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01.8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14: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阡淇
研究生(外文):HUANG,CHIEN-CHI
論文名稱:生產老化觀點對退休50+ 生涯規劃影響之研究
指導教授:林麗惠林麗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LI-HUI
口試委員:陳黛芬陳毓璟
口試委員(外文):CHEN,DAI-FENCHEN,YU-CHING
口試日期:2023-07-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成人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3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2
中文關鍵詞:50+生產老化退休退休規劃
外文關鍵詞:50+productive agingretirementretirement plan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生產老化觀點如何影響退休50+之生涯規劃,採質性訪談法,針對參與兩項以上生產老化活動的50+探究其生產老化觀點、以生產老化觀點進行退休生涯規劃的動機、影響因素與內容、以生產老化觀點進行退休生涯規劃對其退休生活的效益。本研究之研究結論共有以下六點:一、50+之生產老化觀點中,包括正向面對、退而不休以及發揮所長;二、精進自我、受到他人的鼓舞邀約是50+以生產老化觀點進行退休生涯規劃的動機;三、家庭狀況是否允許以及活動性質自由與否,是影響50+以生產老化觀點進行退休生涯規劃的主要因素;四、50+主要參與的生產老化活動為「終身學習」與「有償工作」,且二者經常是相輔相成的;五、50+以生產老化觀點進行退休生涯規劃之最主要內容為「透過學習新事物提升專業能力」;六、50+以生產老化觀點進行退休生涯規劃的效益包括個人、家庭、社會層面。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結論分別對50+、50+生產老化活動之單位、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針對50+之建議為:一、建立面對「老」以及「退休」的正向心態,採取生產老化觀點,打造精彩的退休生活;二、重視人際資本的建立與維持,善用人脈創造有生產力的老年;三、秉持終身學習的精神,不斷自我精進,達成個人與社會共同成長的雙贏;四、找尋情緒出口,適時調適心態,維持心理健康,成為自己與他人生命的正能量。針對50+生產老化活動單位之建議為:一、翻轉年齡刻板印象,正視50+族群所擁有的能力與潛力;二、提供50+專業知識的培訓,並給予發揮能力的舞台;三、工作設計考量彈性與自由度,讓50+取得多重角色的平衡。針對後續研究的建議包含:一、可擴大研究對象數量及規模,以取得更具代表性之研究結果;二、可針對50+以生產老化觀點進行退休生涯規劃之動機與影響因素進行權重之探討;三、可針對50+與傳統高齡者在是否具備生產老化觀點及其退休生涯規劃之差異進行進一步之探究。

關鍵字:50+、生產老化、退休、退休規劃

The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how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ve aging influences the career planning of 50+ retirees.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qualitative interview method to explore the perspectives on productive aging of 50+ who participated in more than two productive aging activities, motivations for engaging in retirement career planning from a productive aging perspectiv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ntents of such planning, as well as the benefits of retirement life resulting from career planning based on the productive aging perspectiv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Perspectives on productive aging among 50+ include positive adaptation, continuing involvement, and leveraging strengths; 2. Self-improvement and encouragement or invitations from others motivate 50+ to engage in retirement career planning from productive aging perspectives; 3. Family and the flexibility of activities a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50+ to engage in retirement career planning from productive aging perspectives; 4. The main productive aging activities 50+ participate in are “lifelong learning” and “paid work”, which often complement each other; 5. The core content of retirement career planning for 50+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ve aging is “improv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through learning new things”; 6. The benefits of retirement career planning for 50+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ve aging include personal, family, and social levels.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e study presents recommendations for 50+, organizations that 50+ involved in productive aging activ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 The suggestions for 50+ are: 1. Establish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oldness” and “retirement”, adopt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ve aging, and create a wonderful retirement life; 2. Pay attention to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interpersonal capital, and make good use of contacts to create a productive old age. The suggestions for organizations involved in productive aging activities are as follows: 1. Overturn age stereotype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bilities and potentials of 50+; 2. Provide 50+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raining and give them a stage to display their abilities; 3. Job design for 50+ should consider flexibility, so that 50+ balance multiple roles. Suggestions for follow-up research include: 1. Recommend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interviewees to obtain mor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results.; 2. The motiv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50+ retirement career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ve aging suggested to be explored with weighted analysis; 3. Recommend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50+ and traditional seniors in whether they have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ve aging and their retirement career planning.

