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黎紫書作品
(一) 微型小說
黎紫書:《微型黎紫書》(吉隆坡:學而出版社,1999年)。
黎紫書:《無巧不成書》(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6年)。
黎紫書:《簡寫》(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9年)。
黎紫書:《簡寫》(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黎紫書:《無巧不成書》(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
黎紫書:《女王回到城堡》(江蘇:江蘇文藝,2010年)。
(二)短篇小說
黎紫書:《天國之門》(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黎紫書:《山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黎紫書:《出走的樂園》(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
黎紫書:《野菩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黎紫書:《野菩薩》(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年)。
黎紫書:《未完‧待續》(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
(三)長篇小說
黎紫書:《告別的年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黎紫書:《流俗地》(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5月)。
黎紫書:《流俗地》(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1年4月)。
(四)散文
黎紫書:《因時光無序》(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8年)。
黎紫書:《暫停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二、 專書
(一) 中文專著
也斯:《後殖民食物與愛情》(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年)。
方天:《爛泥河的嗚咽》(新加坡:蕉風出版社,1957年)。
方修:《馬華新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二)第一冊》(新加坡:香港世界出版社,2000年)。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臺北:生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王德威、高嘉謙合編:《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王潤華:《橡膠樹:南洋鄉土詩集》(新加坡:泛亞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李永平:《拉子婦》(臺北:華新出版社,1976年)。
李蓉:《中國現代文學的身體闡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商晚筠:《癡女阿蓮》(臺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張曉威、張錦忠主編:《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臺灣與星馬華文文學及文化論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18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2001年)。
許文榮:《馬華文學類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陳大為:《思考的圓周率──馬華文學的板塊與空間書寫》(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2006年)。
陳大為:《最年輕的麒麟─馬華文學在臺灣(1963-2012)(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
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黃錦樹:《刻背》(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黃錦樹:《烏暗暝》(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黃錦樹:《焚燒》(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黃錦樹:《夢與豬與黎明》(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楊啟平:《當代大陸與馬華女性小說論》(臺北:新創文學,2012年)。
廖文輝:《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潘碧華主編:《馬華文學的現代闡釋》(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2009年)。
(二) 外文專著
Agnew, J. A. (2002). Place and Politics in Modern Italy. London: Chicago. (p.6).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Pion. (p.49).
(三) 外文譯著
〔美〕艾蘭.普瑞德(Allen Pred)著;王志弘、夏鑄九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
〔義〕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臺北:時報出版,1993年)。
﹝美﹞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法〕愛蓮‧西蘇(Hélène Cixous)著,黃曉紅譯,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啓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2000年)。
