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4.1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9 10: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涂宗賢
研究生(外文):TU, TSUNG-HSIEN
論文名稱:《史記》秦相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hi-Ji》 Research of Prime Minister of Qin Dynasty
指導教授:游秀雲游秀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 SHOW-YUN
口試委員:林宜陵林雯卿
口試委員(外文):LIN, YI-LINGLIN, WEN-QING
口試日期:2023-07-0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3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史記司馬遷秦國秦相春秋戰國
外文關鍵詞:Shi-JiSima QianQin DynastyPrime Minister of Qin DynastySpring and Autumn PeriodWarring States Perio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史記》乃西漢太史公司馬遷所撰,記載的時間點由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一共長達二千五百年的中國歷史,體裁採紀傳體,對人物的言行舉止,述之尤詳,是研究先秦人物的一部重要史料。

周朝因犬戎入侵而大權旁落,中國陷入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由秦國終結五百年來分裂的亂世。秦國得以在眾多諸侯中,脫穎而出,一統天下,人才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因素,特別是輔佐秦國國君,掌握政權的相。

本論文以「秦相」為研究對象,蒐羅自秦國分封以來,至滅亡時,一共二十一位秦相。第壹章,主要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並確立秦相的定義與範圍。第貳章,探討秦國封侯時期的秦相,計得三人。第參章,探討秦國稱王時期的秦相,計得十二人。第肆章,探討秦國稱帝時期的秦相,計得六人。第伍章為結論,由秦相的仕途與下場,歸納出他們的歷史定位,以及與秦國之間的關係。

Shi-Ji, a biography, wrote by Sima Qian, the historian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recorded time points range from the Yellow Emperor to the Taichu reign of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a total of 2,500 year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book depicts public affairs’ behaviors and opinions throughly. Shi-Ji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pre-Qin figures.

The Zhou Dynasty fell from power due to barbarian invasions, China falls into a situation of divided power, The Qin State finally ended the five hundred years of divided chaos. Qin was able to stand out among the many princes and dominate the China, tal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especially the prime minister who assisted the king of Qin and controlled the political power.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prime minister of Q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llected a total of twenty-one prime ministers of the Qin State from its establishment to its demise.Chapter One, it mainly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establishes the definition and scope of the prime minister of Qin.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prime ministers of Qin during the feudal period of Qin.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prime ministers of Qin during the period when Qin was king, a total of twelve people.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prime ministers of Qin during the period when Qin became emperor, a total of six people.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career and fate of Qin's prime ministers, their historical positioning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Qin State are summarized.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6
第二章 秦侯之秦相
第一節 「秦相楷模」百里傒….….….….….….….….….….…..….…..……..….11
第二節 「霸業基石」商鞅….….….….….….….….….….…..….…..…….…..….17
第三節 「張儀仇敵」公孫衍.….….….….……..….….….….…..….…..…….….28
第四節 小結.….….….….……..….….….….…..….…..…….…..….….….….……….30
第三章 秦王之秦相
第一節 「首任秦相」張儀….….….….….….…….….….…..….….….…..…..….33
第二節 「在位善終」樗里子….….….….….….…….….….…..….….….…..…..41
第三節 「心繫家眷」甘茂….….….….….….…….….….…..….….….…..…..….45
第四節 「任期最長」魏冄….….….….….….…….….….…..….….….…..…..….49
第五節 「螳螂捕蟬」范雎….….….….….….…….….….…..….….….…..…..….61
第六節 「黃雀在後」蔡澤….….….….….….…….….….…..….….….…..…..….77
第七節  樂池等六位任期極短的秦相….….….….….….……….….…..….….81
第八節 小結.….……..….……..….….….….…..….…..…….…..….….….….……….87
第四章 秦帝之秦相
第一節 「真假秦父」呂不韋….….….….….….…….….….…..….….….…...….91
第二節 隗狀、王綰、馮去疾….….….….….….…….….….…..….….….…..…102
第三節 「滅秦元凶」李斯….….….….….….…….….….…..….….….…..…….105
第四節 「李斯遺毒」趙高….….….….….….…….….….…..….….….…..…….114
第五節 小結….….….….….….…….….….…..….….….…..…..…..…..…..…...….119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本論文所得結論….….….….….….…..….….….…..….….….…..…..….121
第二節 未來展望….….….….….….…………….…...….….…..….….….…..…..….131
附錄  秦相一覽表….….….…………...….….…….….….…..….….….…..…..….133
參考書目….….….…………...….….…….…………………….….…..….….….…..…..….137

一、古籍
(依朝代先後編排)

1.經

宋‧孫奭《孟子》,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1月重製一版。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第1版。
林輝慶《改良周易本義》,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初版。
清‧簡朝亮《論語集注補正述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9月初版。


