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春秋]老子:《老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春秋]老子著;陳鼓應譯:《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3年)。
[戰國]莊子著;陳鼓應譯:《莊子今註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
[戰國]孟子,何曉明、周春健註說:《孟子》(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戰國]荀況:《荀子‧第十四卷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西漢]揚雄著:《法言註》(中華書局,1992年)。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南朝宋]王微:《敘畫》(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
[南朝宋]宗炳著,陳偉席譯解,吳焯校訂:《畫山水序》(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
[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中華書局,1985年)。
[魏晉]嵇康著、戴明揚校註:《嵇康集校註》(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魏晉]劉義慶:《世說新語珍藏版》(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
[魏晉]陸機:《文賦》(江西美術出版社,2006年)。
[魏晉]劉勰:《文心雕龍》(新文化書社,1933年)。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台北:金楓出版社,1991年)。
[唐]符載著;俞劍華編:《中國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
[唐]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
[唐]孫過庭著,王一飛註:《書譜》(江西美術出版社,2006年)。
[唐]韓愈:《韓昌黎集》(商務印書館,1933年)。
[唐]張彥遠著,范祥雍點校:《法書要錄》(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華書局,1985年)。
[北宋]米芾:《寶章待訪錄》(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北宋]米芾:《海嶽名言》(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北宋]米芾:《海嶽題跋(附寶章待訪錄)》(中華書局,1985年)。
[北宋]米芾:《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3冊‧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北宋]徐度:《卻掃編》(中華書局,1985年)。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中華書局,1985年)。
[北宋]張邦基:《墨莊漫錄》(上海書店,1936年)
[北宋]蘇 軾:《蘇東坡全集》(中央書店,1936年)。
[北宋]顧逸點校:《宣和書譜》(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年)。
[北宋]嚴羽:《滄浪詩話》(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南宋]朱 熹:《周易本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南宋]普濟編:《五燈會元》(中華書局,1984年)。
[南宋]姜夔:《續書譜》(中華書局,1985年)。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臺北:世界出版社,1966年)。
[元]盛熙明、忽思慧:《四部叢刋續編子部‧法書考卷三筆法》(上海書店,1934年)。
[明]計成著,張家驥釋:《園冶全釋──世界最古造園學名著研究‧園說》(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標點:《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董其昌:《容台集》(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68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年)。
[明]謝榛:《四溟詩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清]方士庶:《天慵庵筆記》(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箋註》(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清]王夫之:《古詩評選》(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清]王澍:《虛舟題跋》(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漢華文化發行,1970年)。
[清]王國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編輯:《人間詞話》(臺北市: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清]戈守智纂:《漢溪書法通解》(天津市古籍書店,1986年)。
[清]石濤著,竇亞杰編:《石濤畫語錄》(西冷印社出版社,2006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年)。
[清]高秉,嚴一萍選輯:《指頭畫說》(台北藝文,1970年)。
[清]張伯行編:《續近思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傅山:《霜紅龕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清]笪重光:《畫筌》(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年)。
[清]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嶽鹿書社,1986年)
[清]劉熙載:《藝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劉熙載著,王大亨、歐陽恒中簽註:《劉熙載書概簽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清]戴熙:《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四冊《習苦齋畫絮》》,(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卷五。
二、專著
(一)西洋類
[美]R. V. Johnsn著;蔡源煌譯:《美學主義》(台北:黎明出版社,1973年)。
[美]傅申,葛鴻楨:《海外書跡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
[法]布赫迪厄著,宋偉航譯:《實作理論綱要》(麥田出版, 2009年)。
[法]余蓮著,卓立譯:《勢:中國的效力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法]杜夫海納(M.Dufrenne)著,杜若洲譯:《美學與哲學》(台北:五洲出版社,1987年)。
[法]梅洛‧龐蒂著,龔卓軍譯:《眼與心》(臺北市:典藏藝術家,2007年)。
[德]Karl Jaspers, Michael Bullock trans, The Origin and God of History(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3)。
[德]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台北市:桂冠圖書,1999年)。
[德]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路標》(臺北市:時報文化,1997年)。
[德]康德著,宗白華譯:《判斷力批判》(商務印書館,1964年)。
[德]康德著;宗白華譯:《判斷力批判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德]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
[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德]黑格爾:《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德]海德格著;孫周興譯:《林中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日]鈴木大拙著;孟祥森譯:《禪與生活》(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
[日]鈴木大拙著,林宏濤譯:《禪學入門》(海南出版社,2012年)。
[瑞]Paul Klee;周丹鯉譯:《克利教學筆記》(信實文化行銷出版,2013年)。
[捷]Vilém Flusser ,translated by Nancy Ann Roth. Gestures. Minneapolis MN, 2014。
