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6 15:45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張竹君
研究生(外文):
CHANG, CHU-CHUN
論文名稱:
從服務設計觀點比較工藝DIY與現場體驗之魅力
論文名稱(外文):
Comparing the Charm of Process DIY and Field Experience from the View of Service Design
指導教授:
黃世輝
指導教授(外文):
HWANG, SHYH-HUEI
口試委員:
林俊男
、
蘇秀婷
口試委員(外文):
LIN, CHUN-NAN
、
SU, HSIU-TING
口試日期:
2022-06-18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
創意生活設計系
學門:
設計學門
學類:
綜合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29
中文關鍵詞:
工藝
、
服務設計
、
DIY
、
體驗設計
外文關鍵詞:
craft
、
service design
、
DIY
、
experiential learning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
點閱:546
評分:
下載:76
書目收藏:0
至二十一世紀產業競爭趨勢改變,產業轉型為「體驗經濟時代」,傳統工藝的轉型中,「體驗」作為吸引顧客的一個要素,且「體驗」不局限於僅在現場體驗,部分專注於製作DIY手作產業崛起,更注重於用產品的服務設計傳遞給顧客工藝技術的魅力,什至部分工坊具兩種體驗模式兼具的現象。在工藝體驗的過程中可能包括:技法的學習、知識的建構、情感的體驗、行為的感受以及促進個人思考,體驗帶給顧客在參與過程中留下難忘且愉悅的回憶,成為服務的附加價值。
本研究選定具工藝DIY與現場體驗的三種工藝類別(柿染、皮革、手抄紙),探討顧客使用DIY產品與參與工藝工坊現場體驗課程所引起的體驗感受與現象,為此研究目的:1)從觀察、感受、思考、行動面向分析體驗者在體驗中所獲得的學習內容及建立的工藝認知;2)以顧客旅程地圖分析DIY體驗與現場體驗所帶給體驗者的看法。;3)彙整體驗者對於體驗內容的感想,並分析DIY體驗與現場體驗的魅力點和痛點為主要研究內容。以質性研究的方式,透過參與式觀察與深度訪談,了解受試者的直接感受與內在想法,再以紮根理論做後續的分析、歸納,藉以統整、比對、解釋受試者於兩種體驗過程所呈現的現象與差異。
最後,發現兩者體驗的魅力點:DIY體驗自由度高、不受場地、時間限制,可變動操作流程與步驟,體驗者能發揮實驗心與個人創造力;現場體驗則是老師提供知識傳遞與操作協助,能夠避免危險、減少困難的操作、失誤率較低,現場空間環境營造氣氛感,並有成品與展示品做參考。其中發現體驗者可分為「專注目標型」與「享受當下型」的人格類型,連動牽涉體驗感知的因素包含:體驗中變化性、教學者、體驗獲取的知識量,以及其他加值服務。建議工藝體驗活動的設計與教學中要建立體驗者的操作信心,並工藝知識、成品展示與應用性融入體驗;若體驗品項的設計與生活連結、現場空間氛圍營造與地方知識連結,能引起更大的體驗動機,並提升體驗中的加值服務等,使建立體驗者較佳的感受。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competition has changed, and the industry has transformed into an "experience economy era,"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 "experience" is an essential factor in attracting customers, and "experience" is not limited to the on-site experience. Some of them focus on the rise of the DIY handicrafts industry and more on the charm of product service design to pass on to customers. Some workshops even have two kinds of experience modes. The process of process experience may include the learning of skills,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the feeling of behavior, and the promotion of personal thinking. The experience will leave customers with unforgettable and pleasant memories during participation and become the added value of service.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ree process categories (persimmon dyeing, leather, and vat paper) with process DIY and on-site experience. It discusses the experience, feelings, and phenomena caused by customers using DIY products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on-site experience courses of the process workshop. For this purpose, the research aims:
1) analyze the learning contents and process cognition gained by the Experiencers in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bservation, feeling, thinking, and action;
2) Analyze the experience of DIY and on-site experience with customer journey map.;
3)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is to summarize the feelings of the Experiencers on the experience content and analyze the charm and pain points of DIY experience and on-site experience. Through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e will understand the subjects' direct feelings and internal thoughts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then make follow-up analysis and induction with grounded theory to integrate, compare and explain the phenomena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ubjects in the two kinds of experience processes.
