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伯頎、李修安與林思賢,2010。〈他們為何犯錯?從偏差到犯罪的少年生活歷程研究〉,《警學 叢刊》,40(60),129-155。
王惠儀,2009。《國中學生網路霸凌調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朱美瑰,2008。《看不見的拳頭:高雄市國中生網路霸凌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淑貞譯,Mona O’Moore & Stephen James Minton 著,2007。《無霸凌校園—給學校、教師、家長的指導手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美枝,1986。《社會心理學》。臺北:大洋出版社。
李卓穎、楊士隆,2011。〈高中職同儕間霸凌行為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花蓮地 68 區為例〉。《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3(1),81-127。
李逢堅,2000。《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巫秀蓮,2009。《成年人對網路霸凌認知之調查》。中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秋萍,1995。《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敵意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玫君、歐怡雯譯,John O'Toole, Bruce Burton, Anna Plunkett著,2007 。《酷凌行動 : 應用戲劇手法處理校園霸凌和衝突》。臺北:心理出版社 。
吳明隆、陳明珠,2012。《霸凌議題與校園霸零策略》。臺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5。〈校園霸凌〉。《教育研究月刊》,130,143-143。
吳若女,2005。〈誰來救救孩子?你不可忽視的校園霸凌〉。《康健雜誌》,84,164-170,173-176,178,180-182,184。
吳姿霈,2012。《WebQuest 教學策略對青少年預防網路霸凌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吳詩琳,2010。《國小學童人格特質、校園霸凌與網路霸凌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吳亞琪,2010。《從現實到虛擬傷害無所不在-國中小學生網路霸凌經驗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雅真,2009。《校園霸凌現況調查與介入措施之個案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吳政達,2013。《影響網路霸凌行為之相關因子探討--以高雄地區國中生為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邱靖惠,2010。〈霸凌不要來:愛與友善的校園新運動〉。《張老師月刊》,386,108-122。
邱靖惠、蕭慧琳,2009。〈臺灣校園霸凌現象與危機因素之解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5,147-170。
邱珍琬、張麗麗,2012。〈中小學教師之校園霸凌行為辨識、嚴重性與介入評估之研究〉。《應用心理研究》,54,203-250。
兒童福利聯盟《2014年台灣校園霸凌狀況調查報告》
兒童福利聯盟《2011年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
兒童福利聯盟《2007年兒童校園「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
兒童福利聯盟《2011年台灣台灣學童手機使用狀況調查報告》
兒童福利聯盟《2012年台灣網路霸凌現象調查報告》
兒童福利聯盟《2018台灣校園霸凌防制現況調查》
金車教育基金會《2005年台灣學生使用手機問卷調查》
施皓文,2016。《國民中學教師管教方式、師生關係與 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南琦,2011。《向霸凌 Say No!》。台北:遠流。
姜忠信、洪福建譯,Ivy-Marie Blackburn& Kate M. Davidson著,2000。《認知治療的實務手冊》。台北:揚智文化。
洪福源,2004。〈校園欺凌行為的本質及其防治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10,88-98。
洪榮照,1998。《兒童攻擊行為相關因素與認知行為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博士論文。孫旻儀、王鍾和,2007。〈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學習動機關係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165-193。
莫惠玲,2002。《理情團體輔導對單親兒童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許崇銘、范熾文,2018。〈高中、職校園霸凌原因與解決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8),133-140。
郭麗安等編著,2018。《輔導原理與實務》,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郭欣宜,2013。《臺東縣國中教師領導行為與霸凌行為、受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碩士論文。郭祐榕,2009。《網路霸凌被害者之被害特質分析:以嘉義市地區國中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欣宜,2013。《臺東縣國中教師領導行為與霸凌行為、受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啟榮,2012。〈校園霸凌之初探研究〉。《國民教育》,52(5),91-100。
陳騏龍,2011。〈從正向心理學出發談霸凌的正向管教〉。《諮商與輔導》,304,24-27。
陳茵嵐、劉奕蘭,2009。e世代的攻擊行為: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E世代重要議題:人文社會面向】研討會,100年9月15日。
陳怡儒,2010。《少年網路霸凌被害因素研究--以日常活動理論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俊良,2014。《網路霸凌受害經驗、社會支持對網路霸凌受害反應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淑玲,2004。《攻擊傾向兒童在讀書治療中之改變歷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輔導教學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許文宗,2010。《國中學生虛擬霸凌與傳統霸凌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建群,2010。《網路霸凌素養課程對網路霸凌認知與行為意圖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士珍,2010。《人格特質、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網路霸凌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黃雅梅,2014。《大學生自我概念、情緒智能與網路霸凌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曾琬鈴,2010。《青少年網路霸凌行為形成原因之探討》。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仁俊,2011。《網路霸凌探討》。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張德聰等編著,2004。《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滿玲譯,A. Peplau& David O. Sears 著,1999。《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可婷譯,Hennie Boeije著,2013。《質性研究分析方法》。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信務,2007。〈營造友善校園-「從去霸凌開始」〉。《北縣教育》,61,31-35。
