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12: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雅婷
研究生(外文):HSU, YA-TING
論文名稱:陸游《入蜀記》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nalysis of Lu You's Rushuji
指導教授:林晉士林晉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n-shi Lin
口試委員:姜龍翔林登順
口試委員(外文):Lung-Hsiang Chiang
口試日期:2022-08-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7
中文關鍵詞:入蜀記陸游日記體遊記
外文關鍵詞:RushujiLu YouDiaryTravel Not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陸游從乾道六年(西元1170年)閏五月十八日動身前往夔州,十月二十七日抵達目的地,共費時五個多月,他將整個入蜀過程之所見所聞,記於《入蜀記》,全文共六卷。
           《入蜀記》是長篇遊記,並且以日記體形式撰寫而成,內容包含自然景色、人文景觀、風土民情、宦旅記事、人際交遊、史地考證等主題,也象徵日記體遊記於宋代更臻成熟,因此本研究著重於探討《入蜀記》之內涵探析、寫作特色、史料價值、文化價值及文學價值。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及「研究範圍、步驟及方法」;第二章敘述陸游其人與《入蜀記》寫作背景;第三章探討陸游的文學觀再擴及探究日記體遊記的淵源、發展、形式及內容;第四章將《入蜀記》以人文景觀、風土民情、自然景色、人際交遊、史地考證等各項主題進行主題探析;第五章聚焦《入蜀記》之日記結構、引據詩文、感懷弔古、俊逸自然及徵實有據等寫作特色加以分析;第六章探討《入蜀記》之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及文學價值;最後,第七章則是綜合前幾章之研究成果,為本研究做結論,並呈現出研究心得及展望。
Lu, You set off for Kuizhou onMay 18, the sixth year of Gandao (AD 1170), and arrived at his destination onOctober 27, which took more than five months.He recorded what he saw and heardduring the whole trip in “Rushuji”. In “Rushuji”, the full book consists of sixvolumes.
“Rushuji” is a long travel diarywritten in the form of a diary. The content includes human landscape, localcustoms, natural scenery, interpersonal travel,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research, etc. It also symbolizes that the diary-style travel notes became moremature in the Song Dynasty.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xplorationof the implications,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al value, cultural value,and literary value of “Rushuji”.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states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Research on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Scope, Steps, and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Lu You and the writing backgroundof “Rushuji”;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further expansion of Lu You'sliterary view and explore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form, and content of thediary-style travel notes;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implications of“Rushuji”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such as human landscape, local customs, naturalscenery, interpersonal travel,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research, etc.; thefif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Rushuji”, such as thestructure of the diary, citing poetry and prose, honour the memory, the beautyof nature, and factual evidence; 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literary value of “Rushuji”. Finally, the seventhchapter is to conclud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revious chapters andpresents the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prospects.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文獻探討2
一、專書2
二、相關學位論文3
三、相關期刊或論述6
第三節研究範圍、步驟及方法9
一、研究範圍9
二、研究步驟9
三、研究方法10
第貳章 陸游其人與《入蜀記》寫作背景13
第一節家世淵源13
第二節生平述略14
一、童年親身歷戰亂14
二、少年勤學束書觀17
三、婚變勞燕兩分飛22
四、科考落第初仕難24
五、左遷謫居鏡湖畔26
六、仕途起伏志難酬28
七、晚年耕讀長壽終34
第三節陸游赴蜀的背景37
第參章 陸游文學觀與其日記體遊記探究43
第一節陸游文學觀概述43
一、強調人格與文格的連結43
二、展現政治與社會的功用47
三、體現情懷與景色的交融50
第二節日記體遊記探究54
一、日記體遊記淵源及發展54
二、日記體遊記形式及內容57
第肆章 陸游《入蜀記》主題探析63
第一節人文景觀63
第二節風土民情66
第三節自然景色71
第四節人際交遊78
第五節史地考證83
第伍章 陸游《入蜀記》寫作特色91
第一節日記結構91
一、逐日依序記日期91