﹝法﹞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鑄譯:《第二性》(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英﹞提姆‧克雷斯維爾(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公司,2006年)。
﹝英﹞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英﹞邁克‧克朗(Mike Crang)著,王志宏、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德﹞卡爾·馬克思(Karl Marx)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張逸婧譯:《空間的詩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
〔英〕丹尼‧卡瓦拉羅(Dani Cavallaro)著,張衛東、張生、趙順宏譯:《文化理論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
﹝美﹞段義孚(Yi-Fu Tuan):《戀地情結》(上海:商務印書館,2018年)。
〔奧地利〕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彭舜譯:〈欲求的滿足〉,《精神分析引論》(新北:左岸文化,2018年)。
[英]朵琳‧馬西(Doreen Massey)著,毛彩鳳、袁九紅、丁乙譯:《空間、地方與性別》(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日〕伊藤亞莎,楊依婷譯:《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脫離思考與感知的理所當然,重新發現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多樣性》(臺北:仲間出版,2019年)。
[日〕小濱正子、下倉涉、佐佐木愛、高嶋航、江上幸子著:《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英〕彼得‧约翰‧威利(Peter John Wyllie)著,王志弘、錢伊玲、徐苔玲、張華蓀譯:《地景(Landscape)》(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
三、 期刊論文
王艷芳:〈南洋浮世繪:論黎紫書《流俗地》的“地方”書寫〉,《華文文學》第158期(2021年3月),頁15-24。
石曉楓:〈書寫本土與面向世界:論黎紫書小說〉,《國文學報》第60期(2016年12月),頁103-128。
朱云霞:〈看不見的地方如何呈現“俗”與“變”——論《流俗地》對地方感的營構〉,《華文文學》第146期(2022年3月),頁76-82。
岳寒飛:〈論馬華作家黎紫書《流俗地》的空間敘事〉,《華文文學》第3期(2022年6月),頁83-90。
林幸謙:〈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中外文學》第25卷第5期,1995年10月,頁93-116。
林明發:〈無地方性與地方感:論王嘯平海外孤兒形象-以其晚期長篇小說《南洋悲歌》、《客自南洋來》及《和平歲月》為例〉,《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51期 (2020年9月),頁43-68。
林春美:〈在父的國度: 黎紫書小說的女性空間〉,《華文文學》第84期(2008年1月),頁75-83。
林春美:〈在父的國度:黎紫書小說的女性空間〉,《華文文學》第84期,2008年,頁75-83。
林春美:〈身世的杜撰與建構:白垚再南洋〉,《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臺灣與星馬華文文學及文化論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8年11月),頁35-54。
林培源:〈“新南方寫作”的經典如何可能——關於黎紫書 《流俗地》〉,《南方文壇》(2021年6月),頁102-105。
施慧敏、駱俊彥整理:〈生命的轉彎處:專訪黎紫書〉(2012年11月1日訪談),收錄於《中文‧人》第13期(馬來西亞:新紀元中文系出版,2013年),頁12-21。
張松建:〈家園、離散與身份政治:馬華詩人呂育陶的地方書寫〉,《東方文化》第48卷第1期(2015年6月),頁127-154。
張錦忠:〈黎紫書訪問記〉,中外文學,29卷4期(2000年9月),頁204 -211。
張錦忠:〈(離散)在台馬華文學與原鄉想像〉,《中山人文學報》第22期(2006年6月),頁93-105。
許文榮:〈黎紫書論:男女愛欲、父愛匱乏及細碎多變〉,《東吳學術》第5期(2013年9月),頁143-153。
許通元:〈讀《告別的年代》走入黎紫書的文學迷宮〉,臺北:《文訊》第369期(2016年7月),頁86-87。
許維賢:「〈「女人神話」在小說裡的演繹──論黎紫書小說集《天國之門》〉,《華文文學》第2期(2004年2月),頁31-37。
陳力君:〈靈光,在暗黑處——從《流俗地》中的古銀霞談起〉,《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21年2月),頁36-42。
陳祖君、蔣成浩:〈馬華文學的在地經驗與空間表徵──以黎紫書小說創作為例〉,《廣西社會科學》第296期(2020年6月),頁160-165。
黃錦樹:〈身世、背景、與斯文〈華太平家傳〉與中國現代性(摘刊)〉,《聯合報》第29版,2003年3月22日。
楊錦郁:〈永遠的橡膠樹──王潤華訪問記〉,《幼獅文藝》第67卷第2期(1988年2月),頁5-9。
劉俊:〈黑暗‧地方誌‧寫實/象徵——論黎紫書的《流俗地》〉,《揚子江文學評論》第92期(2022年1月),頁82-87。
潘舜怡:〈書寫人性,尋覓平靜:專訪黎紫書〉,《文訊》第358期(2015年8月),頁39-44。
蔣成浩:〈南洋愛與死:黎紫書小說的在地經驗與景觀書寫〉,《華文文學》第166期(2022年5月),頁42-50。
餘昭玟:〈記憶與地景—論屏東小說家的在地書寫〉,《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38期(2012年3月),頁321-346。
蕉風編者:〈創刊詞︰春風吹遍綠洲〉,《蕉風》,第1期(新加坡:蕉風出版社,1955年11月),頁2。
鍾怡雯:〈從理論到實踐──論馬華文學的地誌書寫〉,《成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0年7月),頁143-160。
魏艷:〈「小寫歷史」與後設書寫的矛盾-評黎紫書《告別的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第22期(2012 年12月),頁139–153。
Malkki, L. (1992). National Geographic: The Rooting of Peoples and the Territorializ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Scholars and Refugees. Cultural Anthropology, 7(1), 24-44.