Keywords: 50+, productive aging, retirement, retirement planning

目次
誌謝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退休生涯規劃的意涵、理論與重要性 13
第二節 生產老化的意涵、層面與效益 26
第三節 生產老化觀點與退休生涯規劃的關係及其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概念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6
第五節 研究流程 49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0
第七節 研究倫理與研究嚴謹度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50+受訪者個人基本資料分析 57
第二節 50+生產老化觀點分析 65
第三節 50+以生產老化觀點進行退休生涯規劃的動機與影響因素分析…………73
第四節 50+以生產老化觀點進行退休生涯規劃之內容分析 96
第五節 以生產老化觀點進行退休生涯規劃對50+退休生活之效益分析………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5
第二節 結論 137
第三節 建議 141
參考文獻 145
中文部分 145
英文部分 155
附件一、訪談大綱 159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 161

中文部分
丁居倫(2018)。淺談中高齡者前瞻因應的退休準備學習策略。家庭教育雙月刊,73,40-51。
尹祚芊、林小玲、王怡婷(2004)退休將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榮總護理,21(4),375-388。
王俐甯(2019)。高齡者穩定就業之經驗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https://doi.org/10.6345/NTNU201901184
王美瑜(2019)。「老有所為」的高齡社會:退休專業人才再就業的需求、政策推廣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白倩如(2020)。運用志願服務建構長者復原力:生產老化觀點。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9, 73-95。
石泱(2010)。成功老化、活躍老化與生產老化對我國老人福利政策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32,234-251。
曲雙石(2009)。基于個人效用最大化的最優退年齡分析。山東學院學報,101(3),57-63。
朱芬郁(2015)。高齡學習者老化態度之研究—以中國、澳門、新加坡及臺灣為例。社會科學學報 22,1-27。
朱思蕙(2018)。高齡再就業銀色社會價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
余金聰、范純琍、唐雪梅、吳於勤、王增珍(2022)。大學生目標內容與幸福感的關係: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中介作用。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30(2),296-301。
吳玉媚(2014)。從生產性老化觀點探討企業主管退休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吳玟燕(2013)。臺東縣中高齡者退休規劃與退休生活適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
吳淑芬(2016)。退休生涯規劃之研究-以台電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
吳菁菁、黃珮婷(2011)。影響臺東地區農村婦女終身學習因素之研究。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63-83。https://doi.org/10.6959/RBTDAIS.201108.0063
呂朝賢、鄭清霞(2005)。中老年人參與志願服務的影響因素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2,1-49。
呂麗戎、周佩瑾、張怡秋、黃鈺峰(2016)。社群網站涉入對高齡者成功老化之影響。醫療資訊雜誌,25(2),9-23。
呂寶靜(1996)。增進老人社會參與之政策規劃。跨世紀「老人醫療、福利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玉婷(2013)。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家庭互動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成人教育與人力發展學系碩士班。
李宗派(2009)。探討嬰兒潮之退休概念與其變遷趨勢。臺灣老人保健學刊,5(2),70-92。https://doi.org/10.29797/TJGHR.200912.0001
李柚蓁(2010)。國小退休教師生活壓力源與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所。
李雅慧、葉俊廷(2014)。高齡學習者持續參與學習的動機之歷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0(2),51-63。
李雅慧、盧婧宜(2014)。以學習觀點探究中高齡者之未來準備。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2(1),17-26。https://doi.org/10.6283/JOCSG.2014.2.1.17
李雅慧、盧婧宜(2015)。中高齡學習者參與服務學習之經驗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3(3), 265-266。
李雅慧、謝鈐紘(2015)。好命老年內涵之初探:鄉村地區高齡學習者的觀點。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3(3),305-306。
李雅慧、魏惠娟、胡夢鯨(2014)。新加坡退休者的學習歷程之探索。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3),91-130。https://doi.org/10.6151/CERQ.2014.2203.03
李源萍(2020)。從前瞻因應理論觀點探討民營企業中高齡經理人之退休準備。華醫學報,52,69-98。
林秀玲(2016)。 高齡者退休生涯規劃與活躍老化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基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林秀峰(2010)。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動機及管理機制之初探—以北區醫學中心志工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