二、日常隨筆題材廣92
三、記事瑣屑無連貫96
第二節引據詩文97
一、以詩應景興發詩情98
二、結合史地考知在地104
三、考證詩文分辨真偽108
第三節感懷弔古110
一、憂國憂民之情110
二、憑弔古人之情112
第四節俊逸自然113
第五節徵實有據118
第陸章 陸游《入蜀記》的價值123
第一節歷史價值123
一、考證沿途之相關史地掌故123
二、探求歷史規律並汲取教訓129
三、客觀紀實並保存史料紀錄133
第二節文化價值137
一、記實當地衣食特色138
二、反映地域居住差異140
三、呈現水域生活方式142
四、記錄各式節慶風俗142
第三節文學價值144
一、日記紀實呈現生活點滴145
二、文史交融敘事技巧高超147
三、引錄詩文存留散軼作品153
第柒章 結論157
引用文獻162
一、專書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戰國〕孟軻著、〔東漢〕趙岐注:《孟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漢]劉珍:《東觀漢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漢〕毛亨注、〔東漢〕鄭玄箋:《毛詩注疏》,《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等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市:里仁書局,2007年。
[唐]王維撰、[清]趙殿成箋注:《王摩詰全集箋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唐]杜甫撰、〔元〕高楚芳編:《集千家註杜工部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臺北:新興書局,1967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北平:中華書局,1979年。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61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柳宗元:《河東先生集》,《四部叢刊正編》冊3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收於《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集》,四部叢刊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歐陽脩:《歐陽修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4月。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蘇軾:《蘇文忠公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呂中:《宋大事記講義》,臺北:臺灣商務,1971年。
[宋]陸游:《入蜀記》,新北:廣文書局,2012年6月。
〔宋〕陸游:《陸放翁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
[宋]陸游:《渭南文集》,四部叢刊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明津逮秘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1985年。
[宋]陳思:《兩宋名賢小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范成大:《范石湖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宋〕范成大:《驂鸞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元〕脫脫:《宋史》,收入《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明〕齊東野人編演,不經先生批評:《隋煬帝艷史》,臺北:天一出版社,1974年。
〔明〕徐宏祖著、〔清〕徐鎮、葉廷甲編:《徐霞客遊記》,臺北:世界書局,1999年。
[明〕何宇度:《益部談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
〔明〕蕭士瑋:《春浮園集》,《四庫禁燬書叢刊》影清光緖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吳喬:《圍爐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俞樾:《春在堂雜文三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清]張蔭桓:《三洲日記》,清光緖刻本,上海:上海書店,2004。
[清]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二)近人專著(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陸游撰,黃逸之選註:《陸游詩卷‧上》,臺北:商務印書館,1931年。
林華:《日記文作法講話》,樂華圖書公司,1934年。
劉維崇:《陸游評傳》,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9月臺四版。
(日)玉井幸助;《日記文學概說》,日本國書刊行會,1982年。
(日)村上哲見著,譚繼山譯:《愛國詩人陸游傳記》,臺北:萬盛出版社,1983年12月。
朱東潤:《陸游傳》,臺北:華世出版社,1984年2月。
張健:《陸游》,臺北:臺北國家出版社,1986年8月。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槪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康錦屏、陳剛、劉揚體:《陸游名篇賞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李致洙:《陸游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
陳正祥:《中國遊記選注》,臺北市:南天書局,1994年初版。
歐小牧:《陸游傳》,四川:成都出版,1994年。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臺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7月。
門冀華:《愛國詩人陸游》,臺北:昭文社,1997年。
鄒志方:《陸游詩詞淺釋》,浙江 : 海南出版社出版,1997年12月第一版。
邱鳴皋:《陸游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朱易安、傅璿琮編:《全宋筆記》第一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黃一權:《歐陽修散文研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智輝:《散文美學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蔡君逸:《宋人筆記中的汴京人民生活風尚》,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2010年。
王新龍:《陸游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年。
