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02: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玉如
研究生(外文):CHUANG,YU-JU
論文名稱:校園網路霸凌處理之研究-以桃園市某國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Dealing with Cyberbulling in School-the Case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ity
指導教授:廖益興廖益興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AO,YIH-HSING
口試委員:廖益興石振國劉華宗
口試委員(外文):LIAO,YIH-HSINGSHIH,CHEN-KUOLIU,HUA-TSUNG
口試日期:2023-07-0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行政管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3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5
中文關鍵詞:網路霸凌霸凌者被霸凌者
外文關鍵詞:cyberbullyingbullyvicti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係以桃園市某個案國中為對象,透過深入訪問網路霸凌個案相關學生、家長、導師以及學校行政人員,了解三組網路霸凌個案的處理過程與相關人員對於處理的看法,藉以剖析網路霸凌對於學生的影響、學校對於網路霸凌事件的處理方式以及在處理過程中會影響處理成敗的因素。
經整理受訪資料與分析後,得出結論:
一、網路霸凌是一般霸凌的延伸,造成的傷害也更甚於一般霸凌
二、匿名酸民趨向刻薄的言語攻擊,對被霸凌者往往造成更嚴重的身心傷害
三、傳統霸凌處理方式對網路霸凌事件處理的有效性需要加強
四、網路霸凌相關人員與處理人員對於處理成敗的認知存在著異議
五、網路世界比現實世界更容易留下霸凌事證,但霸凌者往往不知行為已經觸法
六、事後追蹤與輔導的功能需要加強
七、影響網路霸凌事件處理成敗的因素有處理人員、家長的管教功能與處理態度、
師生關係、同儕團體的氛圍、法律責任的警惕、學生性格。
因應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也按教育主管機關、學校、教師及家長等四方面提出建議,希望能藉由政府、學校、親師的共同努力,能夠降低網路霸凌事件的發生,能夠妥善處理網路霸凌事件,讓莘莘學子在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讓同學能夠免於恐懼與霸凌。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ree cyberbullying case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ity.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parents, tutors, and school administrators involved in the cyberbullying cases, we understand the handling process of the three cases and the opinion of relevant personnel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yberbullying on students, handling process of the school on the case, and the factors that may lead to either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cases.
After collating and analyzing the interviewed data, I have draw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Cyberbullying is a form of bullying that can cause even more harm than traditional
bullying.
2. Individuals who engage in anonymous trolling often use cruel verbal assaults that can
cause significant physical and emotional harm to their victims.
3. Approaches and results of tackling traditional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 have to be
improved.
4. Different expectations of what a successful resolution entails could exist among the
victims and individuals working on the case.
5. Bullying in the virtual world leaves evidence more easily than in real life, but bullies are often unaware of the fact that their behaviors have violated the law.
6. Post-event follow-up and counselling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7. Factors that impact the successful resolution including
(1) Individual working on the case
(2) The approach and attitude of parents towards disciplining their children.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4) The atmosphere of peer relationship
(5) Vigilance of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6)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Based on our research, we recommend four crucial areas for education authorities, schools, teachers, and parents to prioritize. By collaborating and taking action, we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and manage instances of cyberbullying, creating a secure and nurturing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to thrive in without the threat of bullying.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05

第二章 文獻探討------------------------------07
第一節 霸凌行為------------------------------07
第二節 網路霸凌行為--------------------------17
第三節 霸凌行為理論與網路霸凌行為的輔導策略----40
第四節 校園霸凌事件處理模式-------------------62

第三章 研究設計------------------------------76
第一節 研究方法------------------------------76
第二節 研究流程------------------------------78
第三節 深度訪談對象--------------------------79
第四節 訪談題綱------------------------------88

第四章 資料整理與分析------------------------ 93