曾淑慧,2012。《國中校園霸凌事件之初探-從霸凌者的角度談起》。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
蔡東鐘,2009。〈學童網路使用動機、經驗與網路霸凌之相關研究〉。《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2009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71-379。
蔡秋菊,2012。《從師生觀點探討學校文化對霸凌防制策略與校園霸凌行為之影響》。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雷新俊,2009。〈校園霸凌事件的防治與輔導〉。《國教之友》,60(4),33-41。
葉詩頻,2016。《國中生自我揭露與人際關係對網路霸凌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廖鳳池,1988。〈認知治療理論評介〉。《諮商與輔導》,33,2-8。
劉世閔,2007。〈學校行政:網路霸凌(cyber - bullying )〉。《教育研究月刊》,158,144-149。
鄧煌發,2007。〈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中等教育》,58(5), 8-29。
鄭雅穗,2009。〈兒童及青少年網路霸凌行為探討及輔助策略〉。《教育部九十七年度選送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出國專題研究》。
謝宏明,2001。《網際網路法律問題管轄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魏翊雄,2012。《青少年網路霸凌行為及影響因子調查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教育碩士論文。
簡妙如,2011。《網路霸凌行為探究—以高雄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二、網路資料
談雍雍(2014年7月8日)。研究:兒童3C產品不離手 網路霸凌趨嚴重。優活健康電子報。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3259
Ettoday新聞雲(2014年3月10日)。台東校園驚現「霸凌地獄」女同學自殘、身障生當狗遛。Ettoday電子報。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310/333180.htm。
陳姝君、劉漢麟(2010年10月21日)。涉隱匿校園霸凌 八德國中校長停職。公視新聞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1tIySFfrPo
王敏旭、張睿廷(2021年4月28日)。新北私校霸凌狂打頭 同學圍觀沒人阻止。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23/5420707
郭宏恬(2007)。網路小霸王 蔓延校園。媒體識讀E報報電子報。
http://www.tvcr.org.tw/viewthread.php?tid=771&sid=RKH6MDH1,
曾亭皓(2022年6月17日)。又現校園霸凌!國中生逼下跪、巴頭 霸凌者高調po網挨轟。Yahoo網路新聞。
https://tw.news.yahoo.com/%E7%8D%A8%E5%AE%B6-%E5%8F%88%E7%8F%BE%E6%A0%A1%E5%9C%92%E9%9C%B8%E5%87%8C-%E5%9C%8B%E4%B8%AD%E7%94%9F%E9%80%BC%E4%B8%8B%E8%B7%AA-%E5%B7%B4%E9%A0%AD-%E9%9C%B8%E5%87%8C%E8%80%85%E9%AB%98%E8%AA%BFpo%E7%B6%B2%E6%8C%A8%E8%BD%9F-025135620.html
溫正衡(2019年2月13日)。小學同窗集體網路霸凌 台南國中女萌輕生。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22387。
陳豐德(2020年6月18日)。新北驚爆校園霸凌!限動辱「破X」...國1女崩潰自殘 同學嗆:期待上新聞欸。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618/1741068.htm#ixzz812N36H00
林曉雲(2009年9月25日)。逾三成學生曾遭網路霸凌。自由時報網路新聞。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282697。
王韻齡(2015年4月23日)。網路霸凌發生,父母千萬別說「不要理他就好」。親子天下網頁。http://www.msn.com/zhtw/news/newsMSNTopicsBullying/%e7%b6%b2%e8%b7%af%e9%9c%b8%e5%87%8c%e7%99%bc%e7%94%9f%ef%bc%8c%e7%88%b6%e6%af%8d%e5%8d%83%e8%90%ac%e5%88%a5%e8%aa%aa%e3%80%8c%e4%b8%8d%e8%a6%81%e7%90%86%e4%bb%96%e5%b0%b1%e5%a5%bd%e3%80%8d/ar-AAbxPVl。
沈佩蒂(2016年9月23日)。網路霸凌 (Cyberbullying)〉。科技大觀園。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a31c88f2-C15a-40a6-a4ff-5bc76a8add0d。
莫淑淳、陳宏祐(2008年)。淺談圍牆內的暴力:校園霸凌。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7/A6.htm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6年)。即時通訊軟體使用情形調查。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3_24_06.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3年)。臺灣8月聊天室及論壇類型網站分析報告。
https://www.ithome.com.tw/news/22329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7年)。部落格使用調查。
https://www.ixresearch.com/news/news_09_21_07/
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2017年5月1日)。社群網站使用行為的調查。
https://www.iii.org.tw/Press/NewsDtl.aspx?nsp_sqno=1934&fm_sqno=14
王韻齡(2014年8月1日)。小心!友情霸凌並存的世界。親子天下媒體中心。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0114
嚴鈺雯(2018年10月19日)。每四人有三人遭霸凌 通報流程淪裝飾?。小世界newsweek。
http://shuj.shu.edu.tw/blog/2018/10/19/%E6%AF%8F%E5%9B%9B%E4%BA%BA%E6%9C%89%E4%B8%89%E4%BA%BA%E9%81%AD%E9%9C%B8%E5%87%8C-%E9%80%9A%E5%A0%B1%E6%B5%81%E7%A8%8B%E6%B7%AA%E8%A3%9D%E9%A3%BE%EF%BC%9F/
