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07: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尚暉
研究生(外文):HSU, SHANG-HUI
論文名稱:動機與實踐:參與《奇蹟課程》 讀書會學員之宗教認同與靈性實踐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Motivation and practice: Study of religious identity and spiritual practice of participants of ACIM book club
指導教授:張家麟張家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CHIA-LIN
口試委員:蔡秀菁沈明昌
口試委員(外文):TSAI,HSIU-CHINSHEN,MING-CHANG
口試日期:2023-05-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真理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文化與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3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03
中文關鍵詞:奇蹟課程讀書會新時代運動靈性修行個體化
外文關鍵詞:A Course in MiraclesBook ClubNew Age MovementSpiritual PracticeProcess of Individuation Orient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奇蹟課程》起自 1960 年代的紐約,緣自於海倫‧舒曼博士(Dr. Helen
Schucman)的通靈經驗,後來在同事比爾‧ 賽佛博士(Dr. William Thetford)的
協助下,兩人共同將這份通靈資料保留下來,根據「那聲音」自述,說話者正是
耶穌基督。透過海倫的速記、朗讀後再由比爾繕打出來,耗時七年以上。中文版
的《奇蹟課程》,除了〈正文〉以外,還包括了〈學員練習手冊〉,與〈教師指南、
詞彙解析、心理治療、頌禱〉共三冊。《奇蹟課程》是一部自修的課程,並非宗
教。然而又有不少人將《奇蹟課程》看成是新時代運動中的其中一環,但修行《奇
蹟課程》的讀書會成員,卻認為此與新時代運動有很大的差異,其原因為何?
本研究以參加《奇蹟課程》讀書會之學員為深度訪談對象,欲探究讀書會學
員,為何選擇此課程為主要修行法門?透過對文獻的回顧與整理,與對讀書會學
員的深度訪談,我們從資料中歸納出四個章節,分別探討《奇蹟課程》基本觀念
與相關修行之各種理論、學員參與讀書會之原因、讀書會學員之類型分析,以及
讀書會學員的靈性修行與改變。由於讀書會學員在接觸《奇蹟課程》之前,大多
有接觸不同宗教或參與新時代運動的各種背景,而他們為何捨棄過去經驗,轉而
選擇此課程,成為一個必須探究的問題。而過去的修行經驗,與以《奇蹟課程》
為主的修行,在認知跟行動上,有否影響?並且在修行《奇蹟課程》的過程中,
學員對自己是否產生了某些新的認知與改變?
本研究共訪問了 17 位讀書會學員,參加讀書會經驗至少達五年,其中有好
幾位參加讀書會時間超過十年。狹義上來說《奇蹟課程》並非宗教,但從廣義上
來看,《奇蹟課程》的精神的確是「終極關懷」,因此它也滿足了保羅‧田力克(Paul
Tillich)對「宗教」一詞所認定的最廣泛、也是最基本的定義。讀書會學員討論
了新時代思潮與佛法的思想,並探討此二者與《奇蹟課程》思想的內在差異或關
連性。且讀書會學員普遍不認為《奇蹟課程》是新時代運動的一環,儘管兩者看
來相似,卻有著根本上的差異,反倒是與佛法、超個人心理學有諸多相通之處。
且《奇蹟課程》的修行,其實也不只有靈性層面,其實也包含人際關係與個體化
的面向於其中。筆者希望從本研究的成果,提供有興趣於《奇蹟課程》的初學者,
一個較基礎且相關的理解,也欲從本研究的概念中,提供未來研究《奇蹟課程》
讀書會學員修行的各種面向的架構,並期望能更延伸研究視野、與更深入修行者
內在的生命歷程,以求彌補本文之研究限制、與未盡之處。

"A Course in Miracles"("A Course in Miracles" is abbreviated as ACIM) began in
New York in the 1960s with the psychic affair of Dr. Helen Schucman, who, with the
help of a colleague, Dr. William Thetford, preserved the psychic document. According
to the Voice, the speaker is Jesus Christ. It took more than seven years for Helen to
take shorthand, read it aloud and then type it out by Bill. In addition to the "Text", the
Chinese version of ACIM also includes "Works for Students"," "Manual for Teachers",
"Clarification of Terms ", "Psychotherapy", and" The Song of Prayer" in three
volumes. ACIM is a self-taught course, not a religion. However, many people regard
ACIM as a part of the New Age Movement, but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book club wh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ACIM think i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New Age Movement.
