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Alfons deeken (2008)。生與死的教育(王珍妮,Trans.)。出版地: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
NANDA International,Inc(2018)。NANDA International 護理診斷:定義與分類 2018-2020(黃靜微,Trans.)。出版地: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
王春雅、李豐楙、林綺雲、邱鈺雯、張苑珍、陳武宗、許禮安、黃勇誠、蔡佩真、劉清虔、釋慧開,(2010)。臨終與生死關懷(第一版)。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紫玲(2010)。家長對學齡前幼兒生命教育教養態度與需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研究所,高雄市。曲幗敏、孫秀卿、許秀珠(2021)。癌症病人死亡焦慮概念分析。腫瘤護理雜誌,(21),35-47。
江瀾、盧保健、黃仁偉、朱明霞(2016)。善生善死—長者家庭生死教育。澳門護理雜誌。15(2),1-5。
吳永銘(2009)。高齡教育機構學習者生命態度、生死教育需求及機構因應對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吳建昌、陳映燁、李明濱(1999)。死亡之重新定義:對於腦死之探討。醫學教育。3(3),221-237。
李育緣(2022)不執著、生命意義與死亡焦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高雄市。李孟榛(2011)。幼兒園教師生命態度與生命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臺中市。林季玲、楊淑晴(2009)。生死態度之教學成效的後設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07-128。
洪栩隆、黃松元(2012)。生死心理學(第五版)。新北:國立空中大學。
孫虹景(2015)。生死教育課程對高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及死亡焦慮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較學碩士班,彰化市。孫效智(2009)。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部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2021年1月10日,取自https://life.edu.tw/zhTW2/。
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2023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cp.aspx?n=AAE231302C7BBFC9。
張育綺(2022)。成年人的死亡焦慮與生命意義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碩士班臨床心理學組碩士論文,花蓮市。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第一版)。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張淑美(2005)。職前師資培育階段「生命教育」課程之實施與省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4,67-87。
張淑美、唐欣薇、涂金堂(2017)。高雄市幼兒園家長生命教育態度與生命教育需求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43),1-30。
張新仁、張淑美、魏慧美、丘愛鈴(2005)。大專院校推動生命教育現況及特色之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21,1-24。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2021年1月11日,取自https://life.edu.tw/zhTW2/。
教育部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2022年12月10日。取自https://life.edu.tw/zhTW2/node/345。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站。2023年6月20日。取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許佳翎(2006)。高齡者家庭教育課程規劃方向與策略。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郭金國、張啟臺、葉孟潔(2012)。以生命教育重啟老人希望。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郭娟如(2016)。國中生生命態度與健康促進行為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區公立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基隆市。郭慧娟(2014)。生死學概論(初版)。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美珠(2011)。中年人來生信念、死亡態度與自殺傾向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系研究所,臺北市。陳凌、賴翠媛(2012)。由資優學生的生命態度談生命教育。國小特殊教育。(53),77-84。
陳婓娟(2012)。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
曾郁榆 (2019)。青少年生命態度與生命教育課程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曾煥棠(2005)。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第一版)。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文翰、鄭逸如、楊于婷、張琦郁、黃士哲(2017)。如何面對臨終的死亡焦慮-誰該為自身的死亡負責?。安寧療護雜誌 。22(2),202-212。
黃鶴珠(2010)。社區志工死亡恐懼之態度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嘉義縣。楊曉惠(2019)養護機構老人生命意義感與死亡焦慮相關性之研究-以高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嘉義縣。廖慧雯(2012)。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系研究所,雲林縣。劉金鳳(2011)。臺北市信仰佛教與基督宗教老年人來生信念與死亡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系研究所,臺北市。劉婉琳(2018)從《可可夜總會》影片-探討「死後生命」對生者的生命意義啟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8),141-144。
劉淑娟(1999)。罹患慢性病老人生命態度及生活滿意度之探討。護理研究。7(4),294-306。
慧開法師(2011)。【生死自在】「現代生死學」導覽(二)「死亡學」與「死亡教育」在西方的緣起與發展。人間福報。2023年7月20日。取自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237978。
蔡明昌(2008)。大學生來生信念與生命態度關係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24,33-70。
蔡明昌(2014a)。大學生死亡焦慮的內涵建構與現況調查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1,25-56。
蔡明昌(2014b)促發情境對大學生死亡焦慮影響之研究:狀態性-特質性焦慮的探討。生死學研究,(16),1-34。
蔡明昌(2015)。高中生生命態度量表的編製-以生命教育課程綱要為架構。生命教育研究。7(2)。57-92。
蔡明昌、顏蒨蓉(2005)。老人生死教育教學之研究。生死學研究。(2),129-174。
蔡瓊儀(2012)。國小學童失落經驗、悲傷反應與死亡焦慮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高雄市。黎建球(2012)。現代人的死亡焦慮。哲學與文化。39(12)。5-16。
謝昌達(2012)。生命教育國際志工著學習方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系碩士專班,臺中市。謝曼盈(2003)。生命態度量表之發展與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系研究所,花蓮市。謝曼盈、潘靖瑛(2015)。簡短版生命態度量表之效度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12)。189-209。
鍾芬芳、蔡芸芳(2009)。“怕死”-談健康老人對死亡的焦慮。長庚科技學刊。11。123-132。
顏蒨榕(2002)。老人生死教育課程內容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嘉義縣。
蘇慧萍(2002)。《老》《莊》生死觀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高雄市。二、英文文獻
Barry V. Fortner, Robert A. Neimeyer (1999) DEATH ANXIETY IN OLDER ADULTS: A QUANTITATIVE REVIEW, Death Studies, 23:5, 387-411.
Helena Kisvetrová, Roman Herzig, Milena Bretšnajdrová, Jitka Tomanová, Kateřina Langová & David Školoudík (2021) Predictors of quality of life and attitude to ageing in older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dementia, Aging & Mental Health, 25:3, 535-542.
Rababa, M., Hayajneh, A.A. & Bani-Iss, W. (2021)Association of Death Anxiety with Spiritual Well-Being and Religious Coping in Older Adult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J Relig Health 60, 5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