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84.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30 07: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曦予
研究生(外文):CHANG, SI-YU
論文名稱:里慕伊.阿紀小說的鄉土與性別書寫
論文名稱(外文):未定
指導教授:唐毓麗唐毓麗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顏美娟黃國超
口試日期:2022-12-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里慕伊.阿紀鄉土書寫性別書寫原住民小說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本論文以里慕伊·阿紀的兩部小說作品《山櫻花的故鄉》和《懷鄉》為研究範疇,探討其中的鄉土書寫、性別書寫,以及敘事特色。依序探勘小說中原住民鄉土和原住民女性的敘寫與文化呈現。透過小說,顯示作者對女性遷徙流程的關注,具有不可忽略的女性意識,並對鄉土有獨特的體會,揭示一種溫柔又堅定的力量,延續未來之展望。
 全文共有五章,第一章為「緒論」,揭櫫動機與目的、研究文獻與探討、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里慕依.阿紀的鄉土書寫」,借由鄉土理論,耙梳原住民族裔的移動軌跡、社會階級、勞動、部落歷史、以及部落生態與城鄉的拉鋸,呈現固定或迴游,一種在地性與文化的承接。第三章「性別書寫」,反思女性情愛、慾望與家庭的衝突。第四章「里慕伊.阿紀小說的書寫策略, 解析人物塑造、空間的轉換、意象嵌入,以及在地語言用運所呈現的藝術效果。第五章「結論」,總結里慕依.阿紀的長篇小說在鄉土及性別書寫、小說敘事的整體價值。
目錄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8
第二節 研究文獻與探討15
一、專書15
二、期刊與研討會論文16
三、學位論文1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0
一、研究範圍20
二、研究方法32
第貳章 里慕伊.阿紀的鄉土書寫37
第一節 離鄉37
一、歷史與移動的軌跡38
二、社會階級與勞動42
第二節 建構新鄉土47
一、土地情懷48
二、心靈依歸51
第三節 原住民文化傳承55
一、飲食記憶56
二、教育文化58
三、宗教信仰61
小結64
第參章 性別書寫69
第一節 族群中的女性意識展現70
一、《山櫻花的故鄉》中的性別與分工70
二、《懷鄉》中的父權壓迫與質變73
第二節 女性情愛、慾望與家庭衝突80
一、部落傳統婚姻之路81
二、情愛與慾望的突繭84
三、家庭衝突中的自主與成長90
小結97
第肆章 里慕伊‧阿紀小說的書寫策略99
第一節 人物塑造100
一、泰雅族男性形象100
二、泰雅族女性形象104
三、泰雅族孩童形象107
四、漢人形象110
第二節 空間描寫113
一、山林部落114
二、都市異地119
第三節 語言策略123
一、族語方言124
二、意象與雙關運用131
小結135
第伍章 結論137
第一節 研究發現137
一、鄉土書寫―鄉土再現137
二、族群女性意識展現138
三、泰雅文化彰顯與承接139
四、揭示族群和諧共榮139
五、母語的重要傳承140
第二節 研究侷限140
        
        參考資料143
一、作家作品 (按出版時間排列)143
二、專書143
  (一)中文專書 (按作者姓氏排列)143
  (二)外國專書 (按作者英文姓氏排列)145
三、期刊論文 (按作者姓氏排列)146
四、學位論文 (按作者姓氏排列)147
五、報章雜誌148