Why?
In this study, participants of the book club of ACIM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in-depth interviews to explore why they chose this course as their main spiritual
practice. By reviewing and sorting out the literature, and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book club, we summarize four chapters from
the literature, which respectively discuss the basic concepts of ACIM and various
theories of related spiritual practice, the reasons why the participants participate in the
book club, the types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spiritual practice and change of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book club. Since most of the book club participants came from
various backgrounds of different religions or New Age movements before they came
into contact with ACIM, it is a question that must be explored why they chose ACIM
instead of their past experience. Have past spiritual practice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
based on ACIM, influenced cognition and action? And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ing
ACIM, did the participants have some new cognition and change about themselves?
A total of 17 book club participants were interviewed for this study, with at least five
iv
years of experience in book clubs, including several for more than 10 years. ACIM is
not a religion in the narrow sense, but in the broad sense, the spirit of ACIM is
"ultimate care," thus fulfilling Paul Tillich's broadest and most basic definition of the
word "religion."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book club discussed the New Age Movement
of thought and the thoughts of Buddhism, and explored the inherent differences or
connections between them and the thoughts of ACIM. In addition,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book club generally do not believe that ACIM is a part of the New Age movement.
Although the two seem similar, they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In addition, ACIM
have a lot in common with the Dharma and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In fact, the
spiritual practice of ACIM is not only spiritual, but also includ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process of individation orientation. From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beginn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ACIM with a relatively
basic and relevant understanding. From the concept of this study, the author also
hopes to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future study of the spiritual practice of the
participants of ACIM book clubs, and to extend the research horizon and deepen the
inner life course of the practitioners. So as to make up for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nd incomplete.
目 錄
謝誌…………………………………………........................................................i
