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文宜、周建智、彭慧君、葉仰道(2005)。啟發性遊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關係之影響。體育學報,38(3),51-62。
王維旎(2013)。有效的成人學習。T&D 飛訊,163,1–25。
王學之(2001)。成人學習的特性探析。質較通訊,12。
費朝祥(2019)。講師、培訓師,教學如何應對,成人的學習法則。今天頭條。https://twgreatdaily.com/NqTcEm8BMH2_cNUg4uLy.html
鄭涵睿(2019)。因為,你是主角。今周刊1197期。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7/post/201911270014/
伍凱琳(2011)。高屏地區數位機會中心成人數位學習動機與學習障礙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五南圖書。
吳兆田(2006)。探索學習的第一本書。五南圖書。
吳兆田(2014)。引導員培育:探索領導in-about-for三角模型-文獻與實務的驗證。體驗教育學報,8,11-43。
吳兆田、徐堅璽(2019)。冒險教育與培訓。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沐桂新(1995)。休閒治療-休閒活動的醫療及心理輔導效能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39,38-44。
每日頭條(2018)。體驗式學習理論體系的3位主要創始人。https://kknews.cc/education/j53x86y.html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35-54。
吳木崑(2005)。國小二年級綜合活動實施體驗學習知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吳佳芬(2016)。進修部應英系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典型相關研究。科學與人文研究,4(1),47-66。
吳明烈(2004)。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五南圖書。
吳詩敏(2011)。社區大學學員參與藝術創作課程之自我導向學習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吳鴻松(2009)。科技大學成人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南部某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余采瑄(2011)。成人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高級中等進修學校第二專長教育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杜欣怡(2017)。冒險教育引導員面對課程帶領的困難情境之經驗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李文富(2015)。戶外教育的理論基礎。國家教育研究院。
李志原(2011)。臺港兩地體驗教育領域引導員認證制度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李瑛、何青蓉(2018)。成人學習與教學。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李雅慧、葉俊廷(2014)。高齡學習者持續參與學習的動機之歷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0(2),51-63。
李雅慧、魏惠娟、胡夢鯨(2014)。新加坡退休者的學習歷程之探索。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3),91-130。
李詩鎮(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李慧芳(2022)。生技產業業務人員參與教育訓練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亞洲體驗教育學會(2022)。亞洲體驗教育學會課程研發暨引導員認證辦法(2018修訂)。https://www.asiaaee.org/images/AAEE 認證/20180918 認證辦法及施行細則.pdf。
林香君(2004)。教育中的敘事探究---開啟經驗學習的多層意義論述空間。2004另類與創新研討會。台北市,政治大學。
林庭寬(2019)。遊戲化設計、成人英語學習焦慮、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施玉娟(2002)。成人參與社區大學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洪素宜(2010)。生命線志工督導員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洪纓(2020)。體驗教育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大學。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圖書公司。
高佩瑤、王順美(2014)。日常環境風險因應的經驗學習歷程:以北部都會區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4(1),47-91。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麗文文化。
高頌和(2011)。體驗教育引導員教學信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紐文英(201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書廊。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五南圖書。
張光華(2010)。運用成人學習特性於社區高血壓教育之準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張利中(2013)。心理學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臺灣東華。
張同廟、韓筱玲(2014)。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幸福感之探討-以救國團終身學習成員為例。社會服務與休閒產業研究,3,30-45。
張昀(2009)。戶外冒險教育對參與者復原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灣東華。
張鎮遠(2012)。體驗教育引導員訓練對生命意義探尋之研究-以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之引導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張博文(2015)。成人學習者學習動機與學習偏好關係之研究--以雲林 縣社區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張歆祐、鄭忠豪(2014)。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面對生命困境的覺察與省思。生活科學學報,17,1-30。
許正淳(2005)。我國成人參與研究所在職進修教育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郭託有、廖淑惠、施慧怡(2009)。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華都。
陳欣蘭(2006)。從諾爾斯的自我導向學習看成人學習者在創意教學中的學習成效之個案研究。明新學報,32,51-63。
陳品華(2006)。技職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的動機困境與調整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8(1),37-50。
陳品蓁(2017)。台灣體驗教育引導員專業職能基準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陳柏燕(2008)。大學教師成人教學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陳思妤(2020)。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引導信念形塑歷程及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陳啓明、邱政鋒(2009)。成人參與高等回流教育學習動機之量表建構與現況之研究。國立虎屃科技大學學報,28(3),93-109。
陳貴珍(2005)。國小補校教師對成人學習者特性知覺教學型態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陳曉萍(2013)。體驗教育在企業教育訓練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陳舜文、魏嘉瑩(2013)。大學生學習動機之「雙因素模式」:學業認同與角色認同之功能。中華心理學刊,55,41-45。
陳葵蓉(2014)。成人資深舞者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從身心學觀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陳慶年(2020)。成人學習者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關聯性之研究-以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曹天瑞、周鳳琪、陳穆瑩(2001)。探索教育在台灣發展之初探。公民訓育學報,1(10),179-209。
曠文琪 (2008)。不要瞎學習,要深學。商業周刊1060期。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chive/MagindexContent?issueNumber=1060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育部。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2)。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4283/
