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王俊明、蔡英美(2010),中部大專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的休閒態度、參與動機 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雲科大體育,第12期,49-62頁。
2.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3.王碧媜(1998),消費動機、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大學推廣教育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碩士論文。4.吳錦文、張語涵(2013),前銀髮族因應退休對理財認知與理財規劃之研究-以南投地區為例。朝陽商管評論,第2卷,第12期,53-92頁。
5.呂惠富(2008),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 第1卷,第1期,41-53頁。
6.李旻熹(2015),台灣銀髮族國內旅遊參與阻礙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休閒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7.李青松(2002),⾼齡者休閒參與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第31期,21-38頁。
8.李俊鴻(2008),節慶活動遊客與動機及經濟效益探討-以綠色博覽會為例,農業經濟半年刊,第83期,59-94頁。
9.李淑芳(1984),台北市老年人戶外休憩活動之研究,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碩士論文。10.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退休⽼⼈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社會科學期刊,第3卷,第2期,27-35頁。
11.汪茂鈞、李連宗(2007),臺灣區軍事院校畢業生休閒參與之休閒態度、休閒動 機、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復興崗學報,第90期,155-172頁。
12.周文賢(2004),多變量統計分析,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3.林永森、林博文、周少凱(2006),運動與宗教觀光動機、行前期望、重視程度、 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第1期,119-150頁。
14.林志成(2011),滑雪旅遊引力、參與動機與持續參與意願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企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15.林昌國、武為瓊、余幸秀(2007),臺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之研究。 輔仁大學體育學刊,第6期,220-236頁。
16.林秋慧(2009),高爾夫運動觀光吸引力、參與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調查研究,南亞學報,第29期,395-410頁。
17.林新龍(2000),參與休閒活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第49期,109-115頁。
18.林翠香(2012),人格特質、休閒動機與阻礙對遊客參與鄉村旅遊體驗活動之影響 。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林儀雰(2018),銀髮族參與國內短程旅遊之探討-以臺北市民生社區老人社會大學學員為例,台北城市科技大學休閒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林⼦禹、張俊傑、張淑君(2011),銀髮族參與休閒活動類型與偏好之研究-以宜蘭縣五結鄉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第5卷,第4期,66-82頁。
21.侯忠宏、石慶賀(2013),台南市數位機會中心經營困境之分析—以龍崎數位機會中心為例,論文發表於台灣休閒與遊憩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22.洪佑賢(2011),台中縣東豐自行車綠廊、后豐鐵馬道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滿意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23.洪林淑芬(2014),銀髮族休閒參與、健康促進、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4.紀孟宜、王俊明(2012),影響銀髮族購買戶外用品口碑傳播因素量表之編製,南開 學報,第2卷,第9期,49-55頁。
25.范美玉(2011),台北市松山區高關懷家庭兒童戶外遊憩活動空間與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26.唐學斌(2002)。休閒學概論。台北:豪峰。
27.孫雅惠(2018),中高齡路休閒重機、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南弄太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系,碩士論文。28.徐慧娟(2003),成功老化:老年健康的正向觀點,社區發展季刊,第103期,252-260頁。
29.翁廷碩(2001),中高齡族群對長住型旅館需求之探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30.高俊雄(1999),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12卷,第3期,43-61頁。
31.張永昌(2010),旅遊動機、精熟度對旅遊目的地環境屬性偏好之影響-以日月潭《4+2》輪族群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32.張見文(2012),休閒效益之初探,第五屉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191-198頁,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2012年
33.張華保(1986),社會心理學,二版,台北:三民書局。
34.張翠珠(2001),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5.張曉蘭(2014),新北市新莊區國民小學教師正向管教、同理心與師生關係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36.張靜惠(2008),休閒運動對中老年人健康促進之效益。台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第3期,89-93頁。
