………… 115

參、大夢初醒:一個後知後覺的人……………………………………………… 118
一、從原點回望:研究所的旅程…………………………………………… 119
(一)風格化…………………………………………………………… 119
(二)情感的真實……………………………………………………… 121
(三)語言……………………………………………………………… 126
(四)形式、語言、情感的共融……………………………………… 128
二、後知後覺:旅途之末方始意識我這個人,與表演…………………… 132
(一)過去,我迷路地表演…………………………………………… 132
(二)現在,表演該是「順心而行」……………………………………134
1. 演員如何理解指令,而後執行……………………………… 134
2. 成為空的容器——淨空、接收、聆聽……………………… 138
3. 表演——順心而行…………………………………………… 141
(三)未來,在限制裡自由…………………………………………… 144


總結………………………………………………………………………………… 147
一、萬流歸宗——成為一個「開放」的人………………………………… 147
二、我不重要,但我很珍貴………………………………………………… 149

參考資料…………………………………………………………………………… 154

附錄……………………………………………………………………………………… 159
附錄一、《愛因斯坦的夢》演出資訊……………………………………………… 159
附錄二、《愛因斯坦的夢》演出結構暨分場表…………………………… 160
附錄三、觀眾心得節錄(一)…………………………………………………161
附錄四、觀眾心得節錄(二)…………………………………………………162
附錄五、〈音樂秀之後/族譜〉原始文本……………………………………163
附錄六、2022陽光劇團×北藝大暑期工作坊前文本…………………………165

一、中文及中譯專書:
朱宏章。2010。《導演與演員一起工作:談「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運用經驗》。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朱靜美。1999。《意象劇場:非常亞陶》。臺北市:揚智文化。
何一梵。2016。《莎士比亞不做的事》。臺北市:遠流。
金士傑。2003。《金士傑劇本II:家家酒•明天我們空中再見》。臺北市:遠流。
姚坤君。2007。《演員功課:《求證》的演繹過程》。臺北市:書林。
曹路生。2002。《國外後現代戲劇》。南京:江蘇美術。
鄧樹榮。2001。《梅耶荷德表演理論:研究及反思》。香港:青文書屋。
鍾明德。1999。《舞道:劉紹爐的舞蹈路徑與方法》。臺北市:時報文化。
———。2007。《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臺北市:書林。
———。2013。《藝乘三部曲:覺性如何圓滿》。臺北市:臺北藝術大學,遠流。
———。2018a。《MPA三嘆:向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致敬》。臺北市:書林。
藍劍虹。2002。《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作為一種技藝》。臺北市:唐山。
蘇子中。2018。《亞陶事件簿》。臺北市:書林。
Artaud, Antonin(安東尼•亞陶)著,劉俐譯。2003。《劇場及其複象:阿鐸戲劇文集》。臺北市:聯經。
Beckett, Samuel(山繆•貝克特)著,廖玉如譯。2008。《等待果陀、終局》。臺北市:聯經。
Bob-Waksberg, Raphael(拉菲爾•鮑布–瓦克斯伯)著,聞若婷譯。2021。《誰會愛上你受的傷》。臺北市:臉譜。
Brook, Peter(彼得•布魯克)著,耿一偉譯。2008。《空的空間》。臺北市:中正文化。
Bruder, Melissa(梅麗莎•布魯德)等著,沈若薇譯。2017。《演員筆記:表演工作者的實務手冊》。臺北市:五南。
Chekhov, Michael(麥可•契訶夫)著,白斐嵐譯。2018。《致演員:麥可•契訶夫論表演技巧》。臺北市:書林。
Csikszentmihalyi, Mihaly(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著,張瓊懿譯。2019。《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臺北市:行路。
Derrida, Jacques(雅各•德希達)著,劉北成等譯。1998。《言語與現象》。臺北市:桂冠。
Donnellan, Declan(迪克蘭•唐納倫)著,馬汀尼、陳大任譯。2010。《演員與標靶》。臺北市:聲音空間。
Fromm, Erich(埃里希•弗羅姆)著,劉宗為譯。2015。《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新北市:木馬文化。
Hagen, Uta(烏塔•哈根)著,胡茵夢譯。1987。《尊重表演藝術》。臺北市:漢光。
———,陳佳穗譯。2011。《演員的挑戰》。臺北市:書林。
Jones, Robert Edmond(羅勃•愛德蒙•瓊斯)著,王世信譯。2009。《戲劇性的想像力:大師寫給年輕人的藝術通則》。臺北市:原點出版:大雁文化發行。
Lecoq, Jacques(賈克•樂寇)著,馬照琪譯。2005。《詩意的身體》。臺北縣新店市:桂冠。
Lehmann, Hans-Thies(漢斯–泰斯•雷曼)著,李亦男譯。2021。《後戲劇劇場》。臺北市:黑眼睛文化。
Lightman, Alan(艾倫•萊特曼)著,童元方譯。2005。《愛因斯坦的夢》。臺北市:天下遠見。
Linklater, Kristin(克莉絲汀•林克雷特)著,林微弋譯。2022。《林克雷特聲音系統:釋放人聲自由的訓練》。臺北市:五南。
Murakami, Haruki(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2009。《1Q84:Book 2 7月/9月》。臺北市:時報文化。
———,賴明珠譯。2013。《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臺北市:時報文化。
Nagler, JoAnneh(喬安娜•奈格勒爾)著,郭玢玢譯。2018。《藝術家的正職》。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Nietzsche, Friedrich(弗里德里希•尼采)著,余鴻榮譯。1989。《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臺北市:志文。
Pitches, Jonathan(喬納森•皮奇斯)著,趙佳譯。2009。《表演理念:塵封的梅耶荷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Shakespeare, William(威廉•莎士比亞)著,梁實秋譯。1999。《奧賽羅》臺北市:遠東。
———,梁實秋譯。2016。《李爾王》臺北市:遠東。
Stanislavski, Constantin(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著,瞿白音譯。2006。《我的藝術生活》。臺北市:書林。
———,鄭君里、章泯譯。2013。《演員自我修養》。臺北市:新銳文創。
———,楊衍春、張勃諾、趙重剛譯。2016。《演員創造角色》。湖北:長江文藝。
———,史敏徒譯。1985a。《我的藝術生活》。《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林陵、史敏徒譯。1985b。《演員自我修養:第一部》。《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鄭雪來譯。1985c。《演員自我修養:第二部》。《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鄭雪來譯。1985d。《演員創造角色》。《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Wittgenstein, Ludwig(路德维希•維根斯坦),郭英譯。1989。《邏輯哲學論》。臺北市:唐山。
———,尚志英譯。1995。《哲學研究》。臺北市:桂冠。

