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5 12: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淑玲
研究生(外文):HSIEH, SHU-LING
論文名稱:以人智學觀點探究音樂對身心障礙者之影響 - 以「社團法人臺灣藝啟生活家庭協會」音樂課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Music on the Disabl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sophy The Case Study of Music course of Taiwan Social Arts for Families Association(SAFA)
指導教授:容淑華容淑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NG, SHU-HWA
口試委員:張之愷廖仁義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CHIH-KAILIAO, JEN_I
口試日期:2022-06-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48
中文關鍵詞:身心障礙者-結節硬化症音樂課程人智學
外文關鍵詞:disabled people-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music coursesAnthroposoph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要
據衛生福利部2020年身心障礙統計(衛生福利部,2020c),從學前教育到大專院校的身心障礙學生共計4,211,736人。身心障礙者即使是同樣病類,因體質的個別差異,所表現的症狀也不相同。障礙者的身心各具複雜性,如果能在教育的過程中,將所學運用在生活中,將成為障礙者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經驗累積,也有助於障礙者長大成人後的生命準備。人智學創辦者Rudolf Steiner曾描述,藝術就像是人類的尊嚴,它在人們生存的條件中,使人的生命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而教育工作需以此為基礎(Wolff, 2015)。藉由藝術可以激發個人的創造力、促進學習,對社會具正向的改變或影響。而藝術教育對於障礙者除了能獲得藝術相關的技術外,在素養養成與生命開展具正面影響。
20世紀初音樂療法已成為一種專業技術,它運用音樂中有關影響生、心理與社會性因素,改善患者的症狀與促進恢復的條件下,協助患者生活日常品質的調整。身心障礙者因需長期就醫與學習期間常被歧視的情形下,造成自我懷疑、缺乏自信與人際關係的疏離,教育者可以如何陪伴在成長中的障礙者瞭解自我與看見自己?
本研究並不以音樂治療作為研究的目標,但以客製化的音樂課程作為本研究對象結節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簡稱TSC)學員提出系列課程,透過課程中的樂器演奏與音樂表演為策略,讓學生在過程中透過音樂學習達到療效。
本研究以人智學關於人的探討與治療教育的觀點為主,輔以藝術教育家與教育家的論述為參考,以三位20歲以上具結節硬化症的成人為對象,在音樂課程學習過程中探討障礙者自信心、人際關係和自我價值之影響。本研究以質性研究之敘事研究法為主、訪談法為輔的研究方法,從研究對象活生生的生活中,經由思考及在社會關係中所形塑出其意義的探究。
經由觀察、分析與詮釋,其結論發現藉由音樂課程中的樂器演奏、排練和演出,能幫助障礙者增進自信心、與人的連結和自我價值建立的基礎,並提供給教育單位和照顧者重新認識一個孩子的成長與認知經驗,進而調整制度的規劃和照護方式。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disability i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MOHW) 2020, the amount of disability students from the preschool to the college is 4,211,736. Even they have the same disease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ersonal physique constitutions, they would show up distinct symptoms.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whose bodies and minds are complicate. During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if they can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t in their lives, that would be important to accumulate life experience and also help them to prepare the lives for growing up. The founder of Anthroposophy- Rudolf Steiner indicated art is as people’s honour. It is one of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It makes people’s lives become a whole.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it. By art, it can inspire people’s creativity, promote learning and have positive chance or impact on the society. Furthermore, the art education to the disabilities is not only learning art skills but also having positive impact on literacy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music therapy has become a specialty. It uses the influence of physiology, psychology and social elements in music;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improving the patient's symptoms and promoting recovery, it assists patients in adjusting their quality of life. Sinc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need long-term medical treatment and are often discriminated agains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y doubt themselves, lack self-confidence and become alienable of relationship. How can educators accompany with disabilities people in their growing process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and see themselves?
This study did not target music therapy. However, a series of courses proposed by the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students in this research are based on customized music courses. Strategies through instrumental and musical performances in the course let students achieve curative effect through music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nthroposophy perspectives on human exploration and therapeutic education; supplemented by the theories of art educators and educators as a reference. Three adults over the age of 20 who are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have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self-confide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elf-worth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music courses.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narrative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supplemented by the interview method. It explores the meaning from the living life of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rough thinking and shaping in social relations.