蔡玉芳 黃碧玉。認知行為治療運用在考試焦慮的輔導與矯治。
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91/02.htm
黃雅羚(2009年)。從「系統」的觀點思考校園霸凌現象的「解決」。元品心理諮商所。
http://opin.tw/article/article_002.asp
吳齊殷(2019年4月26)。面對霸凌,我們都需要被討厭的勇氣。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index.php/article/5094950
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 (2002)。http://eteacher.edu.tw/Read.aspx?PostID=1870教育部全民資安素養網(2021)。認識網路霸凌。
https://isafe.moe.edu.tw/article/1936?user_type=4&topic=6
陳韻涵(2018年5月7日)。社群媒體的5大負影響IG易讓人憂鬱。好讀周報新識力。
https://eteacher.edu.tw/ReadNews.aspx?id=3561
陳皓嬿(2015年4月24日)。四大社群 網路霸凌主要平台。Upaper。
https://eteacher.edu.tw/ReadNews.aspx?id=881
TenMax騰學廣告(2022年3月10日)。2022台灣最新網路使用報告!8大重點數據一次看。YAHOO!新聞。https://tw.news.yahoo.com/2022-%E5%8F%B0%E7%81%A3%E6%9C%80%E6%96%B0%E7%B6%B2%E8%B7%AF%E4%BD%BF%E7%94%A8%E5%A0%B1%E5%91%8A-8-%E5%A4%A7%E9%87%8D%E9%BB%9E%E6%95%B8%E6%93%9A-%E6%AC%A1%E7%9C%8B-023329976.html
三、英文文獻
Chris,M. 2007.“Cyberbullying.”HI_TrendsTudes,6(4),1-5.
Harris, S., Petrie, G., & Willoughby, W. 2002.“Bullying among 9th graders: An exploratory study.”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Bulletin,86(630),3-14.
Hinduja, S., & Patchin, J. W. 2007.“ Offline consequences of onlinevictimization: School violence and delinquency.”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6(3),89-112.
Li, Q. 2004. Cyberbullying in schools: Nature and extent of canadian adolescents'experience. Retrieved October 11, 2010, from
http://www.ucalgary.ca/qinli/publicationon / cyberbully_aera05%20.html
Li, Q. 2005. Cyberbullying in Schools: Nature and Extent of Canadian Adolescents' Experi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 Canada.
Li, Q. 2006.“ Cyberbullying in schools: A research of gender differences.”School 154 sychology International,27,157–170.
Li, Q. 2007.“ New bottle but old wine: A research of cyberbullying in school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3(4) ,1777-1791 .
Li, Q. 2007a.“ Bullying in the new playground: Research into cyberbullying
andcyber victimization.”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3(4),435-454.
Li, Q. 2008.“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adolescents’experience related tocyberbullying.” Educational Research,50,223–234.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Oxford:
Blackwell.
Patchin, J. W., & Hinduja, S. 2006.“ Bullies move beyond the schoolyard: A
preliminary look at cyberbullying.” Youth Violence and Juvenile Justice, 4(2),148–169.
Shariff, S., & Gouin, R. 2005.“ Cyber-Dilemmas: Gendered Hierarchies,” Free
Expression and Cyber-Safety In Schools.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11, from
http://www.oii.ox.ac.uk/research/cybersafety/extensions/pdfs/papers/shaheen_shariff.pdf
Tomal, D. R. 2001.“ A comaparison of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teacher
Discipline styles.”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30(1), 39.
Willard, N. 2003.“ Off-camp us, harmful online student speech.” School Violence,1(2),65-93.
Willard, N. E. 2007a. Cyber-safe kids, cyber-savvy teens: Helping young
people learn to use the Internet safely and responsibl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Willard, N. E. 2007b.“ An Educator´s Guide to Cyberbullying and Cyberthreats.”Retrieved July 15, 2011, from http://www.cyberbully.org/cyberbully/docs/ cbcteducator.pdf
Ybarra, M. L., Mitchell, K. J., Wolak, J., & Finkelhor, D. 2006.“ Exami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ssociated distress related to Internet harassment:
Findings from the second youth Internet safety survey. ” Pediatrics,118, 1169–1177.
Ybarra, M., & Mitchell, K.2004.“ Youth engaging in online harassment: associations with caregiver-child relationships, Internet use,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 Adolescence, 27(3), 31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