2.史

漢‧高誘《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1月初版。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1月重製一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1月臺二版。
唐‧李賢《後漢書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1月臺二版。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1月重製一版。
唐‧李延壽《北史》,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1月重製一版。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1月重製一版。
宋‧鮑彪《鮑氏戰國策注》,元至正十五年(1355)刊本景印本。
宋‧蘇轍《古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宋‧蘇轍《古史》,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1月初版。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臺二版。
明‧鍾惺《史懷》,明萬曆間(1573-1620)刊本。
明‧茅坤《史記鈔》,明萬暦乙亥三年(1575)原刊本。
明‧鍾惺《鍾惺評史記一百三十卷》,明天啟五年(1625)刻本。
明‧陳仁錫《史記》,明崇禎元年(1628)刊本。
明‧凌稚隆《史記評林》,臺北:蘭臺書局,1968年初版。
清‧林伯桐《史記蠡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林世懋刻修本堂叢書本。
清‧李晚芳《讀史管見》,日本安政三年(1856)群玉堂刻本。
清‧方苞《方望溪評點史記四卷》,清光緒二年(1876)刻本。
清‧吳見思《史記論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11月初版。
清‧吳汝綸《史記集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5月臺一版。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6月初版。
清‧姚苧田《史記菁華錄》,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5月初版。
清‧李景星《史記評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葉玉麟《批註史記一百三十卷》,民國二十四年(1935)大達圖書供應社鉛印本。
韓兆琦《史記選注匯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楊家駱《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1993年9月初版。
楊家駱《新校本宋書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7月9版。
韓兆琦《史記箋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初版。
韓兆琦《新譯史記》,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5月二版。


3.子

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4月初版。
漢‧王充《論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通津草堂刊本。
漢‧劉向《別錄‧七略輯本》,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9年2月初版。
漢‧高誘《呂氏春秋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10月初版。
漢‧桓寬《鹽鐵論》,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2020年12月再版。
宋‧黃震《黃氏日鈔》,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日本立命館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32年新安江佩鍔重校刊影印本。
宋‧蘇軾《東坡志林》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初版。
宋‧羅大經《新刊鶴林玉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明松陵王叔承刊本。
嚴萬里《商君書笺正》,臺北:廣文出版社,1975年4月初版。
汪榮寶、陳仲夫《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3月第1版。
蔡季男《武侯出師表》,臺南:大眾書局有限公司,2021年5月初版。


4.集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常熟瞿氏藏宋紹興本。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上海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4月初版。
清‧李汝珍《鏡花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1月四版。
屈萬里、劉兆祐主編《全唐詩稿本》,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9月初版。



二、近人專著
(依出版年份排列)

郭沫若《青銅時代》,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初版。
楊家駱《四史知意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2月初版。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
馬非百《秦集史》,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10月初版。
五十畑公正《中國歷代職官辭典》,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12月初版。
潘英《中國上古職官詞彙及索引》,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12月初版。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圖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
鄭良樹《商鞅及其學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初版。
丘述堯《史記新探》,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月初版。
林劍鳴《秦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1月初版。
徐文珊《先秦諸子導讀》,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11月四版。
臧勵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3月臺一版。
邱樹森《中國歷代職官辭典》,臺北:商鼎數位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4月初版。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初版。
陳啟天《商鞅評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0月二版。
楊志玖《中國古代官制講座》,臺北:萬卷樓圖書股有限公司,1997年4月初版。
丁毅華《商鞅的人生哲學—霸權人生》,臺北:揚智文化事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初版。
楊寬《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初版。
賴漢屏《史記評賞》,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1月初版。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6月初版。
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初版。
林聰舜《史記的人物世界》,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初版。
吳福助《史記解題》,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
韓兆琦《史記箋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初版。
王明信、可永雪《史記人物與事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楊寬、吳昊坤《戰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初版。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臺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3月初版。
吳學剛《一本讀懂大秦史》,臺北:種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6月初版。
成海應《硏經齋全集續集》,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
張嘉驊《少年讀史記4:絕世英才的風範》,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0月初版。
宋玉山《新視角讀史記》,臺北:崧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年6月初版。
栗國成《史記人物論衡》,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2月初版。



三、學位論文
(依出版年份排列)

林俞學《春秋戰國時代秦國重要人物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漢昌指導,1995年。
張強《史記人物成敗因素析論》,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禎霙教授指導,2005年。
張欣宇《戰國時代秦國的對外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孫鐵剛教授指導,2007年。
陳昭昭《春秋秦國霸業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蔡崇名指導,2012年。
魏庠豪《史記秦國策士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忠道指導,2013年。



四、期刊論文
(依出版年份排列)

鄭良樹〈秦國政治與「商君書」〉,《中國書目季刊》,第21卷第2期,1987年9月,頁9-14。
田夫〈談傳統帝制的一個結構性悲劇--趙高與秦朝的終結〉,《歷史月刊》,第65期,1993年6月,頁40-43。
陳連禎的〈秦國統一天下的奠基者:商鞅〉,《科際整合月刊》,第6卷第9期,2021年9月,頁1-7。
林玉婷〈論呂不韋在秦勢力的消長及其對秦一統的影響〉,《中國文化月刊》,第271期,2002年10月,頁69-82。
陳忠信〈外來客卿與本土宗族的競爭--李斯「諫逐客書」援引張儀西井巴蜀一事之析論〉,《國文學誌》,第7期,2003年12月,頁143-16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