Finally, the charm points of the two experiences are found: the DIY experience has high freedom, is not limited by the site and time, and can change the operation process and steps, so that the experimenter can give play to his experimental heart and personal creativity; The on-site experience is that the teacher provides knowledge transfer and operation assistance, which can avoid dangers, reduce complicated operations, and have a low error rate. The on-site space environment creates an atmosphere, and there are finished products and display materials as reference. Among them, it is found that Experiencers can be divided into "focus on the goal type" and "enjoy the present type." The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experience perception include the variability in the experience, the instructors, the amount of knowledge acquired by the experience, and other value-added services.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design and teaching of process experience activities, the operating confidence of the experience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the process knowledge, finished product display, and applic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experience; If the design of experience items is connected with lif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n-site space atmosphere is connected with local knowledge, it can cause greater experience motivation, and improve the value-added service in the experience, to establish a better feeling for the experience.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1
1-3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1-4-1 工藝DIY產品 4
1-4-2 現場體驗 10
1-4-3 研究流程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2-1 臺灣工藝發展 14
2-1-1 台灣工藝發展史 17
2-1-2 台灣工藝種類整理 19
2-1-3 柿染工藝的發展 21
2-1-4 皮革工藝的發展 22
2-1-5 手抄紙工藝的發展 22
2-2 服務設計 23
2-2-1 服務設計的定義 23
2-2-2 顧客旅程地圖(Customer Journey Maps) 26
2-3 DIY與體驗學習 26
2-3-1 DIY的定義 26
2-3-2 DIY的特性 27
2-3-3 體驗學習 30
2-3-4 認知心理學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3-1 研究方法 37
3-1-1 參與式觀察法 37
3-1-2 深度訪談 38
3-1-3 紮根理論 38
3-2 研究架構 39
第四章 柿染體驗 研究結果與分析探討 42
4-1 柿染DIY體驗結果分析 43
4-1-1 柿染DIY材料包教學方式與流程 43
4-1-2 柿染DIY材料包體驗感受 49
4-2 柿染現場體驗結果分析 67
4-2-1 柿染現場體驗教學方式與流程 67
4-2-2 柿染現場體驗感受與回饋 71
4-3 柿染DIY與現場體驗之比較 90
4-3-1 柿染DIY與現場體驗相似處 91
4-3-2 柿染DIY與現場體驗相異處 94
4-3-3 柿染DIY與現場體驗柿染工藝學習內容比較 96
4-4 小結 97
第五章 皮革體驗 研究結果與分析探討 99
5-1 皮革DIY體驗結果分析 99
5-1-1 皮革DIY材料包教學方式與流程 99
5-1-2 皮革DIY體驗感受與回饋 102
5-2 皮革現場體驗結果分析 119
5-2-1 皮革現場體驗教學方式與流程 119
5-2-2 皮革現場體驗感受與回饋 120
5-3 皮革DIY與現場體驗之比較 136
5-3-1 皮革DIY與現場體驗相似處 137
5-3-2 皮革DIY與現場體驗相異處 141
5-3-3 皮革DIY與現場體驗皮革工藝學習內容比較 143
5-4 小結 144
第六章 手抄紙體驗 研究結果與分析探討 146
6-1 手抄紙DIY體驗結果分析 146
6-1-1 樹火紙博物館手抄紙材料包教學方式與流程 146
6-1-2 手抄紙DIY材料包感受與回饋 149
6-2 手抄紙現場體驗結果分析 170
6-2-1 紙農書院現場體驗教學方式與流程 170
6-2-2 手抄紙現場體驗感受與回饋 173
6-3 手抄紙DIY與現場體驗之比較 194
6-3-1 手抄紙DIY與現場體驗相似處 195
