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01.84)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5 07: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鴻恩
研究生(外文):HSU, HUNG-EN
論文名稱:地方循環經濟品牌建立永續發展之關鍵因素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Key Factors of Local Circular Economy Bra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李雁隆李雁隆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 YANN-LONG
口試委員:賴孟玲蕭明瑜
口試委員(外文):LAY, MENG-LINGHSIAO, MING-YU
口試日期:2022-08-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朝陽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設計系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產品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循環經濟地方品牌永續發展生物炭材料產品設計
外文關鍵詞:Circular EconomyLocal BrandSustainable DevelopmentBiochar MaterialProduct Desig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經估計臺灣地區農業廢棄物全年產生量約為 492 萬餘公噸,再當前資源缺乏、全球暖化日趨嚴重,如何讓農廢更妥善處理與加值運用,依其特性而再用、回收與再生顯得相當重要,因此,推動循環經濟是人類共同須重視的議題。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針對不同地方循環經濟品牌建立模式之探討,以研究方法歸納出發展地方循環經濟品牌與永續發展關鍵因素。
本研究針對個案品牌的建立歷程、競爭策略進行質性分析與探討,以半結構式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分析,選定兩代表性品牌案例「枝多少」與「官田烏金」進行個案研究,羅列過去在地實踐的經驗,藉此提供不同觀點與思維,作為地方發展循環經濟品牌之參考。
研究結果歸納出六點地方循環經濟品牌建立永續發展之關鍵因素分別為:一、產官學研社由下而上齊心協力,整合資源跨界合作;二、以循環經濟觀點善用農廢資源,產業技術導入,開發日常用品;三、串聯地方特色與資源,打造地方品牌,帶動區域性發展;四、政府的補助金是助燃劑,須將其轉換成自燃劑;五、企業化,導入商業模式,持續商轉,創造就業機會;六、生物炭應用層面廣,善用科學數據推廣其優勢。
冀盼透過此研究,能將引動更多人參與地方循環經濟品牌開發,協助農業廢棄物妥善處理與加值運用,提高國內農業廢棄物之利用效率,兼具資源、環保與地方經濟的三重貢獻。

Research estimates that Taiwan's agricultural waste output is approximately 4.92 million annually. In light of current research shortages and increasingly severe global warming, properly handling agricultural waste from a value-added perspective so that it can be reused, recycled, or regenerated based on its characteristics is essential. Therefore, promoting a circular economy is a topic that must receive worldwide attention. The central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establishing a mode of circular economy brands in various regions.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key factors of developing local circular economy br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following research methods.
This study conduct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case study brands' establishment process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uided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wo representative brand cases, “Manyvines” and “Guantian Black Gold,”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Past local practices are illustrated to provid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s a reference for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brand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e six 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circular economy brands: (1) Industry-government-academic-research institutes make concerted efforts from bottom-up to integrate resources for cross-border collaboration; (2) Make good use of agricultural waste resources from a circular economy perspective, while introduci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developing daily necessities; (3) Connect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s to create local brands and drive regional development; (4) Government subsidies are a combustion accelerant, which must be converted into a spontaneous combustion agent; (5) Enterpriseization, which involves introducing business models, continuing the commercial transformation, and creat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6) Biochar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and scientific data can promote its advantages.
This study motivate can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developing local circular economy brands. We suggest promoting the proper disposal and value-added use of agricultural waste. This can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domestic agricultural waste, which contributes to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local economy.