Through observa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e conclusion is by playing instruments in music lessons, rehearsing and performing are able to help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not only to increase self-confidence, connect with others and build self-worth, but also provide to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carers to rediscover a child's growth and cognitive experience. Then we can adjust the planning of the system and the way of caring.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一、Rudolf Steiner(1861-1925)的教育實踐 1
二、藝術滋養與療育 2
三、特殊教育系中的藝術課程問題 3
四、藝術啟發生活 6
第二節 研究動機 8
一、孩子上音樂課 8
二、研究者與表演藝術 9
三、教養、教育與療育的關係 10
四、音樂是障礙者的禮物 11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4
一、研究目的 14
二、研究問題 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5
一、研究範圍 15
二、研究限制 1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8
一、身心障礙—結節硬化症(TSC) 18
二、音樂課程 19
三、人智學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第一節 身心障礙相關研究 23
一、障礙者相關法令 24
二、障礙者相關教育 27
第二節 人智學的健康、自由教育和障礙者的關係 31
一、Rudolf Steiner的生命與教育 31
二、人智學精神發展的教育與人的探討 35
三、12感官與健康的教育之關係 42
第三節 音樂與障礙者的關係 52
一、音樂治療的功能與應用 52
二、音樂的善美真 5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1
一、敘事研究法 62
二、訪談法 66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8
一、研究架構 68
二、研究流程 69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73
一、研究對象 73
二、研究者 76
三、協同研究者-陳老師 7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9
一、研究者之省思日誌與生活記錄 79
二、個別與團體訪談 80
三、問卷 80
四、訪談錄音與錄影紀錄 80
五、蒐集研究對象相關之資料 8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1
一、資料處理 81
二、資料分析 82
第四章 研究歷程分析與詮釋 85
第一節音樂課程對障礙者增進自信之影響 85
一、遇見興趣與能力 85
二、音樂學習的歷程 92
第二節 透過排練產生同理、自我認同與人際互動之關係 103
一、傾聽之間 103
二、音樂與人的連結 112
第三節 透過音樂表演,參與社群和自我價值建立 121
一、被看見、被聽見 121
二、參與社群 131
第四節 小結 137
一、音樂學習與自信心的建立 137
二、透過排練產生自我認同與人際的關係 138
三、透過表演參與社群和自我價值的建立 139
第五章 總論 141
第一節 結論 141
一、音樂課程增進障礙者之自信 142
二、器樂演奏與合奏建立障礙者的人際關係 144
三、打開心內é門窗 145
第二節 建議和期許 147
一、困境 147
二、建議 148
三、期許 154
參考文獻 157
附錄 167
附錄一、反思日誌與生活紀錄表 167
附錄二、社團法人臺灣藝啟生活家庭協會音樂班課程規劃 168
附錄三、訪談知情同意書 174
附錄四、研究對象問卷 177
附錄五、訪談大綱 181
附錄六、逐字稿 186


參考文獻
王美珠(2017)。音樂美學︰歷史與議題。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19)。教育研究法(十八版)。台北︰五南。
王子翎(2021)。藝星之旅︰特教班學生的美術館之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江漢聲(2001)。江漢聲的音樂處方簽。台北︰時報。
江漢聲(2003)。音樂癒療DIY︰江漢聲的音樂處方簽3。台北︰時報。
宇宙織錦(2015)。人智學特輯-由疾病邁向健康的實相。CJA02宇宙織錦雜誌02。台北︰宇宙織錦。
宇宙織錦(2016)。華德福兒童早期教育&人智醫學合輯-教育即療癒。CJA03宇宙織錦雜誌03。台北︰宇宙織錦。
艾爾.哈利利、麥克法登 (2016)。神秘的量子生命(侯新智、祝錦杰譯)。杭州︰浙江人民。
呂理瑒(2013)。內在感官︰人智學啟迪下的感官探索。新北︰光佑。
汪其楣(2018)。歸零與無限︰臺灣特殊藝術金講義(第二版)。臺北︰聯合文學。
村井靖兒 (2019)。音樂療法的基礎(第二版) (吳鏘煌譯)。新北︰稻田。
阮明淑(2012)。敘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852/
林美珠 (2000) 。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取自http://read.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00040261