6-3-2 手抄紙DIY與現場體驗相異處 201
6-3-3 手抄紙DIY與現場體驗手抄紙工藝學習內容比較 203
6-4 小結 204
第七章 柿染、皮革與手抄紙工藝案例的比較 206
7-1 三者工藝案例的DIY相似點 206
7-2 三者工藝案例的DIY相異點 213
7-3 DIY體驗的特性 218
7-4 三者工藝案例的現場體驗相似點 219
7-5 三者工藝案例的現場體驗相異點 226
7-6 現場體驗的特性 233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235
8-1 研究結論 235
8-2 研究建議 239
8-3 後續研究建議 241
參考文獻 243
中文文獻 243
外文文獻 246
網路文獻 246
附錄 248
附錄 1. 柿染A-A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248
附錄 2. 柿染A-B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262
附錄 3. 柿染A-C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275
附錄 4. 柿染B-A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289
附錄 5. 柿染B-B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299
附錄 6. 柿染B-C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311
附錄 7. 皮革A-A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319
附錄 8. 皮革A-B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330
附錄 9. 皮革A-C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337
附錄 10. 皮革B-A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345
附錄 11. 皮革B-B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351
附錄 12. 皮革B-C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365
附錄 13. 手抄紙A-A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373
附錄 14. 手抄紙A-B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395
附錄 15. 手抄紙A-C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406
附錄 16. 手抄紙B-A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419
附錄 17. 手抄紙B-B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426
附錄 18. 手抄紙B-C受試者 逐字稿與開放性譯碼 443
附錄 19. 柿染DIY主副範疇(柿染A-A、A-B、A-C受試者合併) 458
附錄 20. 柿染現場主副範疇(柿染B-A、B-B、B-C受試者合併) 469
附錄 21. 皮革DIY主副範疇(皮革A-A、A-B、A-C受試者合併) 479
附錄 22. 皮革現場主副範疇(皮革B-A、B-B、B-C受試者合併) 490
附錄 23. 手抄紙DIY主副範疇(手抄紙A-A、A-B、A-C受試者合併) 500
附錄 24. 手抄紙現場主副範疇(手抄紙B-A、B-B、B-C受試者合併) 517
中文文獻
1.方宏在 (2002)。台灣皮革工業競爭力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研究所。
2.王晓华 (2014)。 西方美学发生身体转向的实用主义路径。文艺理论研究, 6,71-78。
3.古慧雯 (2018)。 十七世紀荷日貿易中台灣所扮演的角色.。經濟論文叢刊,,46(2), 209-234。
4.任宏霞、张艳丽、仕旺 (2021)。鱼籽手工饰品DlY设计。中外鞋业,10, 35 – 67。
5.何季憲、陳建雄(2019)。以服務設計觀點探討無障礙旅遊。工業設計,139, 49-54。
6.何舒軒、宋同正(2014)。綜論服務設計學術研究發展。設計學報 (Journal of Design),19(2)。
7.吳尚翰(2007)。以體驗觀點探討消費者與數位音樂產品之互動:以 ipod 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8.吳曉媛 (2020)。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
9.宋同正(2014)。序–服務設計的本質內涵和流程工具。 設計學報 (Journal of Design),19(2)。
10.宋明娟(2019)。杜威實驗學校的課程理念與實踐。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 65(1), 1-41。
11.李克兢、赵琪 (2010)。DIY 理念下的绿色服装设计。纺织科技进展,5, 68-70。
12.李雯琪(2016)。論杜威進步教育下的兒童中心思想。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6),195-201。
13.李穎杰、丁旭輝、陳靖宜(2017)。體驗經濟於產業文化觀光之消費新型態-觀光工廠 DIY 體驗價值。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12(1),29-50。
14.林佳慧(2009)。埔里廣興紙寮產業轉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學研究所。
15.林秋芳 (2014)。臺灣工藝發展與當代策展參與式觀察。傳藝雙月刊,115, 82-91.