目錄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V
誌謝 VII
目錄 IX
表目錄 XI
圖目錄 1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章 名詞解釋 8
第五節 論文章節 8
第六節 研究流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臺灣地方創生發展脈絡與策略探析 12
第二節 地方品牌建立要素探討 24
第三節 循環經濟之發展脈絡 29
第四節 農業廢棄物之應用案例分析 34
第五節 生物炭應用探析 46
第六節 循環經濟品牌實踐於地方之個案探析-官田烏金 51
第七節 循環經濟品牌實踐於地方之個案探析-枝多少 55
第八節 文獻探討小結 6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2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 62
第二節 參與式觀察法 63
第三節 深度訪談法 64
第四節 比較研究法 66
第五節 研究架構 67
第四章 探析地方循環經濟品牌之實踐 69
第一節 執行步驟 69
第二節 訪談對象 70
第三節 半結構式訪談題綱 73
第四節 個案品牌探析 75
第五節 以品牌定位圖之觀點剖析個案品牌 102
第六節 以品牌同心圓之觀點剖析個案品牌 110
第七節 綜析地方循環經濟品牌建立永續發展之關鍵因素 11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46
第一節 地方創生下循環經濟品牌建立關鍵因素 146
第二節 循環經濟之思維與觀點,如何實踐於在地發展 147
第三節 「枝多少」品牌發展策略之建議 148
第四節 後續研究之建議 149
參考文獻 151
附錄 157
附件一 訪談同意書 157
附件二 訪談題綱 158

表目錄
表 1「臺灣地方創生」執行之關鍵 21
表 2地方創生相關論文研究 22
表 3農業廢棄物之區分 36
表 4農業廢棄物應用到產品案例 45
表 5生物炭應用 48
表 6.生物炭有害檢測之規範表 50
表 7訪談資料 71
表 8半結構式訪談題綱 74
表 9枝多少農業廢棄物應用商品 88
表 10官田烏金農業廢棄物應用商品 98
表 11 個案之優劣勢 116
表 12品牌進程 117
表 13關鍵因素參考點統計 121
表 14 本研究之脈絡視框匯聚與主題命名 122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 11
圖 2 臺灣地方創生願景與策略圖 13
圖 3 臺灣地方創生推動政策圖 14
圖 4 臺灣地方創生推動架構圖 19
圖 5 「設計翻轉,地方創生」推動概念核心圖 20
圖 6 PCDL Model 28
圖 7 線性經濟圖 30
圖 8循環經濟於生物循環與工業循環之概念圖 32
圖 9 2020農業廢棄物處理量比例 37
圖 10 官田烏金之循環經濟圖 39
圖 11 梨理人循環理念圖 41
圖 12 木酢達人之循環經濟圖 42
圖 13 100%植之循環經濟圖 44
圖 14 葡萄藤生物炭 47
圖 15菱殼炭製炭系統 52
圖 16 菱殼炭 53
圖 17 菱角殼循環圖 54
圖 18 「八卦山下的科技大花現」計畫連結場域 57
圖 19葡萄藤堆置於路旁 58
圖 20「枝多少」品牌主視覺 60
圖 21 研究架構圖 68
圖 22葡萄藤枝露天燒製生物炭情形 77
圖 23葡萄藤生物炭 82
圖 24二次進氣生物炭燃燒爐 83
圖 25 枝多少-循環經濟圖 86
圖 26 官田171小旅行 96
圖 27 官田烏金循環經濟圖 97
圖 28品牌定位架構圖 102
圖 29枝多少品牌定位架構圖 104
圖 30官田烏金品牌定位架構圖 107
圖 31品牌同心圓 110
圖 32枝多少品牌同心圓 113
圖 33官田烏金品牌同心圓 116
圖 34 匯入6位受訪者的逐字稿檔 119
圖 35編碼過程 120
圖 36 NVivo歸納六點地方循環經濟品牌建立永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121


