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17: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簡羽祺
研究生(外文):CHIEN, YU-CHI
論文名稱:台灣新生代錫工作室的生存樣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urvival Style of Tin Studio for the New Generation in Taiwan
指導教授:黃世輝黃世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yh-Huei Hwang
口試委員:蕭明瑜蘇秀婷
口試委員(外文):Hsiao, Ming-yuSu, Hsiu-Ting
口試日期:2022-01-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設計學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綜合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18
中文關鍵詞:錫器錫工藝
外文關鍵詞:TinwareTin craf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近年來文化的議題一直受到全球的重視,台灣2002年國家發展計畫中更將傳統工藝列為其中一項。筆者透過學校計畫與課程接觸到錫工藝,發現許多錫鋪傳承觀念開放,與政府配合開中長期的課程,教導有興趣的年輕人。希望透過年輕人專業的能力與創意,將工藝推廣出去,並吸引更多人的前往學習。而學習技藝的新生代創作者們,如何透過設計將傳統技藝,以新的面貌展現在大眾面前,並藉由科技的輔助生產,改善傳統的生產方式。剛建立的工作室需要面臨許多挑戰,他們如何抓住市場並行銷,維持工作室營運。並藉由錫的材質特性,讓錫重新與大眾連結。因此本研究整理以下三項研究目的分別為(1)探討台灣錫工藝新生代的工作方式(2)探討台灣錫工藝新生代的營運模式(3)統整新生代工作室生存樣態比較分析。本研究將透過文獻調查與分析,蒐集工藝案例,作為日後訪談的基礎。再將訪談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透過文獻蒐集、訪談法與觀察法,針對個案進行多次拜訪,建立信任關係進而取得更多的一手資料,並透過機器設備與紙筆將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紀錄,歸納出個案學習歷程、設計、製作與行銷等面向資料。第二階段將口述資料以逐字稿的方式呈現,進行編碼分析與統整,作為設計的元素。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新生代錫工作室有以下幾點特色:(1)工作方式分為全手工製作、機械輔助生產與工廠代工三種工作模式,透過學校所培養的專業能力,以機械輔助或是工廠代工的生產方式,減少傳統工藝生產時間過長的問題;(2)新生代工作室為維持工作室營運,發揮第二專長協槓創作,或專職於錫工藝的創作,可分為單線策略型、雙線策略型與協槓型三種型態。
In recent years, the issue of culture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worldwide. Meanwhile, Taiwan's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 in 2002 is also included traditional crafts as one of the issues that need to get more attention. The author came into tin craft during school’s plans and courses, and found that many tin shops had an open mind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Many of them cooperated with the government to open medium-term and long-term courses to teach young people who were interested in tin craft.And hoping that through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reativity of young people, the craft could be promoted and more people would be attracted to study in tin craft.How new generation creators showed new images of traditional skills to the public through design, and improved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mode by using technology to help were also important issues.Newly established studios needed to face many challenges about how they did the marketing, maintain studio operations and reconnect tin with the public through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in in the same time.Therefore, this study arranged the following three research purposes: (1) exploring the working methods of the new generation tin craft in Taiwan; (2) discussing the operating model of the new generation tin craft in Taiwan. This study collected the cases of tin craft through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s the basis of the outcoming interviews. Then the interview w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s, interview method, observation method and multiple visits to individual cas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rust relationship the author obtain more first-hand data. Also, by recording the observation through the equipment, paper and pen,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case learning process, design, production, marketing and other oriented materials.