摘要…………………………………………......................................................iii
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奇蹟課程》基本觀念……………………………………………….15
第二節 「新時代」與《奇蹟課程》之性質與差異………………………….27
第三節 《奇蹟課程》與靈性修行…………………………………………….36
第三章 參與《奇蹟課程》讀書會…………………………………………….53
第一節 機緣:接觸《奇蹟課程》………………………………………….....53
第二節 脫離或同時接觸:傳統宗教或新時代……………………………….71
第三節 反思:與佛法、新時代觀念之比較………………………………….88
第四章 《奇蹟課程》對讀書會學員之類型分析…………………………...129
第一節 認知類型…………………………………………...............................129
第二節 行動類型…………………………………………...............................146
第三節 讀書會之功能型態…………………………………………...............159
第五章《奇蹟課程》對讀書會的靈性實踐與改變………………………….189
第一節 面對小我與內在情緒…………………………………………...........189
第二節 發展過程:個體化…………………………………………...............206
第三節 操練與改變…………………………………………...........................22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251
第一節 研究意義…………………………………………...............................251
第二節 研究發現…………………………………………...............................255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261
參考文獻………………………………………….............................................265
一、專書著作………………………………………….....................................265
二、期刊論文………………………………………….....................................270
三、學位論文………………………………………….....................................274
四、網路資料………………………………………….....................................275
五、其他參考資料………………………………………….............................277
附 錄………………………………………….................................................278
附錄一、《奇蹟網編》:《奇蹟課程》與新時代的關係?…………………...278
vii
附錄二、學員對《奇蹟課程》與新時代思想差異之歸納………………….281
附錄三:讀書會學員對四位資深帶領人的看法 …………………………...285
附錄四:「阿玻樂對艾克哈論七階段默觀」
與《奇蹟課程》中可能相應之思想對照表 ………………..…...290
訪談稿摘要………………………………………….........................................293
圖次
圖一:研究架構圖 …………………………………………........................12
圖二:研究流程圖 …………………………………………........................13
圖三、四層分裂圖 …………………………………………........................21
圖四:肯恩‧威爾伯的意識層次圖 ………………………………….…...48
圖五:靈性修行、個體化歷程、人際關係關係圖………………….…….. 50
圖六:認知類型與行動類型的對應關係 ………………………….…….185
圖七:意識層次與心理治療對照表 ……………………………….…….249
表次
表一:深度訪談表 …………………………………………............................7
表二:成功訪談對象表 ……………………………………..........................10
表三:《奇蹟課程》是宗教也不是宗教 …………………………………... 88
表四:《奇蹟課程》不是宗教 …………………………………………........89
表五:內觀淨化的步驟 …………………………………………..............111
表六:讀書會學員接觸《課程》之機緣…………………………………..124
表七:讀書會成員脫離原有宗教團體之原因…………………………..…126
表八:受訪者的行動與認知類型 …………………………………..……..157

參考文獻
一、專書著作
奇蹟課程基金會,若水譯,2011,《奇蹟課程》,桃園: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
司。
Gary R. Renard(葛瑞‧雷納),若水譯,2007,《告別娑婆》,台北市:奇蹟資訊中心‧
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Gary R. Renard(葛瑞‧雷納),林慧如譯,2008,《斷輪迴》,台北:奇蹟資訊中心‧
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Gary R. Renard(葛瑞‧雷納),蔡孟璇譯,2015,《告別娑婆 3:愛不曾遺忘任何人》,
台北:橡實文化。
Gary R. Renard(葛瑞‧雷納),謝明憲譯,2018,《告別娑婆外傳:耶穌和佛陀的六世
情緣》,台北:橡實文化。
若水,1994,《靜觀法探微》,台北:光啟出版社。
若水,2002,《點亮生命的奇蹟》,台北:奇蹟資訊中心。