一、中文文獻
1.山崎亮(Yamazaki Ryo)(2015)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Community Design)。(莊雅琇譯)。台北市:臉譜,城邦文化。(原作2011年出版)
2.農業資源與綠能趨勢網(2017)生物炭產業國際趨勢報告。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出版。
取自https://arget.atri.org.tw/index.php/achievement/inside/3。
3.田雲生(2012)農業廢棄物之再生利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111)。p192-194。https://doi.org/10.29563/zhwhgx.201205.0040。
4.吳心楷、辛靜婷、宋曜廷(2014)數位學習研究中質性資料的管理與分析:以 NVivo 軟體的使用為例。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5.吳俊賢、楊英賢等著(2009)地方產業創新策略/營造地域品牌與地方產業的發展。臺北市:五南。
6.吳雅玲(2019)循環經濟趨勢下農業廢棄物之應用探討。亞洲基礎造形聯合學會台中大會論文集。p337-346。
7.李明賜(2021)如何以國家創新系統進行社會創新填補在地創生缺口?以官田烏金發展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經營與管理學系科技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8.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
9.林雅慈(2017)社區文化意象應用社區文化產品包裝設計之研究─以高雄燕巢金山社區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10.洪雯柔(2000)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台北︰揚智文化。p77-122。
11.張敬宜、羅少榮、莊伊靜、蔡韙任(2019)農業剩餘資材活化再利用生物炭的安全評估指引。農政與農情。
12.張聖函(2015)歐盟循環經濟的未來發展規劃-朝向零廢棄物邁進的歐洲。農業生技產業季刊(42)。p48-57。
13.張靜芬(2020)從地方創生觀點探討品牌經營策略-以三義卓也小屋為研究案例。環球科技大學中小企業經營策略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14.郭雅萍(2018)台灣地方品牌建構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EMBA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15.陳世龍(2018)[設計翻轉 地方創生]計畫願景目標及推動情形。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6(2)。p8-17。
16.陳幸宜(2021)社區產業與地方創生發展之研究-以台南市三股社區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經營與管理學系科技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17.陳茂成(2003)企業永續經營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EMBA)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18.董燕杰(2021)循環經濟下官田烏金商品之價值創造與品牌行銷。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19.管倖生等編著(2006)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巿:全華。
20.劉芳晴(2019)以社會設計之底蘊探論臺灣地方創生之實踐。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21.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22.蔡佳儒、吳耿東(2016)臺灣農業廢棄物製備生物炭之未來與展望。農業生技產業季刊(46)。p24-28。
23.蔡富湞(2019)臺灣地方創生策略之研究-以產業六級化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24.蕭明瑜(2014)皮爾斯符號三角形應用於文創產品設計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博士班博士論文,台中市。
25.勵心如(2018)產官學研社動起來。三關鍵做好地方創生。今周刊1114。p86-88。
26.嚴祥鸞(1998)性別關係建構的科技職場。婦女與兩性學刊(9)。p187-204。


二、英文文獻
1.Asai, H., Samson, B. K., Stephan, H. M., Songyikhangsuthor, K., Homma, K., Kiyono, Y., ... & Horie, T. (2009). Biochar amendment techniques for upland rice production in Northern Laos: 1.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leaf SPAD and grain yield. Field crops research, 111(1-2), p81-84.
2.Dacin, P., Ashoworth, L. and Thomson, M. (2007). Attachment as a brand building block: do strong relationships matter? In: Priester, J. R., Macinnis, D. J. and Park, C. W., eds. Proceedings of the Advertising and Consumer Psychology Conference, Santa Monica, CA.
3.European Biochar Certificate (EBC) (2018). Guidelines for a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Biochar. Version 6.5E.
4.Ghodeswar, B. M. (2008). Building brand identity in competitive markets: a conceptual model.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17(1), p4-12. https://doi.org/10.1108/10610420810856468
5.International Biochar Initiative (IBI) (2015). Standardized Product Definition and Product Testing Guidelines or the Biochar. Version 2.1.
6.Lehmann, J., & Joseph, S. (Eds.). (2009). Biochar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 1). London: Earthscan
7.MacArthur, E. (2013). Towards the circular economy.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1), p23-44.
8.Moro, S., Rita, P., & Vala, B. (2016). Predicting social media performance metrics and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n brand building: A data mining approach.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9(9), p3341-3351.
9.Neuman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3rd Edition,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10.Spence, M., & Essoussi, L. H. (2010). SME brand building and manage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 44(7/8), p1037–1054.
11.Yu, X. Y., Ying, G. G., & Kookana, R. S. (2009). Reduced plant uptake of pesticides with biochar additions to soil. Chemosphere, 76(5), p665-67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