37.梁良淵(2007),探討嘉義地區國小學童之休閒活動類型、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8.梁惠卿(2015),探討閱讀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閱讀環境支持為中介變項,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9.莊婷婷(2013),臺灣地區老⼈參與休閒活動狀況與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學社會⼯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0.莊懿妃、俞洪亮、蔡義清(2018),商管研究資料分析SPSS的應用分析三版,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41.許志良、廖學勇(2006),彰化縣桌球訓練中心學員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 運動事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期,29-46頁,大葉大學。
42.許婷雅(2016),高雄市國中學習障礙學生休閒態度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3.郭肇元(2002),休閒⼼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健康之關係探討,國立政治⼤學⼼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4.陳文喜(1999),政府推展老人休閒活動的預期效益分析,大專體育,第44期,127-133頁。
45.陳水源(1983),觀光遊憩計畫導論,台北:淑馨。
46.陳在頤(1993),老年時期的休閒活動,國民體育季刊,第22卷,第4期,39-45頁。
47.陳志萍、洪彰岑、葉清華、蔡國權、莊瑞平、謝錦城、甘能斌(2012),運動介入對銀髮族代謝症候群的健康促進成效,大專體育學刊,第1卷,第14期,125-133頁。
48.陳怡均(2016),不同年齡層女性休閒動機、休閒阻礙、休閒 協調策略、休閒滿意度對再參與意願之影響,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49.陳金枝(2017),中高齡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效益與成功老化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為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0.陳俊宏(2008),雲林縣獨居⽼⼈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和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51.陳美芬、鍾全勝、蔡必焜(2012),銀髮族的養生認知與旅遊需求之研究,台灣農業推廣文彙,第55卷,第8期,117-126頁。
52.陳書林(2006),網路負面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53.陳梅君(2008),自行車參與者遊憩動機、深度休閒與遊憩專門化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4.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台北: 淑馨。
55.陳肇堯(2015),年長者休閒活動類型選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南地區為例, 體育學報,第48卷,第3期,345-364頁。
56.陳鴻雁(2000)。臺灣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第48期,75-81頁。
57.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碩士論文。58.陳鏡清(1997),傳統體育與休閒活動,大專體育,第33期,115-121頁
59.曾正吉(2006),高年級學童之休閒自由感與其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海 線鄉鎮地區國小為例,大業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0.曾桂蘭(2011),台中市高齡學習者終身學習關鍵能力與活躍老化關係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61.舒坤雲(2003),台灣地區⽼⼈休閒活動之研究以 1996 年台灣⽼⼈休閒活動調查結果分析,台灣師範⼤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2.黃俊傑、陳建利、何國龍(2006),慢速壘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北體學報,第14期,200-208頁。
63.黃富順(1995),老化與健康,台北:師大書苑。
64.黃榮鵬、蔡憲唐(2002)。銀髮族旅遊消費行為之研究-以北高兩市老人活動中心為例,旅遊管理研究,第 2卷,第一期,第79-100頁。
65.楊玉婷(2004),中年與老年人消費行為因果模式與世代差異之研究,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66.楊琬琪(2009),自行車活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第4卷,第2期,84-95頁。
67.經濟部工研院 IEK(2012),日本健康促進產業發展概況(張慈映)。臺北市:經濟部工研院 IEK。
68.葉為谷、劉志鈺、陳金聲(2011),銀髮族海域運動觀光遊客對墾丁國家公園休閒動機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第10期,29-44頁。
69.廖苡柔(2017),中高齡休閒參與暨健相關研究,中華科技大學生物科技健康科技碩土班,碩士論文。70.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 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1.蔡宜靜(2017),臺南市國小親子休閒參與及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體育學系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碩士論文。72.蔡長祐(2018),高齡者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崑山科技大學-房地產閂與管理系,碩士論文。73.蔡長清、劉修祥、⿈淑貞(2001),退休⽼⼈休閒參與量及類型與⽣活滿意度之關係,⾼雄應⽤科技⼤學學報,第31期,193-221頁。
74.鄧建中(2001),綜合⾼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論⽂。
75.鄭峰茂(2010),遊憩動機、持續性涉入及遊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高山登山者為例,休閒運動健康評論,第1期,100-119頁。
76.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77.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 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78.賴樹立(2013),日本社團法人全國銀髮人才資源中心的體制與功能,台灣勞工訊季刋,第15期,91-96頁。
79.鍾政偉、曾宗德(2015),銀髮族休閒行為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休憩管理研究, 第2卷,第2期,85-105頁