第一節 導師角色------------------------------93
第二節 家長角色-----------------------------103
第三節 行政人員角色--------------------------107
第四節 處理時機------------------------------113
第五節 同儕團體角色--------------------------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3
第一節 研究結論------------------------------123
第二節 研究建議------------------------------129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133



參考書目---------------------------------------135
附錄-------------------------------------------145

一、中文部分
王伯頎、李修安與林思賢,2010。〈他們為何犯錯?從偏差到犯罪的少年生活歷程研究〉,《警學 叢刊》,40(60),129-155。
王惠儀,2009。《國中學生網路霸凌調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美瑰,2008。《看不見的拳頭:高雄市國中生網路霸凌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淑貞譯,Mona O’Moore & Stephen James Minton 著,2007。《無霸凌校園—給學校、教師、家長的指導手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美枝,1986。《社會心理學》。臺北:大洋出版社。
李卓穎、楊士隆,2011。〈高中職同儕間霸凌行為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花蓮地 68 區為例〉。《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3(1),81-127。
李逢堅,2000。《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巫秀蓮,2009。《成年人對網路霸凌認知之調查》。中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秋萍,1995。《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敵意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玫君、歐怡雯譯,John O'Toole, Bruce Burton, Anna Plunkett著,2007 。《酷凌行動 : 應用戲劇手法處理校園霸凌和衝突》。臺北:心理出版社 。
吳明隆、陳明珠,2012。《霸凌議題與校園霸零策略》。臺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5。〈校園霸凌〉。《教育研究月刊》,130,143-143。
吳若女,2005。〈誰來救救孩子?你不可忽視的校園霸凌〉。《康健雜誌》,84,164-170,173-176,178,180-182,184。
吳姿霈,2012。《WebQuest 教學策略對青少年預防網路霸凌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詩琳,2010。《國小學童人格特質、校園霸凌與網路霸凌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
吳亞琪,2010。《從現實到虛擬傷害無所不在-國中小學生網路霸凌經驗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雅真,2009。《校園霸凌現況調查與介入措施之個案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吳政達,2013。《影響網路霸凌行為之相關因子探討--以高雄地區國中生為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邱靖惠,2010。〈霸凌不要來:愛與友善的校園新運動〉。《張老師月刊》,386,108-122。
邱靖惠、蕭慧琳,2009。〈臺灣校園霸凌現象與危機因素之解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5,147-170。
邱珍琬、張麗麗,2012。〈中小學教師之校園霸凌行為辨識、嚴重性與介入評估之研究〉。《應用心理研究》,54,203-250。
兒童福利聯盟《2014年台灣校園霸凌狀況調查報告》
兒童福利聯盟《2011年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
兒童福利聯盟《2007年兒童校園「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
兒童福利聯盟《2011年台灣台灣學童手機使用狀況調查報告》
兒童福利聯盟《2012年台灣網路霸凌現象調查報告》
兒童福利聯盟《2018台灣校園霸凌防制現況調查》
金車教育基金會《2005年台灣學生使用手機問卷調查》
施皓文,2016。《國民中學教師管教方式、師生關係與 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南琦,2011。《向霸凌 Say No!》。台北:遠流。
姜忠信、洪福建譯,Ivy-Marie Blackburn& Kate M. Davidson著,2000。《認知治療的實務手冊》。台北:揚智文化。
洪福源,2004。〈校園欺凌行為的本質及其防治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10,88-98。
洪榮照,1998。《兒童攻擊行為相關因素與認知行為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博士論文。
孫旻儀、王鍾和,2007。〈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學習動機關係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165-193。
莫惠玲,2002。《理情團體輔導對單親兒童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崇銘、范熾文,2018。〈高中、職校園霸凌原因與解決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8),133-140。
郭麗安等編著,2018。《輔導原理與實務》,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郭欣宜,2013。《臺東縣國中教師領導行為與霸凌行為、受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郭祐榕,2009。《網路霸凌被害者之被害特質分析:以嘉義市地區國中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欣宜,2013。《臺東縣國中教師領導行為與霸凌行為、受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啟榮,2012。〈校園霸凌之初探研究〉。《國民教育》,52(5),91-100。
陳騏龍,2011。〈從正向心理學出發談霸凌的正向管教〉。《諮商與輔導》,304,24-27。
陳茵嵐、劉奕蘭,2009。e世代的攻擊行為: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E世代重要議題:人文社會面向】研討會,100年9月15日。
陳怡儒,2010。《少年網路霸凌被害因素研究--以日常活動理論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良,2014。《網路霸凌受害經驗、社會支持對網路霸凌受害反應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淑玲,2004。《攻擊傾向兒童在讀書治療中之改變歷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輔導教學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文宗,2010。《國中學生虛擬霸凌與傳統霸凌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建群,2010。《網路霸凌素養課程對網路霸凌認知與行為意圖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士珍,2010。《人格特質、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網路霸凌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