若水,2008a,《創造奇蹟的課程》,台北: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若水,2008b,《生命的另類對話》,台北: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若水,2008c,《從佛陀到耶穌》,台北: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Robin Casarjian(羅賓‧葛薩姜),祝家康譯,2011,《療癒之鄉─推開心靈的鐵窗》,桃
園: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Robin Casarjian(朱蒂‧艾倫博士),蔣雅竹、若水合譯,2012,《我要活下去─康復五部
曲》,桃園: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Nouk Sanchez(諾可‧桑傑斯),魏佳芳、若水合譯,2016,《飛越死亡的夢境─展開信
賴的翅膀》,桃園: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Kenneth Wapnick. Ph.D.(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王敬水、若水合譯,2012a,《奇蹟原
則 50》,桃園,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Kenneth Wapnick. Ph.D.(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阮靖茹、若水合譯,2012b,《終結對
愛的抗拒》,桃園,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266
Kenneth Wapnick. Ph.D.(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林慧如、陳夢怡、若水合譯,2013a,
《親子關係》,桃園,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Kenneth Wapnick. Ph.D.(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王敬偉、陳夢怡合譯,2013b,《性‧
金錢‧暴食症─談形式與內涵》,桃園,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Kenneth Wapnick. Ph.D.(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張紅雲、若水合譯,2014a,《時間大
幻劇》,桃園,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Kenneth Wapnick. Ph.D.(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魏佳芳、若水合譯,2014b,《仁慈─
療癒的力量》,桃園,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Robert Skutch(羅勃‧史考屈),王詩萌、若水合譯,2015,《奇蹟課程誕生》,桃園,奇
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Kenneth Wapnick. Ph.D.(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若水譯,2015,《逃避真愛─跨越自
我解離的心牆》,桃園,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Kenneth Wapnick. Ph.D.(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若水譯,2017a,《奇蹟課程釋義─學
員練習手冊行旅 1》,桃園,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Kenneth Wapnick. Ph.D.(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若水譯,2017b,《奇蹟課程釋義─學
員練習手冊行旅 2》,桃園,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Kenneth Wapnick. Ph.D.(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若水譯,2018,《奇蹟課程釋義─學
員練習手冊行旅 3》,桃園,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Kenneth Wapnick. Ph.D.(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若水譯,2019,《奇蹟課程序言行旅》,
(桃園,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Kenneth Wapnick. Ph.D.(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林妍蓁、若水合譯,2020,《駱駝‧
獅子‧小孩》,桃園,奇蹟資訊中心‧奇蹟課程有限公司。
Paul Ferrini(保羅‧費里尼),周玲瑩、若水譯,2003,《無條件的愛:與心對話》,台北:
奇蹟資訊中心。
Paul Ferrini(保羅‧費里尼),周玲瑩譯,2008,《寬恕十二招》,台北:奇蹟資訊中心。
許自呈著,2014《奇蹟之旅─通往平安的 26 堂課》,台北:天立出版。
許自呈著,2016,《奇蹟心旅─通往喜樂的 21 堂課》,台中:一中心出版。
267
許自呈著,2017,《奇蹟行旅─教學體證掇拾》,台中:一中心出版。
若水著,1994,《靜觀法探微》,台北:光啟出版社。
种巍強,2020,《奇蹟之路:解除人世間一切煩惱的覺醒練習》,台北:柿子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
張家麟,2021,《宗教研究:論文寫作與實務》,台北:蘭臺出版社。
Quentin Skinner(斯金納)編,王紹光、張京媛等譯。1991,《人文科學中大理論的回
歸》,出版地未知:社會理論出版社。
黃光國,2018,《社會科學的理路‧第四版思源版》,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
司。
