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4.1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0 16: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天崴
研究生(外文):LI,TIAN-WEI
論文名稱:客家節慶促進社區發展之探討— 以富源社區鼓王爭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Discussion on Hakka Festivals Promot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Take the Drum King's Competition in Fuyuan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陳銘村陳銘村引用關係李純誼李純誼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MING-TSUNLI, CHUN-YI
口試委員:陳信助游宗新
口試委員(外文):CHEN,HSIN-CHUYOU, TZUNG-HSIN
口試日期:2022-07-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環球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5
中文關鍵詞: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永續發展世代傳承鼓王爭霸
外文關鍵詞:integrated community developmentcultural industry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heritanc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drum king’s competi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蒐集有關花蓮縣瑞穗鄉富源社區推行總體營造的歷年計畫執行成果,專訪社區發展協會等相關組織的主要幹部、居民,回顧相關論文、書籍等資料,作為探討研究富源社區從開始進行社區總體營造,自籌經費辦理鼓王爭霸活動,經過多年的努力,使得社區城隍文化祭的慶典得以發揚光大,並將鼓藝形塑成為社區文化傳承的代表,打響全國性的知名度,同時推動鼓王爭霸活動,入選為客庄12大節慶之一。富源社區經過二十餘年來的蛻變,從一個趨於沒落的偏鄉農村,一舉成為全國的優良卓越社區。經過訪談歸納相關的資料,得到如下的結論:
在社區意識方面,社區營造就是一種轉變人心的造人工作。社區營造的推動讓居民覺得對社區發展而言是需要的,不但可促使社區居民增加彼此的互動、情感得以連結,更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為親近。透過社區營造活動在拔仔庄的進行,可以清楚看見,因為一個簡單的起心動念,加上多年來世代傳承的堅持,的確喚起社區居民的熱情與動能,再一次強化大家對原鄉社區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社區文化產業方面,社區營造執行的過程中,除了打開社區的知名度,增加社區的觀光人潮,居民對城隍文化祭與鼓王爭霸有更深入的了解與期待,經由這兩個主軸的推動,同時建立社區的品牌形象,也帶動週邊的文創產業與社區觀光產業共同發展社區經濟。
In December 1993,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Committee of the Executive Yuan first proposed the concept and policy plan of " integrat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community culture, build community consensus, and construct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life community as a new thinking and policy plan for cultural administration. The policy emphasizes a bottom-up co-prosperity system with community autonomy a-nd residents' participation.In the past 30 years, driven by the government's vigorous implementation of the " integrat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 policy, many community vo-lunteers and professionals have participated in and earnestly implemented the program, which has penetrated into all regions and corners of Taiwan, and has received a warm r-esponse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c circles.
This research collects the implementation results of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the Fuyuan community in Ruisui Township, Hualien County over the years, interviews the main cadres and residents of the community, and inquires about relevant papers, books, media reports, etc. Building, self-financing to handle the drum king competition activit-ies, after years of hard work, the celebration of the community city god cultural festival has been carried forward, and through the drum art, it has become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munity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 has become a national reputation, which in turn m-akes the drum king The competition for hegemony was selected as one of the 12 major festivals in Kezhuang. Moreover,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of transformation, the Fuyua-n community has transformed from a rural village that is declining into a national excellent and outstanding community in one fell swoop.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is discussed and analyzed as follows:
In terms of community awareness, community building is a kind of people-making work that transforms people's hearts.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creation makes residents feel good and necessary, and promotes the increase of interaction among residents in the community, the connection of emotions, the more emphasi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closer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Through the community building activities in Bazai Vi-llage, we can clearly see that because of a simple thought, coupled with the persistence of passing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over the years, the heart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can indeed be reunited with each other again.