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oral materials were presented word by word, coded, analyzed and integrated as the elements of desig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aiwan new generation tin studio had the following distinguishing feature:(1) The production mod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which were full-handmade, mechanical assisted manufacturing and factory OEM. Through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cultivated by the school, the production mode like mechanical assisted manufacturing and factory OEM could reduce more time than the traditional process;(2)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operation of the studio, the new generation tin studio need to develop the second specialty of multi-hyphenate creation, or full-time creation of tin technology,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ingle-line strategy type, double-line strategy type and multi-hyphenate type.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前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動機 2
1.3問題意識 3
1.4研究目的 4
1.5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台灣錫工藝 6
2.1.1錫工藝的起源 6
2.1.2台灣錫工藝 8
2.1.3錫工藝的生活文化 9
2.1.4台灣錫工藝師 12
2.2錫工藝技法 18
2.2.1錫的材料與特性 18
2.2.2工具 20
2.2.3基本工序 24
2.3當代金工 30
2.4傳統工藝產業轉型 31
2.4.1 傳統工藝轉型之案例–日本德島「BUAISOU」 32
2.4.2 傳統工藝轉型之案例–泰國手工編織包品牌「TORBOON」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3.1研究流程與章節說明 35
3.2研究方法與分析 35
3.3研究對象 38
3.3.1陳志揚工藝師 39
3.3.2 李瑋工藝師 40
3.3.3 Tin.co 負責人胡朝綱 41
3.3.4 WOO Collective 黃新雅 42
3.3.5 秋雨十一 姚工藝師 42
第四章 分析台灣新生代錫工作室 43
4.1陳志揚工藝師 44
4.1.1能力養成過程 46
4.1.2鎖定客群與消費者喜好 48
4.1.3禮器造型設計 51
4.1.4機械與模具輔助 57
4.1.5實體銷售的行銷 59
4.1.6萬能錫鋪與競爭者的差異 60
4.1.7工藝師設計與製作原則 63
4.2新生代工藝師 李瑋 70
4.2.1能力養成過程 72
4.2.2鎖定宮廟客群 74
4.2.3精進技術增加客源 75
4.2.4駐點累積經驗與教學推廣 77
4.2.5食器、禮器與藝術品創作原則 80
4.2.6工具使用與製作訣竅 83
4.2.7作品宣傳與定價方式 87
4.3 WOO COLLECTIVE 新生代設計師 黃新雅 89
4.3.1工藝新趣學習技法 91
4.3.2尋找目標客群到分析買家 92
4.3.3建構WOO品牌形象 95
4.3.4開拓新市場 97
4.3.5品牌以產品開發與銷售為主 100
4.3.6選擇與洽談代工廠 105
4.3.7產品的生產方式 107
4.3.8品牌行銷方式 110
4.4TINCO 新生代工藝師 胡朝綱 113
4.4.1技藝學習 115
4.4.2鎖定教學與宗教市場 116
4.4.3品牌包含創作與教學 118
4.4.4品牌產品設計 120
4.4.5錫水比例與錫片製作 122
4.4.6自製工具與機械輔助生產 124
4.4.7品牌收入與規劃 126
4.4.8產品成本掌握與定價策略 128
4.4.9宣傳與行銷 131
4.5秋雨十一 新生代工藝師 姚工藝師 133
4.5.1傳統錫鋪學習技藝 135
4.5.2與消費者產生連結 136
4.5.3目前品牌的目標客群 138
4.5.4品牌規畫與經營 140
4.5.5品牌風格與產品開發 141
4.5.6個人品牌與秋雨十一設計差異 144
4.5.7工具加工與壓錫片技巧 146
4.5.8手工且標準化生產方式 150
4.5.9成本計算與掌控 152
4.5.10展售空間與通路增加曝光度 155
4.5.11展覽與藝廊銷售為主 157
第五章 新生代錫工作室個案比較分析 159
5.1受訪者經歷比較 159
5.1.1受訪者工作室型態:新生代們已開工作室成立品牌,李瑋還在籌備中,而陳志揚工藝師在家中錫鋪幫忙。 159
5.1.2受訪者工作項目:品牌客源穩定多以創作為主,WOO需找尋代工廠與TinCO多元工作室為特例 161
5.1.3受訪者工作室分工:工坊組成多為兩人以下,萬能錫鋪家庭分工與極少使用計時工的WOO為特例 162
5.2受訪者學習經歷比較 163
5.2.1受訪者傳統工藝學習:多為學校課程接觸工藝,政府傳習計畫深入學習,家族傳承為特例 163
5.2.2受訪者現代金工學習:陳志揚、胡朝綱與姚工藝師學習現代的金工技法,李瑋與黃新雅則無 165
5.2.3受訪者現代設計學習:多為透過學校培養設計能力,李瑋無為例外 166
5.3市場分析比較 167
5.3.1目標客群:傳統錫鋪仍以祭祀禮器為主,新生代工作室則以生活化商品與課程為主 167
5.3.2客群喜好:傳統錫鋪客群喜好明確,當代設計須兼具美感與故事性,秋雨十一板子成形為特例 168
5.4製作方式比較 169
5.4.1工料比例:新生代們都會加入少許合金增加硬度 169
5.4.2壓錫方式:陳志揚沿用傳統工具,新生代以金屬板取代厚重的釉面磚,朝綱以輾片機製作 169
5.4.3 生產方式:多為手工生產,WOO商品交由工廠代工,TinCO開發以全機械取代手工 170
5.5銷售方式比較 171
