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籍
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第2版,五南文化事業機構,2022年9月。
Klaus Schlaich.Stefan Korioth (著),吳信華(譯),聯邦憲法法院:地位、程序、裁判,初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11月。
Neumann/Hassemer/Schroth(著),劉幸義、陳顯武、秦季芳、江玉林、王鵬翔、陳志忠、吳從周、王效文、何賴傑、彭英美、李聖傑、蔡晶瑩(譯),自我負責人格之法律─Arthur Kaufmann 的法律哲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1月。
王英偉,預立醫療自主計畫(Advance Care Planning)手冊,第2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2013年8月。
何建志,醫療法律與醫學倫理,第3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10月。
李建良,行政訴訟十講,第2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8月。
李惠宗,法學方法論,第4版,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1月。
李惠宗,憲法要義,第9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9月。
李銘義、于蕙清、吳大平、吳明孝、林信雄,憲法與人權,第3版,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9月。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第5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3月。
林東茂,病人自主與刑法:兼論死亡協助,第2版,一品文化,2021年4月。
姜世明,家事事件法論,第5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10月。
孫效智,最美的姿態說再見: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內涵與實踐,初版,天下雜誌,2018年12月。
張雪珠,康德論自由:道德自由、法權自由與人的尊嚴,初版,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5月。
畢柳鶯,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初版,麥田出版,2022年4月。
陳子平,刑法各論(上),第2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9月。
陳春生,論法治國之權利保護與違憲審查,初版,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
陳清秀,法理學,第3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11月。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第3版,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2017年7月。
黃曉峰,璀璨20安寧永續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20週年紀念專刊,初版,台灣安寧緩和醫療學會,2019年6月。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初版,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16年5月。
蘇永欽,司法違憲審查與憲法,初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3月。
二、中文專書論文
Lech Garlicki(著),翁燕菁(譯),歐洲人權法院與「評斷餘地」原則:人權事務中尚存幾分國家裁量空間?,收於:黃丞儀(主編),2010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頁97-128。
三、中文期刊論文
Gunnar Duttge(著),陳俊榕(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病患自主-來自德國的經驗,高大法學論叢,第14卷第1期,2018年9月,頁1-42。
王玉葉,歐洲人權法院審理原則-國家裁量餘地原則,歐美研究,第37卷第3期,2007年9月,頁485-511。
王敏真、黃詩淳、曾楚喬、陳炳仁,關於意思能力受損病人之醫療決策-如何在自主、代理、最佳利益及醫療品質間取得最佳平衡,臨床醫學月刊,第83卷第2期,2019年2月,頁112-119。
王富仙,醫療自主權之代理行使-評析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418號民事判決,治未指錄:健康政策與法律論叢,第8期,2020年1月,頁201-235。
甘添貴,緩和醫療行為之適法性,月旦法學雜誌,第38期,1998年6月,頁12-13。
何建志,病人拒絕治療權法律實務與政策問題分析檢討:以病人自主權利法行為主體及醫療委任代理人為中心,法律與生命科學,第7卷第2期,頁41-53。