林貴美(2001)。音樂治療與教育手冊︰音樂治療與教育的基本概念與活動設計。台北︰心理。
孟瑛如、陳志平、陳虹君、周文聿、謝協君、胡瑀、李翠玲、黃國晏、江源泉、簡吟文、田仲閔、黃姿慎、陳國龍、黃澤洋(2021)。特殊教育概論︰現況與趨勢。台北︰心理。
柏拉圖 (2003)。柏拉圖全集第3卷(王曉朝譯)。北京︰人民。
姚世澤(2002)。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施以諾(2006)。病房裡的音樂會-醫護人員的音樂治療實用手冊。新北︰藝軒。
胡佑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麗芷 (2006)。感覺統合(下篇) 因材施教 。台北︰信誼。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 - 首航初探之旅。台南︰麗文。
徐孟利(2014)。華德福教育性戲劇課程之「轉化」意涵及教師實踐歷程探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唐宜楨、陳心怡(2008)。從《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來探討身心障礙概念的新轉向(電子版)。身心障礙研究季刊,6(4),p238-251。取自http://w1.dorise.info › JCSE › paper_detail › pid=142820
郭長揚(1994)。鋼琴的美感表現。新北︰樂韻。
郭貞伶(2021)。穩定的弓︰輕度自閉症兒母親的生活經驗探究。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碩士班臨床心理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康美鳳(2001)。人生的奧秘︰如何擁有美妙健康的嗓音。台北︰世界文物。
張恆豪、王靜儀( 2016 )。從「殘障」到「身心障礙」︰障礙標籤與論述的新聞內容分析(電子版)。台灣社會學,31期,p1-41。
取自https://www.ios.sinica.edu.tw/journal/ts-31/31-1.pdf
陳嬌芳(2015)。一個腦性麻痺青少年家庭生命經驗轉化學習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宜芝(2017)。由受助者到助人者之角色轉換歷程-以育有特殊需求兒童家長為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品如(2021)。樂齡舞越︰樂齡族群藝術統合課程之探究(上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魯道夫.施泰納華文編輯小組」(2019)。治療教育課程(胡惠芬譯)。宜蘭︰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原著出版於1987)。
曾焜宗(2006)。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復文。
楊儒賓(譯)(2004)。江文也著。孔子的樂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
謝菲爾(2015)。為希望而作︰建設華德福學校社區(楊密、蔣明、溫鵬譯)。北京︰中國言實。(原著出版於2012)。
劉岠渭(2004)。默觀無限美-劉岠渭教你聽古典音樂。台北︰時報。
鄭又慧(1994)。音樂百寶箱︰給父母的尋寶圖。台北︰宇宙光。
鄭坤益(2013)。一個自閉症樂團的敘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藍劍虹(2009)。許多孩子,許多月亮。台北︰晴天。
蔡篤堅(2007)。人文、醫學與疾病敘事。台北︰記憶工程。
蔡佳穎(2013)。透過藝術的語言教育在華德福學校實踐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環球科技大學、臺灣人智學健康照護平台整合協會(2016)。台灣四年制治療教育與社會治療學程講義。未出版,台中。
豐子愷(2008)。豐子愷音樂講堂︰音樂欣賞入門的二十八堂課。台北︰臉譜。
簡政珍(2004)。音樂的美學風景。新北︰揚智。
嚴嘉楓、林金定(2003)。身心障礙者人權與福利政策發展(電子版)。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1),p20-31。
取自17292832-200307-200907130046-200907130046-20-31 (1) 。
Alphen, v.P., Sharfman, v.A., & Alphen, v. C. (2018)。兒童的發展-基於施泰納的洞見和華德福學校的實踐(成都華德福學校社群譯)。台灣華德福家庭教育協會(校正 編輯,未出版)。
Atarah, B.T., & Douglas, B. (1997)。發掘兒童音樂潛能︰如何選擇樂器(陳軍譯)。台北︰世界。
Beth Krensky & Seana Lowe Steffen (2009) Engaging Classrooms and Communities through Art︰A Guide to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AltaMira Press
Brass, R. (2018)。探索聽覺教育之路︰華德福音樂課程及養成指引(車迅譯)。台中,台灣人智學健康照護平台協會。
Brown.M., R.(2019)。生命之梯︰治療教育的七個生命歷程- 給家長、教師和治療者勇氣的實用指引(李靜宜譯)。台中︰向上科技。(原著出版年︰2016)。
Campbell, D. (1999)。莫札特效應︰音樂身心靈療法(林珍如、夏荷立譯)。台北,先覺。
Carlgren, F.(1998)。邁向自由的教育︰全球華德福教育報告書(鄧麗君、廖玉儀譯)。新北︰光佑。
Charles, R.H. (1997)。音樂教育概論(李茂興譯)。新北,揚智。