Edward Teyber, Faith Holmes Teyber,吳麗娟等譯,2017,《人際歷程取向治療:
整合模式》,台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Joseph Campbell(約瑟夫‧坎伯),朱侃如譯 1996,《神話》,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
Joseph Campbell(約瑟夫‧坎伯),梁永安譯,2001,《英雄的旅程》,台北縣: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Joseph Campbell(約瑟夫‧坎伯),朱侃如譯,2003,《千面英雄》,台北縣:立
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Carol S. Pearson(卡蘿‧皮爾森),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2013,《內在英雄:六
種生活的原型》,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耀中,1995,《榮格》,台北:東大圖書股份限公司。
C. G. Jung(卡爾‧榮格主編),龔卓軍譯,2019,《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台北:
立緒文化。
Robert H. Hopcke(羅伯特‧霍普克),蔣韜譯,2002,《導讀榮格》,新北市:立緒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
John Welwood(約翰‧威爾伍德),鄧伯宸譯,2016,《覺醒風:東方與西方的心靈交
會》,台北:心靈工坊。
Murray Stein(莫瑞‧史丹),黃璧惠、魏宏晉等合譯,2012,《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
概論》,台北:心靈工坊。
268
Joseph Cambray(約瑟夫‧坎伯瑞),魏宏晉等譯,2012,《共時性:自然與心靈合一的
宇宙》,台北:心靈工坊。
Robert Augustus Masters, Ph.D.(羅伯特‧奧古斯都‧馬斯特斯博士),張琇雲譯,2017,
《靈性歧路》,台中:一中心有限公司。
Jack Kornfield(傑克‧康菲爾德),易之新、黃璧惠、釋自鼐合譯,2010,《踏上心靈
幽徑》,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Jack Kornfield(傑克‧康菲爾德),周和君譯,2017,《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學》,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Jack Kornfield(傑克‧康菲爾德)著,新雨編群譯,1997,《當代南傳佛教大師》,
台北縣:圓明出版社。
Ken Wilber(肯恩‧威爾伯),胡因夢譯,2011,《一味》,廣州:深圳報業集團
出版社。
Ken Wilber(肯恩‧威爾伯),廖世德譯,2017,《意識光譜》,台中:一中心出版社。
Ken Wilber(肯恩‧威爾伯),若水譯,2019,《事事本無礙》,台北:光啟文化事業。
Achaan Naeb(阿姜‧念),徐強譯,2007,《內觀禪十五個原則》,台北縣:大千
出版社。
Ajahn Chah(阿姜‧查),賴隆彥譯,2002,《森林中的法語》,台北:橡樹林文
化。
南懷瑾,2006,《楞嚴大義今釋》,台北市: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聖印法師今譯,1980,《六祖壇經今譯》,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jahn Buddhadasa(佛使比丘),鄭振煌譯,2000,《菩提樹的心木》,台北:慧炬
出版社。
Ajahn Buddhadasa(佛使尊者),鄭振煌譯,1996,《人生錦囊》,台北:慧炬出
版社。
Thich Nhat Hanh(一行禪師),何定照譯,2004,《正念的奇蹟》,台北:城邦文
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Thich Nhat Hanh(一行禪師),汪橋譯,2020,《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新
北市:自由之丘出版社。
葉重新,2008,《心理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269
余德慧,2018,《生命轉化的技藝學》,台北:心靈工坊。
Eckhart Tolle(艾克哈特‧托勒)著,張德芬譯,2009,《修練當下的力量》,台北:方
智出版社。
Eckhart Tolle(艾克哈特‧托勒)著,劉永毅譯,2012,《當下的覺醒》,台北:橡實文
化。
楊定一,2020,《全部的你》,台北:天下生活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程恭讓,1996,《金剛經》,高雄 :佛光出版社。
Robert Sokolowski(羅伯‧索科羅斯基),余德慧、蔡錚雲、汪文聖譯,2010,《現象學
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
Jane Roberts(珍‧羅伯茲)著,王季慶譯,1996,《夢、進化與價值完成》,台北:方
智出版社。
Jane Roberts(珍‧羅伯茲)著,王季慶譯,2010a,《靈魂永生》,新北市:賽斯文化。
Jane Roberts(珍‧羅伯茲)著,王季慶譯,2010b,《個人實相的本質》,新北市:賽斯
文化。
Jed McKenna(傑德‧麥肯納)著,魯宓譯,2013,《靈性的自我開戰》,台北:方智出
版社。
王怡仁,2017,《賽斯書輕導讀》,新北市:賽斯文化。
呂大吉主編,2003,《宗教學通論》,台北:恩楷股份有限公司、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John Harwood Hick(約翰‧哈伍德‧希克),蔡怡佳譯,2018,《宗教之詮釋:人類對
超越的回應》,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志剛,2003,《宗教學是什麼》,台北:揚智文化出版。
