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ART & DESIGN(2020)。圓點連接起冷漠世界,南瓜滋潤每顆心——草間彌生KUSAMA YAYOI專訪回顧。PPAPER。 2022年5月18日取自https://www.ppaper.net/page/1330
Daniel Goleman(2014)。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PP世代的卓越關鍵(周曉琪,譯)。時報文化。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2021)。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錢春綺,譯)。大家出版。(原著出版於1891年)
Helen Westgeest(2018)。禪與現代美術:現代東西方藝術互動史(曾長生、郭書瑄、陳盈瑛,譯)。典藏藝術家庭。(原著出版於2007年)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2018)。美育書簡:席勒論美與人性(謝宛真,譯)。商周出版。(原著出版於1967年)
Leah Guzman(2020)。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把壓力、焦慮、惶恐、不安轉交給藝術,卸下傷痛,撫慰身心(洪慈敏,譯)。奇点出版。(原著出版於2020年)
Maurice Merleau-Ponty(2007)。眼與心(龔卓軍,譯)。典藏藝術。(原著出版於1961年)
Osho(1997)。佛陀法句經(一)(謙達那,譯)。奧修出版社。
Osho(2015)。靜心觀照:修行的指引(謙達那,譯)。奧修出版社。
Osho(2020)。奧修談身心平衡:與你的身體和心理對話(三版)(陳明堯,譯)。生命潛能出版。
Osho(2020)。奧修談覺察:品嘗自在合一的佛性滋味(三版)(黃瓊瑩,譯)。生命潛能出版。
Osho(2022)。創造力。OSHO。 2022年11月9日取自:https://www.osho.com/ch/read/osho/osho-on-topics/creativity
Petra Thorbrietz(2016)。專注力:幫助孩子更輕鬆有效的學習(楊文麗、葉靜月,譯)。親子天下出版。
Rick Roberts & Maria Thomas(2015)。禪繞畫之書(蘿拉老師、戴寧老師、戴安老師,譯)。遠流出版。(原著出版於2011年)
Rick Roberts & Maria Thomas(2016)。禪繞畫之書 入門第一冊(蘿拉老師、戴寧老師、戴安老師,譯)。遠流出版。(原著出版於2011年)
Robert Sokolowski(2004)。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心靈工坊文化。
Roberta Weir(2008)。達文西的墨水瓶(尤可欣,譯)。商周出版。(原著出版於1998年)
Wassily Kandinsky(2013)。藝術中的精神(余敏玲,譯)。信實文化。(原著出版於1911年)
Wassily Kandinsky(2019)。點線面(余敏玲,譯)。高談文化。(原著出版於1926年)
方志華、郭淑玲(2017)。心靈繪畫―─教師美育社群的實踐敘說。載於李崗(主編),教育美學—靈性觀點的藝術與教學(頁23-61)。五南出版。
永松茂久(2019)。《正向語言的力量》:首先要改變的不是心念,而是自己說話的習慣。2022年5月30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3471
任品頤(2019)。運用靜心課程提升ADHD學童的專注力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江珊(2009)。在表演藝術課中進行創造性舞蹈教學對國民中學學生自信心影響之行動研究。臺北市體育學院舞蹈學系碩士論文。
江學瀅(2011)。成年人藝術創作依戀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何佳瑞(2017)。合一經驗―─以馬里旦創作理論與中國繪畫之「傳神」概念為例。載於李崗(主編),教育美學—靈性觀點的藝術與教學(頁64-92)。五南出版。
李仲生(1956)。李仲生1956.2.21寫給霍學剛之信函。展於2022年霍剛創作展。
李崗(2020,10月16日)。美感,可以當作評分標準嗎?發表於蘇永明(主持人),論文發表VI:素養與教育哲學【研討會發表】。108課綱素養導向學習的理念與實踐研討會暨第42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南投,台灣。
李鳳棋(2016)。道德經:老子道德文化的真理。培育文化出版。
季豐藝術文教(2020)。謝景蘭。2022年6月10日取自:https://lalanarchive.org/zh/biography/
林立晨(2018)。提昇兒童水平思考能力之創造思考教學的行動研究—以如意形線畫為焦點。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林麗真(2006)。從華德福教育開一扇窗—探尋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師資培育的新面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89-204)。
枡野俊明(2019)。看不見的設計: 禪思、觀心、留白、共生, 與當代庭園設計大師的65則對話(蔡青雯,譯)。臉譜出版。
采泥藝術(2022)。松谷武判。2022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chinigallery.com/biography/matsutani-takesada/
洪如玉(2004)。梅洛龐蒂思想在審美教育上的意義—從〈塞尚的疑惑〉談起。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41-59。
洪啟嵩、龔玲慧(2013)。超專注力。商周。
胡君梅(2022)。自我覺察是什麼?邁向真實自我、開心生活與最佳領導的方法。2022年11月21日取自:https://www.mindfulness.com.tw/blog-detail/self-awareness
高筱蒨(2015)。運用形線畫活動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生注意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張志龍(2021)。康丁斯基,抽象主義開拓先鋒 (十二 ) 《無題》。2022年5月18日取自:https://reurl.cc/log2zY