四、 學位論文
王治平:《從個體解構到國族重構:馬華七字輩世代小說中的國族想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6月)。丘珞君:《辭別的姿態——解讀黎紫書《告別的年代》》,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學士學位論文(2012年7月)。
江宥築:《變形的人與空間——黎紫書小說的「異常書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6月)。翁柔妍:《原罪與贖罪:論黎紫書小説中的身體書寫》,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文(2017年7月)。張馨函:馬華旅臺作家的原鄉書寫研究(1976-2010),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梁倩妮:《歷史、文化與國族:黎紫書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7月)。許雅萍:《父母語言暴力、父母角色認同、社會支持與制握信念對台南市國中生情緒穩定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賀淑芳:〈《蕉風》創刊初期(1955-1960)的文學觀遞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2017年7月)。
五、 網路資料
黎紫書《告別的年代》-2011開卷好書獎.得獎作BV,國家圖書館,網址:http://dava.ncl.edu.tw/MetadataInfo.aspx?funtype=0&id=593740&PlayType=1&BLID=524587(2022年12月15上網)。
黃柏棋、偶文琦撰寫:大寶森節(Thaipusam),全國宗教資訊網,網址: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130(2023年7月22日上網)。
一席:〈V黎紫書:我的人生過成這樣子,正是因為我要成為一個跟母親相反的人〉線上訪談,網址:https://reurl.cc/eWYayK(2023年1月13日上網)。
葉孝忠:〈衝破種族隔膜 經營馬來西亞特色--訪馬來西亞華人作家黎紫〉,聯合早報,2001年8月30日,網址:https://www.jendow.com.tw/wiki/%E9%BB%8E%E7%B4%AB%E6%9B%B8(2023年7月22日上網)。
黎紫書:〈語言的雜亂和美麗〉,明報,2006年5月2日,網址:https://mingpaomonthly.com/article/details/%E5%BF%83%E7%94%B0%E9%9B%86%2F2006-05%2F1590996740088%2F%E8%AA%9E%E8%A8%80%E7%9A%84%E9%9B%9C%E4%BA%82%E5%92%8C%E7%BE%8E%E9%BA%97%E3%80%80%EF%BC%88%E9%BB%8E%E7%B4%AB%E6%9B%B8%EF%BC%89(2023年4月5日上網)。
黃瑞祥:〈本土電視甘苦談(上篇):沉睡10年‧本地電視劇初醒〉,光明日報,2010年8月14日,網址:https://guangming.com.my/%E6%9C%AC%E5%9C%9F%E9%9B%BB%E8%A6%96%E7%94%98%E8%8B%A6%E8%AB%87%EF%BC%88%E4%B8%8A%E7%AF%87%EF%BC%89%EF%BC%9A%E6%B2%89%E7%9D%A110%E5%B9%B4%E2%80%A7%E6%9C%AC%E5%9C%B0%E9%9B%BB%E8%A6%96%E5%8A%87%E5%88%9D(2023年4月11日上網)。
李怡芸:〈黎紫書:馬華較具中文選擇權〉,旺報,2012年8月6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20806000813-260302?chdtv(2023年1月11日上網)。
王茜:〈馬來西亞作家黎紫書:我從不相信別人告訴我的事〉,《中國新聞網》,2013年4月19日,網址: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3/04-19/4746549.shtml(2022年7月28日上網)。
黃錦樹:〈第四人語──與黎紫書對談後(上)〉,《聯合報電子報副刊》第4723期(2014年8月3日)。網址: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4/263078/web/#1L-5072615L(2021年5月30上網)。
黃錦樹:《香港文學》第365期(2015年5月),網址:https://www.hongkongliterary.com/dzdetail.jsp?id=19039&pid=34534479&dzid=51255728&nav=1(2023年5月7日上網)。
黎紫書:〈容聲之所〉,明報,,2016年11月1日,網址:https://mingpaomonthly.com/article/details/%E5%BF%83%E7%94%B0%E9%9B%86/2016-11/1590997774592/%E5%AE%B9%E8%81%B2%E4%B9%8B%E6%89%80%EF%BC%88%E9%BB%8E%E7%B4%AB%E6%9B%B8%EF%BC%89(2023年4月11日上網)。