吳佳穎、陳端容、黃心慈,住院病患家屬對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認知、態度及預立醫療決定的行為意向,台灣公共衛生雜誌,第39卷第3期,2020年6月,頁342-349。
吳春桂、林宏茂、林芳如、林亞陵、蔡紋苓、廖婉伶、黃勝堅,重症生命末期照護之新趨勢,台灣醫學,第15卷第1期,2011年月,頁37-47。
吳讚美、薛爾榮、鍾春櫻、劉慧玲、溫怡然、鐘裕燕,癌症死亡病患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簽署情形與是否簽署之相關因素分析,安寧療護雜誌,2009年11月,頁243-253。
李秀珠、陳秋惠、林明慧、何妙純、楊忠煒,改善血液透析室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簽署率低之專案,臺灣腎臟護理學會雜誌,2017年9月,頁29-41。
李建良,正當防衛、比例原則與特別犧牲,月旦法學雜誌,第291期,2019年8月,頁26-48。
李建良,自由、平等、尊嚴(上)人的尊嚴作為憲法價值的思想根源與基本課題.月旦法學雜誌,153期,2008年2月,頁185-207。
李建良,自由、平等、尊嚴(下)人的尊嚴作為憲法價值的思想根源與基本課題,月旦法學雜誌,154期,2008年3月,頁193-211。
李素貞,維生餵食管的拔或不拔-生命倫理學之四原則的反省,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2007年11月,頁73-90。
李惠宗,法律隱藏漏洞的發現與填補之法理基礎——司法院大法官違憲審查實踐的觀察,月旦法學雜誌,第185期,2010年10月,頁5-16。
李惠宗,從國家保護義務談監獄受刑人的健康權—談前總統陳水扁保外就醫事件,月旦法學教室,第152期,2015年6月,頁54-67。
李震山,從生命權與自決權之關係論生前預囑與安寧緩和醫療之法律問題,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期,1999年7月,頁325-350。
李震山,憲法未列舉之「健康權」入憲論理──以司法院釋字第785號解釋為中心,月旦實務選評,1:1期,2021年7月,頁119-145。
林承霈、彭仁奎,病人自主與預立醫療照護計畫:英國經驗,長期照護雜誌,第23卷第3期,2019年12月,頁169-176。
林東茂,幫助自殺與積極死亡協助的適度合法化,東吳法律學報,第31卷第1期,2019年7月,頁53-89。
林雅萍,對自主的再思考:關係取向,應用倫理評論,第61期,2016年10月,頁37-57。
林薰香,論自主之基礎─Martin Heidegger基礎存有學之觀點,生命教育研究,第5卷第1期,2013年6月,頁125-148。
孫效智,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的末期病患與病人自主權,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1期,2012年6月,頁45-91。
孫效智,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芻議,生命教育研究,第12卷第1期,2020年6月,頁1-44。
孫效智,病人自主權利法擴充特殊拒絕醫療權之必要性,月旦醫事法報告,第27期,2019年1月,頁7-24。
許文章、楊君宜、黃勝堅,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過程中常見的法律疑義分析,北市醫學雜誌,第17卷,2020年1月,頁1-10。
許澤天,消極死亡協助與病人自主決定權-德國學說、立法與實務的相互影響,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00期,2016年12月,頁179-243。
許澤天,消極死亡協助與幫助自殺之刑法問題及對策,月旦醫事法報告,第57期,2021年7月,頁36-46。
許澤天,尊重病人拒絕醫療意願的中斷治療可罰性─法務部104年6月26日法檢字第10404502880號函釋的檢討,檢察新論,第21期,2017年1月,頁174-182。
陳仲嶙,身體權作為一種憲法權利,法學新論,第14期,2009年9月,頁113-131。
陳俊志,由「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歷程論生命自主權之限制,應用倫理評論,第67期,2019年10月,頁157-185。
陳俊偉,疫情中的兩難困境-析論醫療檢傷分類的刑法義務衝突問題,台灣法律人,第7期,頁101-121。
陳英淙,論長期昏迷且意願未明者之死亡協助-兼釋疑「死亡協助」一詞,月旦法學雜誌,第121期,2005年5月,頁167-182。
陳偉熹、曾斐琳、陳穎詩、陳潔宜、尹莘玲,病人自主權利法架構、分析和影響,安寧療護雜誌,第24卷第3期,2020年9月,頁225-239。
陳榮基,以拒絕臨終急救預約善終,台灣醫學,第12卷第4期,2008年7月,頁470-472。
陳榮基,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實施與困境,台灣醫學,第8卷第5期,2004年9月,頁684-687。
陳聰富,醫療契約法典化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49卷第1期,2020年3月,頁123-193。
陳璿羽,急診病患不遵醫囑自動出院之法律關係與醫學倫理爭議,月旦醫事法報告,第57期,2021年7月,頁153-168。
黃三榮,論「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病人」─評「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實像與虛像(一),萬國法律,第238期,2021年8月,頁60-70。