張美華、簡瑞良(2014)。禪治療在輕度障礙者自我覺察能力提升的運用。特殊教育季刊,第132期,17-25。
張鈺湞(2017)。靜心對ADHD學童行為表現改善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張譯禪(2019)。非結構式藝術鑑賞策略應用於高中生探討後現代藝術作品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藝術教育碩士論文。
梁冬(2021)。莊子教你看懂人生這場戲:原來,我們都被困在自己想像的劇情裡。高寶出版。
許夏萍(2012)。詩意的日常—抽象繪畫創作探討。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創作論述。陳丁瑞(2021)。莊子「心齋、坐忘」與佛教「戒、 定、慧」功夫的會通。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陳亦青(2018)。以藝術治療取向探討視覺藝術創作者之心流經驗對創意自我效能的影響。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論文。陳祉彣(2017)。神聖舞蹈在教學現場的應用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五南。
陳榮波(2011)。梅洛龐蒂《眼睛與精神》的藝術理念。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16輯,79-94。
傅佩榮(2020)。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第三版)。立緒出版。
創價藝文(2022)。霍剛。2022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sokaculture.org.tw/exhibition/暢意行旅-心如斯-霍剛創作展
曾肅良(2012)。藝術鑑賞。三藝文化。
視覺素養學習網(2015)。二十世紀表現主義-康丁斯基。2022年5月18日取自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kandinsky/kandinsky.htm
黃奕光(2003)。Asian創造力―─為什麼西方人比東方人有創造力(王蕆真,譯)。台灣培生教育出版。
黑川雅之(2019)。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李柏黎,譯)。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艾庭(2021)。「我畫了一輩子,終於學會怎麼像孩子一樣畫畫」抽象派大師霍剛創作秘辛大公開。WE PEOPLE。 2022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wepeople.club/art/藝文/「我畫了一輩子,終於學會怎麼像孩子一樣畫畫」抽象派大師霍剛創作秘辛大公開/
楊宜娟(2013)。意識之探―─自動性繪畫與自我的對話。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鈴木大拙(2020)。禪學入門:世界禪學宗師鈴木大拙安定內心、自在生活的八堂課(謝思煒,譯)。時報文化出版。
維基百科(2022)。保羅·克利。2022年5月18日取自:https://zh.m.wikipedia.org/zh-tw/保羅·克利
維基百科(2022)。傑克遜·波洛克。2022年5月18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杰克逊·波洛克
維基百科(2022)。趙無極。2022年6月10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赵无极
蔡美麗(1990)。胡賽爾。東大圖書。
蔣勳(2019)。藝術概論(增訂二版)。東華書局。
蔣勳(2020)。雲淡風輕:談東方美學。有鹿文化。
蔣勳(2020)。感覺十書-蔣勳談美。聯經出版。(原著出版於2009年)
鄭麗慧(2018)。有效的教學,來自有效的教師。教育研究,59(4),62-66。
賴韋伶(2021)。從《道德經》看James Turrell光藝術創作。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謝孟芬(2018)。親子靜心在家庭情緒教育應用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羅麗君 (2018)。胡賽爾現象。2022年5月21日取自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胡賽爾現象學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
饒見維(2008)。「靈修與靜心」的正向功能與情緒轉化。載於情緒轉化-美學與正向心理學的饗宴(頁151-183)。五南。
饒見維(2009)。行動研究法的概括介紹。未出版上課講義。
饒見維(2014)。情緒涵養(第二版)。五南。
饒見維(2021)。潛能開發心地圖—身心靈整合之旅。未出版上課講義。
饒見維、蕭昭君、紀惠英、劉唯玉(1993)。師範學院教育專業科目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之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報告。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二)外文部分
Csikszentmihalyi, M. (2008).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Harpercollins.
Krishnamurti, J.(1999). This Light in Oneself: True Meditation. Shambhala.
Jaffé, H. L.C. (2022, Sep 14). Piet Mondrian. [status update].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Piet-Mondr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