5.5.1銷售方式:新生代當代設計商品以多種管道行銷,高單價傳統禮器以實體銷售為主 171
5.5.2熱銷商品:生活工藝價格低接受度高 17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73
6.1新生代工作室工作方式 173
6.2新生代工作室的品牌經營模式 174
6.3新生代工作室樣態比較統整 175
6.4未來研究建議 178
參考文獻 179
附錄 184
附錄一 個案訪談逐字稿及開放性譯碼 184
附錄二 個案範疇分析 276


王守玉、Carol Windsor、Pasty Yates(2012)。簡介紮根理論法,護理雜誌59卷1期,頁91-95。
王梅珍(2013)。台灣近代錫工藝材質與表現技法,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重要傳統藝術錫工藝調查研究計畫,頁88-90。
宋應星(1983),天工開物中國名著精選 第二十六冊,遠流出版社。
江美玲(2018)。藍染傳統工藝的創新經營:以台灣三義、日本德島兩的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禮戎(2010)。台臺南打錫師傅的生命手路—技藝的無形文化價值,台灣文獻61:2。頁269-290。
何禮戎(2011)。匠師、技藝與手路:臺南地區打錫工藝發展脈絡之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緯(2006)。從器物的觀點論當代金工創作的幾個面向,現代美術學報,頁63-88。
李建緯(2011)。從物質觀、技術與飾身角度詮釋與當代金工之傳承與變革,藝術學報,頁31-59。
洪胤芷(2017)。台南傳統工藝品牌與文化行銷策略關係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論文。
吳政霖、黃世輝(2008)。傳統工藝產業轉型創意生活產業之合適性評估研究初探,設計研究(8),頁223-227
林建宇(2018)。台灣新生代漆藝工作者生存與發展模式之研究,國立雲林科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論文。
周蓉慧(2014)。我國傳統工藝轉變成文創產業之課題剖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7(12),頁127-133
姚怡欣(2011)。台灣現代金屬工藝設計開發模式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論文。
倪贊元纂輯(1983)。雲林縣採訪冊。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高宜淓 (2012)。竹山竹工藝產業的發展轉型與文化創意。國立雲林科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班論文。
許峰旗(2015)。國家政策對台灣工藝發展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奎(2019)。阿美族在地工藝創新與設計詮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論文。
管倖生(2012)。設計研究方法,新北市,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志揚(2004.06)。新境_複合媒材在錫器上的應用,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佐(2008)。傳統工藝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之研究-以永興家具事業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陳萬能/彰化縣文化局(2014)。人間國寶:陳萬能錫藝專輯。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
黃與順(1982)。治錫。載於治金與熱處理(頁397~398)。台北:五洲出版社。
黃世輝、彭建銘(2001)。台灣早期工藝產業的發現與推廣。復文書局。
黃世輝、王瀞苡、陳譽云(2019)。北港地區傳統工藝與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之調查研究與保存維護計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黃世輝、王瀞苡、王秀文、王淑慧(2010)。台灣工藝文化研究-台灣百年工藝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黃志農。從歷史軌跡看台灣當代傳統工藝承襲,百家論壇,頁94-101
黃昱凱(2017)。傳統手工錫燈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麗娟(2011) 。千年錫工藝,載於台灣廟會工藝與戲劇 (82-93),台中市:晨星。
蔡昕瑋(2019)。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青銀共學藝術實踐方案「回家的技藝-微型音樂劇」的敘說探究,服務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頁1-34。
鄭螢憶(2012)。從貿易小口到宗教中心:十九世紀以來笨港市鎮機能的發展與變化。暨南史學,14期,77-120。
劉萬航(1984)。從錫談到錫器(頁 64)。載於故宮文物月刊:十月號。
劉銓芝總編輯(2013)。神工傳藝:雲林宗教工藝風華。(附影像光碟) 。雲林縣:雲林縣政府。
劉云華(2017)。傳統工藝結合科技應用的價值創造策略─以國內陶瓷品牌為例,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宜君(2019)。高齡社會的跨代共居議題探討,元智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
劉嘉仁(2019)。慈悲關懷社區中推動青銀共學。北市醫學雜誌,16,頁145-152。
賴廷鴻(2010)。臺灣錫藝之發展與工法特色,台灣文獻61(2) (頁57-84)。
蔡昕瑋(2019)。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青銀共學藝術實踐方案「回家的技藝-微型音樂劇」的敘說探究,服務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頁1-34。
外文文獻
Caffarella, R. S. (1994). Planning programs for adult learnings: A practical guide for educators, trainers, and staff developer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ampbell, C. (2005) The Craft Consumer.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5(1), 23-42.