[奧]席勒:《審美教育書簡》(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奧]愛德華‧漢斯立克著,楊業治譯:《論音樂的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增訂版)》(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
[匈]阿諾德‧豪澤爾著,居延安譯:《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出版,1990年)。
[俄]列夫•托爾斯泰著;豐陳寶譯:《藝術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俄]康丁斯基著;吳瑪琍譯:《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5年)。
(二)中文類
1. 書法相關專書
王世征:《歷代書論名篇解析》(北京市:文物,2012年)。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90年)。
史紫忱:《書法美學》(板橋:藝文印書館,1979年)。
毛萬寶:《書法美學論稿》(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田光烈:《佛法與書法:佛學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之影響及追求》(臺北市:頂淵,1993年)。
宋喚起:《書法藝術審美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年)。
何恭上主編,馮振凱編著:《中國書法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1年)。
沙孟海:《沙孟海論書叢稿》(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沃興華:《中國書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洛齊編:《書法與當代藝術:世紀末的最後碰撞》(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年)。
沈尹默:《書法論叢》(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
沈尹默著,馬國權編:《論書叢稿》(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杜忠誥:《書道技法123》(臺北市:雄獅圖書,1941年)。
李郁周:《中國書史書跡論集》(臺北市:蕙風堂筆墨,2003年)。
林散之,陸衡整理:《林散之筆談書法》(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994年)。
邱振中:《書法藝術與鑑賞》(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5年)。
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邱振中:《書法:七個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邱振中:《書法與繪畫的相關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年)。
邱振中:《書寫與觀照──關於書法的創作、陳述與批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上)(下)》(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
金學智:《書法美學談》(台北:華正書局,2008年)。
金開誠,王岳川:《書法藝術美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5年)。
金開誠,王岳川主編:《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周俊杰:《書法美學探奧--論書法欣賞》(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
周俊杰,唐讓之等編著:《書法知識千題》(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周俊杰:《當代書法藝術論》(北京:河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
周俊杰:《周俊杰書學要義》(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1999年)。
周俊杰:《書法復興的尋繹》(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高尚仁:《書法藝術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侯鏡昶:《中國美學史資料彙編.書法美學卷》(南京:江蘇省美學學會出版社,1988年)。
莊天明:《書法的最高境界》(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姜一涵:《書道美學隨緣談》(台北:蕙風堂出版,2001年)。
姜壽田等編:《中國書法批評史》(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年)。
姜壽田:《現代書法家批評》(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黃 抈:《董其昌書法論註》(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年)
陳云君:《中國書法美學綱要》(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陳丁奇:《書道教育概說》(台北:惠風堂,1997年)。
陳振濂:《書法教育學》(浙江:西泠印社出版社,1992年)。
陳振濂:《現代中國書法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3年)。
陳振濂:《書法美學通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振濂:《書法美學教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年)。
陳振濂:《書法美學》(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陳振濂:《線條的世界——中國書法文化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振濂:《書法學(上)(下)》(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9年)。
陳廷佑:《書法之美》(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1989年)。
陳廷佑:《中國書法美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9年)。
陳廷佑:《書法美學新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陳廷佑:《書法之美的本原與創新》(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陳方既:《書法.美.時代》(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1993年)。
陳方既,雷志雄:《書法美學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
陳方既:《中國書法精神》(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5年)。
陳師曾,鄭 昶,宗白華:《中國書畫 大師談》(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
潘之淙編:《書法離鉤》(中華書局,1985年)。
潘運告編:《張懷瓘書議》(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潘運告編:《張懷瓘書論》(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潘運告編著:《初唐書論》(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1997年)。
潘運告編著:《中晚唐五代書論》(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1997年)。
潘運告編著:《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1997年)。
張光賓:《中華書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張清河:《有意味的線條--書法美》(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韓玉濤:《書意》(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2年)。
韓玉濤:《中國書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楊修品:《書法美學》(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陸維釗:《書法述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斯舜威:《學者書法》(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
衛俊秀:《傅山論書法》(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葉秀山:《書法美學引論》(北京:寶文堂書店,1987年)。