林欣慈、魏惠娟(2018)。 公職人員退休生活與退休規劃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5(4),285-298。
林東龍、余嬪、陳武宗(2011)。退休經驗的社會脈絡分析。臺灣社會福利學刊,9(2),39-90。https://doi.org/10.6265/TJSW.2011.9(2)1
林珊如、李珮漪(2013)。銀髮族參與公共圖書館志願服務:動機、影響因素與招募策略。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31(1),34-51。
林勝漢(2010)。國中小退休教師活動參與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
林麗味、許瓈勻、蕭欣宜、黃國城、王香蘋、葉淑惠(2018)。社區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動機、社會支持及生活滿意度。長庚護理,29(4),517-532。https://doi.org/10.6386/CGN.201812_29(4).0002
林麗惠(2006)。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與成功老化之研究。生死學研究,4,1-36。
林麗惠、張語倩(2019)。臺灣樂齡學習中心執行成效之研究:參與者觀點。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7(4),363-378。https://doi.org/10.6283/JOCSG.201912_7(4).363
邱佳娟(2018)。屏東縣長治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姚卿騰、曾建興(2018)。中高齡參與社區服務學習動機及改變歷程之初探─以高雄市為例。華醫學報,48,85-103。
姜敏敏、譚磊、房亞明(2018)。自理能力、老化態度對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誌,38(5),1230-1233。
洪怡芬(2021)。高齡者持續參與志願服務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胡夢鯨、王怡分(2016)。從生產老化觀點分析退休者的貢獻經驗及障礙:以樂齡中心工作者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2(2),85-113。
胡夢鯨、王怡分(2019)。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建構及其對退休準備教育的啟示。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4(2),191-218。https://doi.org/10.6209/JORIES.201906_64(2).0007
孫俊山(1991)。調整生活目標是安度晚年的關鍵——談談退休後的心理調整。心理學探新,2,49-51。
徐立忠(1998)。退休生涯規劃。社會福利,137,35-44。
張千龍(2012)。社區大學中高齡學員退休投入與退休準備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成人教育與人力發展學系碩士班。
張同廟、韓筱玲(2014)。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幸福感之探討-以救國團終身學習成員為例。社會服務與休閒產業研究,3,30-45。https://doi.org/10.6324/SSLIR.2015.03.03
張秀棉(2010)。老人居家安全。彰化護理,17(2),13-14。https://doi.org/10.6647/CN.17.02.09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張琇茹(2019)。從南投縣退休公教人員探討再就業與志願服務動機及滿意度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
張靖姿(2008)。退休生活型態與退休者幸福感理論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
張語倩(2017)。國小教育人員退休準備意願與能力差距之研究—InFRE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
張靜怡、陳黛芬(2016)。中高齡者退休再就業之探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4(2),241-242。
莊閎鈞(2017)。影響中高齡者退休後再就業意向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
郭首麗(2021)。高齡者參與健康促進課程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陳白蓉(2015)。退休規劃和自我實現之研究一以 EMBA 校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陳佑淵(2016)。高齡學習者老化態度、社會支持、社會控制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陳秀珠(2021)。中高齡女性再就業的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陳佩屏(2007)。國小退休教師生涯規劃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陳依靈、吳品諭(2021)。成功老化:高齡者學習與身心健康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20(1),73-85。
陳怡如(2013)。高齡志工持續參與居家服務經驗之探討-以財團法人華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所。
陳佳琳(2017)。高齡學習者社會支持之現況分析。東方學報,38,131-149。https://doi.org/10.29421/JTDU.201712_(38).0010
陳佳雯、張妤玥、高旭繁、陸洛(2013)。老了,就不中用了?台灣高齡者最適老化之歷程探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0,87-140。https://doi.org/10.6254/2013.40.87
陳美雅(2022)。退休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與家人關係之探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陳靜怡、李城忠(2021)。退休資源在退休生活中對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管理資訊計算,10(2),217-226。https://doi.org/10.6285/MIC.202109_10(2).0017