洪曉嫻:〈黎紫書:為了更大的世界,在行旅上寫作〉,《香港經濟日報‧副刊》,2017年4月24日,網址:https://paper.hket.com/article/1792650/%E9%BB%8E%E7%B4%AB%E6%9B%B8%20%E7%82%BA%E4%BA%86%E6%9B%B4%E5%A4%A7%E7%9A%84%E4%B8%96%E7%95%8C%EF%BC%8C%E5%9C%A8%E8%A1%8C%E6%97%85%E4%B8%8A%E5%AF%AB%E4%BD%9C(2023年6月3日上網)
〈黎紫書:「出走」的馬華作家〉,大公網,2017年5月15日,網址:http://www.takungpao.com.hk/culture/text/2017/0515/81512.html(2022年8月12日上網)。
一起悅讀:〈一個告別的年代:我們回不去的故鄉〉,于文化,2017年7月3日,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gqoa4g9.html(2023年1月13日上網)。
韓松:〈明藝.人物:向《告別的年代》告別——專訪黎紫書〉,《明報》,2017年7月17日,網址:https://m.mingpao.com/ldy/cultureleisure/culture/20170717/1500229247350/%E6%98%8E%E8%97%9D-%E4%BA%BA%E7%89%A9-%E5%90%91%E3%80%8A%E5%91%8A%E5%88%A5%E7%9A%84%E5%B9%B4%E4%BB%A3%E3%80%8B%E5%91%8A%E5%88%A5-%E5%B0%88%E8%A8%AA%E9%BB%8E%E7%B4%AB%E6%9B%B8(2022年8月15上網)。
〈專訪|黎紫書:我希望標示出一種只有馬來華人才能寫出的中文〉,澎湃新聞,2017年10月9日,網址:http://news.sina.com.cn/o/2017-10-09/doc-ifymrqmq1676849.shtml(2023年5月31日上網)。
袁歡:〈黃錦樹:我的故鄉只活在我的作品裡〉,文學報,2018年5月25日,網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0525/c404030-30014408.html(2023年5月25日上網)。
陳蕾琪:〈【當月作家】無人接觸的另一端─黎紫書〉,聯合文學,2020年6月11日,網址:https://www.unitas.me/?p=15504(2023年2月27日上網)。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s://www.ncafroc.org.tw/(2021年5月30日上網)。
〈黎紫書:吾若不寫,無人能寫(創作談)〉,中國作家網,2021年6月1日,網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601/c404030-32119035.html(2023年4月18日上網)。
〈這部小說是為家鄉人所寫,而不是為了資深文青〉,羊城晚報,2021年7月18日,網址:https://finance.sina.cn/2021-07-18/detail-ikqciyzk6160134.d.html?wm=3049_0032(2023年2月27日上網)。
孫淩宇:〈黎紫書:我看到的馬來西亞〉,南方人物週刊,2021年7月26日,網址:https://www.nfpeople.com/article/10807(2023年2月28日上網)。
黎紫書facebook貼文(2021年10月26日),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zishuli/posts/pfbid026MxjGJcWQNFPDrd2gfpJtgWGtbBdTKWoTGbY9FAhznxV2FH79heP8p1rycY9CC2Yl(2023年5月28日上網)。
陳慶妃:〈華人作家黎紫書:華族在馬來西亞,是一場漫長的磨合〉,中國新聞,2022年5月17日,網址: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22/05-17/9756438.shtml(2023年4月17日上網)。
張永修:〈馬華文壇燒芭事件〉,雨林小站,2022年9月18日,網址:http://freesor.blogspot.com/2022/09/blog-post_18.html(2023年6月12日上網)。
華新要聞:〈黎紫書:在馬來西亞寫華語文學,我們在夾縫中求生〉,文教,2023年4月7日,網址:https://newmediamax.com.tw/article/1iuiku6d3zpcf.html(2023年4月17日上網)。
專訪:〈黎紫書、甘耀明/卸下馬華包袱,成為一個作家〉,《聯合報電子報副刊》,2023年5月6日,網址: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48/7145401(2023年5月28日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