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王皇玉,刑罰與社會規訓:台灣刑事制裁新舊思維的衝突與轉變,2009年4月。
2.古承宗,刑法分則,修訂二版,2020年9月。
3.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五版,2019年9月。
4.孟維德,白領犯罪—現象、理論與對策,2001年12月。
5.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修訂五版,2005年9月。
6.林合民.李震山.陳春生.洪家殷.黃啟禎合著,行政法,2019年9月。
7.林東茂,刑法綜覽,七版,2009年6月。
8.許恒達,法益保護與行為刑法,2016年5月。
9.許澤天,刑法分則(上),三版,2021年2月。
10.陳子平,刑法各論(上),四版,2019年9月。
11.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十七版,2021年8月。
(二)專書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周慶東,竊盜罪的保護法益-以動產之奪取為中心,收錄於甘添貴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下),2012年4月,339-380頁。
2.高金桂,論刑法之詐術,收錄於「刑與思」,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2008年11月,171-190頁。
(三)期刊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王效文,盜用存摺提款的刑事責任,月旦法學教室,206期,2019年12月,31-38頁。
2.王效文,擄人勒贖、恐嚇與詐欺之虛與實,月旦法學教室,161期,2016年3月,24-26頁。
3.王效文,職棒比賽放水詐賭的刑事責任,月旦法學教室,88期,2010年2月,89-95頁。
4.古承宗,捐助詐欺與施用詐術,月旦法學教室,147期,2015年1月,24-26頁。
5.古承宗,經濟刑法的保護法益與抽象危險,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24期,2020年4月,1-44頁。
6.吳耀宗,詐欺罪詐術行使之解析,月旦法學教室,163期,2008年12月,50-64頁。
7.吳耀宗,詐欺罪與竊盜罪之區別,月旦法學教室,149期,2015年3月,24-26頁。
8.林大洋,公司侵權責任之法律適用-民法第28條與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交錯與應用,台灣法學雜誌,175期,2011年5月,69-86頁。
9.林明鏘,授益行政處分之撤銷–以撤銷固定污染源設置及操作許可證為例,月旦裁判時報,74期,2018年8月,5-22頁。
10.林東茂,詐欺罪的財產損害,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3期,1998年3月,199-210頁。
11.林鈺雄,論詐欺罪之施用詐術,臺大法學論叢,32卷3期,2003年5月,117-147頁。
12.徐育安,三角詐欺之實務與理論-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七四號及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上易字第二一八七號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194期,2011年7月,240-250頁
13.張天一,愛情的騙子–感情因素下之財產處分與詐欺罪,月旦法學教室,205期,2019年11月,16-19頁。
14.張天一,對財產犯罪中「財產概念」之再建構——以「支配關係」所形成之財產概念 (下) ,月旦法學雜誌,165期,2009年2月,202-217頁。
15.許恒達,公職詐欺與財產損害-以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矚上易字第二號刑事判決為討論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17期,2013年6月,15-32頁。
16.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197期,2011年10月,134-151頁。
17.許恒達,偽裝化緣與捐贈詐欺-評板橋地院 88 年度易字第 4578 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18期,2013年2月,132-142頁。
18.許絲捷,取財、得利差很多?-評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4127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 105期,2021年3月,52-62頁。
19.陳子平,財產罪的重要課題:財產罪的保護法益,月旦法學教室,88期,2010年2月,55-64頁。
20.陳春生,給付行政,月旦法學雜誌,4期,2003年2月,38-41頁。
21.惲純良,詐欺罪中財產損害之判斷-「財產危險」概念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03期,2017年9月,119-192頁。
22.黃士軒,詐欺罪的財產損害與被害人之錯誤—法益關係錯誤說的應用嘗試,中研院法學期刊,26期,2020年3月,85-165頁。
23.黃惠婷,冒領存摺提款行為之刑責,月旦法學雜誌,207期,2012年8月,231-242頁。
24.楊佳元,雙務契約給付不能之效力,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1期,2007年3月,1-41頁。
25.劉宗德,通訊傳播行政處分附款之容許性及合法性論議,月旦法學雜誌,209期,2012年10月,137-157頁。
26.蔡聖偉,財產犯罪:所有權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 (上),月旦法學教室,69期,2008年7月,52-60頁。
27.薛智仁,巧取公職之詐欺罪責—評臺北地方法院九十八年度金重易字第九號及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矚上易字第二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12期,2013年1月,200-224頁。
28.薛智仁,刑法明確性原則之新定位:評介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背信罪合憲性裁定,臺大法學論叢,44卷2期,2015年6月,599-664頁。
(四)學位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張天一,刑法上之財產概念—探索財產犯罪之體系架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五)外國翻譯專書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何賴傑、林鈺雄審譯,德國刑法典,二版,2019年7月。
(六)網路參考資料
1.衛生福利部低收入戶社會救助申請專區,https://www.mohw.gov.tw/cp-190-237-1.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2年6月23日)
2.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低收入戶資格認定,https://dep.mohw.gov.tw/dosaasw/cp-572-5035-103.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2年6月23日)
3.韓寶珠,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改革與啟示,農政與農情,2004年5月,https://www.coa.gov.tw/ws.php?id=6858 (最後瀏覽日期:2022年10月10日)
二、德文文獻
1.Benthin, Sabine: Subventionspolitik und Subventionskriminalität–Zur Legitimität und Rationalität des Subventionsbetrugs, KritV 2010, S. 288-303.
2.Geerds, Detlev: Wirtschaftsstrafrecht und Vermögensschutz, Lübeck 1991.
3.Hefendehl, Roland: Kollektive Rechtsgüter im Strafrecht, Köln 2002.
4.Lackner, Karl/ Kühl, Kristian,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9. Aufl., München 2018.
5.Leipzig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hrsg. v. Tiedemann, Klaus/ Laufhütte, Heinrich Wilhelm, Bd. 9/1–§§ 263–266b, 12. Aufl., Berlin 2012.
6.Martins, Antonio: Der Begriff des Interesses und der demokratische Inhalt der personalen Rechtsgutslehre, ZStW 125 (2013), S. 234-258.
7.Matt, Holger/ Renzikowski, Joachim, Strafgesetzbuch, 2. Aufl., München 2020.
8.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hrsg. v. Joecks, Wolfgang/ Miebach, Klaus, Bd. 4–§§ 263–358, 3. Aufl., München 2019.
9.Nomos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hrsg. v. Kindhäuser, Urs / Neumann, Ulfrid/ Paeffgen, Ullrich, Bd. 3–§§ 232–358, 5. Aufl., Baden-Baden 2017.
10.Sannwald, Detlef: Rechtsgut und Subventionsbegriff, Berlin 1982.
11.Schönke/ Schröder,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hrsg. v. Eser, Albin/ Perron, Walter/ Sternberg-Lieben, Detlev/ Eisele, Jörg/ Hecker, Bernd/ Kinzig, Jörg/ Bosch, Nikolaus/ Schuster, Frank/ Weifler, Bettina/ Schittenhelm, Ulrike, 30. Aufl., München 2019.
12.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hrsg. v. Wolter, Jürgen/ Hoyer, Andreas/ Sinn, Arndt/ Rogall, Klaus, Bd. 5–§§ 242–302, 9. Aufl., Köln 2019.
13.Wohlers,Wolfgang: Deliktstypen des Präventionsstrafrechts – zur Dogmatik moderner Gefährdungsdelikte, Berlin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