二、外文專書:
Barba, Eugenio. 1999. Land of Ashes and Diamonds:My Apprenticeship in Poland. Wales, UK: Black Mountain Press.
Brook, Peter. 1968. The Empty Space. New York: Atheneum.
Carnicke, Sharon Marie. 2009. Stanislavsy in Focus: An Acting Master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Grotowski, Jerzy. 1968. Towards a Poor Theatr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 1997. The Grotowski Sourcebook, eds. Lisa Wolford & Richard Schechner. New York: Routledge.
Meyerhold, Vsevolod. 1963. Le théâtre théâtral. Traduction et Présentation de Nina Gourfinkel , Gallimard , Paris.
Morelos, Ronaldo. 2009. Trance Forms: A Theory of Perform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Thomas, Richard. 1995. At Work with Grotowski on Phyiscal Actions. London: Routledge.
Yogananda, Paramahansa. 2003. Autobiography of a Yogi, 13th ed. LA: Self-Realization Fellowship.
Wittgenstein, Ludwig. translated C. K. Ogden. 1922 (in English).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三、期刊論文:
米建國。2003。〈維根斯坦論可說與不可說〉。《正觀雜誌》27:135-169。
殷欣維。2009。《維根斯坦《邏輯哲學論》之結構分析》。新北市: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明德。2010。〈從「動即靜」的源頭出發回去:一個受葛羅托斯基啟發的「藝乘」研究〉。《長庚人文社會學報》3(1):71-112。
———。2012。〈這是種出神的技術: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葛羅托斯基的演員訓練之被遺忘的核心〉。《戲劇學刊》16:119-152。
———。2016。〈意/Impulse的鍛鍊:三探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身體行動方法」〉。《戲劇學刊》24:171-195。
———。2018b。〈論“Presence”和演員的「存在感」:我們扮演以進入濕婆的狀態〉。《藝術評論》34:67-103。
蘇子中。2021。〈瑜珈之為用大矣哉:再探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瑜珈之用〉。《戲劇學刊》34:91-130。
Zarish, Janet(珍妮•查瑞思)撰,鍾明德譯。2005。〈成為演員〉,《戲劇學刊》1:195-219。
Grotowski, Jerzy(葛羅托斯基)撰,鍾明德譯。2009。〈邁向貧窮劇場〉,《戲劇學刊》9:41-47。

四、網路資料:
紀金慶。2022。〈榮格精神分析第五講|共時性〉
https://www.facebook.com/soriano1215/posts/pfbid0R8XcCNwb4oQLeN2gNbGd99kmexy3dQA4xaRyEcELrnc7gHEW5XP74p6eEZiQapPQl
Checked on August 20, 2022.
樂羽嘉(編譯)。2022。〈如何對抗負面思考?高EQ的人使用藍海豚法則〉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9990 Checked on August 14, 2022.
Gilbert, Elizabeth. 2009. “Your Elusive Creative Genius”
https://www.ted.com/talks/elizabeth_gilbert_your_elusive_creative_genius/transcript Checked on August 14, 2022.
Grotowski, Jerzy. 1954. 《忠貞的王子》∥(The Constance Prince)℅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W411a7Nz/ Checked on August 14, 2022.
Kelly, John. 2018. 〈rehearse探源——原來莎翁這麼愛用!〉∥(What in the Word?! Raking over the roots of rehearse)℅
https://www.gushiciku.cn/dc_hk/108042930 Checked on August 14, 2022.
Waschenfelder, Thomas. Via Negativa: Improvement By Subtraction. Wealest.
https://www.wealest.com/articles/via-negativa Checked on August 30, 202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