In terms of community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n addition to increasi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community and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people in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have deep hopes and expectations for the Chenghuang Cultural Festival and the drum king competition. How to promote the two main axes? , to establish the brand and surrounding commodities of the c-ommunity, and then drive the tourism industry economy of the community, it should be the work of promot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roup.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e make suggestions for other communities and related promotion groups that are engaged in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16
第三節 研究動機 25
第四節 研究目的 27
第五節 研究問題與分析 31
第六節 名詞解釋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2
第一節 鼓王爭霸之陣頭鼓 42
第二節 客家文化與遷徙 46
第三節 社區發展 5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60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0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5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66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分析 66
第二節 討論與分析 76
第三節 富源社區發展脈絡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2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12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7
參考文獻 132
附錄 136

表目錄
表1-1 花蓮縣人口成長圖 16
表1-2 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人口統計表 18
表1-3 2021「客庄12大節慶」入選一覽表 29
表2-1 客家五次遷移時期及途徑 47
表4-1 富源社區每年定期執行之計畫方案 69
表4-2 95年度社區發展工作評鑑成績等別表 70
表4-3 103年度社區發展工作評鑑成績等別表 73
表4-4 107年度參與金卓越社區選拔花蓮縣政府評語 75
表4-5 蝴蝶谷學區報成果表 95
表4-6 富源社區鼓王爭霸SWOT分析 116
表4-7 富源社區六星計畫發展方向 120

圖目錄
圖1-1 鳳林郡要覽--白川(富源)位置圖 2
圖1-2 拔仔庄文化導覽地圖 8
圖1-3 「客家阿婆」布偶與染布作品 10
圖1-4 富源社區導覽圖 15
圖1-5 花蓮縣人口重心偏移圖 17
圖1-6 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圖(2020至2070年) 19
圖1-7 富源保安宮城隍聖誕祭典 21
圖1-8 台灣「祖孫家庭」歷年趨勢(1998~2018) 23
圖1-9 封溪護魚後的馬蘭鉤溪景觀 24
圖1-10 鼓王爭霸創新陣頭演出 26
圖1-11 拔仔庄城隍文化祭 38
圖1-12 十鼓表演團 41
圖3-1 研究流程圖 65
圖4-1 富源社區歷年獲獎成果 82
圖4-2 蝴蝶谷文史工作室組織架構圖 93
圖4-3 富源社區發展協會組織架構圖 94
圖4-4 廾ㄚ包子共和國參加活動擺攤 104
圖4-5 靚染工坊 105
圖4-6 林銀妹阿嬤的畫作 106
圖4-7 社造3.0及村落文化發展計劃策略 114
圖4-8 2019鼓王爭霸戰海報 115
一、中文
文建會(1996)。社區總體營造執行情形說帖。台北:文化部。
文建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化部。
文建會(2003)。2003造全國年會導覽手冊。台北:文化部。
文建會(2005)。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台北:文化部。
王培勳(2002)。我國社區發展之回顧。社區發展季刊,100,44-59。
王政彥(2004)。草根社區,在地學習。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1(2),1-26。
李永展(1996)。台北縣市居民社區意識及環境認知之探討,台灣土地金融季刊, 33(1),77-86。
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新台灣社區發展學術叢書。台北市:中華民國公益活動促進會。
胡幼慧、姚美華(199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圖書。
施國隆(2002)。社區營造文化永續發展的可能性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
徐震(1986)。我國推行社區發展的回顧。社區發展季刊,18,31-43。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90,4-12。
宮崎清(1995)。以地域開發計劃類型為基礎考察內發性計畫之特質。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台北:文化部。
陳其南、陳瑞華(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41,21-37.
陳其南(1998)。學習組織的經營藝術與實務。台北:86全國在地方化社團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研討會記實 。
陳其南等(1998)。縣市層級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施政計畫」規畫研究報告。台北:文化部。
黃富順(1994)。加強社區意識、建立詳和社會的途徑。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台北市,中華民國公益活動促進會。
黃富順(1996)。終生學習的意義、起源、發展與實施。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蔡宏進(1996)。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期刊,124,21-26。
日下公人(1987)。新文化產業論。東洋經濟新報社,東京都。
鍾麗香(2013)。客家節慶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2012 北客家義民嘉年華」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
鍾瑞騰(2007)。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以花蓮縣拔仔庄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
林興源(2005)。縱谷初心。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林俞君(2014)。從城隍廟陪祀神觀察城隍神的角色與職能--以臺灣本島城隍廟為核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周純一(2004)。台灣陣頭鑼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陳怡妃(2009)。新瓦屋客家花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鄭瑋珈(2022)。觀光休閒意象的形成:雲林縣 社區繪本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藍佑亘(2021)。運用CORPS模式分析音樂藝術表演團體的經營管理-以台南市民族管絃樂團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亞洲大學。
劉富珍(2014)。佛教在家信徒皈信行為之探討─以苗栗縣公館大坑行修寺志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
黃文冠(2021)。劇本教學提升學生性別議題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鍾倫納(1998)。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
安莉珠(2022)。社區發展模式與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嘉義縣逐鹿部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邱嫦娥(2021)。宜蘭縣冬山鄉大興社區發展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
王莞婷(2019)。社區發展結合文化體驗之顧客滿意度研究-以台南市安平王城西盧經堂抓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楊亞衡(2011)。運動、社群與社會資本 : 以美豐社區保齡球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
郭瑞坤、王春勝、陳香利(2007)。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義事關聯性之研究-以高雄市港口社區為例。公共事務評論,8(2),97-129。
黃源協、劉素珍(2009)。社會資本對台灣社區發展之政策意涵。行政暨政策學報,48,155-192。
李惠斌、楊雪冬譯(2000)。Giddens, A.著。超越左派右派:激進政治的未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江學通(2007)。都會城市里鄰與社區發展協會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金華(里)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二、西文
Bourdieu, P. (1997).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A. H. Halsey, P. Brown Launder,and A. Stuart Wells(eds.), Education, 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46-58.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nifan, L. J. (1916). The Rural School Community Center.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67, 130-137.
Mattessich and Monsey (1997). Community Building: What Makes It Work – A Review of 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ful Community Building. Minnesota: Amherst H. Wilder Foundation.
Putnam, R. 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