陳蘭芬(2014)。中高齡者退休後再就業之學習歷程分析─ 以軍公教退休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陸憊憊(2018)。 從生產老化觀點初探英美日韓四國高齡勞動力政策之運用。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6(4),401-416。
陸憊憊、魏惠娟(2019)。中高齡公務人員對退休生涯規劃準備程度及其性別差異之初探。華醫學報,50,16-36。
曾建興、魏惠娟(2016)。從活躍老化觀點探討中高齡教師退休準備之因應程度。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4(2),243-244。https://doi.org/10.6283/JOCSG.2016.4.2.243
曾連春(2012)。中高齡以上者參與終身學習與憂鬱狀態及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南投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
游瑞瑄(2017)。從自我效能感觀點探討中高齡者持續參與勞動之個人決策及職涯規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1340
黃郁歆(2022)。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學習與改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
黃振華(2022)。現在挑戰剛好─橘色世代參與鐵人三項門檻及動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黃富順(1995)。銀髮生涯的規劃。成人教育,26,7-15。
黃毓淳(2017)。高齡者再就業動機與企業對高齡人才需求之探討:以銀髮人才資源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
楊惠雅(2013)。終身學習者的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學位學程。
楊惠寧(2010)。國小退休教師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葉元之(2022)。社區高齡者與大學生參與活躍老化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
葉至誠(2013)。生涯規劃與職業生活。台北市:秀威。
葉明理、羅千琦、張歆祐(2011)。宜蘭縣退休中老年人社區參與歷程分析。旅遊健康學刊,10(1),43-59。
董瑞國(2016)。高齡文化導覽志工自我導向學習經驗之探索〔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翟峯豪(2020)。參與志願服務退休者成功老化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劉廷揚、楊秀燕(2017)。樂齡者參與博物館志願服務與成功老化之研究。科技博物,21(1),25-58。
劉家勇(2016)。社區銀髮志工從事志願服務活動之動機與機會研究:以長庚養生文化村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6,41-86。
劉瓊文(2016)。中高齡志工參與服務學習經驗之探究-以嘉義市樂齡學習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厲寶蘭(2022)。從生產老化觀點探討高齡者參與 志願服務動機、貢獻與改變之研究:以嘉義市樂齡學習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潘綉寶(2020)。退休人員參與志願服務社會支持及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基隆市遊憩公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
蔡妍妮(2016)。中高齡退休者的前瞻因應能力與活躍老化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4(3),377-388。https://doi.org/10.6283/JOCSG.2016.4.3.377
蔡妍妮(2017)。生活型態與學習動機對終身學習之研究---以中高齡者為例。華醫學報,47,123-149。
蔡培村(1996)。退休生涯規劃。老人學習與生涯發展。高雄:麗文。
操玫萱(2022)。【退休後的幸福】:退休者生活幸福感發展經驗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盧婧宜、李雅慧(2016)。高齡者持續參與學習之因素及其對高齡教育課程規劃之啟示。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刊,2(2),49-65。
賴恬羽(2017)。已退休國小教師的老化觀及學習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
賴錫應(2022)。高齡者參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志願服務與成功老化之關聯性探討-家庭支持之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薛承秦、曾敏傑(2002)。中高齡退休生涯規劃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11,33-67。https://doi.org/10.29902/JCSTVS.200211.0002
謝美娥(2013)。從退休的規劃、老化適應理論、自我知覺與生命意義探討退休老人的生活品質。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5,35-70。
鍾武中(2015)。志願服務之參與對人際關係、自覺社會支持、團體歸屬感的影響—以桃園市社區發展協會的老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鍾國文(1998)。老人退休調適之研究。中原學報,26(4),109-115。https://doi.org/10.6358/JCYU.199811.0109
瞿仁美(2011)。國民中學教師退休態度、退休準備與退休教育需求關係及退休準備方案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魏惠娟(2015)。 樂齡生涯學習。國立空中大學。
魏惠娟、蔡妍妮(2016)。中高齡教師前瞻因應能力與退休規劃之相關研究─以性別觀點。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4(2),239-240。https://doi.org/10.6283/JOCSG.2016.4.2.239
羅雅馨(2010)。高齡者參與課程式休閒活動之學習歷程與自我效能增進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英文部分
Atchley, R.C. (1988). Social force and aging: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gerontology.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196-198.