黃三榮,論「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參與者」:「親屬」及「其他相關人士」-兼評「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實像與虛像(四),萬國法律,第242期,2022年4月,頁68-83。
黃昭元,大法官解釋審查標準之發展(1996-2011):比例原則的繼受與在地化,臺大法學論叢,第42卷第2期,頁215-258。
黃啟禎,從善終的觀點談病人之最佳利益,月旦醫事法報告,第57期,2021年7月,頁19-35。
黃漢忠,從儒家的觀點省察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限制:以永久性植物人為例,應用倫理評論,第67期,2019年10月,頁43-64。
楊玉隆,論醫療上病患「自主決定權」之憲法地位-以宗教信仰為由拒絕輸血案判決為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43期,2014年5月,頁127-190。
楊秀儀,「知情放棄」與「空白同意」合乎自主原則嗎?論病人自主之性質,生命教育研究,第1卷第2期,2009年12月,頁97-122。
楊秀儀,再論病人之拒絕治療權:病人自主權利法施行之後,臺大法學論叢,第50卷第3期,2021年9月,頁789-865。
楊秀儀,法定急救義務?強制締約義務?─醫師法第二一條、醫療法第四三條性質解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9期,2003年8月,頁114-121。
楊秀儀,美國「告知後同意」法則之考察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21期,2005年6月,頁138-152。
楊秀儀,追求善終的自主:論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法律性質與定位,萬國法律,第212期,2015年9月,頁11-19。
楊秀儀,評論:實踐中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台灣公共衛生雜誌,第39卷第3期,2020年6月,頁350-351。
楊秀儀,論病人自主權-我國法上“告知後同意”之請求權基礎探討,臺大法學論叢,第36卷期,2007年6月,頁229-268。
葉書秀、鄭婉如、黃琬庭、李佳欣、蘇珉一、馬瑞菊,生命末期定義,內科學誌,第32卷第5期,2021年10月,頁349-355。
雷文玫,沉默的病人?父權的家屬?─從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法歷程檢視病人臨終自主在我國的機會與挑戰,月旦法學雜誌,第227期,2014年4月,116-147頁。
劉士煒,從病人自主權論積極安樂死,臨床醫學月刊,第82卷第5期,2018年11月,頁681-687。
蔡甫昌,重症加護病患照護之倫理議題,台灣醫學,第10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05-114。
蔡甫昌、潘恆嘉、吳澤玫、邱泰源、黃天祥,預立醫療計畫之倫理與法律議題,台灣醫學,第10卷第4期,2006年7月,頁517-536。
蔡秀男,變性人之醫療、法律與倫理分析,台灣法學雜誌,第118期,2008年12月,頁69-91頁。
鄭逸哲、施肇榮,沒有「安樂死」之名的「安樂死法」-簡評 2016 年「病人自主權利法」,軍法專刊,第62卷第4期,2016年8月,頁18-35。
謝宛婷,理想與現實中的預立醫療決定,生命教育研究,第12卷第1期,2020年6月,頁45-70。
釋慧開,自古艱難唯一死-從王曉民的生死困境論安易死的可能出路,應用倫理學通訊,第12期,1999年11月,頁13-16。
四、英文書籍
Beauchamp, T.L. and Childress, J.F. (1994) 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 4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edelsky, Jennifer. (2012). Law's Relations: A Relational Theory of Self, Autonomy, and Law ,New York, 2012; online edn, Oxford Academic.
五、英文期刊論文
Danis, M., Garrett, J., Harris, R., & Patrick, D. L. (1994). Stability of choices about life-sustaining treatment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20(7), 567–573.
Duke, G. J., & Northam, S.(2009). Discrepancies Among Physicians Regarding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in End-of-Life Care. Journal of Hospice & Palliative Nursing, 11(1), 52–59.
Duke, Gloria,PhD., R.N., Yarbrough, Susan,PhD., R.N., & Pang, Katherine, PhD,J.D., L.L.M.(2009). The patient self-determination act: 20 years revisited. Journal of Nursing Law, 13(4),114-123.
