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1.丁一顧、簡賢昌、張德銳(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標準及其資源檔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8,216-217。
2.方卲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36-44。
3.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4。
4.朱苑瑜(2001)。國中實習教師之教師信念改變與其影響因素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5.吳正成 (2004) 。台東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實踐之探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6.吳珮瓏(2004)。破繭而出:園長應如何面對課程轉型──以四所幼稚園為例。幼教資訊,152,19-23。。
7.吳婉寧(2009)。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8.吳松樺(2002)。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以國小一年級教師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9.洪玉貞(2001)。一位幼稚園教師的教師信念研究。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方法的信度與效度〉,胡幼慧(編),《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11.呂美慧(2003)。一個國小低年級教師對閱讀教學的信念與實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12.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著:Earl Babbie)。台北:時英。
13.李毓清、楊志強(2000)。教師信念之研究:以普通大學幼教學程學生為例。幼兒教育年刊,12,113-140。
14.李露芳(2002)。教師特質與信念對師生衝突之知覺與因應的影響。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15.杜昱潔(2007)。全球化趨勢下政府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調整。國家文官學院T&D 飛訊,54,1-11。
16.汪慧玲、沈佳生(2009)。幼兒保育系應屆畢業生專業信念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7,63-77。
17.林子雯(2007)。幼兒教師教育信念之詮釋性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高雄。18.洪梓榆(2008)。一位國民小學教師角色認同之生命史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19.范仁勇(2009)。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程研究生其教育專業信念與任教 意願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范垂玲(2017)。東南亞新住民是否準備好成為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3),113-115。
21.夏曉鵑(2002)。流離巡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22.黃木蘭(2004)。為新弱勢族群散播希望的種子。師友,441,20-25。
23.張俊紳 (1996) 。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不同教學效能信念類型教師的教學表現及其教學生產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24.張明麗(2002)。學前教師教育信念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光武學報,25,13-59。
25.張雅粱(2017)。從臺灣國民小學新住民語文教育現況。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3(1),1-30。
26.梁維倩(2003)高雄縣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教學信念探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27.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28.莊以樂(2017)。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培訓效益之分析—以推動 108 年度新住民語文課程教學為例。亞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29.郭姿均(2006)。幼兒音樂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臺北。30.陳氏蘭(2018)。台灣越南語教學師資培訓現況與問題,高大人文學報第3 期,117-156。
31.陳宜芬(2005)。幼兒教師電腦融入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帅兒教育系碩士論文,臺中。32.陳鴻照(2005)。技職學校教師創造力教學效能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33.陳誠文(2002)。國中生活科技實習教師學信念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34.黃子瑄(2005)。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與任教意願之相關研究-以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35.黃政傑、吳俊憲(2019)。新住民語文課程的師資配套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97,4-17。DOI:10.3966/168063602019010297001
36.黃傑儒(2003)。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1),171-197。
37.黃瑞琴(200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38.黃慶芳(2006)。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與有效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以臺南縣、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臺南。39.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40.劉姵蓁(2004)。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之研究-以一位男性教師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41.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42.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43.蘇冠榮(1999)。從教師信念與理論閱讀心得,檢視Rogers 人本教育理論與教學實務的連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4.蔡淑華(2020)。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工作態度、價值觀與自我認同感之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246-273。
45.賴淑華(2005)。資深帅教工作者留任因素之探討-娃娃國裡前行的力量。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46.賴靜眉(2006)。「重建」抑或「管控」?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裁定安置輔導少女之經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47.鍾任琴(1994)。國小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48.鍾惠媛(2019)。新住民語文教師教學增能需求之探討-以越南語教師為中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49.簡楚瑛(1995)。我國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4-2411-H134-009)。
50.藍雪瑛(1995)。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師教學信念及形成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51.蘇玉英(2021)。新住民參與108課綱越南語教學的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二、外文文獻
1. Danielson, C. (2007). Enhanc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2nd ed.). Alexandria: ASCD.
2. Harvey, O. J. (1986). Belief systems and attitudes toward death penalty and otherpunishments. Journal of psychology, 54 , 143-159.
3. Kagan, D. M. (1992).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7(1) , 65-90.
4. Palincsar, A. S. (1986). The role of dialogue in providing scaffolded instruction.Eucational Psychologist, 21(1-2), 73-98.
5.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2) , 117-175 .
6.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6). Interactive teaching to promote independent learing from text. The Reading Teacher, 39(8),771-777 .
7. Sigel, I. E. (1985).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belief. InI.E.Sigel(Ed.) , Parental Belief system: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345-371.Hillsdale, NJ:Erlbam.
8. Tobin, K. (1992). Teacher learning and curriculum refor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U.S.A.
9. Vygotsky, L.S. (1966). Genesis of higher mental function. In A. Leontyev, A. Luria & A. Smirnoff (EDs.). Learing to think. N.Y.: Routledge.
10.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ychological process.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1.Vygotsky, L.S. (1981). The instrumental method in psychology. In J. V. Wertsch (ED.).The concept of activity in Soviet Psychology. Armonk, N.Y.: Sharpe.
三、網路資源
1. 內政部移民署(2021)。外籍配偶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取自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lJvq!GDSYHCFfHU73DDedA%40%40
2. 教育部(2006)。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http://olc.moe.gov.tw/index.do?act=toIndex
3. 教育部(2020)。109年度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辦理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培訓實施計畫。新住民子女教育資訊網,https://newres.k12ea.gov.tw/resource/openfid.php?id=16021
4. 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www.naer.edu.tw/
5. 新住民語言教學中心,https://www.newres.tp.edu.tw/
6. 新住民子女教育資訊網,https://mkm.k12ea.gov.tw/study
7. 謝美香(2006)。由家庭生態系統理論探討家庭壓力管理。
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52/5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