蔣 彝:《中國書法》(即《八法南針》中譯本)(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新店市:谷風出版社,1987年)。
樊 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年)。
鄭曉華:《翰逸神飛: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與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蕭 元:《書法美學史(修訂本)》(武漢:湖南美術出版社,1990年)。
劉綱紀:《書法美》(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人民美術出版社:《陸維釗書法選》(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華正書局主編:《現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
華正書局主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下)》(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繁體字版)。
2. 其它專書
王雲五、朱經農主編,葉紹鈞選註:《禮記》(商務印書館,1926年)。
方東美:《科學哲學與人生》(商務印書館,1937年)。
方東美:《中國人的人生觀》(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王伯敏主編《書學集成》(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王曉亮:《載道‧妙悟‧玄解:儒釋道影響下的中國書法》(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王德勝:《宗白華評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王德勝:《散步美學:宗白華美學思想新探》(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王應棠:《詮釋學、跨文化理解與翻譯》(東華原住民族叢書,2020年)。
白謙慎、孫靜如:《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三聯書店出版發行,2006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卷)》(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2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台北縣:項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朱光潛:《談美》(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20年)。
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
汪裕雄:《意象探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汪裕雄:《意境無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汝 信,王德勝主編《美學的歷史——20世紀中國美學學術進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呂 澂:《現代美學思潮》(台北:商務印書館,1931年版)。
呂 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論》(臺北縣:大千出版社,2010年)。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一卷)--先秦兩漢美學思想》(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6年)。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二卷)--魏晉南北朝美學思想》(新店市:谷風出版社,1987年)。
李澤厚,劉綱紀合著:《先秦美學史(上)(下)》(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李澤厚,劉綱紀合著:《兩漢美學》(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谷風出版社,1987年)。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澤厚:《美學三書‧華夏美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尚新建主編:《求道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林同華:《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林同華主編:《宗白華全集》共四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林同華:《美學與意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林金龍編著:《與山同行》(臺北市:釀出版,2016年)。
林語堂:《中國人》(原名《吾土吾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林語堂:《中國人》(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東方聞睿編:《六祖壇經》(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年)。
胡繼華:《宗白華——文化幽懷與審美象徵》(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
胡繼華:《中國文化精神的審美維度:宗白華美學思想簡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張 法:《中國美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張 法:《中國藝術:歷程與精神》(臺北市:風格司藝術創作坊,2017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張世英:《哲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張次溪:《齊白石的一生》(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
張節末:《禪宗美學》(杭州:浙江人民,1999年)。
張善文註譯:《周易》(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
張道一:《美術鑒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張懋鎔:《書畫與文人風尚》(西安市: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章啟群:《百年中國美學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望道:《美學概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上)(中)(下)》(台北:華正書局,湖南教育出版社授權,2001年)。
陳望衡:《中國美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陳朝平:《藝術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2000年)。
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臺北市:五南,2010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湯擁華:《宗白華與中國美學的困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郭沫若:《青銅時代》(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馮友蘭:《新知言》,《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黃簡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黃光男:《美感與認知:美術論文集》(高雄:復文出版社,1993年)。
黃光男:《畫境與化境-繪畫美學與創作》(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07年)。
黃光男:《美感探索》(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商務印書館,1994年)。
馮翠兒:《漢魏六朝書法理論與文學理論關係探微》(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6年)。
葉 朗:《中國美學的開展》(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
葉 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葉 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葉 朗:《宗白華給我們留下的啟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1998年)。