黃雅梅,2014。《大學生自我概念、情緒智能與網路霸凌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曾琬鈴,2010。《青少年網路霸凌行為形成原因之探討》。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仁俊,2011。《網路霸凌探討》。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德聰等編著,2004。《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滿玲譯,A. Peplau& David O. Sears 著,1999。《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可婷譯,Hennie Boeije著,2013。《質性研究分析方法》。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信務,2007。〈營造友善校園-「從去霸凌開始」〉。《北縣教育》,61,31-35。
曾淑慧,2012。《國中校園霸凌事件之初探-從霸凌者的角度談起》。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
蔡東鐘,2009。〈學童網路使用動機、經驗與網路霸凌之相關研究〉。《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2009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71-379。
蔡秋菊,2012。《從師生觀點探討學校文化對霸凌防制策略與校園霸凌行為之影響》。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雷新俊,2009。〈校園霸凌事件的防治與輔導〉。《國教之友》,60(4),33-41。
葉詩頻,2016。《國中生自我揭露與人際關係對網路霸凌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廖鳳池,1988。〈認知治療理論評介〉。《諮商與輔導》,33,2-8。
劉世閔,2007。〈學校行政:網路霸凌(cyber - bullying )〉。《教育研究月刊》,158,144-149。
鄧煌發,2007。〈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中等教育》,58(5), 8-29。
鄭雅穗,2009。〈兒童及青少年網路霸凌行為探討及輔助策略〉。《教育部九十七年度選送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出國專題研究》。
謝宏明,2001。《網際網路法律問題管轄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翊雄,2012。《青少年網路霸凌行為及影響因子調查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教育碩士論文。
簡妙如,2011。《網路霸凌行為探究—以高雄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

二、網路資料
談雍雍(2014年7月8日)。研究:兒童3C產品不離手 網路霸凌趨嚴重。優活健康電子報。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3259
Ettoday新聞雲(2014年3月10日)。台東校園驚現「霸凌地獄」女同學自殘、身障生當狗遛。Ettoday電子報。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310/333180.htm。
陳姝君、劉漢麟(2010年10月21日)。涉隱匿校園霸凌 八德國中校長停職。公視新聞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1tIySFfrPo
王敏旭、張睿廷(2021年4月28日)。新北私校霸凌狂打頭 同學圍觀沒人阻止。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23/5420707
郭宏恬(2007)。網路小霸王 蔓延校園。媒體識讀E報報電子報。
http://www.tvcr.org.tw/viewthread.php?tid=771&sid=RKH6MDH1,
曾亭皓(2022年6月17日)。又現校園霸凌!國中生逼下跪、巴頭 霸凌者高調po網挨轟。Yahoo網路新聞。
https://tw.news.yahoo.com/%E7%8D%A8%E5%AE%B6-%E5%8F%88%E7%8F%BE%E6%A0%A1%E5%9C%92%E9%9C%B8%E5%87%8C-%E5%9C%8B%E4%B8%AD%E7%94%9F%E9%80%BC%E4%B8%8B%E8%B7%AA-%E5%B7%B4%E9%A0%AD-%E9%9C%B8%E5%87%8C%E8%80%85%E9%AB%98%E8%AA%BFpo%E7%B6%B2%E6%8C%A8%E8%BD%9F-025135620.html
溫正衡(2019年2月13日)。小學同窗集體網路霸凌 台南國中女萌輕生。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22387。
陳豐德(2020年6月18日)。新北驚爆校園霸凌!限動辱「破X」...國1女崩潰自殘 同學嗆:期待上新聞欸。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618/1741068.htm#ixzz812N36H00
林曉雲(2009年9月25日)。逾三成學生曾遭網路霸凌。自由時報網路新聞。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282697。
王韻齡(2015年4月23日)。網路霸凌發生,父母千萬別說「不要理他就好」。親子天下網頁。http://www.msn.com/zhtw/news/newsMSNTopicsBullying/%e7%b6%b2%e8%b7%af%e9%9c%b8%e5%87%8c%e7%99%bc%e7%94%9f%ef%bc%8c%e7%88%b6%e6%af%8d%e5%8d%83%e8%90%ac%e5%88%a5%e8%aa%aa%e3%80%8c%e4%b8%8d%e8%a6%81%e7%90%86%e4%bb%96%e5%b0%b1%e5%a5%bd%e3%80%8d/ar-AAbxPVl。
沈佩蒂(2016年9月23日)。網路霸凌 (Cyberbullying)〉。科技大觀園。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a31c88f2-C15a-40a6-a4ff-5bc76a8add0d。
莫淑淳、陳宏祐(2008年)。淺談圍牆內的暴力:校園霸凌。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7/A6.htm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6年)。即時通訊軟體使用情形調查。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3_24_06.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3年)。臺灣8月聊天室及論壇類型網站分析報告。
https://www.ithome.com.tw/news/22329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7年)。部落格使用調查。
https://www.ixresearch.com/news/news_09_21_07/
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2017年5月1日)。社群網站使用行為的調查。
https://www.iii.org.tw/Press/NewsDtl.aspx?nsp_sqno=1934&fm_sqno=14
王韻齡(2014年8月1日)。小心!友情霸凌並存的世界。親子天下媒體中心。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0114
嚴鈺雯(2018年10月19日)。每四人有三人遭霸凌 通報流程淪裝飾?。小世界newsweek。