簡彥姈:《陸游散文新論》,新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4年2月。
陸游撰,馬亞中、塗小馬等校注:《渭南文集校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9月。
朱東潤:《陸游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楊雨:《陸游傳》,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20年8月。
二、單篇論文
黃鎮偉:〈「縷述風土,考訂古跡」的佳制——評陸游的《入蜀記》〉,《九江師專學報》第1期,1986年。
王立群:〈《入蜀記》:向文化認同意識的傾斜〉,《河南大學學報》第5期,1987年。
周景行:〈試論遊記的基本特徵〉,《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1990年。
陳左高:〈中國日記源流概述(上)——宋明日記〉,《語文學習》第11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1年。
王輝民:〈歷代山水紀游詩文面面觀〉,《海南大學學報》第4期,海口市:海南大學文學院,1995年4月。
楊慶存:〈宋代散文體裁樣式的開拓與創新〉,《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1995年。
皋新,沈新林:〈古代遊記發展初探〉,《蘇州大學學報》第4期,南京:南京經濟學院、南京師範大學,1998年。
楊果:〈《入蜀記》所見南宋湖北人文地理〉,《江漢論壇》第2期,武漢:武漢大學歷史系,1998年2月。
劉再華:〈中國古代遊記散文中的人與自然〉,《武漢冶金科技大學學報》第1卷第4期,湖南:湘潭師範學院中文系,1999年12月。
哈嘉瑩:〈山水遊記與山水遊記的時代特色〉,《廊坊師專學報》第4期,2000年。
朱德發:〈試論中國遊記散文的文體特徵〉,《荷澤師專學報》第23卷第1期,山東:山東師範大學,2001年2月。
魯保中:〈淺談遊記及其特徵〉,《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河北:唐山廣播電視大學,2001年。
葉嬌:〈陸游遊記散文的美學價值〉,《語文學刊》第1期,浙江省:臺州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2001年。
錢念孫:〈論日記和日記體文學〉,《學術界》第94期,安徽:安徽省社會科學院,2002年3月。
蔡靜波:〈論山水文學與士人的精神寄託〉,《昌吉學院學報》第3期,陜西:渭南師範學院,2003年。
伍聯群:〈試論陸游的《入蜀記》〉,《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第3期,四川: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2004年五月。
黃立新:〈《入蜀記》人文旅遊文獻學價值漫議〉,《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第1期,天津:天津商學院圖書館,2005年。
莫礪鋒:〈讀陸游《入蜀記》劄記〉,《文學遺產》第3期,南京:南京大學中文系,2005年。
蘇迅:〈文字因緣非偶然──從陸游《入蜀記》到范成大《吳船錄》〉,《江南論壇》第5期,2005年5月。
陳斌:〈論陸游遊記散文的美學價值〉,《黑龍江社會科學》第6期,浙江:臺州電業局,2007年。
王雨容:〈宋代日記體遊記的文體特徵〉,《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9年1月。
龔劍鋒,王思思:〈試論陸游《入蜀記》的史地價值〉,《歷史文獻研究》第1期,2009年。
王莉:〈從《游居杮錄》看日記體遊記的特徵〉,《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0卷02期,河南:鄭州大學文學院,2010年2月。
康忠強:〈從《入蜀記》看陸游入蜀的詩學意義〉,《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第6期,安徽: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2011年。
藺若晨:〈從《入蜀記》看陸游的愛國情結〉,《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期,山西:山西廣播電視大學,2012年。
王學泰:〈日記漫談〉,《博覽群書》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年2月。
高利華:〈《入蜀記》的地域文化價值〉,《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6期,浙江: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編輯部,2014年。
王安琪:〈論陸游《入蜀記》中的詩情畫意與愛國情懷〉,《延邊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吉林: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15年。
邢敬慧:〈《入蜀記》中的情感表現〉,《西昌學院學報》第3期,青海:青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2015年。
祁海洋:〈《入蜀記》文史融通的寫作模式初探〉,《文化與傳播》第1期,杭州: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2015年。
趙永平:〈論陸游《入蜀記》的寫作心態〉,《語文學刊》,第6期,四川:四川理工學院人文學院,2015年6月。
胡傳志,盧嬌:〈陸游《入蜀記》引據詩文的價值〉,《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安徽: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2017年。
劉珺珺:〈《入蜀記》引詩研究〉,《西華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貝爾克勞夫特研究所,2019年。
三、學位論文
宋邦珍:《陸游詩歌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簡彥姈:《陸游散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6月。
邱世芬:《宋代筆記中文人文創生活考述》,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6月。
王曉雯:《陸游蜀中詩歌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卓玉婷:《入蜀記與吳船錄比較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張百裕:《《徐霞客遊記》山水美學及其敘事表現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5月。
黃靖玫:《陸游《入蜀記》探討──兼談南宋的日記式遊記》,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許靖卿:《南宋日記體遊記研究──以入蜀記與吳船錄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李杰:《論《入蜀記》的遊記特徵》,中國:山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