Elliot, E. A. (2016). Craft consumption and consumer transformation in a transmodern era.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9(1), 18-24.
Guetzkow, J. (2002). How the arts impact communiti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iterature on arts impact studies. Taking the Measure of Culture Conference.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J.
Helguera, P. (2011). Education for socially engaged art. New York, NY: Jorge PintoBooks.
Philip Kotler and Gerald Zaltman,1971, Social Marketing: An Approach to Planned Social Change.Joural of Marketing.Vol.35, No.3,3-12
Sumardianshah Silaha and Ruzaika Omar Basaree b and Badrul Isaa and Raiha Shahanaz Redzuana(2013).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structure of Malay woodcarving,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90, 823–831.
Tishelman, C., Lindqvist, O., Hajdarevic, S., Rasmussen, B. H., & Goliath, I. (2016).Beyond the visual and verbal: Using participant-produced photographs in research on the surroundings for care at the end-of-life.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68, 120-129
Watson, M., and Shove, E. (2008). Product, Competence, Project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8(1), 69–89.

乙成錫器(2018)。宮爐。乙成錫器粉絲專頁。擷取日期:2020/01/17
https://reurl.cc/6gzrg5
公民新聞(2009)。諸羅老師傅系列—錫器專家。擷取日期:2020/01/17
https://www.peopo.org/news/12849
文化部(2011)。錫工藝保存者公告資料。擷取日期:2020/01/03
https://reurl.cc/ObWKz3
吳金淼(1965-1975)。[北港朝天宮]。《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擷取日期:2020/01/02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a/d4/50.html
尚春錫鋪(2015)。三聖宮定製香爐。尚春錫器粉絲專頁。擷取日期:2020/01/17
https://reurl.cc/9z82ox
胡善慧(2018)。創意X共識X實踐 讓青銀共創的舞台更加精采。社區力傳播網。擷取日期:2020/01/05
https://reurl.cc/e5YGnb
翁世航(2018)。觀察韓、泰、法、美的文創產業發展,我明白了台灣為何迷途。關鍵評論。擷取日期:2020/12/30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5147
黃國彥(2000)。實地研究。教育大辭書。擷取日期:2020/01/08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024/
郝明義(2011)。「文化」帶動「第四波經濟」。天下雜誌。擷取日期:2020/12/30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05826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8)。107年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團體)接班人傳統工藝示範與推廣計畫。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擷取日期:2020/01/10
https://www.ncfta.gov.tw/cultureevent_31_2305.html
俞惠鈐(2016)。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電子報第151期。國史館台灣文獻館。https://reurl.cc/9O61OY。擷取日期:2021/09/10
陳萬能。錫藝世家介紹。萬能錫鋪。擷取日期:2020/01/09
http://www.tinart.com.tw/shop/main15.asp?CategoryID=5124&Style=1
彰化縣文化局(2012)。本縣工藝達人。彰化縣文化局。擷取日期:2020/01/18
http://www.bocach.gov.tw/ch/12artist/01view.asp?sn=1709
瑞興錫鋪(2017)。六角禮瓶爵。瑞興錫鋪粉絲專頁。擷取日期:2020/01/17
https://www.facebook.com/RuiXingXiPu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702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