救國團探索教育中心(2021)。挑戰自我 突破極限 隊合作 創造非凡。https://www.cyc.org.tw/service/%E6%8E%A2%E7%B4%A2%E6%95%99%E8%82%B2%E4%B8%AD%E5%BF%83-31.html
黃子淇(2021)。自我調整學習、成人學習動機與教育訓練學習投入程度之研究-以工作負荷與工作家庭衝突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許以亭(2012)。臺灣戶外冒險教育指導員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黃文柔(2019)。從成人學習理論談大學課程設計的重要元素。台灣教育,720,63-72。
黃芷玲(2010)。冒險教育指導員工作與生命意義的探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黃明月(2000)。成人經驗學習理論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9,35-55。
黃科境(2018)。體驗教育戶外指導員生涯困境與因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黃朝曦(2010)。成人樂活的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黃薏瑄(2020)。花蓮縣樂齡學習中心教師教學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曾令芩(2009)。青少年參與探索教育活動之體驗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曾偉撰(2016)。南部地區音樂教育碩士研究生學習動機、學習歷程與職涯發展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董芳瑜 (2011)。體驗式教育訓練提升企業安全文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葉乃慧(2016)。成人學習者參與國中補校英語課程學習動機與策略之經驗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育,16,285-293。
葉俊廷(2016)樂齡學習中心經營者在方案規劃上的經驗學習。教育實踐與研究,29(2),105-136。
楊惠雅(2013)。終身學習者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楊國樑(2014)。體驗式培訓引導員專業素養對團隊建立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楊慶欣(2004)。探索教育活動引導者技能與特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廖芳綿(2018)。經驗學習在高齡教育教師專業成長的應用:以樂齡學習規劃師為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31,1-36。
廖婉汝(2019)。台灣體驗教育引導員工作現況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維基百科(2022)。威廉·詹姆士生平取自。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A8%81%E5%BB%89%C2%B7%E8%A9%B9%E5%A7%86%E5%A3%AB
趙于萱(2015)。體驗式教育訓練方案對企業組織集體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潘妍欣(2016)。長期接受冒險教育指導員訓練之就業能力研究-以國 立體育大學Team Power團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劉采菁(2021)。成人自我導向參與藝術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劉素珍(2006)。成人參與社區大學電腦學習動機及課程需求之研究- 以臺北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劉素真(2015)。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專業知能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科技大學。盧婧宜(2017)。台灣與香港長期照顧機構管理者增能歷程之比較研究: 經驗學習理論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鄭采玉(2009)。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鄭秀琴(2012)。體驗教育在學校的實施與應用。亞洲體驗教育學會電子報。https://www.asiaaee.org/upload/%7BDA2G93DK-88ZP-8OW6-T5WY-G862FDT8PTQY%7D_2012-view-june.pdf
鄭忠豪(2014)。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面對生命困境的覺察與省思(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鄭茹蓉(2012)。成人學習者完美主義傾向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新竹市社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蔡居澤、廖炳煌(2007)。探索教育引導技巧培訓手冊。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喬育(2010)。增強成人華語學習的動機:Wlodkowski 動機的時間連續模式的應用。華語文教學研究,7(1),81-9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3。
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體驗教育:帶領反思指導手冊。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簡淑怡(2009)。冒險教育活動引導員的自我覺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體育大學。羅新興、周慧珍(2006)。組織成員知覺主管支持對其離職傾向之影響—探討工作負荷與成尌動機之干擾作用。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4),70-71。
羅譽鑫(2019)。境外專班在職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0),192-209。
英文部份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AEE) (1995). AEE definition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The AEE Horizon, 15(1), 21.
Bens, I. (2000). Facilitating with Ease!. Baker & Taylor Books. John Wiley & Sons, Inc.
Hendy, C.M. (1975). Outward Bound and personality: 16 PF profiles of instructors and IPSATIVE changes in mate and female students16-19 years of ag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regon,1975.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6, 4353-A.
Jarvis, Peter. Adult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p. 318 (Routledge 2004).
Kalisch, K. R. (1979). The role of the instructor in the Outward Bound educational process. Kearney, NE: Morris Publishing.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nowles, M. S. (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Frompedagogy to andragogy (revised and updated). Englewood Cliffs: CambridgeAdult Education.
Luckner & Nadler(1997),Processing the experience: Strategies to enhance and generalize learning. Dubuque, IA: Kendall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Harper & Row: New York.
Priest,S.(1990).The semantic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In J.Miles & S.Priest, Adventure education,113-114.State College,PA:Venture.Girvan, C., Conneely, C., & Tangney, B. (2016). Extend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58, 129-139.
Phipps, M. L., & Claxton, D. B. (1997). An investigation into instructor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uion, 20(1), 40-46.
Sugarman, D. A., Doherty, K .L., Gravey, D. E., & Gass, M. A. (2000).114 Reflec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Dubuque, IA: Kendall/ Hunter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