Clandinin, D.J., & Connelly, F.M. (2003)。敘說研究︰質性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余曉雯譯)。台北︰心理。
Clingan, J.(2018)。Play On︰直笛、其他管樂器在華德福音樂教育的運用(翁綾霙、陳脩平譯)。宜蘭︰人智學教育基金會。
Dethlefsen, T. & Dahlke, R. (2017)。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易之新譯)。台北︰心靈。(原著出版年︰1983)。
Dethlefsen, T. & Dahlke, R.(2017)。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易之新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83)
Dewey, J. (2019)。民主與教育︰教育對民主社會的特別意義(第二版)(薛絢譯)。台北︰大塊。
Eastham, C. (2021)。社交恐懼症不孤單生存指南(黃佳瑜譯)。台北︰漫遊。(原著出版年2016)
Freedman, J. & Combs, G. (2018)。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易之新譯)。台北︰張老師。
Freire, P. (2011)。希望教育學(方永泉、洪雯柔、楊洲松譯)。台北︰巨流。
Freire, P. (2019)。受壓迫者教育學(五十週年版)(方永泉、張珍瑋譯)。高雄︰巨流。
Frongillo, A.C., (2018)。悅樂樂. 音樂性的重要︰華德福音樂課程的發展與實踐(李靜宜譯)。宜蘭︰台灣華德福教育協會。
Goldman, J. (2009)。聲音療法的七大秘密(奕蘭譯)。台北︰生命潛能。(原著出版年︰2008)。
Glöckler, M. (2021)。邁向未來的教育︰學校是健康發展的所在(林琦珊譯)。臺北︰宇宙織錦。(原著出版年︰2020)
Glöckler, M., Langhammer, S.& Wiechert, C. (2017)。邁向健康的教育︰2006年蔻立思可研習會報告(鄧麗君、廖玉儀譯)。宜蘭︰人智學教育基金會、歌德館醫學部門和教育部門。(原著出版年︰2006)。
Greenfield, A.S. (1998)。大腦小宇宙(陳慧雯譯)。台北︰天下。(原著出版年1997)。
Jane(2016)。謝豐舟醫師︰從台灣產前診斷的發展軌跡看基因體學的定位。GENE ONLINE基因線上。取自https://geneonline.news/prenatal-diagnosis-genomics/
Kanpol, B. (2004)。批判教育學導論(張盈堃、彭秉權、蔡宜剛、劉益誠譯〕。台北,心理。
Kim, Jeong-Hee (2018)。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張曉佩、卓秀足譯)。台北︰心理。
Levitin, J.D.,(2013)。迷戀音樂的腦(王心瑩譯)。新北︰遠足。
Levine, K.S. & Levine, G.E. (2007)。表達性藝術治療概論(蘇湘婷、陳雅麗、林開誠譯)。台北︰心理。pp101-128。
Lindenberg, C. (2014)。華德福教育之父︰魯道夫‧施泰納(蔡慈皙譯)。台北︰心理 。
Lyman, A. (2009). Let there be music: The music curriculum in the Waldorf school, Grades Five through Eight. Renewal: A journal for Waldorf education, 18(2), 18-21
McAllen, E.A. (2019)。補正教育The Extra Lesson- 以動作、圖畫與繪畫練習協助書寫、閱讀、算術困難的孩子(葉炯銘譯)。台中,自由心苑。
McAllen, A.E. (2004). THE EXTRA LESSON Movement, Drawing, and Painting Exercises to
Help Children with Difficulties in Writing, Reading, and Arithmetic. Rudolf Steiner College Press
Mercedes, P. (2007)。音樂治療︰理論與實踐(甦琳譯)。北京︰世界圖書。
Buck, P.C.(1988)。音樂家心理學(劉蓮華譯)。新北︰文笙。
Read, H. (2007)。透過藝術的教育(呂廷和譯)。台北︰藝術家。
Ruhrmann, I., Willmann, R., Willand, A., Wispler, R., Seemann, N., & Brandt, A., (2018)。自閉症譜系障礙︰理解與日常實踐(何品譯)。台中︰人智。
Seydel, A. (2015)。我是你︰華德福教育的兒童研討會(張淑惠譯)。新北︰心理。
Soesman, A. (2011)。十二感官﹦Our Twelve Senses(呂理瑒譯)。台北︰琉璃光。
Solomon, A. (2015)。背離親緣.上︰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謝忍翾譯)。新北︰大家。(原著出版年︰2012)
Steiner, R.(2002)。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柯勝文譯)。新北︰光佑。
Steiner, R. (2013)。實用教學指引-華德福學校1-8年級課程的圖像(林琦珊譯)。台北︰洪葉。
Steiner, R. (2015a)。人智醫學療癒的秘密-以靈性科學開展治療藝術的基礎(韋萱譯)。台北︰宇宙織錦。(原著出版年︰1925)
Steiner, R. (2015b)。從靈性科學觀點看兒童教育(滴水譯)。宜蘭︰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
Steiner, R. (2019a)。華德福教育的本質︰華德福創始人Steiner暢談「身心靈全人教育」的思考與初心(華德福100週年紀念版) (李宜珊譯)。新北︰小樹。