葉 朗:《胸中之竹:走向現代之中國美學》(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1998年)。
葉 朗主編:《美學的雙峰——朱光潛、宗白華與中國現代美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葉 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葉 朗:《美在意象》(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局,1992年)。
楊 洪,王 剛注釋:《中庸》(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仁愷:《高其佩》(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
聶振斌:《中國近代美學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鄭峰明:《莊子思想及其藝術精神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增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 墨:《中國畫論與中國美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劉 濤:《書法鑑賞》(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4年)。
劉大傑:《魏晉思想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劉再復:《人文十三步》(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劉紀綱:《美學與哲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2006年)。
劉紀綱:《藝術哲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2006年)。
劉梅琴:《藝術原理與實踐》(台北:五南書局,2005年)。
蕭 湛:《生命‧心靈‧意境:論宗白華生命美學之體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蕭 鷹:《中西藝術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5年)。
上海音樂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藝術中的哲學(例選)》(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中國當代美學論文選》第一集(重慶:重慶出版社出版,1984年)。
雄獅美術編:《弘一法師翰墨因緣》(臺北市:雄獅,1997年)。
三、期刊論文
(一)期刊類
[法]Yolaine Escande:〈Chinese Philosophy in France through Aesthetics and the Arts〉,《漢學研究》第31卷第2期(2013年)。
[捷]Vilém Flusser,白輕譯:〈書寫的未來〉,《新美術:中國美術學院學報》第二期(2015年)。
[德]伽達默爾:〈解釋學〉,《哲學譯叢》第3期(1986年)。
[德]海德格:〈領會與解釋〉,《哲學譯叢》第3期(1986年)。
丁羲元:〈樸質無華〉,《文學報》12月期(1982年)。
毛文芳:〈纏綿悱惻與超曠空靈——宗白華美學試探〉,《中國文化月刊》第141期(1991年)。
王京陶:〈《四甯四毋》的當代呈現〉,《中國書法》第11期(2015年)。
王居明:〈宗白華先生的周易美學研究〉,《安徽師範大學報》哲社版(1997年)。
王德勝:〈「心裡深藏著一個世界」─—宗白華的人生理想與實踐〉,《求是學刋》第29卷第4期(2002年)。
王興華:〈中國美學「意境論」新探〉,《南開學報》第5期(1996年)。
朱良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佛學淵源辨〉,《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2003年)。
李幸玲:〈六朝居士佛教藝術的理論與實踐-以宗炳〈畫山水序〉為中心〉,《中國學術年刊》第29期(2007年)。
吳俊業:〈從書寫到書法──一個身體現象學的考察〉,《清華學報》新40卷第3期(2010年)。
吳福相:〈劉勰審美意象螺旋結構論〉,《空大人文學報》第18期(2009年)。
林俊臣:〈「如見其揮運之時」──書法臨摹的他者問題〉,《師大國文學報》第70期(2021年)。
林慶文:〈神聖的書寫──寫經的宗教與審美蘄向〉,《光武國文學報》第1期(2004年)。
章啟群:〈論朱光潛美學思想的現代性〉,《哲學雜誌》第176期(1996年)。
胡繼華:〈守護古典藝術的餘蘊──宗白華「氣韻生動說」簡論〉,《美術觀察》第6期(2005年)。
鄧 華:〈突圍的合力——朱光潛、宗白華美學的互補〉,《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1997年)。
程大利:〈筆墨文化談:在 2015 年徐州觀摩展暨藝術沙龍上的系列談話〉,《書畫藝術》第10期(2015年)。
曾春海:〈由氣韻生動論宗白華的意境美學〉,《哲學與文化》第38卷第5期(2011年)。
曾春海:〈宗白華意境美學中的《周易》元素〉,《哲學與文化》第46卷第9期(2019年)。
唐善林:〈「情感生命」與「心靈自我」──宗白華與鄭以蟄書法美學思想之比較〉,《求是學刋》第41卷第4期(2014年)。
唐耕餘:〈《筆陣圖》孵化階段及其內容〉《書法叢刊》,第四期,(2000年)。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考古學報》第1期(1972年),後收入《奴隸制時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
段雨函:〈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和古琴藝術的審美共性探究〉,《文藝生活‧文藝理論》第11期(2019年)。
黃夏年:〈中國大陸禪宗研究十五年〉,《佛學研究》第3期(1994年)。
張興成:〈中國書法的哲學基礎與文化特質——宗白華書法美學思想及其學術意義重審〉,《文藝研究》第11期(2013年)。
張瑞田:〈文人書法與文人情懷〉,《青少年書法(青年版)》第11期(2008年)。
張鴻愷:〈心學與美學的融合──宗白華「境界形上學」的藝術美學觀〉,《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6年)。
孫 洵:〈論王羲之的人格精神與隱居生活〉,《中國書法》第12期(2004年)。
夏東榮:〈超越傳統的中國書畫藝術研究——台海華人藝術史研究述評兼論中國書畫研究〉,《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1期(2018年)。
簡月娟:〈宗白華書法美學之後設思考〉,《空大人文學報》第12期(2003年)。
簡月娟:〈書法美學研究方法論的省思〉,《中興大學中文學報》第18期(2006年)
盧慧紋:〈筆墨之外──中國書法史跨領域研究論文集導論〉,《清華學報》新40卷第3期(2010年)。
葉 波,張 蓀:〈舞蹈作品《山河圖》的編創——中國古典舞向「書畫同源」的傳統書畫藝術進行借鑒的初步探討〉,《藝術評論》第3期(2019年)。
劉悅笛:〈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審美主義思潮論〉,《思想戰線》第6期(2001年)。
劉悅笛:〈實踐與生命的張力——從20世紀中國審美主義思潮著眼〉,《人文雜誌》第6期(2004年)。
熊秉明:〈書法與人生的終極關懷〉,王冬齡主編《中國「現代書法」論文選》(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年)。
蕭 鷹:〈宗白華的美學精神〉,《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7年)。
(二)學位論文類
王進進:《宗白華美學思想評述》。浙江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田志祥:《宗白華的精神人格與美學之路》。山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姜 勇:《宗白華美學與現代新儒學》。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時宏宇:《宗白華藝術學思想研究》。山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陽文風:《宗白華與現代中國詩學》。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莊舒雯:《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2011年。黃郁博:《中國美學的建構_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東海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洪松木:《囊括萬殊,裁成一相──破體書法創作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沈美華:《朱光潛與宗白華的意境對比研究──以中西比較美學為考察進路》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柯良志:《今不同弊──「後書寫」藝術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19年。黃柏皓:《書法抽象:「蹲」、「趯」的繪畫意象》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論文,2019年。(三)網路資源類
CBETA ONLINE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