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毛毳(2002)。〈生態環境與地景藝術〉。《河南社會科學》10(5)。
王雪卿(2020)。〈狂歡與哀感:《金瓶梅的節日書寫》〉。《國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7,頁463-500。
呂佩怡(2011)。〈Off-Site藝術初探〉,《現代美術學報》22,頁9-38。
呂佩怡(2015)。〈在路上:90 年代至今的台灣當代藝術策展〉,收入呂佩怡主編,《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台北:典藏藝術家庭,頁 20-41。
巫鴻(2008)。〈美術史與美術館〉,《美術史十議》。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周佩璇(2008)。《九○年代以來臺灣視覺藝術機構與獨立策展人興起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季鐵男(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臺北,桂冠出版。
林平(2012)。〈策展人的誕生 台灣策展教育的建構和發展異象〉。《典藏・今藝術》,241,頁30-35。
林宏璋(2013)。《策展主體:當代展演實踐》。台北:漢世紀數位文化。
林佩璇主編(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頁239-262。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 《身心障礙研究》,3(2),頁122。
邱坤良(2012)。〈紅塵鬧熱白雲冷—台灣現代藝術節慶的本末與虛實〉。《戲劇學刊》,15,頁49-78。
胡寶林、喻肇青(1984)。《台北市都市幾關計畫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中原大學建築系都市設計研究室: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委託。
孫華翔(2014)。〈臺灣文化藝術節慶發展的觀察與策略思考〉。《傳藝雙月刊》,112,頁48-61。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張成基(2003)。〈元宵節習俗說略〉。《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9(1),頁50-51。
張耕軒(2019)。《參與式藝術策展個案研究-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88)。〈台灣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海岸變遷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8,頁88。
許翼翔(2021)。〈光節:奇觀幻象、秘境追尋與地方創生神話〉。《典藏今藝術&投資》,344,頁100-103。
曾旭正(2010)。〈地點、場所或所在-論 “place”的中譯及其啟發〉。《地理學報》,58,頁115-132。
曾曬淑(1999)。《思考=塑造Joseph Beuys的藝術理論與人智學》,南天書局。
程怡嘉(2011)。〈策展機制的文化生產角色與學術意識: 以 2000-2006 年臺北雙年展下的臺灣策展人為例〉《博物館與文化》,2,頁 137-162。
黃文博(2012)。〈倒風內海的汊港庄社〉,《倒風內海及其庄社》。台南:大臺南地景文化專輯。
黃可萱(2020)。《What’s Art藝術100關鍵詞》,台北:華滋。
董維琇(2013)。〈藝術介入社群:社會參與式的美學與藝術實踐〉。「藝術研究學報」,國立臺南大學,6(2),頁27-38。
鄒淑慧(2006)。〈當代歐美裝置藝術特質之分析與研究〉。《現代美術學報》,11(5),頁79-106。
劉立行、郭芝妘(2018)。〈以社會雕塑理論,看當代藝術家的藝術/社會實踐,以2010-2016年化國發表之六位台灣藝術家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4(11),頁113-124。
劉俊裕(主編)(2013)。《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藝文節慶、賽事活動與都市文化形象》。新北市:巨流。
樊婉貞(2007)。〈借來的地方、借來的藝術〉。《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00,頁91-96 。
蔡英郎(2017)。《鹽水蜂炮行銷轉型與再造之研究》。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簡秀珍(2002)。〈日治時期宜蘭地區慶典中的遊藝活動〉。《藝術評論》,13,頁95-133。
羅秀芝(2006)。〈地方:流變的藝術場域〉《現代美術學報》,32,頁65-93。
蘇昭英、蔡季勳(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文建會。
鹽水鎮志編篡委員會(1998)。《鹽水鎮誌》。台南縣鹽水鎮:台南鹽水鎮公所。
翻譯文獻:
王聖智譯(2013)。〈策展的轉變:從實踐到論述〉,《藝外》,第 43 期(2013.03),頁 54-69。(原書:Paul O'Neill. [2007].The Curatorial Turn: From Practice to Discourse. printed in Issues in Curating Contemporary Art and Performance, Eds. Judith Rugg and Michéle Sedgwick, Intellect Books)
任西娜、尹晟譯(2015)。《策展簡史》,典藏藝術家庭出版。(原書:Hans Ulrich Obrist .A Brief History of Curating)。
吳瑪俐、謝明學、梁錦鋆譯(2006)。《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臺北:遠流。(原書:Kester, Grant. H. [2004]. Conversation pieces : community + communication in modern art.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李如君、游瑛妙譯(2009)。《節慶與活動管理》。臺北縣三重市:前程文化。(原書:Allen, J., O'toole, W., Harris, R., & McDonnell, I. (2008). 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Milton: 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
李美蓉譯(1996)。《地景藝術》,台北:遠流出版。(原書:Alan Sonfist 編輯 Art in the land : A critical anthology of environment art)。
官研廷譯(2017)。《藝術創作委託指南》。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原書:Louisa Buck and Daniel McClean.[2012]. Commissioning Contemporary Art: A Handbook for Curators, Collectors and Artists.)
林雅琪、鄭慧雯譯(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臺北:麥田人文。(原書: Arthur,C.Danto. [1998].After the End of Arts: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施植明(1986)。《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出版。(原書: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80].Genius Loci: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New York: Rizzoli.)
張玲玲(2014)。《越後妻有三年展的10種創新思維。》(原書:北川フラム, 2014.美術は地域をひらく: 大地の芸術祭10の思想。
黃麗娟譯(1996)。《藝術開講》, 台北:藝術家。(原書:Robert Atkins. [1990]. ART SPEAK: a guild to contemporary ideas, movement and buzzwords, 1945 to the Present.)。
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原書:Yi-Fu Tuan.[1979].Space and Place :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羅世宏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原書:Barker, C. [2000].Cultural Studies : Theory and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s.
外文文獻
Allen, J., O'toole, W., Harris, R., & McDonnell, I. (2008). 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Milton: 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
Carol Hall. (1983).Environmental Artists: Sources and Directions. In Art in the Land: A Critical Anthology of Environmental Art . Alan Sonfist (ed.). pp. 8-59. New York: Dutton .
Getz, D. (1991). 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Jeane W. Anastas. (1999).Research Design for Social Work and the Human Servic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Auping. (1983).Earth Art: a study in ecological politics。In Art in the Land: A Critical Anthology of Environmental Art . Alan Sonfist (ed.). pp.92-104. New York: Dutton .
Strauss, A. L. (1987).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in, R. K. (200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4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暮沢剛巳(2009)。《現代美術のキーワード100》。東京:筑摩書房。
網頁資源:
Tate Museum(無年代)。Site-specific。檢自:https://www.tate.org.uk/art/art-terms/s/site-specific
文化部網站(無年代)。成立沿革。檢自:https://www.moc.gov.tw/content_246.html
月之美術館官方網站(2022)。檢自:https://yuejinartmuseum.tainan.gov.tw/index.php?modify=yuejin&kind=history
月津港燈節官方網站(無年代)。檢自:https://www.yuejinlanternfestival.com/661066237904
陳慧明(2020)。經濟日報。鹽水月津港燈節創92萬參觀人次。檢自: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1799/4363546
越後妻有藝術祭官方網站(無年代)。檢自:https://www.echigo-tsumari.jp/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網站(2020)。看見臺南-月津港的蛻變(含燈節介紹)檢自:https://culture.tainan.gov.tw/video/Details?Parser=17,7,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