張志剛,2006,《走向神聖:現代宗教學的問題與方法》,台北縣:宗博出版社。
洪啟嵩,2016,《三時繫念今譯》,新北市:全佛出版社。
張春興編,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高觀廬編,1990,《實用佛學辭典》,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Irvin D. Yalom(歐文‧亞隆),廖婉如、陳耿雄譯,2019,《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台北,心靈工坊。
270
許皓宜,2019,《情緒陰影》,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曹中瑋,2020,《遇見完形的我》,台北: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Marc Leavitt,(馬克‧列維特),謝明憲譯,2017,《開悟日記》,台中市:一中心有限
公司。
Alberto Villoldo, Ph.D.(阿貝托‧維洛多博士),許桂綿譯,2006,《印家靈魂復原療法》,
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平釋譯,2004,《雜阿含經》,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期刊論文
李聿勛、唐耀棕,2013,〈台灣的靈性學習課程---新時代入世精神的再現與教育實踐〉,
《德明學報》,第 37 卷第 2 期。
董芳苑,1995,〈「前世今生」的宗教背景:新時代運動〉,《新使者》,第 27 期。
陳家倫,2005,〈與諸神共舞:新時代運動的內涵與特徵〉,《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
三期。
陳家倫,2006,〈台灣新時代團體的網絡連結〉,《台灣社會學刊》,第 36 期。
陳家倫,2007,〈新時代運動探源與當代發展趨勢〉,《思與言》,第 45 卷第 4 期。
陳家倫,2015,〈進─出宗教之間:台灣新時代靈性實踐的分析〉,《思與言》,第 53 卷
第 3 期。
陳淑娟,2007,〈靈性非宗教、轉化非救贖:對台灣新時代運動靈性觀的社會學考察〉,
《台灣宗教研究》,第 6 卷第 1 期。
瞿海源,2012,〈台灣的新興宗教〉,《弘誓雙月刊》,第 108 期。
張淑媚,1996,〈保羅‧田立克的神律道德及其德育蘊義〉,《鵝湖學誌》,第 17 期。
李麗娟,2018,〈田立克的宗教哲學對基督教神學的理解〉,《輔仁宗教研究》,第 37 期。
潘啟聰,2018,〈當代中國哲學與田立克的終極關懷〉,《鵝湖月刊》,第 520 期,。潘
朝陽,2013,〈從終極倫常論儒家的宗教倫常〉,《鵝湖學誌》,第 50 期。
楊樂強,2005,〈宗教多元主義如何可能〉,《江漢論壇》,2005 年第 11 期。
楊樂強,2007,〈宗教多元的問題域及其意義之維〉,《江漢論壇》,2007 年第 5
271
期。
楊樂強,2009,〈論希克宗教多元論的解構維度〉,《世界宗教研究》,2009 年第 2 期。
賴品超,2009,〈宗教多元的問題的哲學及神學進路〉,《漢語基督教學術評論》,
第 7 期。
楊琇惠,2009,〈從新時代觀點詮析老莊的環境倫理〉,《台北科技大學學報》,第 34-2
期。
單純,2007,〈論實體論的宗教救贖思想〉,《國外社會科學》,第 2007 卷第 1 期。
劉述先,2003,〈全球倫理與台灣本土化〉,《新世紀宗教研究》,第 1 卷第 3 期。
黃家溱,2012,〈寬恕的覺悟:個案訪談:一位榮獲補教師鐸獎教師〉,《高雄師大學報:
教育與社會科學類》,第 33 期。
許鶴齡,2014,〈探討佛教哲學諮商對仇恨的轉化與療癒之道─以「密勒日巴」影片為
例〉,《哲學與文化》,第 41 期第 4 卷。
張家麟,2007,〈滲入、多元與變遷:從比較宗教視野論「天人之際」〉,《宗教哲學》,
第 7 期。
梁翠梅,2006,〈高峰經驗─根植於此岸的彼岸:談靈性諮商中的自我實現與自我超
越〉,《弘光人文社會學報》,2006 年第 4 期。
梁翠梅,2018,〈契入高峰經驗之道─以「蘇菲轉」為例探討動態靜心中的意識轉化及
其應用〉,《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 86 期。
黃立森,2019,〈評介《冥契主義與哲學》〉,《新世紀宗教研究》,第 18 卷第 1 期。
傅明俐,黃宗堅,2015,〈靈性治療〉,《輔導季刊》,第 57 卷第 3 期。
何迦勒,黃曬莉,2018,〈出走原鄉、藕斷絲連:華人基督徒改宗之轉化歷程〉,《本土
心理學研究》,第 50 期。
瞿海源,2002,〈台灣的新興宗教〉,《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期第 73 期。
方天立,2003,〈佛教「空」義的歷史演變〉,《佛學研究》,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
所出版,2003 年第 12 卷。
林安梧,2000,〈內觀禪修的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 13 期。
林崇安,2011,〈四念處禪修法〉,《靈山現代佛教》,第 322 期。
272
陸杰峰,2021,〈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 ― 星雲大師對《金剛經》要義的解明〉,《人間
佛教》,第 33 期。
王慕齡,2012,〈《瑜伽經》中的禪定成就與佛教比較〉,《宗教哲學》,第 59 期。
莊硯涵,2015,〈面對陰影的個體化旅程:榮格心理學在電影《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之實踐與啟發〉,《輔導季刊》,第 51 卷第 2 期。
趙燕、黃宗堅,2018,〈從童話故事「森林中的老婦人」探索女性個體化歷程〉,收於
《輔導季刊》,第 54 卷第 4 期。
王琮賢、黃孔良,2017,〈靈性進化之啟蒙歷程─以《出埃及記》為例探討密契主義〉,
《發展與前瞻學報》,第 18 期。
林育陞,2015a,〈超個人心理學與靈性結合〉,《諮商與輔導》,第 360 期。
林育陞,2015b〈超個人心理學與與東西方神學的結合〉,《諮商與輔導》,第 354
期。
陳秉華、范嵐欣、詹杏如、范馨云,2017,〈當靈性與心理諮商相遇─諮商師的觀點〉,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第 50 期。