Elwyn, G., Frosch, D., Thomson, R., Joseph-Williams, N., Lloyd, A., Kinnersley, P., Cording, E., Tomson, D., Dodd, C., Rollnick, S., Edwards, A., & Barry, M.(2012). Shared decision making: a model for clinical practice.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7(10), 1361–1367
Gómez-Vírseda, C., de Maeseneer, Y., & Gastmans, C.(2019). Relational autonomy: what does it mean and how is it used in end-of-life car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argument-based ethics literature. BMC Medical Ethics, 20(1), 76
Guadin, A. M.(1990).Cruzan v. Director, Missouri Department of Health: To Die or Not to Die: That Is the Question-But Who Decides.Louisiana Law Review 51: 1307-1345
Heywood, R.(2014). REVISITING ADVANCE DECISION MAKING UNDER THE MENTAL CAPACITY ACT 2005: A TALE OF MIXED MESSAGES. Medical Law Review 23(1): 81-102.
Howe, J. (2006). The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treatment withdrawal, and the Hillsborough disaster: Airedale NHS Trust
v Bland.Practical Neurology 6(4): 238-247.
Johnston, C., & Liddle, J. (2007). The Mental Capacity Act 2005: a new framework for healthcare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33(2), 94–97.
Kapelańska-Pręgowska, J. (2017).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GC), CASE OF LAMBERT AND OTHERS V. FRANCE, JUDGMENT OF 5 JUNE 2015, APPLICATION NO. 46043/14. Comparative Law Review, 21, 157-175.
Kring, D. L.(2007). The Patient Self-determination Act: has it reached the end of its life? JONAS Healthc Law Ethics Regul 9(4):125-131.
Lewis, P.(2007). The Empirical Slippery Slope from Voluntary to Non-Voluntary Euthanasia. Journal of Law, Medicine & Ethics, 35(1), 197-210
Meier EA, Gallegos JV, Thomas LP, Depp CA, Irwin SA, Jeste DV. Defining a Good Death (Successful Dy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Call for Research and Public Dialogue.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16 Apr;24(4):261-271.
Rao JK, Anderson LA, Lin FC, Laux JP. Completion of advance directives among U.S. consumers. Am J Prev Med. 2014 Jan;46(1):65-70.
Shalowitz, D. I., Garrett-Mayer, E., & Wendler, D. (2006). The accuracy of surrogate decision mak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6(5), 493–497.
Silveira, M. J., Kim, S. Y., & Langa, K. M. (2010). Advance directives and outcomes of surrogate decision making before death.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2(13), 1211–1218.
Sudore, R. L., Lum, H. D., You, J. J., Hanson, L. C., Meier, D. E., Pantilat, S. Z.,Heyland, D. K. (2017). Defining Advance Care Planning for Adults: A Consensus Definition From a Multidisciplinary Delphi Panel. J Pain Symptom Manage, 53(5), 821-832.
Szawarski, P. and V. Kakar(2012). Classic Cases Revisited: Anthony Bland and Withdrawal of Artificial Nutrition and Hydration in the UK. Journal of the Intensive Care Society 13(2): 126-129.
Thaler, R. H., & Sunstein, C. R. (2003). Libertarian Paternalism.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3(2), 175–179.
Torke, A. M., Alexander, G. C., & Lantos, J.(2008). Substituted judgment: the limitations of autonomy in surrogate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3(9): 1514–1517.
六、其他資料
孫效智,我國病人自主權與預立醫囑之倫理與法律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NSC101-2410-H002-200-MY3),2015年7月,頁1-37。
楊哲銘,探討病人自主權國際趨勢與我國立法可行性,衛生福利部 104 年度科技研究計畫(M04A9264),2015年10月,頁1-343。
監察院,調查報告「安寧療護品質案」(108內調0113),2019年11月,頁1-52。
衛生福利部,建構敏捷韌性醫療照護體系計畫,2021年7月,頁1-201。
李惠宗,教育爭訟問題之研究──從東華大學對於畢業學生拒發畢業證書案件談起講座實錄,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4月。
七、學位論文
宋秀珍,從生命自主性論病人之醫療決定權,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吳肇鑫,末期病人最大利益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