16.林媛婉(2009)。台灣工藝研究的議題-一個後殖民文化論述的觀點。設計學報 , 9(2)。
17.林榮泰(2009)。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從感性科技,人性設計與文化創意談起。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第十一卷第一期, 12, 32-43。
18.林福仁 (2016)。 大學圖書館之服務設計與創新。大學圖書館,20(2),1-19。
19.恒山(1996)。 消費者行為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翁徐得、陳玟蓁(2014)。新埔柿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研究所。
21.翁翠蓮(2013)。1960 年代以來臺灣企業博物館的發展脈絡。博物館學季刊,,27(2), 55-75。
22.高子航、周昱伶、莊幃婷、胡綺珍(2009)。J-pop: 從創意的意識型態到 DIY 的音樂文化。新聞學研究,101, 215-244。
23.趙偉順、張玉山 (2011)。經驗學習理論在生活科技課程的教學應用-以 [扭轉乾坤] 曲柄玩具單元為例。中學工藝教育,44(6),1-21。
24.張同廟 (2019)。那一型最像你? Kolb 經驗學習與反思之探究-以大學生參與社團服務學習活動為例。華醫學報,50,37-61。
25.張美珍(2000)。從認知心理學派觀點探析博物館內學習。科技博物,4(4), 30-47。
26.張慧玲(1986)。日本 DIY 產品設計趨勢。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27.張繼文、葉俊麟(2021)。回首包浩斯教育理念, 展望臺灣工藝發展-以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新趣] 專案為例。設計學報 ,26(1)。
28.梁曉穎、王利君(2021)。棉織物柿漆染色工藝及性能。現代紡織技術,29(1),68-75。
29.莊婷鈺、侯純純、 游曉貞(2017)。以服務設計觀點探討農業體驗設計。商業設計學報,21, 95 – 114。
30.許瑄、辜雯華、王進發(2012)。原住民文化工藝產業發展之研究。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2,185-244。
31.陳佳琦、徐健國(2015)。臺灣手工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林業研究專訊,,22(2), 3-6。
32.陳怡方(2020)。 花蓮工藝產業史初探 (1945-2019)。 東台灣研究,27,135-167。
33.陳明秀、蔣克衍、許言、陳圳卿(2016)。以服務設計為休閒體驗型態的工藝教室評測服務品質: 以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為例。設計研究學,9, 35-49。
34.陳瑞惠(1999)。雙輪互動的企業博物館——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經驗談。博物館學季刊,13(3), 21-27。
35.彭俊亨、吳政峰、王俊元 (2010)。 政策擴散下的創新治理: 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之經驗與啟發。國家與社會,8, 99-155。
36.游素美(2019)。 記我的偶像陳大川老師。 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24, 147-150。
37.黃世輝、高宜淓(2010)。臺灣工藝產業再發展與轉型之研究。科技學刊, 19(1),49–58。
38.黃世輝、蘇秀婷(2017)。從推動社區體驗學習反思社會實踐的可能: 以阿里山鄉來吉部落的設計工作坊為例。 設計學報,22(3)。
39.黃世輝、劉秋雪、高宜淓、莊淑瓊(2013)。工藝之家推動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效與發展歷程探究。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3(3),97-107。
40.楊靜(2015)。1950 年代顏水龍主持 [南投縣工藝研究班] 之始末及其成果之研究。設計學報,20(1)。
41.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 17-23。
42.詹姆斯、羽纶、瑞禾(1979)。 实用主义: 一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商务印书馆。
43.謝嘉恩(2015)。【圖解】認知心理學。易博士文化,106-111。
44.鍾秋嬌(2017)。以服務設計思考為基礎的跨領域教學設計與評估。南開學報,14(1),11–21。
45.鍾惠婷、陳志賢(2017)。以生態旅遊觀點探討環境教育場所之服務品質。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5,53-60。
46.嚴祥鸞(2006)。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 三民書局。
47.蘇秀婷、黃世輝 (2013)。 地方產業設施的服務設計。設計研究,9,109-118。
外文文獻
1.Chang, S. H. (2007, July). 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design approach to develop adaptable services in service oriented computing. In 2007 IEEE Congress on Services (Services 2007) (pp. 375-378). IEEE.
2.Hara, T., Arai, T., Shimomura, Y. (2006, October). A concept of service engineering: a modeling method and a tool for service design. In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Management (Vol. 1, pp. 13-18). IEEE.
3.Kuznetsov, S., Paulos, E. (2010, October). Rise of the expert amateur: DIY projects, communities, and cultur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Nordic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extending boundaries (pp. 295-304).
4.Lin, D., Ishida, T. (2013, November). Participatory service design based on user-centered QoS. In 2013 IEEE/WIC/ACM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s on Web Intelligence (WI) and Intelligent Agent Technologies (IAT) (Vol. 1, pp. 465-472). IEEE.