http://shuj.shu.edu.tw/blog/2018/10/19/%E6%AF%8F%E5%9B%9B%E4%BA%BA%E6%9C%89%E4%B8%89%E4%BA%BA%E9%81%AD%E9%9C%B8%E5%87%8C-%E9%80%9A%E5%A0%B1%E6%B5%81%E7%A8%8B%E6%B7%AA%E8%A3%9D%E9%A3%BE%EF%BC%9F/
蔡玉芳 黃碧玉。認知行為治療運用在考試焦慮的輔導與矯治。
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91/02.htm
黃雅羚(2009年)。從「系統」的觀點思考校園霸凌現象的「解決」。元品心理諮商所。
http://opin.tw/article/article_002.asp
吳齊殷(2019年4月26)。面對霸凌,我們都需要被討厭的勇氣。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index.php/article/5094950
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 (2002)。http://eteacher.edu.tw/Read.aspx?PostID=1870教育部全民資安素養網(2021)。認識網路霸凌。
https://isafe.moe.edu.tw/article/1936?user_type=4&topic=6
陳韻涵(2018年5月7日)。社群媒體的5大負影響IG易讓人憂鬱。好讀周報新識力。
https://eteacher.edu.tw/ReadNews.aspx?id=3561
陳皓嬿(2015年4月24日)。四大社群 網路霸凌主要平台。Upaper。
https://eteacher.edu.tw/ReadNews.aspx?id=881
TenMax騰學廣告(2022年3月10日)。2022台灣最新網路使用報告!8大重點數據一次看。YAHOO!新聞。https://tw.news.yahoo.com/2022-%E5%8F%B0%E7%81%A3%E6%9C%80%E6%96%B0%E7%B6%B2%E8%B7%AF%E4%BD%BF%E7%94%A8%E5%A0%B1%E5%91%8A-8-%E5%A4%A7%E9%87%8D%E9%BB%9E%E6%95%B8%E6%93%9A-%E6%AC%A1%E7%9C%8B-023329976.html
三、英文文獻
Chris,M. 2007.“Cyberbullying.”HI_TrendsTudes,6(4),1-5.
Harris, S., Petrie, G., & Willoughby, W. 2002.“Bullying among 9th graders: An exploratory study.”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Bulletin,86(630),3-14.
Hinduja, S., & Patchin, J. W. 2007.“ Offline consequences of onlinevictimization: School violence and delinquency.”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6(3),89-112.
Li, Q. 2004. Cyberbullying in schools: Nature and extent of canadian adolescents'experience. Retrieved October 11, 2010, from
http://www.ucalgary.ca/qinli/publicationon / cyberbully_aera05%20.html
Li, Q. 2005. Cyberbullying in Schools: Nature and Extent of Canadian Adolescents' Experi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 Canada.
Li, Q. 2006.“ Cyberbullying in schools: A research of gender differences.”School 154 sychology International,27,157–170.
Li, Q. 2007.“ New bottle but old wine: A research of cyberbullying in school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3(4) ,1777-1791 .
Li, Q. 2007a.“ Bullying in the new playground: Research into cyberbullying
andcyber victimization.”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3(4),435-454.
Li, Q. 2008.“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adolescents’experience related tocyberbullying.” Educational Research,50,223–234.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Oxford:
Blackwell.
Patchin, J. W., & Hinduja, S. 2006.“ Bullies move beyond the schoolyard: A
preliminary look at cyberbullying.” Youth Violence and Juvenile Justice, 4(2),148–169.
Shariff, S., & Gouin, R. 2005.“ Cyber-Dilemmas: Gendered Hierarchies,” Free
Expression and Cyber-Safety In Schools.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11, from
http://www.oii.ox.ac.uk/research/cybersafety/extensions/pdfs/papers/shaheen_shariff.pdf
Tomal, D. R. 2001.“ A comaparison of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teacher
Discipline styles.”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30(1), 39.
Willard, N. 2003.“ Off-camp us, harmful online student speech.” School Violence,1(2),65-93.
Willard, N. E. 2007a. Cyber-safe kids, cyber-savvy teens: Helping young
people learn to use the Internet safely and responsibl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Willard, N. E. 2007b.“ An Educator´s Guide to Cyberbullying and Cyberthreats.”Retrieved July 15, 2011, from http://www.cyberbully.org/cyberbully/docs/ cbcteducator.pdf
Ybarra, M. L., Mitchell, K. J., Wolak, J., & Finkelhor, D. 2006.“ Exami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ssociated distress related to Internet harassment:
Findings from the second youth Internet safety survey. ” Pediatrics,118, 1169–1177.
Ybarra, M., & Mitchell, K.2004.“ Youth engaging in online harassment: associations with caregiver-child relationships, Internet use,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 Adolescence, 27(3), 319-33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