表次
表一:里慕伊.阿紀作品集14




圖次


圖一:《山櫻花的故鄉》堡耐家族圖29
圖二:《懷鄉》懷湘家族圖31
參考資料


一、作家作品 (按出版時間排列)
里慕伊‧阿紀:《山野笛聲》(臺中:晨星出版社,2001年2月)。
里慕伊‧阿紀:《彩虹橋的審判》(臺北:新自然主義,2002年8月)。
里慕伊‧阿紀:《山櫻花的故鄉》(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9月)。
里慕伊‧阿紀:《懷鄉》(臺北:麥田出版社,2014年11月)。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按作者姓氏排列)
王梅霞:《泰雅族》(臺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
王鈺婷:《女聲合唱――戰後臺灣女性作家的崛起》(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2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臺北市:臺原,1999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田雅各:《情人與妓女》(臺中市:晨星出版社,1992年)。
江亮演:《台灣少數民族社會(高山族)的家庭研究》 (臺北市:千華出版社,1986年)。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1990 年)。
沈謙:《修辭學》(臺北:空中大學,1996 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臺北市:元尊文化,1997年)。
邱珮瑄:《邊緣之境――華文創作中的凝視聲響到生命記憶》(臺北市:萬卷樓,2018年)。
吳姵榛:《走訪那瑪夏》(屏東縣:屏東科技大學,2017年)。
林運鴻:〈在殖民、父權與資本主義的夾縫中――從里慕伊.阿紀的《懷鄉》,思考臺灣原住民女性的生存處境〉,《2015兩岸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文學傳統與創作轉變――新世紀以來兩岸長篇小說之觀察》(2015年5月),頁331-352。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
拓拔斯.塔瑪匹瑪:《最後的獵人》(臺北市:晨星版社,1990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北市:麥田出版,2002年) ,頁20。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2008年)。
徐蘭萍:《泰雅民族博物館導覽手冊》, (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5年7月)。
馬列亞弗斯.莫那能:《美麗的稻穗》(臺中市:晨星出版社,1989年)。 
孫大川:《臺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新北市:印刻,2003年)。
孫大川:《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集:評論卷(上)》(新北市:印刻,2003年)。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臺北市:山海文化,2010年)。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有關原住民母語問題之若干思考》(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10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下)》(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11年)。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臺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臺北市:萬卷樓,2010年)。
陳惠齡:《演繹鄉土:鄉土文學的類型與美學》(臺北市:萬卷樓,2020年)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7年)。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05年)。
陳瑤華:《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2014年》(臺北市:女書文化,2014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〇與八、九〇年代台灣小說論》(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4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2003年)。
翁振盛、葉偉忠:《敘事學.風格學》(臺北市:文建會,2010年)。
孫瑞穗:《指尖上的敲打樂:性/別文化評論集》(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16)。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張建成:《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臺北:師大書苑,2000年)。
曹莉:《史畢娃克》,(臺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黑帶巴彥:《泰雅文化新編》(新竹縣: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22年)。
楊翠:《少數說話――臺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上) (下)》(臺北市:玉山社,2018年)。
黃應貴:《臺灣土著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市:千華出版社,1986年)。
黃淑玲、游美惠:《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臺北市:巨流出版社,2007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市:洪頁文化,1996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10 月),增訂三版。
雲天寶:《尖石風情話》(新竹縣:新竹縣尖石鄉公所,2003年)。
達西烏拉彎.畢馬:《臺灣的原住民――泰雅族》(臺北市:臺原出版社,2001年)。
達西烏拉彎.畢馬:《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武陵出版社,2001年)。
達西烏拉彎.畢馬:《布農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 年 8 月)。
董恕明:《山海之內天地之外:原住民漢語文學》(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3年)。
賈馥茗:《教育原理》(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9 月)。
奧威尼.卡露斯盎:《神秘的消失:魯凱的散文與詩》(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6年)。
臺邦.撒沙勒:〈遷村是唯一的出路嗎?〉,《尋找失落箭矢――部落主義的視野和行動》(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2004年)。
潘文忠:《中華民國原住民族教育年鑑1945~2018》(臺北市:教育部,2020 年4 月)。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台灣解嚴以來台灣小說》(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2014年)。
趙滋蕃:《文學與美學》(臺北市:道聲出版社,1978 年)。
蘇宇薇:《泛泰雅族群口傳文學中的Gagan 思想》(臺北市:博揚文化,2017年)。
顧燕翎、王瑞香、林津如、范倩、張小虹、黃淑玲、莊子秀、鄭至慧、鄭美里、劉毓秀:《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臺北市:貓頭鷹,2020年)。


(二)外國專書 (按作者英文姓氏排列)
(德)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著;陳信宏譯:《如何思考性這件事》(How to Think More about Sex) (臺北市:先覺出版社,201年),頁37。
(英)愛德華.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西亞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 (臺北市:商周文化,2009年)。
(英)邁克.克朗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臺北市:巨流,2003年)。
(英)李察.皮特(Richard Peet)著,王志弘譯,《現代地理思想》(Modern Geographical Thought)(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5年)。
(法)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 (臺北市:貓頭鷹,2013年)。