Baillie, Patrick H. F. (1993) “Understanding Retirement from Sports: Therapeutic Ideas for Helping Athletes in Transition.”.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1(3).
Baker, L. A., Cahalin, L. P., Gerst, K., & Burr, J. A. (2005). Productive activiti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older adults: The influence of number of activities and time commitment.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73(3), 431-458.
Brown, S. K. (2003). Staying ahead of the curve 2003: The AARP working in retirement study. AARP Knowledge Management.
Caro, F.G., Bass, S.A., & Chen, Y.P. (1993). Introduction: Achieving a productive aging society. In S.A. Bass, F.G. Caro, &Y.P. Chen (Eds.), Achieving a productive ageing society. Auburn House.
Davey, J. A. (2002). Active ageing and education in mid and later life. Ageing and Society, 22 (1), 95-113.
Dosman, D., Fast, J., Chapman, S. A., & Keating, N. (2006). Retirement and productive activity in later life. 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 27(3), 401-419.
Duckenfield, M., & Wright, J. (1995). Pocket guide to service learning. Clemson, National Dropout Prevention Center.

Gabelnick, F. (1997). Education a committed citizenry.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29(1), 30-35. doi:10.1080/00091389709603111
Harris, L., & Associates. (1981). Aging in the eighties: American intransition. National Council on the Aging.
Hinterlong, J. E, Morrow-Howell, N, & Rozario, P. A. (2016). Productive engagement and later lif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Research on Aging, 29 (4), 348–370. https://doi.org/10.1177/0164027507300806
Hoglund, M., Sadovsky, R., & Classie, J. (2009). Engagement in life activities promotes healthy ageing in men. Journal of Men’s Health, 6(4), 354-365.
Kahana, E., Kelley-Morre, J., & Kahana, B. (2012). Proactive age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ress, resources, agency, and well-being in late life. Aging & Mental Health, 16(4), 438-451. doi:10.1080/13607863.2011.644519
Kail, R.V., & Cavanaugh, J. C. (1996). Human development. Pacific Grove, Brooks /Cole
Kaplan, P. S. (1998). The human odyssey life-span developments. Pacific Grove, Brooks /Cole.
Kerschner, H., & Pegues, J. A. M. (1998).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98(12), 1445-1448.
Levinson, D.J., & Levinson, J.D. (1996). The Seasons of a Woman’s Life. Ballantine.
Lum, T. Y. S. (2012). Advancing research on productive aging activities in greater Chinese Societies. Ageing International.
Newman, B. M. & Newman, P. R. (1995).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A psychosocial approach. B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Newman, B. M. & Newman, P. R. (1999).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A psychosocial approach (7th ed.). Belmont, Wadsworth.
Parkinson, C. N., M. K. Rustomji, & W. E. Vieira (1986). Retirement: Plan Now for Your Best Years. Federal Publications.
Peng, D., & Fei, W. (2013). Productive ageing in China: development of concepts and policy practice. Ageing International, 38(1), 4-14.
Thang, L. L., Lim, E., & Tan, S. L. S. (2019). Lifelong learning and productive aging among the baby-boomers in Singapor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29, 41-49.
Warburton, J., Paynter, J., & Petriwskyj, A. (2007). Volunteering as a productive aging activity: Incentives and barriers to volunteering by Australian senior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6(4), 333-354.
WHO. (2002). Active aging: A policy framework.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ija, P. & Ferreira, M., (2012). Introduction Productive aging: conditions and opportunities. In Holmerova, L., Ferreira, M. and Wija, P. (Eds), Productive Aging Conditions and Opportunities, 9-16. International Longevity Centre Czech Republic and Centre for Expertise in Long Term Longevity and Long Term Care and Faculty of Humanities, Charles University, Prague.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4062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