Steiner, R. (2019b)。華德福學校的精神(陳脩平譯)。宜蘭︰三元。(原著出版年︰1920 )。
Steiner, R. (2020)。奧秘科學大綱(李怡達譯)。台北︰奇異果。
Solomon, A. (2016)。背離親緣.下︰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謝忍翾譯〕。新北︰大家。(原著出版年︰2012)
Wilkinson, R.(1997)。教育的藝術︰世界性的華德福教育(余振民譯)。新北︰光佑。
Wink, J. (2005)。批判教育學︰來自真實世界的紀錄(黃柏叡、廖貞智譯)台北︰巨流。
Wolff, O. (2015)。人智醫學及其療癒方法(王新艷譯)。台中︰人智。
Yalom, D.I. (2017)。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廖婉如、陳耿雄譯)。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8)
二、網路資料
台灣優律思美學校The School of Eurythmy Taiwan,賴心詩譯〈而我 連結了兩個世界〉。取自https://eurythmytw.blogspot.com/2015/
內政部身心障礙身心障礙新制與舊制區別說明,新制(8類)與舊制(16類)身心障礙類別及代碼對應表。取自https://www.set.edu.tw/reg/tra/Interior.htm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0),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法務部。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32
全國法規資料庫,特殊教育法,2019年4月24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27
罕見疾病基金會(2017)。罕病分類與介紹。取自http://www.tfrd.org.tw/tfrd/rare_b/view/id/148
罕見病,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D%95%E8%A7%81%E7%97%85
社團法人台北藝術統合教育研究會(IAEA)2011。取自https://www.iaea.org.tw/
社團法人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取自http://www.ttsc.org.tw/clinic_d/content/category_id/1/id/13
法務部(1947)。中華民國憲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00001
非常木蘭(2016)。亮點女力 – 聽不見的舞者 林靖嵐奪選美后冠,取自http://www.verymulan.com/story/聽不見的舞者%E3%80%80林靖嵐奪選美后冠-14207.html
坦腹齋(2017)。壹讀。李唐的《萬壑松風圖》,細節處彰顯大家手筆。取自http://read01.com/6GPP6xG.html
林靖嵐聽障舞蹈團 Taiwan First Deaf Dance Group 舞蹈工作室。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firstdeafdance
炬輪技藝發展協會(原中華民國才障技能發展協會) 。取自http://www.julun.artcom.tw/ap/index.aspx
教育部(2015)。藝術教育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37
教育部(2019)。特殊教育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27
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教育課程實施規範。取自https://www.rootlaw.com.tw/LawContent.aspx?LawID=A040080081022600-1080718
衛生福利部(2016)。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47
衛生福利部(2020a)。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46
衛生福利部(2020b)。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20
衛生福利部(2020c)。身心障礙統計一覽表。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s/cp-4646-50610-113.html
黃國彥(2000),國家教育研究院 –參與觀察研究 國家教育研究辭書 。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參與觀察研究&search=參與觀察研究
結節硬化症之最新發展。取自https://www1.cgmh.org.tw/chldhos/intr/c4a90/TSC%E4%B9%8B%E6%9C%80%E6%96%B0%E7%99%BC%E5%B1%95.htm
臺灣身心障礙藝術發展協會2009取自
http://www.lumin-art.org.tw/?page_id=673
臺大醫院結節硬化症整合門診。取自https://www.ntuh.gov.tw/ntuch/Fpage.action?muid=3142&fid=3004
總統府(1980)。殘障福利法。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37936/制定殘障福利法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