三、期刊論文 (按作者姓氏排列)
王增勇、郭孟佳:〈歷史創傷與原住民族社工的實踐:如何以故事解讀原住民族家庭暴力?〉,《社區發展季刊》第169期(2020年3月),頁271-284。
夷將.拔路兒(Icyang Parod):〈屬於名字的記憶〉,《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87(2020 年 9月),頁 24-32。
拉娃.布興:〈臺灣原住民婦女運動問題之討論〉,《玉神學報》第21期(2014年6月),頁199-215。
林素珍、林瑛琪:〈民國時期――臺灣原住民運動〉,《再現臺灣》第50期(2009年6月),頁1-28。
侯如綺:〈從書寫家園看原住民女作家的空間書寫――以白茲.牟固那那、利格拉樂.阿????、里慕伊.阿紀為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5卷(2004年 7月),頁329-350。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臺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年12月),頁22-29。
徐世怡:〈觀光旅遊空間之社會歷史分析—以烏來為個案〉,《思與言》27卷(1989 年11月),頁 3-46。
陳芷凡:〈田雅各、巴代等人的都市書寫策略與世代關照〉,《臺灣原住民研究學報》第5卷第4期(2015年冬季號),頁1-19。
陳芷凡:〈鄉愁作為一種位置――試探利格拉樂.阿????、里慕伊.阿紀書寫中的家/族寓言 〉,《世新大學中文研究集刊》第3期(2007年 6月),頁127-148。
張憶純:〈原住民婦女遭受家庭暴力問題之探討-以某泰雅族部落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49期(2015年3月),頁260-268。
黃清琦:〈牡丹社事件的地圖探索與空間史料〉,《原住民族文獻》第 8 期(2013 年 5月),頁4-27。
黃淑玲:〈男子性與喝花酒文化〉,《臺灣社會學報》第5期(2003年6月),頁75-131。
鄭逢時:〈當代臺灣鄉土文學歷史變遷與地位〉,《光武通識學報》創刊號(2004 年 3月),頁 1-13。
蔡佩含:〈想像一個女獵人:原住民山海書寫裡的性別/空間〉,《臺灣學誌》第 11 期(2015 年 4月),頁1-15。
簡瑛瑛、賴孟君:〈生命書寫與藝術再現:從阿????到依布的臺灣原住民女性創作〉,《政大民族學報》第28期(2009年 6月),頁101-130。
鄭忍嬌:〈一個勞動階級都市原住民女性的母職與生活經驗〉,《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第5卷第4期(2013年),頁84-102。
瞿海源:〈臺灣山地鄉的社會經濟地位與人口〉,《中國社會學刊》第七期(1983年7月),頁 157-175。


四、學位論文 (按作者姓氏排列)
王秀蘭:《里慕伊.阿紀小說研究》,臺北: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3月。
何京津:《從「鄉土」到「在地」――論90年代以降新世代鄉土小說》,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 2 月。
李佩霖:《認同與回歸──泰雅族作家作品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6月。
林慧玲:《「番」婦之眼――里慕伊.阿紀與利格拉樂.阿????的女性書寫究》,臺北:國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周佐明:《山海文學獎原住民女性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月 。
郭孟佳:《公主變女傭:觀光發展下的烏來泰雅族女性》,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廖淑芳:《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7 月。
劉佳珍:《1990以降臺灣女作家散文中母職經驗探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0年9月。
謝惠珠:《原住民小說中的成長啟蒙》,臺東: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年 9 月。
劉佩詩:《「家庭版」沿革及女性角色轉變――以《中國時報》為例(1959-200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6月。
盧羿彣:《筆織彩虹――泰雅族作家里慕伊.阿紀及其作品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月。
盧美辰:《族群意識的建構與轉折:以巴代、達德拉凡.伊苞、里慕伊.阿紀作品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7月。


五、報章雜誌
孫大川:〈山海世界〉,《山海文化》第1期(1993年8月)頁4。
浦忠成:〈原教評論〉,《原教界:原住民教育向前走7月號》(2005年7月),頁10-11。
趙善如:〈原住民婦女之生活面貌:重新思考對原住民婦女之污名化〉,《第101期 婦女福利》(2003年3月),頁120-128。 
舞賽:〈原民系列專題報導〉,《臺灣立報》(2004年11月),第11版。
顧恒湛:〈1970年代原住民青年的吶喊與頓挫〉,《原住民族文獻》第四十期(2008 年11月),頁 29-37。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