齊偉先,2010,〈宗教領域中的非宗教分化:評陳淑娟的新時代運動研究〉,《台灣社會
學》,第 20 期。
王琮賢、黃孔良,2017,〈靈性進化之啟蒙歷程─以《出埃及記》為例探討密契主義〉,
《發展與前瞻學報》,第 18 期。
夏允中、劉淑慧、王智弘、孫頌賢,2018,〈靈性與安身立命:從四大存有問題建構貫
串靈性與生涯的本土化理論〉,《中華輔導學報》,第 51 期。
汪美伶、陳玉蓮,2014,〈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之影響-社會支持之調節作用〉,《東吳
經濟商學學報》,第 86 期。
單小琳,〈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36 卷
1 期。
李仁豪、余民寧,2014,〈台灣中老年人外向性及神經質人格、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
關係之模型建構及其結構係數比較〉,《教育心理學報》,45 卷 4 期。
王齡竟、陳毓文,2010,〈家庭衝突、社會支持與青少年情緒憂鬱:檢視同儕、專業與
273
家外成人支持的緩衝作用〉,《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 23 卷第 1 期。
蘇慧貞、周怡萱、許嘉琪、陳惠美,2017,〈保險從業人員之壓力與靈性學習之探討〉,
《諮商與輔導》,第 379 期。
黃麗萍,2018,〈探索生命教育的靈魂─靈性學習〉,收於《立德學報》,第 6 卷第 1 期。
葉俊廷、李雅慧,2018,〈從懷疑到信任:中高齡宗教信仰者的靈性學習歷程〉,收於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第 51 期。
梁翠梅,2016,〈高峰經驗─根植於此岸的彼岸:談靈性諮商中的自我實現與自我超
越〉,《弘光人文社會學報》,2016 年第 4 期。
陳玉璽,2004,〈超個人心理學意識研究對佛教佛性觀的觀察─兼論「批判佛教」反佛
性論的學理詮釋問題〉,《新世紀宗教研究》,第 3 卷第 3 期。
劉秋固,1998,〈超個人心理學與宗教心理學對靈性問題之研究〉,收於《宗教哲學》,
第 4 卷第 3 期。
鄭志明,2002,〈華人的信仰心理與宗教行為〉,《鵝湖月刊》,第 324 期。54
陳玉璽,2018,〈西方佛教修行與身心靈療癒〉,《新世紀宗教研究》,第 17 卷第 2 期。
Thich Nhat Hanh(一行禪師),汪橋譯,2005〈療癒內在的小孩〉,《慧炬雜誌》,第 595
期。
鄭基良,1994,〈淺談快樂哲學〉,《空大人文學報》,第 3 期。
劉易齋,2018,〈靈性禪修的生命教育〉,《國防大學通識教育學報》,2018 年第 8 期。
盧蕙馨、鄺真泉,2016,〈宗教療癒的「情入」與「理入」〉,《輔仁宗教研究》,第 32
期。
梁翠梅,2005,〈「見」的開啟與典範轉移〉,《弘光人文社會學報》,2005 年第 3
期。
范純武、王見川、高致華,2009,〈戰後台灣宗教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文史哲》,
總第 310 期。
陳建明、梁棟,2022,〈西方漢學傳統中的中國宗教研究典範及其轉移〉,《漢學
研究通訊》,第 41 卷第 2 期。
274
三、學位論文
羅瑞梅,2004,《《奇蹟課程》的「罪」與《大乘起信論》的「無明」之比較─兼論新
時代的觀點》,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修德,2015,《透過冥契主義重構《莊子》體道工夫的研究向度》,國立東華大學中
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陳思聖,2018,《社會認同理論在遊客行為意圖之應用:Road to Ultra,台灣音樂節之
實證》,元智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羅瑛,2020,《從社會認同分析理論分析閩台媽祖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文化大學,社
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志明,2010,《宗教的實踐與認同─慈濟功德會新竹分會的女性參與》,國立交通大
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世慧,2005,《現代宗教的認同形式—以慈濟基金會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論文。
林本炫,1998,《當代台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
陳瑄嬪,2017,《初期佛教「空」思想-以巴利《中部.空小經》註譯與研究為進路》,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明珠,2007,《新時代賽斯生命觀及其實踐》,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
論文。
王兆力,2016,《賽斯資料中的多重宇宙觀》,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黃英傑,2019,《以整合觀點論佛教與新時代的意識探討─以《楞伽經》與《賽斯書》
為依據》,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症同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
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許淑雅,2009,《高峰原妙之看話禪法研究─以《高峰原妙禪師禪要》為中心》,
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
許淑雅,2019,《大慧宗杲看話禪法之研究》,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論文。
275
王芷媛,2020,《口碑訊息影響消費者購買有機商品決策行為研究 — 以饋贈或自用動
機論之》,龍華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燕文,2011,《探究四年級低成就學生於 POE 教學過程中簡單和串聯電路之電路心