5.Mager, B., Sung, T. J. D. (2011). Special issue editorial: Designing for ser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5(2).
6.Sharlanova, V. (2004). Experiential learning. Trakia Journal of Sciences, 2(4), 36-39.
7.Watson, M., Shove, E. (2008). Product, competence, project and practice: DIY and the dynamics of craft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8(1), 69-89.
網路文獻
1.Risdon, C., Wilkens, T. (2012). CUSTOMER JOURNEY MAPPING. Retrieved April 15, 2014, from http://www.slideshare.net/livebysatellite/adaptive-path-mx-managing-experience-2012
2.文化部. (2015). 2015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 取自 http://cci.culture.tw/cht/index.php?code=list&ids=20
3.俞歡 (2016, February 16). 擁有多元技能,就是未來要的人才. 遠見35. https://www.gvm.com.tw/article/21506
4.許峰旗、 楊裕富 (2016, October 31). 臺灣工藝發展史之研究課題. Xuite日誌. https://blog.xuite.net/banner07/art/8746046
5.臺灣傳統工藝源流與變遷. (n.d.). 傳統工藝數位博物館. https://crafts.ncfta.gov.tw/home/zh-tw/Change
6.黃承歆(2017),濟州柿染 夢生伊工作室。新客家人群像。取自:https://hkp.nctu.edu.tw/HakkaPeople/article/10314?issueID=637。
7.文化資產局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2022年4月21日)資料。網站。取自:https://twh.boch.gov.tw/non_material/intro.aspx?id=96。
8.本美濃紙・本美濃紙保存会に関するお問い合わせ(2022年4月21日)資料。網站。取自:http://www.city.mino.gifu.jp/honminoshi/about/。
9.印傳:注重質感的江戶才子們的愛好(2022年4月22日)資料。日本印傳屋 Indenya JAPAN網站。取自:https://www.indenya.com.tw/pages/歷史。
10.古埃及練習曲 進入神秘古埃及的練習與剖析(2022年4月22日)資料。網站。取自:https://practiceegyptian.com/2015/09/20/喪葬皮革手稿/。
11.Leather craft history 皮革工藝歷史圖(2022年4月22日)資料。brosleathercraft網站。取自:https://www.brosleathercraft.com/pages/leather-history-皮革歷史圖。
電子全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從服務設計觀點看旅遊產品規劃 -以馬來西亞華人旅台行程為例
2.
應用桌上遊戲於體驗學習之服務設計
3.
以活動理論探索醫療機構之遠距健康服務設計
4.
共同體驗的服務設計原則:以共同烹飪活動為例
5.
包裝結構整合服務設計之創作研究
6.
矜妝:透過歷史文本探討及服務設計手法解讀女性權力者形象之創作
7.
疫情後觀光飯店住宿之健康安全服務設計模組建構
8.
漆工藝的體驗模式設計與探究
無相關期刊
1.
從服務設計探討公場域進駐型工藝工坊 -以工藝中心生活工藝館為例
2.
以服務設計與消費者感知導入快閃店展示之研究與創作設計-以COACH為例
3.
以服務設計觀點探討森林療癒體驗-以溪頭自然教育園區為例
4.
探討菜市場攤販的生存樣態與永續行為之自我設計—以雲林斗六西市場五家攤販為例
5.
景觀餐廳之服務設計以深化顧客體驗-以高雄澄清湖得月樓為例
6.
以體驗行銷觀點探究C航空公司 豪華經濟艙服務設計之改善
7.
從服務設計探討臺灣國際熱氣球嘉年華:以觀光休閒產業為例
8.
以服務設計思維藉由擴增實境優化古蹟街區遊歷的體驗─ 以金門後浦小鎮為例
9.
運用服務設計觀點發展知識學習服務 以 SERVICE PLUS 服務設計大會為例
10.
DIY體驗型文化商品之價值評估模式建構:以工藝觀光工廠為例
11.
應用使用者體驗導入AR與VR於社區場域之服務設計
12.
以服務設計改善電商平台的客製化服務
13.
以漸進式網路應用程式改善觀眾於影展觀影體驗之服務設計—以金馬影展網站為例
14.
如何成功推廣工藝品-以蛋雕為例
15.
工藝品牌的在地性發展之研究 -以田中窯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