80.顏君彰(2013),臺灣中高齡群體休閒活動行為及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81.羅中岳(2006),以社交生活型態為基礎之中高齡者部落格介面設計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82.羅素卿(2001),老人休閒喜好及其影響因子之探討,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3.嚴祖弘(2001),休閒活動對在學青少年行為之影響及輔導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84.蘇榮裕(2012),老年人身體活動能力、休閒活動參與及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第11卷,第2期, 104-117頁。
85.陳勁甫、吳劍秋(2005),銀髮族海外旅遊動機與市場區隔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 第5卷,第1期,1-16頁。
86.周玟琪(2006),高齡社會時代下我國高齡者就業對策,就業安全半年刊,第5卷,第2期,1-17頁。
87.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發展觀光條例,2020年02月15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K0110001
88.王彥文(2020),日本59歲男星練這2招,每天都過得比星天更好,2020年3月1日,取自 https://tw.news.yahoo.com/ -000000683.html
89.楊寧茵(2019),熟齡版食尚玩家、安養院影集,荷蘭電視台為什麼讓50歲觀甘願掏錢?,2020年3月1日取自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
90.池煥德(2019),熟齡經濟崛起產業新課題,2020年3月5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41/4114408
91.賴寧寧(2015),50到64歲史上最敢花錢世代!商業周刊,第1453期,30-45頁。
英文文獻
1.Bammel, G.,&Burrus-Bammle,L.L(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2nd ed.)Dubuque,IA:William C.Brown Publishers.
2.Bammel,G.,&Burrus-Bammel,L.L.(1992).Leisure.and.human.behavior(2nded).Dubuque, IA:William C.Brown Publishers.
3.Barbara, D., Jacqueline, F., & Matthias, B(2011). Influence of personal, p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workday use frequency of nearby outdoor recreation areas by working people.Leisure Sciences, 33(5), 420-440.
4.Barbara, D., Jacqueline, F., & Matthias, B.(2011). Influence of personal, p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workday use frequency of nearby outdoor recreation areas by working people.Leisure Sciences, 33(5), 420-440
5.Baron, R. M., and Kenny, D. A.(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1173-1182.
6.Beard, J. G., & Ragheb, M. G(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7.Busher, C. A.,Shivers, J. S.,Bucher, R. D.(1984).Recreation for today's society.NJ:Prentice-Hall
8.Coleman, J. S.(1989).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Supplemen), 95-120
9.Crawford,D,Jackson,E,&Godbye,G,(1991).A hierarchical modle of leisure constraints.Leisure scences,13,309-320.
10.Cronbach, L. J. (1951),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 Psychometrika, 16(3), 297-334.
11.Dumazedier, J. (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Elsevier.
12.Goodale, T.L.&P.A.witt,(1982)Recreation and Leisure:Issue in An Era of change.State of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inc.
13.Gordon, C., Gaitz, C. M., & Scott, J.(1976). Leisure and lives: personal expressivity across the life span. In R. H. Binstock & Shanas(eds.),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pp.1-15.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4.Jette, A. M., Harris, B. A., & Sleeper, L.(1996). A home-based exercise program for predicting endurance training intensit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44, 644-649.
15.Kaiser, H. F. (1970), A Second Generation Little Jiffy. Psychometrika, 35.
16.Kelly, J. R.,Godbey, G.(1992).The sociology of leisure.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17.Kelly,J.R.(1990). Leisure.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wrsey: Pretice-Hall.
18.Maslow, A. (1969). The fartherreaches of human nature.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1, 1-9
19.Neulinger, J.(1982).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Springfield, IL:Charles C. Thomas.
20.Ragheb, M. G., & Griffith, C. A.(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295-306
21.Torkildsen, G. (1986).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London. New York: E. & F. N
22.Whiting,J.W.M., and Child,I.L.Child,(1953). Training and personality: A Cross-culture Study. New Heven,Cann,Yal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