智模式變化及其異例反應和影響因素》,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碩士學位學程碩士
論文。
四、網路資料
許自呈(2019)。〈四層分裂:一個小整理〉,奇蹟課程‧許自呈的教學網站,2019
年 9 月 16 日,https://miracledoer.weebly.com/22855364472002738988/3919430。
2022/7/10。
許自呈(2019)。〈收回投射:一個看見〉,奇蹟課程‧許自呈的教學網站,2019 年 8 月
11 日,https://miracledoer.weebly.com/22855364472002738988/2932155。2022/7/10。
許自呈(2017)。〈寬恕的六堂課〉,奇蹟課程‧許自呈的教學網站,2017 年 8 月 29 日,
https://miracledoer.weebly.com/22855364472002738988/forgiveness-1。 2022/7/10。
雪裡紅(2020)。〈香港、農業、「廢青」(上篇)〉,GUAVANTHTOPOLOGY.TW 芭樂人
類學,2020 年 10 月 10 日,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30。 2022/7/20。
許自呈(2017)。〈新時代與奇蹟課程的關鍵區別〉,奇蹟課程‧許自呈的教學網站,2017
年 7 月 7 日,https://miracledoer.weebly.com/22855364472002738988/5981463。 2022/7/20
若水(2014)。〈【線上共修】若水答客問:翱翔戰場之上〉,奇蹟課程中文部官
方網站,2014 年 12 月 9 日,
https://www.acimtaiwan.info/Column/Article.aspx?id=11923。2022/6/28。
若水(2015)。〈[若水談]從理解到體悟--聽若水談三階〉,奇蹟課程中文部官方網站,
2015年8月16日,https://www.acimtaiwan.com/About/Article.aspx?id=14182 。2022/7/20。
許自呈(2016)。〈【詞彙解析】導言〉,奇蹟課程‧許自呈的教學網站,2016 年
12 月 31 日,https://miracledoer.weebly.com/35422244093529926512/intro,
2022/8/30。
若水(2009)。〈KW_我的性生活符合聖靈的意願嗎?〉,奇蹟課程中文部官方網站,2009
年 10 月 9 日,https://www.acimtaiwan.info/Column/Article.aspx?id=4832 。2022/7/20。
若水(2019)。〈【若水談】給跨性別與同志夥伴們的關懷〉,奇蹟課程中文部官方網站,
276
2019 年 5 月 10 日,https://www.acimtaiwan.info/Column/Article.aspx?id=15151。
2022/7/20。
網站編輯(2017)。〈佛學冷知識,三皈依文知多少?(上)〉,大華嚴寺 huayen World,
2017 年 9 月 19 日,
https://www.facebook.com/huayenlugu.org/photos/a.994491820695397/1144570025687575
/?type=3。2022/7/23
許自呈(2017)。〈【詞彙解析】2. 小我-奇蹟〉,奇蹟課程‧許自呈的教學網站,
2017 年 1 月 3 日,https://miracledoer.weebly.com/35422244093529926512/2。
2020/7/23。
肯恩(2020)。〈如何從《奇蹟課程》的讀書會當中獲益〉,奇蹟課程中文部官方
網站,2020 年 12 月 8 日,
https://www.acimtaiwan.info/Column/Article.aspx?id=15322,2022/8/5。
許自呈(2018)。〈【基礎詞彙解析】5.分裂、合一〉,奇蹟課程‧許自呈的教學網站,2018
年 1 月 27 日,https://miracledoer.weebly.com/225223099035422244093529926512/5。
2022/7/23。
肯恩(2021)。〈KW_我們並不活在身體裡,那到底活在哪?〉,奇蹟課程中文部官方網
站,2021 年 4 月 24 日,https://www.acimtaiwan.info/Column/Article.aspx?id=15388。
2022/7/23。
網頁編輯(無時間說明)。〈內觀法的傳承〉,台灣內觀中心,
https://tw.dhamma.org/zh-tw/%E4%BB%8B%E7%B4%B9%E5%85%A7%E8%A7%80/%
E5%82%B3%E6%89%BF/。2022/7/23
許自呈(2017)。〈如何開好一個《奇蹟課程》讀書會〉,奇蹟課程‧許自呈的教學網站,
2017 年 11 月 19 日,https://miracledoer.weebly.com/22855364472002738988/7569885。
2022/8/1。
肯恩演講,慧軍譯(2014)。〈【肯影音】世界─舞台─從台下看自己〉,奇蹟課程中文部
官方網站,2014 年 9 月 6 日,https://www.acimtaiwan.info/Column/Article.aspx?id=13570。
2022/8/20。
袁蒙、陳建軍(2018)。〈日本知名演員大山漣突發心臟病死亡〉,人民網─日本
277
頻道,2018 年 2 月 22 日,
http://japan.people.com.cn/BIG5/n1/2018/0222/c35421-29828681.html。2022/8/23。
許自呈(2017)。〈【練習手冊解析】第二課:我在這房間(街上、窗口、此地)
所看到的一切,對我所具的意義,完全是我自己賦予的〉,奇蹟課程‧許自呈的
教學網站,2017 年 1 月 2 日,
https://miracledoer.weebly.com/322443272225163208743529926512/2。2023/5/13。
五、其他參考資料
正詮的一部分音樂創作,可於以下網址聆聽: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elY1kjSciwQ7lA5qK0YLvRZ9BW8Qzja。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